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我叫曾希琰,工小生、呂派,我叫屠可依,工小生、呂派,我叫張莎莎,工花旦、王派,我叫樓海霞,工花旦、呂派,我叫王金洪,工花旦、王派,呂派,我叫黃紫薇,工花旦、王派....,我們來自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171班,我們畢業啦!」
1月7日,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2017級畢業作品小百花版《西廂記》在浙江音樂學院九五劇場上演。
演出當晚的氣溫低至了零下,但劇場內的熱度卻不斷攀升,隨著劇情的推進、隨著孩子們的表演漸入自然,臺下持續不斷傳來掌聲和叫好聲。觀眾中間有個約是5、6歲的小女孩,滿臉都是興奮,一問才知,父母是陪著這位「小戲迷」來的,小小女孩是小百花的粉絲,也是這齣畢業大戲裡學生演員的「小擁躉」。「我想這應該是她們的第一出『大戲』,在小百花老師的調教下看到了更好的她們,演出超出預期的好,站得高才能飛得遠,祝福她們。」年輕的媽媽微笑著說。
「確實比想像中好呀。」身旁另一個觀眾也點頭,「這是浙百的經典戲,學生們來演有點為難了,好幾處演繹替這群年輕人捏把汗。」這位一看就是閱劇甚多的資深戲迷說:「但能演到現在這個程度已經讓人驚喜了,相信如果能多演幾場,不斷打磨功力,增加舞臺經驗,這群孩子能演得更出彩。」
得到觀眾的肯定和認可,意味著這一出由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和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團)聯手打造的畢業大戲,向社會和公眾、向行業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這份答卷裡飽含了30年經典流傳的厚重。當晚的演出後,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越劇沙龍」,當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主任劉建寬攜小百花《西廂記》原版導演楊小青、復排導演邵雁、傳承版演員蔡浙飛、周豔、朱丹萍等上臺時,觀眾席中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西廂記》是小百花第一個詩化越劇,也是小百花得文華大獎的戲。這個轉臺是原版的,在今天看來還是很鮮活,它還是靠著人工來轉動,這份創意是來自於當時楊小青導演的主創團隊,這份努力一直都是小百花團隊所堅守的。」劉建寬說。
「知道要讓孩子們來演《西廂記》,一開始想都不敢想。」接過話筒的楊媽媽,眼光從孩子們身上柔和地掃過,「從小百花茅威濤一版的原生代到蔡浙飛、周豔、朱丹萍等的傳承版,無一不是下了苦功,非要長時間的磨鍊不可,能演這一齣戲,太難太難。」作為這齣畢業大戲的藝術顧問,楊媽媽多次給學生做過西廂劇目和詩化越劇相關的講座。小百花版《西廂記》在文本上的突破,在綜合藝術上的開創性引領,在舞臺表演上的獨樹一幟,做為詩化越劇的開山之作經過了30年的時光洗禮,時至今日依舊耀眼生輝。這個曾經見證過原生代版《西廂記》的輝煌,記錄下傳承版《西廂記》精彩的轉臺,現如今又留下了更年輕的演員的身影。「經典作品、精品作品是需要代代人呵護的,不僅是表演上的傳承,舞臺演出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傳承。」楊小青感嘆。流轉的舞臺,搖曳的詩情,變換的面孔,不斷的傳承。「把《西廂記》做為教材教給學生們就不怕它會失傳了。」這次是《西廂記》下次或許就是《陸遊與唐琬》,楊媽媽說,把這些詩化越劇的經典轉化為越劇教學的經典教材是非常值得的,「不僅是做為小百花的風格,這也是把屬于越劇這個劇種的風格不斷地普及出去。」
同樣,這份答卷裡少不了院團共建的合力。選擇以畢業大戲致敬《西廂記》這一出經典劇目,既是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自覺對標越劇巔峰的追求,亦是以「小百花風格」賦能越劇教學,打造「中國越劇之鄉」,讓越劇不斷飛向「尋常百姓家」,「根向下扎花向上開」的初心所向,責任所在。「從教學排練到最後公演,小百花給出了百分之百的支持。孩子們的演出很成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蔡浙飛說。這場畢業大戲裡凝聚了校方的心血,也有小百花全系統參與的努力,確保了這一出經典大戲的校園版,源出正宗,師承有序,使得青年學子有機會通過舞臺實踐,對經典劇目,詩化越劇藝術的風格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學傳承得以高質量地完成。同時,院團的這一次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加強了學校教育和專業院團資源的整合,在舞臺藝術創作、戲曲人才培養等進行多領域合作,攜手共建「戲曲(越劇)傳承人才培養基地」,推動越劇藝術傳承、越劇藝術人才發展工作向實處發力、向深處推進。
這份答卷裡還有「致青春」的衝勁和拼勁。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2017級畢業生何其幸運,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專業經過5年的發展,到了她們這一屆不但人數相較往屆最多且行當齊全,有了選擇演出全本劇目的實力,也有了去挑戰藝術高峰的底氣。
「《西廂記》太難了,對孩子們是考驗,對我這個復排導演、對來指導的小百花老師來說也是一次考驗,一次成長,一次機會。從第一次見到這群孩子青澀的表演到現在舞臺上的呈現,一步一步走來,我覺得很欣慰,你們是在逐漸靠近了小百花的詩化越劇風格。」復排導演邵雁十分動容。全程策劃執行本場演出的教師,梅花獎獲得者陳曉紅說,選擇這樣越劇精品之中的經典是想培養這些孩子,這些未來的越劇演員的舞臺氣質,通過這樣的舞檯曆練,經典角色的演繹,小百花專業團隊的烘託,讓她們觸摸到詩化越劇的脈絡。
「今天的這次演出,孩子們惟妙惟肖得基本都學下來了,當然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聽說每個孩子在排練過程中都哭過,排演這樣的大戲,哭一次是不對的,要多哭幾次才行。」楊小青導演笑著說。當晚的演出,孩子們全力以赴,呈現了自己四年來的學習成果和7個月「小百花式」集訓錘鍊的內功,相信這樣的經歷能潛移默化地浸潤到她們對越劇的表演技法、對舞臺演藝的理解,使其未來的藝術道路更加寬廣。
「最想感謝的是學院和老師們給與我們這樣的鍛鍊和機會,在楊媽媽、在邵雁老師、浙百的主教老師們的帶領下,我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對表演有了新的認識,讓即將步入工作崗位的我們有了學習的榜樣——他們對待工作的嚴謹性,每一步都是那麼的到位,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與學習,真的很幸福。《西廂記》是經典,舞臺上的每一處細節都很美,像楊媽媽說得,我們能演下來,才算對詩化越劇的認識入了門。嘗試攀登了一座藝術高峰,仰望峰頂,腳步雖慢,但絕不停止!一切才剛開始!我會帶著這份認真的態度繼續前進,致敬藝術,致敬西廂!。」主要演員之一的黃紫薇如是說。
「在這兩百多個排練西廂記的日夜裡,有掉過眼淚的時候,也有開心的時刻。鶯鶯這個角色讓我感受到了古典美,《西廂記》讓我感受到了詩畫越劇的魅力,最重要的是切實感受到了一齣戲是團隊協作的成果,一個完美的舞臺是一次綜合藝術的體現,學習到了太多受益匪淺。」鶯鶯扮演者之一張莎莎說。
當演出結束後,這群孩子喊著「我們畢業了」時,眼眶裡都含著淚。「誰承望月底西廂,變作了夢裡南軻,雖然稚嫩,但少女們的演繹已經足夠動人,同學們唱腔身段的細節把握比排練初見時更好,現場發揮更具張力,浙百版的現場舞美效果不用多說,祝願未來在更高處相見吧!」浙大戲曲社的觀摩團成員感嘆。臺上是青年的演員,臺下是年青的觀眾,從傳承到傳播,形成越劇教育、戲曲美育、觀眾培育的良性循環。
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越劇表演)畢業作品除了經典傳承大戲《西廂記》,接下來還有越劇經典折子戲專場,其中就有《梁祝·記得草橋》、《碧玉簪·三蓋衣》、《胭脂·慎思》等耳熟能詳的劇目,觀眾中不乏來自全省各個越劇團的主要領導和相關負責人,他們將化身「星探」,和觀眾一起尋找到「合眼緣」的人才。「希望通過這樣的一次畢業匯演,以全開放的姿態,去探索學院和專業戲曲院團的合作聯盟形式。」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主任劉建寬說。「這次畢業演出能有現在這樣的呈現,要感謝浙江音樂學院黨委的支持,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全體師生的努力,感謝楊小青導演創造出了這樣一份經典,感謝這次演出的復排導演邵雁,感謝來觀看演出的全省越劇院團的主要領導,感謝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無私幫助和付出!」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