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連晉、陝、蒙兩省一區的黃河晉陝大峽谷,北起內蒙古託克託河口鎮,南至山西省河津龍門的黃河晉陝峽谷幹流河段,峽谷全長725公裡。兩岸區域共有內蒙、山西、陝西兩省一區的27個縣市。峽谷沿岸石山區和梁峁丘陵溝壑區,溝壑密度、土壤侵蝕規模較高,北部的風蝕水侵交替帶是黃河流域侵蝕強度最大的區域,砒砂巖區號稱地球的癌症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陝西的全國人大代表周衛健提交了《關於黃河晉陝大峽谷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他認為,黃河上中遊地區是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優先實施的重點地區,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可以對晉陝峽谷區域進行有序科學對的綜合開發。
周衛健介紹,由於黃土丘壑泥沙俱下,流域面積僅及黃河的15%的晉陝大峽谷河段,來砂量竟佔全黃河的56%,水土流失嚴重。且晉陝大峽谷地區屬黃土高原強度和極強度侵蝕區,年產泥沙量近10億噸,佔黃河泥沙輸移量的2/3左右,兩岸34個小流域每年向黃河輸入大量泥沙,年輸沙量佔整個黃土高原土壤流失量的26%,被列為全球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重點治理地區。
另一方面,峽谷沿岸區域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炭資源探明儲量4000億噸,約佔全國的42%,石油天然氣資源約佔全國的19%,有色金屬礦藏特別是鋁土礦資源佔全國的40%。水力條件優越。
就黃河晉陝大峽谷的保護和開發治理,周衛健建議:
第一,構建黃河晉陝大峽谷生態經濟帶戰略。參照長江經濟帶戰略,建議由中央協調陝西省、山西省、內蒙三省構建黃河晉陝大峽谷生態經濟帶戰略,以區域生態保護為目標,以良好的生態促進區域經濟綠色、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制定頒布《黃河晉陝峽谷區域生態經濟帶發展指導意見》和《黃河晉陝峽谷區域生態經濟帶規劃綱要》,對峽谷區域生態經濟帶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布局,指導區域三省統一編制生態經濟發展規劃,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引導和促進各省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結構,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協調聯動機制,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第二,建立黃河晉陝大峽谷國家公園。建議由陝西省牽頭成立黃河晉陝大峽谷國家公園籌委會,積極申報國家公園、發展規劃、建設方案、管理條例的制定和協調。以陝西省的佳縣、吳堡、清澗、延川、延長、宜川六縣及山西臨縣、柳林、石樓、永和、隰縣、吉縣六縣為主,北至無定河口,南至龍門,建設黃河晉陝大峽谷國家公園。範圍涵蓋各縣(市)沿黃地區生態紅線區、地質公園及風景旅遊景區等。使其成為促進南北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加強晉陝地域文化交流的載體,承擔復興黃河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使命,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示範區。
第三,建立黃河晉陝大峽谷生態補償機制。建議由峽谷區域三省共同組建「黃河晉陝峽谷區域生態補償委員會」,設立專項基金,建立流域生態合作與補償聯繫會議制度,推動跨行政區域生態補償制度的建設,建立晉陝兩省沿黃小流域水汙染防治管理體系;堅持和改進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和土地復墾制度,加強土地復墾監管,按照「誰損毀,誰復墾」的原則,落實損毀山體或者土地的復墾法定義務與責任,堅持佔補平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現藏糧於地;制定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制度,明確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補償主體、對象、標準等基本內容,同時建立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強化生態修復責任。
第四,實施精準扶貧工程。統籌峽谷區域工農業園區、重點鎮建設、保障性住房、農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以陝西省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為契機,推進特色旅遊發展,加強產業扶貧;以峽谷區域生態修復、晉陝大峽谷國家公園建設為切入點,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和轉移支付力度;加大能力建設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
第五,對黃河晉陝大峽谷能源及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專項規劃。系統規劃黃河晉陝峽谷區域能源及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時空布局,以深綠色資源環境意識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以流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逐步建立具有與自然系統相似的閉環過程,深入到流域人類住區居民的發展理念和生活方式之中,以協調流域系統人類住區居民長遠利益為宗旨,在流域能源及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過程中形成流域系統節約型經濟體系、資源化工程體系、高級化技術體系,引導流域系統可持續發展進入更高意義上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