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峰南曲古藝新傳 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2020-12-13 中國僑網

五峰非遺文化「活」起來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楊威

「匹馬單刀逞英豪,隨帶數十名小卒,打著漢字旗號……」這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南曲經典《關公辭曹》中的片段,30多年來,國內幾乎無人能唱。如今在五峰文化館內,17名南曲愛好者正手拿蛇皮三弦,甩起山竹快板,在千迴百轉聲中傳習。

這是五峰「鄉村振興、文化鑄魂」發力帶來的變化。五峰地處武陵山區,是全國4個土家族自治縣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4項國家級項目、23項省市級項目,非遺傳承人有330名之多。近年來,五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力促非遺傳承「活」起來。

「一項一策」的傳承保護攻略

五峰有南曲、土家族打溜子、薅草鑼鼓和土家族撒葉兒嗬四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四朵「金花」中,南曲「忽聽弦子一響,隨著簡板叮噹,甜綿而悠揚的唱腔把山鄉情韻娓娓道來」,被譽為「鬱香的山花」。

起初,五峰南曲傳承培訓採用政府包辦「大鍋飯」模式,然而播撒的種子少有發芽。之後幾經探索,確定重回市場,以城鎮社區中老年人群為骨幹力量,小規模、小班化、小建制,使得南曲枯木又逢春。其中,長樂坪鎮的南曲沙龍最是火熱。「每周一次從不缺席。甚至都精心算計著,怎樣跟別的老師協商換課,把聚會探討的時間空出來。」一年多來,當地白鹿莊村小學音樂老師樊曉星的音樂教學越來越得心應手。張友和楊先梅是一對夫妻學員。丈夫張友的三弦感覺非常好,可妻子楊先梅總是缺少信心。沙龍裡外,張友不停地為她打氣、鼓勁,幫她分析演唱的技巧、演奏的指法要領,如今,夫妻倆的南曲演奏技藝大幅提高。

土家族打溜子,有鼓、土鑼、馬鑼、雙鈸等樂器具,曲牌近百首,一般四五人合演。在仁和坪鎮,近百名「科班」出身的藝人活躍在鄉野,讓土鑼鈸鼓的藝術得以星火燎原。「非遺傳承,關鍵在人。」仁和坪鎮文化站站長鄭兵介紹,2012年,仁和坪鎮文化站探索創新打溜子校園傳承模式,依託中小學、青少年宮,聘請國家級傳承人簡伯元、省級傳承人王德才等每周周二進校傳授技藝。6年多來,已培訓200多場次,受訓學徒800多人次。「近百首曲牌無一失傳。演奏節奏更多變,形象也更生動、更富情趣。」鄭兵認為,新鮮血液讓土家族打溜子擁有了與時俱進的特徵,擁有了更多的現代感,群眾基礎更加廣泛。「南曲進社區,打溜子進校園,撒葉兒嗬和薅草鑼鼓在重點村落傳承,還之鄉野。」縣文化館副館長、非遺辦主任覃遠歆介紹,一項一策、重點傳承模式下,五峰近年有南曲亮相天津全國曲藝周、土家族打溜子參加全國農民春節聯歡晚會、九子鞭赴香港參加回歸20年文化交流、應邀參加中央文明辦全國青少年文藝調演……

古藝新傳「見人見物見生活」

非遺好比一齣好戲,還得回歸群眾生活。

2016年,「退休縣官」羅官章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榮譽稱號,其扶貧事跡也傳遍五峰。南曲傳承人高羽看準機會,以羅官章的事跡為原型,歷時一年多打磨出扶貧主題的新曲《老羅返鄉》,一時掀起傳唱熱潮。「羅老在五峰家喻戶曉,扶貧搞得好,群眾認可度高。」高羽介紹,南曲雖來源自民間,但相對高雅,「借著羅老的人氣,南曲正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重回『娘家』」。

2008年6月,「土家族打溜子」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簡伯元成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7歲跟著父親學,9歲時就『跟場子』表演。」75歲的簡伯元表示,家人受他影響個個都會「打溜子」。

立足鄉俗,傾情傳承,11年來,簡伯元「打溜子」徒子徒孫已不下百人。「得讓更多的人學會這門技藝,不拘一格地去傳承。」針對鄉村留守婦女多的現狀,簡伯元組建了女子「打溜子」隊伍。如今,這支隊伍已承接了幾十場紅白喜事的演奏。「土家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格外注重儀式和禮儀。」覃遠歆表示,眼下文化融合加速,但非遺民俗根植於鄉情、鄉土,依然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土壤。

讓技藝類項目成為特色產業

「世界茶旅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等多項美譽,彰顯了五峰茶葉的地位,也孕育了省級技藝類非遺項目:採花毛尖傳統製作技藝。每年春茶季,前往湖北茶博館觀看展演的遊客絡繹不絕。

早在2015年底,「採花毛尖」系列產品榮獲首屆中國特色旅遊商品評選活動金獎,也是湖北省唯一榮獲特色旅遊食品類金獎的產品,成為五峰茶葉又一張「國字號」旅遊名片。

「總共用了5858根竹絲,每根都比頭髮絲還要細。」這描述的是省級「大師級民間工藝傳承人」李鳳英的竹編作品《隱形觀音》。作為五峰精細竹編技藝傳承人,李鳳英聯合全縣百名篾匠,註冊成立五峰印象竹藝有限公司,合作「五峰藍」電商平臺,帶動民間工藝抱團發展。

目前,五峰印象竹藝涵蓋產品種類65種,包含日常生活用品、手工藝擺件、竹藝畫三大類,2018年全年銷售竹藝產品1.35萬件,銷售額108萬元。今年截至4月底,銷售竹藝產品5500餘件,銷售額突破50萬元。

「讓非遺項目活起來,讓傳承人富起來,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覃遠歆介紹,五峰對技藝類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促使其面向廣闊市場,轉化為旅遊產品和適銷對路商品。縣裡精挑細選一批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藝類項目對外招商,正在打造和孵化一系列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創意產品。

相關焦點

  • 《中國少年說》之周恩布:土家族少年愛上南曲 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非遺」一詞我們耳熟能詳,中國是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每一項非遺背後,都是民族個性的體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歷經歲月變遷,也使得它們在傳承和存續上非常脆弱。 今天這名登上CCTV《中國少年說》的土家族少年,雖然只有12歲,卻在為家鄉非遺的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來自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周恩布今年才剛上初中,就已經是國家級非遺——南曲的最小的傳承人。
  • 湖北12歲新生代非遺傳承人:以創新傳承古老南曲
    12歲新生代非遺傳承人:以創新傳承古老南曲  作者 董曉斌 王登府 楊威  「春去夏來,不覺又是秋……」26日,在位於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的李代炎南曲傳承工作室內,12歲的周恩布拿出蟒皮三弦,唱起南曲經典曲目《春去夏來》。
  • 捧起山中散落的明珠 ——五峰非遺傳承觀察
    「匹馬單刀逞英豪,隨帶數十名小卒,打著漢字旗號……」7月13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內,器樂陣陣、曲調悠揚,17名南曲愛好者手持三弦,敲著響板,演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南曲經典《關公辭曹》片段。  這首幾經失傳的南曲經典曲目,從無人能唱到如今人人傳習,歷時30多年。南曲《關公辭曹》的「新生」,是近年來五峰推進非遺傳承振興的一個縮影。  五峰擁有4項國家級項目,省、市級項目23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60名。日前,記者走進五峰,感受了大山深處不一樣的非遺文化。
  • 「來宜昌 追國潮」湖北網絡大V走進宜昌體驗十條非遺旅遊線路
    ,非遺傳承人在這裡為大家表演了長陽南曲、枝江南管、五峰打溜子等非遺節目,讓現場網絡大V們近距離的感受宜昌的非遺文化。V非遺採風團在結束長陽清江畫廊巴人尋根之旅之後驅車來到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進行萬裡茶道體驗之旅,五峯縣首站來到長樂坪鎮白巖坪村,在長樂坪鎮白巖坪村觀看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龍虎鬥》、《南曲》、土家族《九子鞭》《打溜子》,實地感受土家族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湖北12歲新生代非遺傳承人:以創新傳承古老南曲
    不久前,這位土家族男孩順利通過五峯縣文化館暨非遺保護中心的考核,成為當地年齡最小的南曲傳承人。南曲又稱絲弦,是中國地方小曲中較為古老的曲種,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古雅的弦音以及久遠的歷史,但如今僅在五峰、長陽兩個土家族自治縣留有部分南曲藝人。2008年,南曲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物言非遺|文詞清雅,音樂古樸,歷史悠久​——南曲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一帶。在長期傳承過程中,南曲不斷吸收土家民歌小調和皮影戲中的音樂元素,將當地的地方語言與曲調風格統一起來,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被曲壇譽為「鬱香的山花」。長陽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個古老的曲種演出時既可一人自彈自唱,也可由兩位以上的演員分角色對唱,還可多人齊唱。
  • 《湖北日報》關注宜昌!_荊楚號_荊楚網_湖北日報網
    五峰非遺文化「活」起來「匹馬單刀逞英豪,隨帶數十名小卒,打著漢字旗號……」這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南曲經典《關公辭曹》中的片段,30多年來,國內幾乎無人能唱。如今在五峰文化館內,17名南曲愛好者正手拿蛇皮三弦,甩起山竹快板,在千迴百轉聲中傳習。這是五峰「鄉村振興、文化鑄魂」發力帶來的變化。
  • 手拿蛇皮三弦,十二歲少年續寫「非遺」新篇
    小恩布在柴埠溪峽谷風景區觀景臺演唱新編少兒南曲《茶香情》南曲屬於湖北地方小曲的一個分支,它字少腔多,精緻優雅,一唱三疊在五峰、長陽流傳已有近300年歷史,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南曲以坐唱為主,主要樂器是三弦和簡板,也有配以二胡、揚琴演唱的。南曲現存31個曲牌,100多個段子。五峰南曲《關公辭曹》,2018年參加天津全國曲藝周展演,2019年出訪義大利;根據王永紅中篇小說《逮魚》改編的南曲《魚王淚》,用曲藝形式演繹保護長江生態的時代主旋律,獲得第二屆宜昌藝術節二等獎。
  • 文化慶雙節 非遺進景區 | 市群藝館、非遺中心送文化進鳴翠谷
    、市圖書館聯合舉辦的「文化慶雙節 非遺進景區」活動讓遊客們在欣賞鳴翠谷美景之餘,留下了深深的宜昌文化記憶。臺上,宜昌堂調、五峰南曲、山地花鼓等宜昌非遺節目和山歌、嗩吶、舞蹈你方唱罷我登場,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喝彩聲;臺下,100塊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牌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一邊觀看一邊討論好不愜意。
  • 「屈原昭君故裡」非遺之旅入選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此次入選的線路共12條,具體包括:· 「中國名片」——北京城市中軸線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千裡草原風景大道非遺支線· 浙西南畲鄉非遺技藝體驗遊· 徽文化非遺研學之旅· 齊風魯韻非遺之旅· 「屈原昭君故裡」非遺之旅· 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 中越邊境非遺之旅
  • 黑河: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我市積極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何世環滿語故事」「鄂倫春族烏勒爾」「鄂倫春族薩滿服飾」「鄂倫春族摩蘇崑」……這些是我市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它們個性鮮明、魅力獨具,是歷史記憶的「見證者」,是我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五峰:三弦錚錚奏雅音 古老南曲煥發經典魅力
    五峰:三弦錚錚奏雅音 古老南曲煥發經典魅力發布時間:2019年01月10日 16:55 來源: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 >  1月8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老年大學南曲培訓基地舉行2018年度總結大會。
  • 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非遺」項目進入學校課堂、課外興趣活動,成為不少在滬全國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 非遺也能活起來!-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如果說石雕、木雕、銅雕等各類雕刻讓人感受到非遺手工藝的薪火相傳,代代相承,那麼琳琅滿目的非遺文創作品,更是讓人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碰撞產生的驚豔的火花。作為工作室的負責人,漢派石雕和楚韻銅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安力說:「今天我們說到的很多非遺項目物件,曾經都是古人生活用品,難道非遺就真的應該放進博物館?其實不然,研究好傳統文化,結合當下人們的喜愛,非遺也能活起來!」
  • 雲南昆明官渡非遺文化「活」起來
    遊走在古鎮長長的石板路上,滇派內畫、雲子、烏銅走銀、民間刺繡……遊客們在賞遊途中感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之美。近年來,官渡區為傳統的非遺尋找到新「活」法,通過用網絡傳播、科技融合、產品開發、教育培訓等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延續優秀傳統文化。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堅定文化自信,讓非遺文化「活起來」!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
  • 雲南昆明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雲南昆明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2020年11月19日 10:55   來源:新華網
  • 讓增城非遺文化「活」起來
    非遺生活館集展示、體驗、交流、培訓等功能為一體,採用靜態展示和動態學習,文化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手法,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享受。前來參觀的群眾不僅能看到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還能現場體驗傳統手工技藝。增江街非遺生活館通過引入增城本地的非遺項目,打造非遺工作者的傳承、交流、支持和發展平臺,並以創新的方式,讓非遺文化看得見,摸得著,還能讓大家親身參與體驗,從而讓非遺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讓非遺文化真正「活」起來。
  • 為非遺插上旅遊的翅膀——探訪清江畫廊風景區引進非遺項目模式
    徜徉在清江畫廊的山水畫卷中,山歌南曲可成詩,響匠曼舞可作賦,燦若星河的非遺項目,使清江流域讀來如一本厚實的文化歷史長卷。近年來,清江畫廊風景區將非遺植入旅遊發展,依託旅遊展現和提升非遺魅力,不僅讓非遺動起來、活起來,還給旅遊注入了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