五峰非遺文化「活」起來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楊威
「匹馬單刀逞英豪,隨帶數十名小卒,打著漢字旗號……」這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南曲經典《關公辭曹》中的片段,30多年來,國內幾乎無人能唱。如今在五峰文化館內,17名南曲愛好者正手拿蛇皮三弦,甩起山竹快板,在千迴百轉聲中傳習。
這是五峰「鄉村振興、文化鑄魂」發力帶來的變化。五峰地處武陵山區,是全國4個土家族自治縣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4項國家級項目、23項省市級項目,非遺傳承人有330名之多。近年來,五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力促非遺傳承「活」起來。
「一項一策」的傳承保護攻略
五峰有南曲、土家族打溜子、薅草鑼鼓和土家族撒葉兒嗬四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四朵「金花」中,南曲「忽聽弦子一響,隨著簡板叮噹,甜綿而悠揚的唱腔把山鄉情韻娓娓道來」,被譽為「鬱香的山花」。
起初,五峰南曲傳承培訓採用政府包辦「大鍋飯」模式,然而播撒的種子少有發芽。之後幾經探索,確定重回市場,以城鎮社區中老年人群為骨幹力量,小規模、小班化、小建制,使得南曲枯木又逢春。其中,長樂坪鎮的南曲沙龍最是火熱。「每周一次從不缺席。甚至都精心算計著,怎樣跟別的老師協商換課,把聚會探討的時間空出來。」一年多來,當地白鹿莊村小學音樂老師樊曉星的音樂教學越來越得心應手。張友和楊先梅是一對夫妻學員。丈夫張友的三弦感覺非常好,可妻子楊先梅總是缺少信心。沙龍裡外,張友不停地為她打氣、鼓勁,幫她分析演唱的技巧、演奏的指法要領,如今,夫妻倆的南曲演奏技藝大幅提高。
土家族打溜子,有鼓、土鑼、馬鑼、雙鈸等樂器具,曲牌近百首,一般四五人合演。在仁和坪鎮,近百名「科班」出身的藝人活躍在鄉野,讓土鑼鈸鼓的藝術得以星火燎原。「非遺傳承,關鍵在人。」仁和坪鎮文化站站長鄭兵介紹,2012年,仁和坪鎮文化站探索創新打溜子校園傳承模式,依託中小學、青少年宮,聘請國家級傳承人簡伯元、省級傳承人王德才等每周周二進校傳授技藝。6年多來,已培訓200多場次,受訓學徒800多人次。「近百首曲牌無一失傳。演奏節奏更多變,形象也更生動、更富情趣。」鄭兵認為,新鮮血液讓土家族打溜子擁有了與時俱進的特徵,擁有了更多的現代感,群眾基礎更加廣泛。「南曲進社區,打溜子進校園,撒葉兒嗬和薅草鑼鼓在重點村落傳承,還之鄉野。」縣文化館副館長、非遺辦主任覃遠歆介紹,一項一策、重點傳承模式下,五峰近年有南曲亮相天津全國曲藝周、土家族打溜子參加全國農民春節聯歡晚會、九子鞭赴香港參加回歸20年文化交流、應邀參加中央文明辦全國青少年文藝調演……
古藝新傳「見人見物見生活」
非遺好比一齣好戲,還得回歸群眾生活。
2016年,「退休縣官」羅官章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榮譽稱號,其扶貧事跡也傳遍五峰。南曲傳承人高羽看準機會,以羅官章的事跡為原型,歷時一年多打磨出扶貧主題的新曲《老羅返鄉》,一時掀起傳唱熱潮。「羅老在五峰家喻戶曉,扶貧搞得好,群眾認可度高。」高羽介紹,南曲雖來源自民間,但相對高雅,「借著羅老的人氣,南曲正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重回『娘家』」。
2008年6月,「土家族打溜子」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簡伯元成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7歲跟著父親學,9歲時就『跟場子』表演。」75歲的簡伯元表示,家人受他影響個個都會「打溜子」。
立足鄉俗,傾情傳承,11年來,簡伯元「打溜子」徒子徒孫已不下百人。「得讓更多的人學會這門技藝,不拘一格地去傳承。」針對鄉村留守婦女多的現狀,簡伯元組建了女子「打溜子」隊伍。如今,這支隊伍已承接了幾十場紅白喜事的演奏。「土家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格外注重儀式和禮儀。」覃遠歆表示,眼下文化融合加速,但非遺民俗根植於鄉情、鄉土,依然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土壤。
讓技藝類項目成為特色產業
「世界茶旅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等多項美譽,彰顯了五峰茶葉的地位,也孕育了省級技藝類非遺項目:採花毛尖傳統製作技藝。每年春茶季,前往湖北茶博館觀看展演的遊客絡繹不絕。
早在2015年底,「採花毛尖」系列產品榮獲首屆中國特色旅遊商品評選活動金獎,也是湖北省唯一榮獲特色旅遊食品類金獎的產品,成為五峰茶葉又一張「國字號」旅遊名片。
「總共用了5858根竹絲,每根都比頭髮絲還要細。」這描述的是省級「大師級民間工藝傳承人」李鳳英的竹編作品《隱形觀音》。作為五峰精細竹編技藝傳承人,李鳳英聯合全縣百名篾匠,註冊成立五峰印象竹藝有限公司,合作「五峰藍」電商平臺,帶動民間工藝抱團發展。
目前,五峰印象竹藝涵蓋產品種類65種,包含日常生活用品、手工藝擺件、竹藝畫三大類,2018年全年銷售竹藝產品1.35萬件,銷售額108萬元。今年截至4月底,銷售竹藝產品5500餘件,銷售額突破50萬元。
「讓非遺項目活起來,讓傳承人富起來,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覃遠歆介紹,五峰對技藝類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促使其面向廣闊市場,轉化為旅遊產品和適銷對路商品。縣裡精挑細選一批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藝類項目對外招商,正在打造和孵化一系列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創意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