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浙音戲劇系(越劇表演)畢業作品小百花版《西廂記》上演

2021-01-12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我叫曾希琰,工小生、呂派,我叫屠可依,工小生、呂派,我叫張莎莎,工花旦、王派,我叫樓海霞,工花旦、呂派,我叫王金洪,工花旦、王派,呂派,我叫黃紫薇,工花旦、王派....,我們來自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171班,我們畢業啦!」

1月7日,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2017級畢業作品小百花版《西廂記》在浙江音樂學院九五劇場上演。

演出當晚的氣溫低至了零下,但劇場內的熱度卻不斷攀升,隨著劇情的推進、隨著孩子們的表演漸入自然,臺下持續不斷傳來掌聲和叫好聲。觀眾中間有個約是5、6歲的小女孩,滿臉都是興奮,一問才知,父母是陪著這位「小戲迷」來的,小小女孩是小百花的粉絲,也是這齣畢業大戲裡學生演員的「小擁躉」。「我想這應該是她們的第一出『大戲』,在小百花老師的調教下看到了更好的她們,演出超出預期的好,站得高才能飛得遠,祝福她們。」年輕的媽媽微笑著說。

「確實比想像中好呀。」身旁另一個觀眾也點頭,「這是浙百的經典戲,學生們來演有點為難了,好幾處演繹替這群年輕人捏把汗。」這位一看就是閱劇甚多的資深戲迷說:「但能演到現在這個程度已經讓人驚喜了,相信如果能多演幾場,不斷打磨功力,增加舞臺經驗,這群孩子能演得更出彩。」

得到觀眾的肯定和認可,意味著這一出由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和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團)聯手打造的畢業大戲,向社會和公眾、向行業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這份答卷裡飽含了30年經典流傳的厚重。當晚的演出後,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越劇沙龍」,當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主任劉建寬攜小百花《西廂記》原版導演楊小青、復排導演邵雁、傳承版演員蔡浙飛、周豔、朱丹萍等上臺時,觀眾席中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西廂記》是小百花第一個詩化越劇,也是小百花得文華大獎的戲。這個轉臺是原版的,在今天看來還是很鮮活,它還是靠著人工來轉動,這份創意是來自於當時楊小青導演的主創團隊,這份努力一直都是小百花團隊所堅守的。」劉建寬說。

「知道要讓孩子們來演《西廂記》,一開始想都不敢想。」接過話筒的楊媽媽,眼光從孩子們身上柔和地掃過,「從小百花茅威濤一版的原生代到蔡浙飛、周豔、朱丹萍等的傳承版,無一不是下了苦功,非要長時間的磨鍊不可,能演這一齣戲,太難太難。」作為這齣畢業大戲的藝術顧問,楊媽媽多次給學生做過西廂劇目和詩化越劇相關的講座。小百花版《西廂記》在文本上的突破,在綜合藝術上的開創性引領,在舞臺表演上的獨樹一幟,做為詩化越劇的開山之作經過了30年的時光洗禮,時至今日依舊耀眼生輝。這個曾經見證過原生代版《西廂記》的輝煌,記錄下傳承版《西廂記》精彩的轉臺,現如今又留下了更年輕的演員的身影。「經典作品、精品作品是需要代代人呵護的,不僅是表演上的傳承,舞臺演出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傳承。」楊小青感嘆。流轉的舞臺,搖曳的詩情,變換的面孔,不斷的傳承。「把《西廂記》做為教材教給學生們就不怕它會失傳了。」這次是《西廂記》下次或許就是《陸遊與唐琬》,楊媽媽說,把這些詩化越劇的經典轉化為越劇教學的經典教材是非常值得的,「不僅是做為小百花的風格,這也是把屬于越劇這個劇種的風格不斷地普及出去。」

同樣,這份答卷裡少不了院團共建的合力。選擇以畢業大戲致敬《西廂記》這一出經典劇目,既是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自覺對標越劇巔峰的追求,亦是以「小百花風格」賦能越劇教學,打造「中國越劇之鄉」,讓越劇不斷飛向「尋常百姓家」,「根向下扎花向上開」的初心所向,責任所在。「從教學排練到最後公演,小百花給出了百分之百的支持。孩子們的演出很成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蔡浙飛說。這場畢業大戲裡凝聚了校方的心血,也有小百花全系統參與的努力,確保了這一出經典大戲的校園版,源出正宗,師承有序,使得青年學子有機會通過舞臺實踐,對經典劇目,詩化越劇藝術的風格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學傳承得以高質量地完成。同時,院團的這一次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加強了學校教育和專業院團資源的整合,在舞臺藝術創作、戲曲人才培養等進行多領域合作,攜手共建「戲曲(越劇)傳承人才培養基地」,推動越劇藝術傳承、越劇藝術人才發展工作向實處發力、向深處推進。

這份答卷裡還有「致青春」的衝勁和拼勁。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2017級畢業生何其幸運,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專業經過5年的發展,到了她們這一屆不但人數相較往屆最多且行當齊全,有了選擇演出全本劇目的實力,也有了去挑戰藝術高峰的底氣。

「《西廂記》太難了,對孩子們是考驗,對我這個復排導演、對來指導的小百花老師來說也是一次考驗,一次成長,一次機會。從第一次見到這群孩子青澀的表演到現在舞臺上的呈現,一步一步走來,我覺得很欣慰,你們是在逐漸靠近了小百花的詩化越劇風格。」復排導演邵雁十分動容。全程策劃執行本場演出的教師,梅花獎獲得者陳曉紅說,選擇這樣越劇精品之中的經典是想培養這些孩子,這些未來的越劇演員的舞臺氣質,通過這樣的舞檯曆練,經典角色的演繹,小百花專業團隊的烘託,讓她們觸摸到詩化越劇的脈絡。

「今天的這次演出,孩子們惟妙惟肖得基本都學下來了,當然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聽說每個孩子在排練過程中都哭過,排演這樣的大戲,哭一次是不對的,要多哭幾次才行。」楊小青導演笑著說。當晚的演出,孩子們全力以赴,呈現了自己四年來的學習成果和7個月「小百花式」集訓錘鍊的內功,相信這樣的經歷能潛移默化地浸潤到她們對越劇的表演技法、對舞臺演藝的理解,使其未來的藝術道路更加寬廣。

「最想感謝的是學院和老師們給與我們這樣的鍛鍊和機會,在楊媽媽、在邵雁老師、浙百的主教老師們的帶領下,我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對表演有了新的認識,讓即將步入工作崗位的我們有了學習的榜樣——他們對待工作的嚴謹性,每一步都是那麼的到位,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與學習,真的很幸福。《西廂記》是經典,舞臺上的每一處細節都很美,像楊媽媽說得,我們能演下來,才算對詩化越劇的認識入了門。嘗試攀登了一座藝術高峰,仰望峰頂,腳步雖慢,但絕不停止!一切才剛開始!我會帶著這份認真的態度繼續前進,致敬藝術,致敬西廂!。」主要演員之一的黃紫薇如是說。

「在這兩百多個排練西廂記的日夜裡,有掉過眼淚的時候,也有開心的時刻。鶯鶯這個角色讓我感受到了古典美,《西廂記》讓我感受到了詩畫越劇的魅力,最重要的是切實感受到了一齣戲是團隊協作的成果,一個完美的舞臺是一次綜合藝術的體現,學習到了太多受益匪淺。」鶯鶯扮演者之一張莎莎說。

當演出結束後,這群孩子喊著「我們畢業了」時,眼眶裡都含著淚。「誰承望月底西廂,變作了夢裡南軻,雖然稚嫩,但少女們的演繹已經足夠動人,同學們唱腔身段的細節把握比排練初見時更好,現場發揮更具張力,浙百版的現場舞美效果不用多說,祝願未來在更高處相見吧!」浙大戲曲社的觀摩團成員感嘆。臺上是青年的演員,臺下是年青的觀眾,從傳承到傳播,形成越劇教育、戲曲美育、觀眾培育的良性循環。

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畢業作品除了經典傳承大戲《西廂記》,接下來還有越劇經典折子戲專場,其中就有《梁祝·記得草橋》、《碧玉簪·三蓋衣》、《胭脂·慎思》等耳熟能詳的劇目,觀眾中不乏來自全省各個越劇團的主要領導和相關負責人,他們將化身「星探」,和觀眾一起尋找到「合眼緣」的人才。「希望通過這樣的一次畢業匯演,以全開放的姿態,去探索學院和專業戲曲院團的合作聯盟形式。」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主任劉建寬說。「這次畢業演出能有現在這樣的呈現,要感謝浙江音樂學院黨委的支持,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全體師生的努力,感謝楊小青導演創造出了這樣一份經典,感謝這次演出的復排導演邵雁,感謝來觀看演出的全省越劇院團的主要領導,感謝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無私幫助和付出!」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青春作伴,夢回西廂」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畢業作品小...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郭楠近日,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2017級越劇演員班的畢業大戲《西廂記》進行了第一次連排。臺上是略顯青澀的少年書生和「鶯鶯燕燕」們,臺下滿噹噹坐著來自浙江音樂學院校領導、小百花的導演、主教老師、專家和高校觀摩團的同學們。
  • 第二屆清水灣海上藝術節|中國舞臺藝術傳奇之作—越劇《紅樓夢》
    它的前身為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和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劇院創作、改編、移植400餘出古裝劇、歷史劇和現代劇,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被公認為劇種的代表作。《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戲曲影片,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八屆國際電影節上榮膺音樂片獎;《紅樓夢》一劇為朝鮮國立藝術劇院移植改編成唱劇。
  • 三代越劇人齊亮相 上越打造最強迎春演出季
    演出季劇目品類豐富多元:《花中君子》、《西廂記》、《孔雀東南飛》、《孟麗君》、《早春二月》、袁範版《梁山伯與祝英臺》、《李娃傳》、尹袁版《紅樓夢》、《三看御妹》、《雙珠鳳》、《追魚》、《王老虎搶親》、《碧玉簪》等,全面展現了上越的深厚底蘊,傳統經典劇目、原創現代題材劇目,復排提高劇目連番上演,紛繁多樣。
  • 名家名票進鄉村 越劇點睛戲迷小鎮
    ,其中不少演員已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如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陳輝玲、黃依群等,在校期間曾都由陳天貺擔任她們表演和唱腔的主教老師。由她主教的《拾玉鐲》《陳三兩》《打金枝》《九斤姑娘》等劇目已成為浙江藝校越劇表演教學必修的優秀教材。她在教學同時還參與舞臺藝術實踐。
  • 戲劇周浙婺壓軸 好表演引人稱讚
    12月13日晚,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的婺劇折子戲專場,作為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活動的壓軸戲,在廣西南寧人民會堂上演。本屆戲劇周匯聚了上海、河南、浙江等11個省(區、市)及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5個東協國家的24個藝術團體一起開展23場精彩演出,涵蓋了婺劇、越劇、崑劇、花鼓戲、滇劇、莆仙戲、晉劇、錫劇、粵劇、漫瀚劇等戲劇種類。當晚的婺劇折子戲專場,共上演了婺劇傳統音樂《花頭臺》,以及《呂布試馬》《梳妝》,《穆桂英》之《轅門斬子》《大破天門陣》等經典折子戲。
  • 從明萬曆以前到清乾隆以後,《西廂記》選本是如何發展的?
    越劇《西廂記》劇照兩種選本的選錄情況說明,在萬曆初期,《西廂記》的單折演出已經開始,但各個劇目選折都不是很多,折子戲演出還不風行,全本戲演出仍佔據主導地位。越劇《西廂記》劇照這與單行本的刊刻地也基本上是吻合的。
  • 燈光詩人周正平、越劇王子趙志剛餘杭小百花收徒
    主要設計作品有越劇:《雙玉蟬》《花燭淚》《許仙》《漢興未央》《紅樓夢》《花中君子》《皇帝與村姑》《魅力越劇》調腔《目蓮救母》等,作品多次獲得省,市的各大獎項,其中越劇《陸羽問茶》中擔任燈光設計助理獲第三屆中國越劇藝術節「演出劇目獎」、浙江省第十二屆戲劇節「優秀新劇目獎」。
  • 喜迎十九大文藝精品展演,舟山越劇打頭陣
    9月12日,喜迎十九大浙江省優秀文藝作品展演在這裡拉開帷幕。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唐中祥、省文化廳副廳長刁玉泉、副市長方維觀看演出。  匯演的開篇之作,便是舟山市藝術劇院小百花越劇團的越劇精品《海蘭花》。
  • 為了唱越劇,五年沒碰一口冰激凌
    表演的《九斤姑娘》獲獎 」(個人項目)地方戲組評選中,9歲的南京小姑娘陳鍾呂憑藉在《九斤姑娘》中的精彩表演一舉摘得中國少兒戲曲最高榮譽「小梅花」,她也是南京青年越劇藝術團「小花班」培養出的第8朵「小梅花」。
  • 不只是「越劇小鎮」宋衛平與茅威濤要再造一個全球戲迷朝聖的文化...
    老早就聽說,宋衛平要在嵊州做越劇小鎮。想過去,這就是老宋家鄉版的又一個桃李春風,粉牆黛瓦,田間地頭,逢年過節有江南女子在戲臺上唱《梁祝》。此番景像,未來在越劇小鎮你當然看得到。但描述的,只是其驚豔之萬分之一。8月2日晚,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面對數千名戲劇愛好者,著名戲曲導演、越劇小鎮董事長郭小男,為人們揭開了神秘面紗。
  • 4月7日晚廣州演藝中心大劇院看越劇《梁祝》
    演出:越劇明星版《梁山伯與祝英臺》  地點: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廣州大道中1229號)  時間:  官網:http://www.gdppi.com/  媒體報導:  越劇明星版《梁祝》今晚在廣州演出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昨日,由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李敏、張學芬、陳雪萍等主演的越劇《釵頭鳳》在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上演。
  • 浙江小百花《二泉映月》無錫上演 三個阿炳對話經典
    《二泉映月》無錫演出劇照  從左至右依次為錫劇、越劇的三位阿炳:小小王彬彬、茅威濤、小王彬彬。  浙江在線01月15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劉慧)吳文化和越文化,都起源和發展於長三角地區,同屬長江文明的支流,自古以來吳越之地文化繁榮,到了近代,這裡誕生了兩首經典名曲——越地的《梁祝》和吳地的《二泉映月》。
  • 越劇經典超值特惠 「買一贈一」看梁祝絕版橋段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聞名中外,被稱為「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越劇版獨特唱腔的梁祝更是被奉為薈萃經典的藝術瑰寶。重慶演出公司2018新年巨獻,特邀袁範版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登臺演出,再現「送兄」、「英臺哭靈」絕版橋段。
  • 紅星劇院「越劇大舞臺」,歷時一年,就要完美謝幕了
    靠近城站火車站的紅星劇院,依靠這個創意, 一步步衍變成越劇演出的天堂。  「越劇大舞臺」,在一年時間裡出色完成了近60場的演出,還有最後六場演出,即將緊鑼密鼓地上演。主辦方嚴格遵守他們的承諾,確保了一年時間內,來的都是名團,上臺的都是名角,演的都是名戲。  「越劇大舞臺」的構想最初形成於上海越劇院的「越劇回故鄉」演出之際。
  • 三位「梅花獎」得主聯袂演繹 越劇《紅樓夢》將再度唱響廈門
    廈門網訊 (記者 連芊) 8月28日,越劇版《紅樓夢》將在閩南大戲院重磅上演。來自杭州越劇傳習院的三位「梅花獎」得主將再度唱響廈門,與廈門觀眾共享首屈一指的越劇典範。
  • 京城何以出現越劇熱
    京城的京劇迷是最多的,但近日幾臺浙江越劇進京演出,連連爆滿,使人吃驚地發現,京城的越劇迷在增加,以往北方人聽不懂的被稱作吳儂軟語的越劇,正在悄悄走紅京城。越劇誕生於浙江嵊縣,在江浙滬一帶頗為流行,在北方因語言不通而鮮有知音,京城原有的紅旗越劇團也因之解散,但近年來,越劇在京城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究其原因,一是居京的很多南方人渴望再聽鄉音;二是京城一些年輕人先後成了越劇迷。
  • 為了唱越劇五年不碰一口冰激凌
    ,這個可愛的「九斤姑娘」把評委老師們都徵服了……在日前第二十四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個人項目)地方戲組評選中,9歲的南京小姑娘陳鍾呂憑藉在《九斤姑娘》中的精彩表演一舉摘得中國少兒戲曲最高榮譽「小梅花」,她也是南京青年越劇藝術團「小花班」培養出的第八朵「小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