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承辦單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
論壇時間:2020年12月7日9:00—18:00
論壇地點:北京師範大學
由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承辦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論壇(2020)」將於明日舉辦。
屆時,教育界知名專家學者、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以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將齊聚一堂,為「十四五」時期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大咖雲集 思想盛宴
這場教育盛會
註定不容錯過!
01
年度盛會!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論壇(2020)」是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的年度品牌論壇,在教育政策研究領域豎起國家智庫旗幟。
02
主題鮮明!
有關專家學者將圍繞:
「十四五」宏觀教育形勢與發展戰略
「十四五」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
「十四五」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進行深入交流與研討
03
大咖雲集!
民進中央主席、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蔡達峰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鄭富芝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
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
還有哪些大咖將出席明天的論壇
咱們一起去看看
發言專家簡介
(按照會議議題和發言順序排列)
上午論壇:
「十四五」宏觀教育形勢與發展戰略
顧明遠
1929年生,江蘇江陰人,中共黨員。現為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曾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聯合主席等職。主編《教育大辭典》《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等,出版專著40餘部,發表論文600餘篇。2014年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8年獲北京師範大學「四有好老師」終身成就獎。
彭斌柏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曾任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展規劃處處長、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綜合改革司副巡視員、副司長、一級巡視員。
張力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博導,國家督學,北京、上海、江蘇、福建、江西等五省市政府諮詢專家、多所大學兼職教授。30多年來專職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經常參與黨和國家重大政策文件和規劃的調研起草工作。
談松華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顧問、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顧問、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教育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參與教育重大決策諮詢和重要文件起草,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和教育科學重大課題研究。
朱永新
1958年8月生,江蘇大豐人,漢族。1988年加入民進,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
下午分論壇一:
「十四五」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
鍾秉林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教育政策與教育管理研究。1994年回國後任東南大學副校長,1996年調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2012年至2019年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2008年至2018年任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暨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目前主要兼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十四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英國卡迪夫大學名譽國際副校長等。
王定華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督學,國家教師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委員。歷任河南大學教師、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領事、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系列專著有《中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中國高等教育:觀察與研究》《中國教師教育:觀察與研究》《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美國高等教育:觀察與研究》《美國教師教育:觀察與研究》。主編教育治理與領導力叢書、「一帶一路」國家文化教育大系、新時代北外文庫等。發表論文160多篇。
王揚南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畢業於吉林大學法律系法律專業。先後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成人教育司、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教育組、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工作,曾任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教育組二秘、一秘,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德育處處長、教學與教材處處長,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
孟繁華
首都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教育學)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小學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教師教育分會會長。入選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和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主要從事教育政策、教育經濟與管理和教師教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招標課題多項。
劉林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校長,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常委、國家督學。
孟暉
1970年5月出生,江蘇鹽城人,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2013年8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現任武漢市教育局局長,民進湖北省委會副主任、民進武漢市主委,武漢市政協常委。
餘勝泉
北京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移動學習」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主任,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杜育紅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總會計師,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理事長、中國教育會計學會常務理事、高等師範院校財務管理研究會會長、北京教育會計學會副會長、《教育與經濟》副主編、《教育經濟評論》編委會副主任,《教育財會研究》編委。
劉寶存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兼任亞洲比較教育學會會長、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理事長等職。主要從事國際與比較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20餘部,多項研究和教學成果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
下午分論壇二:
「十四五」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孫霄兵
國家督學、全國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委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執行會長、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客座研究員、中華詩詞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
楊銀付
1967年10月生,漢族,中共黨員,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研究員。曾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駐洛杉磯總領館教育領事,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18年7月任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秘書長。作為研討小組成員,參與改革開放以來第三、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主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重大綱領性文件的研討和起草工作。
劉貴華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兼任中國教育戰略學會區域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高教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主持各類課題20餘項,在《教育研究》等雜誌發表《論區域教育綜合改革模式》《教育科研評價的中國難題》等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著作8部。獲全國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等各類獎10餘項。其中《區域綜合改革:中國教育改革的轉型與突破》著作,入選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翻譯為英文出版發行。
王烽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綜合研究部主任、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兒童工作智庫專家,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民辦教育研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主要從事宏觀教育政策、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參與國家重大教育規劃、政策制定和宣傳解讀。
方中雄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歷任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等職。長期從事教育行政管理、中小學校長教師培訓、基礎教育研究工作,承擔大量教育政策研究課題。
刁玉華
1964年1月出生,山東海陽人,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高級會計師。現任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兼任河南省科協副主席)。
張卓玉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教育廳原副廳長。長期關注和研究教育哲學、教育評價等問題。出版有《構建教育新模式》《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等著作。
尹駿
1973年5月生,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現任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工委委員、副局長。曾任太原市杏花嶺區教育局黨工委書記,局長。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多年,理論與實踐基礎紮實,多篇論文在教育核心期刊刊登。教育實踐大膽創新,實施「大學區制"與「集團化辦學"改革、「太原市小學入學服務系統」、「太原市中小學減負新政」、「民辦學校記分管理辦法」等改革舉措,在區域教育發展進程中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井光進
山東濰坊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總督學、濰坊中學黨委書記。全程參與校長職級制改革、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等新世紀以來濰坊各項教育改革實踐。著有《濰坊市校長職級制改革的實踐與探索》《人的解放: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自主辦學:教育改革的路徑選擇》等,發表教育類學術文章37篇,獲山東省教育人事工作先進個人、山東省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多次參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師德師風建設等國家、省相關文件起草工作。
本次論壇由人民政協網、中國教育報、光明網、中國網、人民視頻、澎湃新聞、北師大官方微博、抖音、百度直播、愛奇藝、快手等十餘家媒體進行現場實況同步視頻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