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頭圖攝影 | 袁婧
近日,佘山天文臺(上海天文博物館)發布了即將閉館大修的消息:
施工單位將在2021年3月中下旬進場,對建築物、40釐米口徑雙筒折射望遠鏡及藏書室等設施進行修建升級,讓歷經風雨的佘山天文臺以全新的面貌,迎接「120歲生日」。
這條消息也引發許多市民對往事的追憶。學生時代的春秋遊、科普教育的參觀學習,都有著關於這座小山、天文臺以及那座紅磚大教堂的記憶。
許多初到佘山的遊客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百餘年的上海遠郊殘丘之上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宏偉的建築?以下,小編整理了部分史料,以供讀者參考。
在上海市郊的西南區域零星分布有一些殘丘,大多由中生代火山巖構成。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就是松江境內的「九峰三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曾有「九點芙蓉墜淼茫」的生動描寫。據清嘉慶《松江府志》載稱:「府境諸山自杭天目而來,累累然隱起平疇間。長谷以東,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東南,涵浸滄海,煙濤空翠,亦各極其趣焉。而九峰之名特著。」九峰在現今松江崑岡、天馬、佘山鎮境內,呈西南、東北走向,斷續起伏。依次名為小崑山、橫山、機山、天馬山、辰山、佘山(西、東)、薛山、厙公山、鳳凰山。歷史上習慣稱呼為「鳳、厙、佘、辰、薛、機、橫、天馬、昆」。九峰林木深秀,有眾多的奇石名泉,自然風光秀美,加上歷代名人的遺蹤故跡,使每座山峰形成許多景點。九峰勝跡,歷經滄桑,於今大多已湮沒,現僅剩天馬山、佘山等寥寥數處可供遊賞。這就是使得海拔僅為97.2米的西佘山(東佘山海拔68米)在一馬平川的上海地區顯得更為稀奇,堪為一座充滿靈秀之氣的山丘。自古以來,佘山林木,蔥鬱深秀,景冠九峰,每逢旅遊季節,遊客甚眾。據宋代《雲間志》稱,古代有佘姓者居此,故名。佘山多竹,所產竹筍有蘭花香味。據傳康熙帝南巡,品嘗了佘山竹筍後大為讚賞,曾賜名曰「蘭筍山」。
《雲間志》(南宋紹熙年間編纂,故又名《紹熙雲間志》)關於佘山的記述
康熙《松江府志》卷首峰泖圖中繪製的佘山等「九峰三泖」
西佘山方圓0.6平方公裡,山地面積約900畝,東佘山山地面積約850畝。佘山茂林修竹,蒼翠蔥蘢。西佘山正山門沿途古木參天,楓楊、香樟、櫸樹等百餘株,樹齡都在百年以上。佘山自古以來,人傑地靈,多名勝。據歷代方志記載,佘山有「白雲晴麓」「香溪古徑」「罨黛舊園」「標霞峻閣」「昭慶幽居」「道人遺蹤」「宣妙竹林」「徵君舊隱」「慧日雙衣」「洗心靈泉」十景。近代以來,在西佘山之巔興建的一座大教堂,又給這裡憑添一份神秘色彩。
清末年間,旅滬西僑郊遊時拍攝的佘山及周邊環境影像
圖片來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1930年《東方畫報》封面中的佘山小徑
1987年,松江縣佘山風景區辦公室在松江林場成立,佘山的第一所旅遊設施——佘山飯店也正式開門迎客。1993年2月,松江佘山風景區管理處成立,1993年2月又升格為上海佘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1993年6月,國家林業部批准在佘山風景區建立國家級森林公園。包括九峰地區所有山峰,控制範圍為18平方公裡,保護範圍為29平方公裡,共計47平方公裡,山林面積6000畝,是上海市陸上唯一的以山林資源為主的旅遊區。圖為2018年1月27日,雪中的佘山國家森林公園佘山上的這座教堂又稱聖母大教堂。它的設立還要從耶穌會(Societas Iesu)入滬說起。耶穌會是天主教國際性修會,1534年創立於巴黎早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隨後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利瑪竇進入中國內地。利瑪竇與徐光啟的密切交往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此處不再贅述。
西方文獻中繪製的利瑪竇與徐光啟畫像。兩人之間下方為耶穌會標記
此後因雍正年間禁止天主教以及1773年教皇克萊孟第十四世解散耶穌會等原因,耶穌會在中國的活動偃旗息鼓,銷聲匿跡,待到耶穌會重返上海,時間已經來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法等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肆意在華擴張,並脅迫清廷準許傳教士至通商口岸進行宗教活動。首批到上海的法國耶穌會士有南格祿(Claude Gotteland)、艾方濟(Estève François)、李秀芳(Brueyre Benjamin)3人。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日(1844年10月15日),耶穌會士葛必達(P.Clarelin)等5人隨同法國專使拉萼尼(Marie Melchior Joseph Théodore deLagrené)來華,隨即來到上海。由於天主教內不同教派的門戶之爭和歐洲各國的國家利益的衝突,耶穌會在華的活動空間大多已被遣使會(Congrégation de Mission)接管。耶穌會重返江南後,當時的南京教區署理主教羅伯濟把浦東、崇明、海門等地教務分配給耶穌會士,但不準在上海城內定居和建造住院。因此,上海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反倒成為耶穌會較為活躍的舞臺。佘山地區也是其中之一。
1863年,南格祿繼任者,江南教區耶穌會會長鄂爾壁(Joseph Gonnet)在佘山南坡買下一大塊山地,建造5間房子作為年老患病的傳教士休養院(另有說法是為了躲避太平天國運動及瘟病的流行),其中一間設有祭臺作為小堂,為住院神職人員進行宗教生活的場所。隨著此信息不脛而走,佘山下張樸橋等地的教堂也開始上山參與彌撒。隨著教徒不斷增加,原有簡陋的屋舍已經不敷使用。教會方面也覺得,在這蔥鬱的山林之間,需要一座真正的教堂。1864年,天主教江南宗座代牧區帳房、松江教區總鐸杜若蘭(Desjacques Marin)在山頂購地造了一隻六角亭,每邊長八尺高二丈,並有祭臺和聖龕,亭裡供奉「進教之佑聖母像」(Mary Helpof Christians)。
這尊聖母像是由一位中國輔理修士陸省三模仿巴黎「勝利之後聖母像」而繪製的,改稱為「進教之佑聖母」,從此有「佘山聖母進教之佑」之稱。此後教會又多方募資,在六角亭旁修築大堂。同治十年(1871年),在上海耶穌會會長谷振聲(A.Della Corte)的主導下,委託建築師、修士馬歷耀(Leo Mariot)主持建堂工程。當時的這座教堂是正「十」字形布局,朝南,屬希臘樣式兼具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當年在山頂建教堂並不容易,所用木料從上海、石料從福州用船運到佘山腳下,靠人抬肩扛運上山頂,工程十分艱巨。教堂前面有遊廊,排列著10根大石柱。遊廊前的平地上,置有大石獅4對,教堂內前面正中供奉「聖母進教之聖像」,故堂名稱「聖母進教之佑堂」,可容納800人。1873年大堂落成,並從半山腰到山頂修築了一條寬闊的「之」字形的經折路,每一拐彎處,樹立了一個約一米見方的苦路亭,共14處。
20世紀初,從佘山之巔 「聖母進教之佑堂」 眺望遠方的景象。圖中可見六角亭一角
19世紀後期,第一代「聖母進教之佑堂」建成後的佘山珍貴影像。圖中教堂的外貌、簡易的山門、山腰的建築以及「苦路」都清晰可辨。而在教堂右側那個六角亭的頂部也可見
圖片來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隨著教務事業的發展,每年來佘山朝聖的教徒越來越多,原來教堂的規模與設施已經不能適應朝聖活動的需要。光緒十九年(1893年),教會在佘山增建中山教堂,可容納500人,後來又陸續建了聖母亭、聖心亭、若瑟亭,合稱「三聖亭」,此外還建了山園祈禱像等。
由於山頂的老教堂無法容納持續增長的朝聖者,於是翻建新堂的計劃已經被教會擺上議事日程。就在1925年前後,第一代「聖母進教之佑堂」被拆除,在原址重新開建新的教堂,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矗立山頂的「聖母大堂」,全稱為「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佘山聖母大教堂的設計者是一位葡萄牙籍的耶穌會神父,中文名為葉肇昌(Francesco Xavier Diniz)他生於上海,上海震旦大學工程系建築學教授。早年就讀於虹口聖方濟學校,後從英籍建築師多德爾學習建築工程學。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進耶穌會,光緒三十年晉升神父。曾在安徽傳教,一年後回上海,專務教區建築事業。先後負責設計監造徐家匯大教堂、佘山山頂大堂,以及震旦大學、徐匯中學校舍等。
1935年11月17日《申報》一則「佘山聖母大堂今日落成開幕」的消息
1937年出版的Shanghai Catholic(上海天主教概覽)中有對佘山聖母大堂的介紹。其中可見鐘樓頂部聖母像的特寫。有趣的是,當時西文對佘山的拼寫為「 Zo-Se」,非常接近滬語的發音
在山巔建設數十米高的大堂,難度可想而知,為了使基礎穩固,教堂的柱頭一直打到巖層。教堂平面基本為長方形,略帶拉丁十字狀。標誌性的鐘樓氣勢雄渾,高38米,頂上聳立「聖母抱小耶穌像」一座。外牆用的是紅磚,牆腳用金山石砌築,鋼筋混凝土屋蓋,部分是玻璃瓦。教堂四周是鑲嵌著彩色聖像的玻璃窗,窗頂部為尖拱形。簷部處理用半圓圈。南西北三面均有大門進入大堂,大堂可容3000餘人。工程歷經10年,到1935年11月宣告峻工。
1981—1984年,先後修復山頂大堂以及中山教堂、三聖亭、經折路、14處苦路像等,並恢復宗教活動。1986年,天主教上海教區決定,山頂聖母大堂在不舉行宗教活動時供旅遊者參觀。1989年9月25日,佘山聖母大堂由市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優秀近代建築。
晚霞映照下的佘山聖母大堂
圖片攝影 | 胡鷹
前文已經將佘山的歷史背景做了簡要的講述,事實上佘山臺的建立與天主教和耶穌會在滬的擴張是密不可分的,這還要從徐家匯觀象臺講起。科學與宗教,似乎勢不兩立。但在科學發展史上,事實卻並非如此。誠然,科學是在與中世紀黑暗教會勢力的鬥爭中獲得新生,然而同時,許許多多的教士也在從事著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工作,許多科學家其實也是忠實的教徒。在西方,科學和宗教的關係錯綜複雜,決非水火不相容那麼簡單。在中國,近代科學的引進就是西方傳教士播下的種子。無論這些傳教活動出於什麼目的,但教義傳播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近代科學發現。在這個西學東漸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人物當屬明朝末期的上海人徐光啟,此處就無需再多言。他主持編纂的《崇禎曆書》系統介紹了西方古典天文學的理論和方法,其中還出現了伽利略將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後的一些天文發現。早期中國與西方天文學的聯繫基本上局限於曆法編制,到清朝中期,伴隨閉關鎖國的政策,中西科技交往幾乎隔絕。鴉片戰爭,西方列強轟開了清廷國門,西方傳教士再次蜂擁而入,西方天文學又一次進入了中華大地,並真正開始成為中國近代天文發展的起點。提起中國現代天文發展的源頭,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紫金山天文臺。確實,這是國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然而,如果按現代天文學建立起來的天文臺,在華起源卻要更早。這就是徐家匯觀象臺和佘山天文臺。雖然他們都由外國傳教士所建,目的都是為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服務,但在客觀上,他們所使用的科學方法和科學儀器,還是促進了中國現代科學的發展。同治十一年七月(1872年8月),在天主教江南教區郎懷仁(Languillat)主教與耶穌會江南傳教會會長谷振聲主持下,在徐家匯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決定成立「江南科學委員會」(Comité scientifique de Kiang-Nan)。同時決定,由高龍鞶(Augustinus Colombel)神父領導,在徐家匯建立一座的觀象臺,將氣象記錄和觀測結果編成年報,在上海出版並寄往歐洲。徐家匯觀象臺早期業務範圍包含了氣象、地磁、地震、天文等,主要為法國在華的擴張提供服務。然而,由於缺少必要的設備,天文學並非其主要工作,自1884年開始僅有觀星授時一項,使用的是巴黎高梯爾(Gautier)中星儀。由於徐家匯觀象臺成立後二十餘年還沒有正式的天文研究工作,一些傳教士感覺「天文」業務虛有其名,所以建議成立一天文部門。其中主要倡導人是蔡尚質神父(Stanislas Chevalier)。他向當時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當局各募得1萬法郎,又向英法輪船公司募得1萬法郎,教會再增助7萬法郎,於是用近10萬法郎向巴黎專業廠商高梯爾定製一座赤道式裝置的望遠鏡,這座赤道儀採用當時流行的「天圖式」(Catredu ile),即在一鋼製的長方管上,一端裝置口徑為40釐米、焦距長7米的消色差透鏡兩具,一供目視、一供照相之用,在另一端目視之處有測微盤。覆蓋望遠鏡的鐵製圓頂,由巴黎iGlou廠製造。1898年,望遠鏡和圓頂完工後由薄神父(Robertde Beaurefaire)從巴黎帶至上海,並由他負責裝置在徐家匯天文臺內。但薄神父查考徐家匯一帶後發現土質鬆軟,不能載負此3噸多重的儀器,而且還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就在這時候,教會和傳教士的眼光不約而同聚焦到佘山上。
1899年5月30日《申報》的一則題為「赴佘山瞻禮」的報導頗有參考價值。其中寫道駐滬法國領事乘船前往佘山天主堂瞻禮,並勘察從市區繞道七寶、北新涇等地築路直抵佘山的可能性。從中我們可推測出,法當局覬覦佘山已久,築路擴張之意昭然若揭
1905年6月12日《申報》這則報導也是關於修築通往佘山道路的。清廷呼籲租界當局立刻停止越界修築通往佘山的道路。事實上租界妄圖修通市區通往佘山道路的行為確實被暫時阻止了。除了上海地方政府,虹橋、七寶等沿途的民眾也竭力抗爭,致使租界方只得暫且擱置。當時現今虹橋路程家橋以西段被稱為「佘山路」,也是因此而來
首先,佘山矗立在平坦的江南衝積平原之上,高近百米,顯得十分突兀,是設立天文觀象的理想地點。其次,耶穌會在佘山活動、經營已近40年,各方麵條件也較為成熟。於是佘山開建天文臺的相關準備工作隨即在1899年開始,天文臺於1901年完工,緊鄰1873年建成的聖母大堂。
1900年,建設中的佘山天文臺。圖左側可見1864年杜若蘭建造的六角亭
薄神父原擬主持佘山天文臺事務,但他被調往印度工作,蔡尚質於是代替他被委派為佘山天文臺首任臺長,著手規劃,開始觀測工作。
蔡尚質(中文又名薛華立),字思達,1852 年 10 月 22 日生於法國 St. Laurent des Autels,1871 年進入耶穌會, 光緒九年(1883年)來上海,在徐家匯觀象臺工作,籌辦並負責授時部門。他用兩年時間測定長江沿岸50個城市的經緯度,並編制出版《揚子江上遊地圖集》,為往來的輪船服務。1901—1925年,他主持佘山天文臺工作二十餘年,傾注大量心血。他不僅主持安裝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望遠鏡,還開展對太陽黑子、日珥、光斑等課題的觀測和照片拍攝,並取得一系列成果。在清宣統二年(1910年)哈雷彗星回歸時,開展跟蹤定位觀測,並拍下彗核爆發的珍貴照片。1907 年,他創辦《佘山天文年刊》。在佘山工作期間,他開展了大量天文觀測,尤其是恆星、太陽黑子照相觀測,其觀測結果主要發表於此刊物。他與別人合作完成中西星名對照星表,是第一部用現代形式寫出的中國星表。所著《赤道帶照相星表》,曾獲法國科學院獎金。原法租界內還有一條馬路命名為薛華立路(Route Stanislas Chevalier,既今建國中路)。
正在佘山天文臺進行觀測工作的蔡尚質
1921年4月28日《申報》一則關於交通大學赴徐家匯、佘山天文臺參觀及查資料的報導
1929年4月26日《申報》關於日蝕的預報,其中提到「由佘山天文臺攝取照片數幀,以資考證.」
至1949年,佘山天文檯曆經三任臺長, 1901一1925年為蔡尚質,共發布年刊15卷,成果也最為豐碩;1927一1931年為葛式(Ludovicus Gauchet),4年間發布2卷年刊,並發表1212對雙星和獵戶星雲內727(747?)星兩篇報告;1932一1946年為衛爾甘(Edmundus de la Villemarque),14年間,主要工作是研究小行星,有文20篇,刊於4卷年刊之中。
佘山天文臺的工作自蔡神父1930年去世後,逐漸遲緩,工作人員也有所減少。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佘山變為戰場,衛爾甘和天文臺其他工作人員中忙於拆卸遷運儀器圖書之外,還須救助難民及傷者,以至工作完全停頓。1946年,抗戰勝利之際,衛爾甘去世,佘山天文臺無人主持,業務完全停滯。此後,卜爾克(Mauritius Burgaud)和葛興道(Joseph Gzaijko)先後駐山主持業務,並於1950年安裝太陽分光儀,並開始觀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開始接管外方及各類教會產業。1950年12月1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央氣象局接管了徐家匯和佘山的氣象和天文臺。氣象部門歸屬氣象局管理,地震地磁部門隸屬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而授時和天文部門則劃歸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管轄。當時根據接管原則,佘山天文臺之前的工作不能停頓,所以葛興道仍然留守,並從事日珥、黑子、輻射以及月掩星的觀察研究工作。此時佘山臺的全稱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佘山觀象臺」。1951年,李珩擔任該臺首任負責人、臺長。李珩,四川成都人,1918年入華西大學數學系,1925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1927年獲理學士學位,並在巴黎大學天文臺、裡昂天文臺任研究實習員。1933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山東大學教授兼青島觀象臺研究員。1937年七七事變後赴西南,歷任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等職。1948—1949年,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天台研究訪問學者,他也是中國現代天文事業奠基人之一。1953年起,李珩開始主編《天文學報》。1956年,徐家匯和佘山臺改組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他又出任臺長。1957年,當選中國天文學會理事會副理事長。李珩在相關領域建樹頗豐,主要有《造父變星統計研究》《紅巨星模型》《星際鈣線的等值寬度》《五個銀河星團的照相研究》等文獻,主要譯著有《普通天體物理學》《天文學簡史》《大眾天文學》《宇宙體系論》《科學史》等。1962年後,佘山天文臺增加了人造衛星的觀測等工作,20世紀70年代開始,增加人造衛星的金普勒測速、雷射測距、精密定軌、軌道預報和資料處理,是國內衛星測地、雷射聯測的負責單位,也是國內用新技術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測計劃的唯一單位。李珩之後繼任上海天文臺臺長的是一代天文女傑葉叔華院士。1983年由上海天文臺牽頭研製高精度衛星雷射測距儀,為中國首架高精度衛星雷射測距儀,是人造衛星精密定位觀測的主要儀器,測距精度達到釐米級,是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作白天測距的S1R觀測器。
1983年4月26日《解放日報》在頭版報導國內最大的現代化天文觀測實驗室在佘山動工的新聞
1987年6月,Φ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配置佘山天文臺,並投入試觀測。同年12月20日晚,成功地觀測到324號小行星。1990年1月,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被《中國科學報》評選為中國科學院1989年十大成果之一。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與此同期,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葉叔華院士高瞻遠矚地提出發展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LBI)和建造射電望遠鏡的設想。她多方奔走,帶領天文臺在1979年、1987年先後建成6米和25米射電望遠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5米拋物面天線射電望遠鏡1987年5月投入運行後,與日本、德國、義大利同行多次聯測實驗,得到相應的兩站間直線距離測量結果,誤差在2 釐米之內。該望遠鏡是上海天文臺VLBI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科學院射電天文聯合研究開放實驗室的三大射電觀測設備之一。1991年1月,佘山天文臺《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系統》被《中國科學報》評為1990年中國科學院十大成果之一。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2年10月28日,亞洲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在佘山腳下建成啟用。這臺高70米、重約2700噸、口徑65米的龐然大物參與了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及其他深空探測任務,佘山天文臺由此如虎添翼,開啟新徵途。
2012年10月28日,佘山腳下建成的亞洲最大射電望遠鏡
佘山天文臺1996年,被上海市命名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上海市命名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教育基地」。此後又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有關部門對原佘山天文臺主樓進行了大修,並在此基礎上建成了上海天文博物館。該館以豐富的歷史內涵加上現代展示手段,使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老資格天文臺再度煥發了青春。上海天文博物館主體有「時間與人類」和「中外天文交流」兩大展館。前者是一個新建場館,專門展示時間的基本概念,時間與人類社會生活的關係,以及上海天文臺為中國時間工作所做出的貢獻。「中外天文交流」展館以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近代天文科學在中國,特別是上海地區發展的歷史,展館又分「天學交流」 「子午測時」 「遠鏡滄桑」 「百年老鏡」 「天書寶庫」等展區。「百年老鏡」展區以百年前的望遠鏡成為博物館的精華區。「天書寶庫」展區也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天文圖書館,收藏有自佘山天文臺建成以來收藏的26個國家或地區的各種天文期刊和專著2萬餘冊,其中最老的書刊可追溯到200年前。
佘山天文臺「天書寶庫」中收藏的珍貴文獻
圖片攝影 | 袁婧
佘山全景
圖片攝影 | 張鎖慶 張呈君
從科研基地到科普教育基地,佘山天文臺在其百餘年的歷史進程中完成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轉變,上海天文博物館的建成更使其如虎添翼,成為上海天文臺保護歷史古蹟,並積極開展天文科普宣傳的重要教育基地,為傳播天文知識,弘揚科學精神而奉獻自己的價值 。我們期待此次大修之後,以嶄新面貌回歸的佘山天文臺和博物館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驚喜。END
《上海通志》《上海宗教志》《上海氣象志》
《上海名建築志》《松江縣誌》《松江縣續志》
《徐匯區志》等
李珩:《佘山天文臺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展望》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申報》資源:愛如生申報資料庫
「申知滬志」小組 誠意奉獻
如需轉載 煩請後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