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惠琳 編輯/ 譚璐
門店停業46天後,海底撈終於回歸了。
3月12日,海底撈首批85家門店恢復營業、開放堂食,涉及成都、杭州、南京等15個城市,北上廣深尚不在列。
為防控疫情,自1月26日以來,海底撈中國內地700多家門店暫停堂食和外送業務,直到2月15日,才恢復部分門店的外送業務。
餐飲行業是疫情衝擊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海底撈重新「開火」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隨著各地疫情形勢逐步得到控制,城市恢復正常運轉,吃貨們對美食翹首以待,餐飲行業的「春天」不遠了。
營業時間縮短,僅開放少於50%餐桌
首批恢復營業的門店均位於新一線或二三線城市,其中杭州恢復營業的門店最多,已開業19家。記者注意到,所有門店的營業時間從原來的24小時,調整為上午10時至晚上22時不等,夜宵暫不開放。
海底撈方面回復《21CBR》稱,「門店恢復營業,主要結合當地防疫政策和對復工的部署與要求,以及門店貨品、供應鏈、人員的準備情況,其他城市正在積極準備之中。」
在杭州工作的夏麗得知海底撈恢復堂食後,3月12日提前去海底撈蕭山銀隆百貨店取號,「現在暫時不接受訂座,我們四點去取號,五點吃上,到六點多離開的時候,人還不多,可能大家還不知道可以堂食了。」夏麗說,疫情還未完全消散,前來消費的顧客明顯都還有安全顧慮,「我會特意用熱水多燙幾次碗筷,只要離開座位就會戴著口罩。」
海底撈方面告訴《21CBR》記者,恢復營業的首批門店僅開放了少量網上排號,主要以到店安排為主,每家門店僅開放少於50%的餐桌,實行隔桌而坐、隔位而坐,保證間距。
來源:海底撈官方微博
為了保障顧客的用餐安全,海底撈門店所有員工佩戴口罩服務,每日進行健康公示,門店進行全面通風,就餐區、等座區一日三次消毒,全面推行公筷、公勺,門口則設立專人導流,避免客流聚集,進店顧客需量體溫和手消毒,後廚參觀以及美甲、擦鞋、遊樂園等服務暫停。
隨著海底撈各地門店逐漸恢復正常運營,食材需求量加大,儘管海底撈的食材供應商蜀海已於2月6日復工,但受疫情影響,產能仍有限,海底撈對《21CBR》記者表示,目前食材均從正規廠家採購,蜀海供應鏈冷鏈直配。
在1月底的防疫工作簡報中,海底撈特意談及蜀海生產能力有限,「僅能保障海底撈門店員工餐食,以及為7-11、7Fresh、盒馬等超市提供少量產品」,為在半年內將供應鏈產能大幅提升,海底撈計劃採取自建工廠、OEM代加工以及與所在國供應鏈合作等措施。
線上多點開花,仍杯水車薪
門店停業後,海底撈失去了近九成的收入,人工、租金卻要如期支付,損失巨大。不過,畢竟是火鍋界龍頭企業,海底撈無論在資金、供應鏈還是組織管理方面,底子深厚,相比其他頻頻表達焦慮的連鎖品牌,海底撈顯得從容不少。
1月23日武漢封城當天,海底撈便成立了總部防控疫情總指揮部,董事長張勇擔任總指揮,包括CEO在內的五位核心高管加入,同時成立防疫專家顧問團隊,指導門店防疫工作。針對疫情形勢的變化,先後對外發布了12份防控疫情簡報,詳細披露了疫情期的應對策略。
海底撈的從容或許與現金流充足有關。2018年在香港上市後,海底撈獲得充足資金,截至2019年6月,其現金儲備達30億元。
以2019年中報數據估算,半年裡,海底撈員工成本36.52億元,人工支出約6億元/月;物業成本3.6億元,物業租金支出0.6億元/月。靠著30億現金流,海底撈也能堅持至少4個月。2月22日,海底撈又獲得中信和百信銀行的21億元授信貸款,首筆8.1億元資金已入帳。
海底撈基於對火鍋產業鏈各環節的深入,在堂食「斷供」後,藉助在產業鏈的積累,開闢輸血通道。
在門店關閉的情況下,海底撈最先想到的自救措施也是轉戰線上。
海底撈的外賣業務的營收佔比不足2%,但已發展多年,積累了一定顧客基礎,2019年上半年營收1.88億元,同比增長40.9%。
2月15日開始,海底撈陸續恢復了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城市部分門店的外送服務。除了自有配送團隊之外,還藉助與閃送的合作,將外賣範圍從門店5公裡範圍拓展至全城,每天僅通過閃送配送的訂單數量超過四位數。
依託門店網絡和蜀海的供應鏈能力,海底撈還嘗試豐富外送業務的體系。2月16日,海底撈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上線生鮮直配服務,為門店周邊2公裡內的社區配送蔬菜、肉製品等生鮮產品。
2月29日,海底撈推出「開飯了」系列半成品菜,也出自蜀海旗下品牌「菜嘟美」,其實這不算新業務,2015年便已上線,原本只面向餐飲企業客戶。疫情發生後,餐企需求減少,但消費者居家烹飪場景的需求增大,便藉機將服務向個人用戶開放。
為了給這一業務「造勢」,2月3日,掌門人張勇特意現身海底撈官微的「開飯了」視頻欄目中,以張大哥的身份,親自露了一手番茄雞蛋面。
不過,上述兩大業務僅在部分一線城市開放,未向全國大規模鋪開,市場反響平平。
以半成品菜係為例,產品包括宮保蝦球、魚香肉絲等12道菜以及4種湯,食材預先做熟後冷藏,保質期為4天,顧客下單後生產,產後24小時內由中央廚房直接發貨,消費者加熱3-5分鐘即可食用。目前業務範圍僅限於北京、天津、廊坊,上線至今10天,銷量最好的一道菜訂單為75筆。
海底撈方面表示,外送業務以及 「開飯了方便菜餚」,訂單量不斷增加,未來將根據市場需求來評估是否擴大規模。
不過,外送業務目前貢獻的收入仍然不多,對於門店龐大的經營支出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中信建投此前預計,假設海底撈年末門店總數近1000家、停業15天,預計2020年營收損失約50.4億元,淨利潤損失5.8億元。
餐飲行業的「至暗時刻」或已過去,隨著門店的有序復工,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海底撈的經營壓力,而消費者壓制已久的需求也將帶來一波報復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