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們中國人敬仰秦皇漢武一樣,韓國人也有非常敬仰的國王,這位國王名叫李祹,是朝鮮王朝第四位國王,太宗李芳遠第三子,太祖李成桂的孫子。洪武三十年四月十日,李祹出生於漢城太宗潛邸,永樂十六年八月八日,22歲的李祹繼位朝鮮國王,總計在位32年,景泰元年二月十七日,於漢城永膺大君府邸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李祹去世後,明朝按例賜諡莊憲,朝鮮加諡曰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廟號世宗,所以後世一般稱其為世宗大王。其實在我們中國,也有廟號為世宗的君主,比如明世宗嘉靖皇帝,但朝鮮王朝,作為中華屬國,它的國君是不能叫做皇帝的,只能稱為大王。而且古代的朝鮮王朝也沒有年號,歷來都是使用中國年號紀年。所以關於世宗大王的生平,都採用明朝年號。
這位世宗大王,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卻是韓國人最敬仰的歷史人物之一,在韓國地位尊崇。韓國人對世宗的敬仰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如韓國人尊其為「海東堯舜」,將其比作中國堯舜一般的人物。還有韓國專門打造的行政首都,也被冠以世宗之名,稱為世宗特別市。此外,韓國還有世宗大學,世宗號驅逐艦,以及一系列世宗雕像,還把世宗的頭像印在了一萬元鈔票上。韓國人的這些做法,都彰顯了他們對世宗大王的敬仰和推崇。那麼世宗大王究竟有什麼功績,為何在韓國備受推崇呢?
世宗大王在位32年,最大的功績有兩件,第一,反擊倭寇。明朝時期,倭寇不僅經常襲擾中國,對朝鮮半島的侵擾更加頻繁,給當地百姓造成了沉重苦難。世宗在位時期,正是朝鮮王朝的鼎盛時期,他積極整頓軍備,防禦倭寇侵擾,甚至主動出擊,攻打盤踞在對馬島的倭寇。永樂十七年,朝鮮王朝發動己亥東徵,以陣亡一百多人的代價,斬首123名倭寇,俘虜21人,救出146名中國人和8名朝鮮人,並且抓獲了對馬海峽倭寇首領,將其押到了漢城王宮。
對於朝鮮王朝來說,此戰可謂大獲全勝,一掃以往面對倭寇的頹勢。到了正統八年,世宗又迫使倭寇承認了對馬島的主權歸朝鮮王朝所有。世宗大王的這些作為雖然未能徹底清除倭患,但世宗時代,已是朝鮮王朝歷史上,比較揚眉吐氣的時期。僅次於萬曆年間,那場大敗倭寇的戰役。不過世宗大王的這項功績,並非韓國人敬仰他的主要原因。
第二,創造諺文。這是世宗大王在位期間最重要的功績。在世宗創造諺文之前,朝鮮王朝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完全使用漢字表記,官方文書一律用漢文書寫。古代朝鮮王朝自詡為小中華,他們認為中國是大中華,是華夏,自己是小中華,在大中華和小中華之外,才是夷狄。當時的朝鮮王朝對中國文化非常迷戀,士大夫都能熟練地說漢語,寫漢字,包括世宗大王也是如此。
世宗大王非常欽慕中國文化,對於中國的文化甚至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平日裡手不釋卷,他的青少年時代基本是在書堆中度過的。然而越是了解中國文化,世宗大王越是憂慮,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朝鮮王朝甚至連文字都沒有,除了士大夫會寫漢字之外,大多數平民都是文盲。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之下,世宗大王逐漸產生了一種民族自尊的使命感,所以他決定創立自己的文字。
在世宗大王的努力和堅持下,最終創製了「諺文」(朝鮮文字母)。並於正統十一年頒布了《訓民正音》。世宗大王主持創製的「諺文」,由11個元音和28個輔音組成,具有簡單和精確的特點,即使是文盲都能在幾小時內學會。此後朝鮮王朝的社會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世宗並沒有將其視為正統文字,僅是供平民使用,他自己和士大夫階層仍然使用漢字。
由此可見,世宗大王也有他的時代局限性,不過世宗創造文字,對於現代的韓國來說,卻是意義重大的一件事。因為隨著近代以來,民族思潮的興起,韓國已經無法正視自己飽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事實,急欲與中華文化劃清界限,而世宗大王創製的文字,雖然有很多問題,但卻可以起到代替漢字的作用。這對韓國來說,簡直就是大旱逢甘霖。所以世宗大王在韓國備受敬仰和推崇,幾乎成為了韓國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