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易妍君廣州報導
被視為「狼來了」的外資資管巨頭,如今在中國市場開疆拓土的進程並沒有想像中迅速。
近期,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Vanguard(先鋒領航)亞洲區及中國區高管離職、人事調整的消息不脛而走。
而Vanguard於今年3月新近任命的亞洲區總裁,目前還未正式履職。業界猜測,一系列人事變化將影響Vanguard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推進。
7月23日,Vanguard方面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階段公司少數員工離職完全是出於個人決定或職業發展機會,其原因各不相同且毫無關聯。
「新任的亞洲負責人康思德(Scott Conking)先生是Vanguard總部最資深的高層領導人之一,他將於8月初抵達亞洲赴職。」
多名高管離職不實?
公開資料顯示,Vanguard於1975年在美國成立。全球資產管理規模達5.9萬億美元,其中ETF全球管理規模達1.2萬億美元。該集團於2014年成立了北京代表處,2017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外商獨資企業(WFOE)——先鋒領航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鋒領航投資」)。
最近一段時間,市場上傳出先鋒領航投資法務總監、人力資源負責人先後離職,Vanguard亞洲區高管職位也有所調整的消息。不過,另有知情人士聲稱,最近Vanguard亞洲區只是有個別高管離職,而非多名高管。
2019年年底,Vanguard前亞洲區總裁林曉東離職。此前,林曉東被外界看作是推進Vanguard進軍中國市場的重要人物。他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了先鋒領航投資的籌建,併兼任該公司董事長一職。他在任期間,Vanguard與螞蟻金服達成了有關投顧業務的合作。
今年3月19日,Vanguard宣布任命康思德為亞洲區總裁。據媒體公開報導,康思德已在Vanguard任職36年,並先後在個人投資、機構投資、退休計劃和公司運營等多個部門擔任過重要職位。
有市場觀點認為,Vanguard進軍中國市場的布局可能發生了一些變化。
不過,Vanguard方面告訴記者,「目前,我們正積極在中國香港地區和上海當地就一些重要職位開展招聘工作,同時,空缺職位的相關交接工作均已順利完成。」據悉,Vanguard上海團隊新任的中國區法務與合規負責人也已於近期正式入職。
「Vanguard在全球範圍內擁有一支資歷深厚且配合密切的領導團隊,可以從戰略層面確保所有關鍵職能部門的人才選聘和繼任都做到井然有序。」Vanguard方面還表示,「此前由於疫情影響,康思德先生前往亞洲赴職的相關行程一再被推遲;但這並沒有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因為出於健康安全考量,公司部分(中國香港地區、上海和日本)員工,以及大部分客戶目前仍處於遠程辦公的狀態,異地溝通合作至今順暢無阻。」
整體而言,自成立獨資企業先鋒領航投資以來,Vanguard在中國市場的公開動作並不多。除了林曉東在任時接受採訪或是出席論壇的消息,關於先鋒領航投資,可查詢到的也是最近一次動態是,2019年12月,Vanguard正式宣布與螞蟻金服合作,在國內成立合資公司「先鋒領航投顧(上海)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鋒領航投顧」)。彼時,螞蟻(杭州)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剛剛獲取了公募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資格。
根據天眼查信息,先鋒領航投顧註冊時間為2019年6月5日,螞蟻基金和先鋒領航投資分別持股51%和49%。
關於雙方合作的基金投顧業務,Vanguard方面表明,該服務的大類資產配置由Vanguard的全球資產配置引擎⑧分析算出,同時在此次合作中,Vanguard作為投資管理者提供策略建議、資產配置及產品選擇等與投資相關的服務。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私募基金經理胡泊向記者分析,Vanguard作為全球最大的ETF管理機構,跟螞蟻基金以基金投顧形式合作,一方面可以避免在ETF領域跟國內頭部公募機構產生直接的競爭;另一方面,Vanguard扮演基金投顧的角色,更有利於其充分發揮自上而下的大類資產配置能力。他認為,這種嘗試對於Vanguard來說是比較有益的決策。
本土化難題待解
目前來看,同期在中國境內成立外商獨資企業(WFOE)的資管巨頭,通常會選擇先備案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再繼續謀求中國公募基金牌照。與之相比,Van-guard所走的路線有所不同。
2017年以來,富達國際、瑞銀、英仕曼、路博邁、施洛德和貝萊德等機構紛紛在中國備案為私募基金管理人,並陸續發行了私募基金。Vanguard則表示,要等待獨資公募基金牌照。
這或許是因為Vanguard本身更擅長指數投資。據了解,1976年,Vanguard開創了指數投資的先河,為美國的個人投資者推出了首隻指數基金,後又將指數管理專長運用於ETF。其倡導低成本投資,「2019年,Vanguard集團在美國市場的資產加權平均費率進一步降低至0.10%,遠低於除公司以外的行業平均費率0.57%。」
某種程度上,以擅長的領域切入尚未熟悉的市場,也是不錯的選擇。然而「做一家紮根中國本土的公募基金公司」並非易事。今年4月1日,我國已經放開了公募基金外資持股比例限制,貝萊德、路博邁和富達國際先後遞交了申請公募牌照的材料。而截至目前,國內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批表上,暫未出現Vanguard的身影。
除了牌照,如何適應中國市場,則是在中國開拓公募基金業務的外資資管機構需要共同面臨的問題。
在胡泊看來,主要的挑戰包括:其一、國內資本市場跟海外還是有較大差異,除了投資者結構不一樣外,另外國內金融衍生工具的匱乏,使得他們原有的投資策略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其二、客戶培育會面臨困難,國內投資者跟外資機構的投資理念、預期回報等還存在一定落差,如何完美契合需要時間的磨練,外資也需要拿出更長時間的業績來證明。
此前,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海外經驗在中國市場不一定具有競爭力;而高管團隊如若缺少本土人才也會出現與各方溝通不暢的問題。「(外資機構)布局中國市場,首先得深入了解中國市場,與本土機構競爭,最終還是用業績說話。」另有市場人士指出。
反觀已經備案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外資機構,也能看出,外資資管機構的本土化進程面臨一定阻力。
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備案的外資私募共有26家,合計發行產品80隻。僅有元勝投資的管理規模在20億~50億元,瑞銀資產的管理規模在10億~20億元,有14家外資私募管理規模不足1億元,佔比達到53.85%。
胡泊向記者指出,數據表明,這四年來,外資私募在國內還處於策略打磨、培育市場以及業績證明的階段。「外資私募現在主要跟國內固定的銀行、券商渠道合作,並沒有大力宣傳,透明度低,了解渠道有限,業績也不對外展示,同時也還沒有大面積鋪開和推廣高淨值個人客戶群體。」
客觀而言,外資機構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相比境內機構,外資機構在量化投資領域經驗豐富,無論是策略的豐富性、成熟度,量化人才的積累以及硬體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其次,外資私募的全球投資視野也是境內機構暫時所欠缺的。」胡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