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添加「關注」
這場新冠疫情來得有些突然,去得卻有些拖沓。被疫情憋壞了的人們,忍著戴口罩的呼吸不暢,和各種卡點量體溫的繁瑣,有著強烈的走出去的衝動。
比如,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迎來了旅行小高峰。
出去遊玩,最為關注的大概就是住了。
放棄住酒店、轉而訂民宿,已成了如今的流行風潮。
根據中國旅遊與民宿發展協會發布的《2019年度民宿行業發展研究報告》,近年來,民宿在某搜尋引擎上的搜索指數就長期高於酒店。
圖源:中國網際網路數據諮詢網
然而,如果比打開各種預定的APP,你一定會犯選擇困難症:這些民宿都長得太雷同了。
無論是建築風格、室內裝潢設計,還是具體的服務都如出一轍,甚至連宣傳語都是那麼一個調調。
原本是為了凸顯個性和差異化的民宿,最終,也變成了批量複製的模樣。
餐飲千篇一律的網紅民宿
打開訂房APP,無論你在「目的地」一欄輸入北上廣深,還是二三線城市,搜索結果中幾乎都會出現網紅風民宿。
所謂「天下一家」,也不過如此吧?
所有的配飾,幾乎都逃不開這幾個元素:
清一色的綠植元素出現在裝飾畫、桌布、門帘和地毯,偶爾還有幾盆龜背竹真身出現在房間角落;還有纏滿夢幻小吊燈的鐵架網,裝滿尤加利葉乾花的牛皮紙袋,幾何圖案編織地毯。
床品和家具的配色大多是「性冷淡風」,灰白純色或格子為主。
還有北歐風最具象徵性的鹿頭裝飾,自然也不能少。
高度的相似性令人不禁懷疑這些民宿的主人是在同一家淘寶店下的單。
在各類app上隨意一搜,打著「北歐風」、「ins風」、「地中海風」標籤的民宿數不勝數。
在民宿裝修這件事情上,南北終於沒有了分歧,ins風和北歐風在廣闊中華大地開花結果。
前幾年大熱的莫幹山民宿,就是這種「批量生產」的代表。
有民宿從業者自己就說:
「這兩年,新建的民宿看上去全是舊木材、土坯房、鵝卵石,看上去大同小異」。
千裡迢迢去旅行,可能剛一落腳,就像是去走了個親戚。
朋友圈裡,有人吐槽小院的裝修
上某app搜索,在「民宿拍照」的詞條下有超過13萬條筆記。
這數萬條齊全詳盡的拍照攻略,都是為一條精緻漂亮的朋友圈服務的。
網紅經濟的當下,大家越來越重視「佔領朋友圈」的重要性。
打卡拍照,已成為旅行中的必備要素。
但遺憾的是,光看民宿照片,根本不知道你究竟是在哪旅遊。
為什麼國內民宿都長著同一張臉?
2015年8月,Airbnb正式宣布進駐中國;2016年11月,Airbnb在中國成立,距今不過三年時間。
彼時中國市場已有小豬短租和途家控制著大把房源,如果從更早一些的古城客棧算起,民宿的概念在中國興盛已經至少有10年。
不過民宿真正走紅、成為民宿的主要方式之一,還是這幾年的事。
目前來看,國內對於民宿的定義仍然比較模糊。
相較於酒店,民宿更重視在地性和個性化,也更標榜民宿主人的情懷,住客能在住宿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家庭氛圍和風土人情。
不過這樣的生意落地中國後,難免經過實用主義的一番改造,情懷讓位,利益上位。生意人沒有風格,什麼流行來什麼——比起構建審美,追逐大眾喜好進而營利才是第一順位。
重慶曾憑藉「穿樓輕軌」和「洪崖洞夜景」在抖音上走紅,大批遊客湧向這座城市,也帶動了當地民宿業的快速增長。
據途家數據,2017年底,重慶民宿只有5000家,到2018年底,超過33000家,猛漲六倍不止。
劇增的民宿迎合了旅遊業幾何倍增長的需求,卻難免呈現拔苗助長之勢。相似的故事在大理、廈門等初代網紅城市身上也曾發生。
大行其道的網紅風民宿和現階段國內家居審美的水平也直接掛鈎。
現在你還是很少能從一個普通家具城買到北歐風商品,因為依舊掌握裝修大權的50、60、70年代消費者,也就是父母這一輩,還是以老派審美為主。
和北歐風的鹿頭以及ins風的火烈鳥一樣,牡丹與荷花是他們的icon,閃耀著各種光芒的水晶吊燈則堪稱鐵架網小吊燈的前輩。
土豪們更熱愛中式紅木風和歐式復古風,時髦一點的則青睞地中海風,厚重的家具搭配富麗堂皇的色彩是典型。
如果真的讓你入住最本土、裝修成上述風格的家庭,你就會感到更舒適嗎?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有一個瞬間覺得網紅風民宿其實也還挺好看的?
其實讓人同樣感覺千篇一律的還有網紅古鎮和網紅小街。
它們,也都長得大同小異——
門口掛著風鈴的精品店,賣著各類五顏六色的牛軋糖雪花酥的甜品鋪,滿滿當當的絲綢古玩店,還有不知道為什麼能遠渡重洋散布在中國各大古鎮的非洲鼓,以及一溜的大小酒吧。
去第一個的時候,興許還覺得新鮮。但只要多去幾個,就不難發現這些古街古鎮的本質都是「複讀機」。
在央廣網的一則報導中,一位遊客哭笑不得地吐槽:
「朋友去四川給我帶來一把梳子,一看,上面寫著的是『少林寺紀念』。」
集中批量生產的紀念品,大同小異地充斥在各個景區的購物街。
就算拍照看起來再「網紅」,也難掩其中的單調乏味。
和北歐風、ins風的民宿一樣,這些景點」古色古香「的風情也都是大差不差,可又無一例外地會受到遊客的歡迎。
而在被精緻包裝的古風外表下,則是這類景區空洞的內裡。
根本來看,人們來這些景點「打卡」,追求的並非這個地方真正的文化特色,而是一些被大眾定義的「標籤」。
例如ins風民宿所代表的「高級」和「精緻」,老街巷所代表的「古味」;
還有在大量心靈雞湯的轟炸下,逐漸濫俗化的「說走就走」的小資情調。
在這樣的旅遊文化下,想要出門來一趟「自由行」,實際上依然並不「自由」。
如今的導遊,不再是那個舉著小黃旗子的小姐姐,而是我們手機裡寫著各類網紅攻略的app。
一邊,是發滿九張圖的朋友圈獲得了數量喜人的點讚;
而另一邊,我們也正與這些目的地真正獨特動人之處漸行漸遠。
我們想要的民宿長什麼樣?
有人概括,當下的人們,正處於一個「低美感」的社會。
當人們缺乏從閱讀、電影等藝術中體驗「美感」的經歷,僅僅「靠網上的這些網紅來決定你的審美」,就造成了審美觀念的高度趨同。
這種「審美」本身是格外懶惰的,因為它往往並不包含人們對何為「美感」的獨立體驗,而僅僅只是對時下潮流的盲目追隨。
沿途的風景、旅行的感受本都不該是千篇一律的,我們對「美」的判斷也不該是。
擺出同樣的姿勢,坐在布置相似的精緻房間裡,再給照片加上同款濾鏡,人們不斷追求網紅民宿中人造復刻的「美感」,卻失去了對旅行、對生活更為豐富的想像力。
我們想像中的民宿長什麼樣子?
2017年,Google Earth曾經與Google街景共同創作了一個虛擬實境街景的欄目——This is Home(「這就是家」)。
在這個項目中,你可以探索27個富有特色的民宿建築,它們散落在亞洲、歐洲、非洲等六個大洲,包括臺灣原住民住址、蒙古包、福建土樓,你也可以深入秘魯部落和尼泊爾的多彩家園。
希臘聖託裡尼島的民宿
約旦月亮谷中的民宿
尼泊爾夏爾巴人的民宿
這些極具個性化的建築與室內設計,正是一直以來民宿業得以與酒店業抗衡的原因。
比起標準化的制式服務,民宿更強調分享主人的生活方式與審美理念,所以才會有人發起「365天住民宿」的計劃,環遊世界只為體驗風情各異的住宅。
另外,主人精神也是民宿的魅力所在。
他們向初來乍到的住客分享最地道的吃喝玩樂去處,並為遊客推薦行程路線,規避掉當地人從來不會光顧的熱門景點。
這詮釋了「賓至如歸」的真正含義,也是大多數人旅行的目的:逃離眼前兩點一線的機械生活,短暫地生活在別處,見識一下世界的另一種樣子。
但大多數國內的民宿還是選擇整成了統一模板的網紅臉,某種程度上這是國內尚未成熟的民宿行業的必然產物,但再轉念一想,也是越來越面目模糊的中國城市臉孔的一個縮影。
在同時失去個性化和體驗感的情況下,民宿的競爭力大大下降。在價格相近的情況下,人們又憑什麼不選擇居住更舒適、服務更到位的酒店呢?
在審美風潮輪轉的今天,一味跟風並不是一張安全牌。當民宿的紅利期過去,沒有標籤與個性的民宿就會首當其衝被市場的篩子過濾出去。
在網紅店也已經經歷了好幾種審美迭代的情況下,國內民宿是否也會亦步亦趨地做出改變?我們還能期待真正令住客產生驚喜的民宿嗎?
註:本文圖文來源於「槽值」,如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