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夫人的小說《秘密花園》,出版於1911年,距今已有107年的光陰。改編自小說《秘密花園》的電影《秘密花園》有三個版本,即1919年、1949年、1993年三個版本,其中1919年和1949年版恐怕已經不在世間了,所以,電影評論絕大多數是針對1993年版本作出的。
1993年版由波蘭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執導,畫面漂亮大氣,其中米蘇斯特莊園的室內景取自阿勒頓城堡,秘密花園景色則來自噴泉大廳,電影主題曲「冬之光」現在已經成為經典名曲。
電影《秘密花園》講述的是,父母雙亡的小瑪麗(凱特·馬伯裡 飾)從印度來到英國後重新獲得幸福生活的故事。瑪麗來到姨夫克萊文先生的米蘇斯特莊園住下,這是個位於約克郡的美麗莊園,尤其是「秘密花園」更是瑪麗心中的一個大謎團。原來,瑪麗的姨母因從花園鞦韆上摔下喪命,姨父便從此緊鎖了花園大門,長達10餘年。
一天,瑪麗無意中發現了鑰匙,並打開了花園的大門。她決心要把這座沉睡的花園喚醒,從此,她和小夥伴們踏上開啟自然力和生命力的勞動遊戲之旅。
孩子們在秘密花園裡不受幹擾地玩耍,恢復了純良快樂的天性,學會了友愛和感恩、
勞動讓他們越來越開朗、越來越健康,有目標的生活也讓孩子們感到幸福和快樂。
最後,秘密花園成為花的海洋,表兄科林從輪椅中站立起來,姨夫克萊文結束常年自我放逐回到家中。姨夫、瑪麗、科林三人終於相擁在一起,成了幸福的一家人。
影片結尾處,瑪麗說:「我學會了哭,而克萊文學會了笑 」。
我著迷於「喚醒秘密花園」這個故事設定,這個命題既熟悉又陌生,既親近又隔膜。從中看到大量我們曾經擁有、後來又丟失的元素;這些元素,當我們意識到丟失它們的害處後,又拼命想找補回來。就這樣,得而復失,失而復得。
現在,蝴蝶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孩子們「喚醒秘密花園」的行為背後,有哪些現實意義。
01「喚醒秘密花園」:是孩子們自發進行的一場 「深度自然遊戲」
觀看《秘密花園》時,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秘密花園象徵著大自然。相應的,「喚醒秘密花園」的過程,就是孩子們在大自然懷抱「深度遊戲」的過程。
01| 難道,遊戲還分深淺嗎?是的。
《秘密花園》中,孩子們為了讓秘密花園復甦,他們設計了完整的計劃,購買花種、鐵鏟。每天自覺自愿地除草、播撒花種、巡查新芽出生,觀察鳥兒如何餵食,他們沉浸在勞動的幸福和歡樂中,甚至忘了吃飯的時間。
當然,瑪麗他們是幸運的,他們自己擁有一座花園,想種什麼,想養什麼,全憑自己高興。
反觀現實世界中的情形,人人都在高談闊論「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帶孩子去看星辰大海」,然而,果真把帶娃出門了,卻發現自己早已喪失戶外遊戲的能力,不知該幹什麼。於是,乘興帶娃出門,走馬觀花一圈,敗興而歸絕非少數,是普遍問題。
所以,如果那天,你家孩子帶著滿身泥土回家,請不要發火,相反,還要為孩子玩得盡興而高興和感恩。衣服髒了可以洗,破了可以另買。
「世界自然教育之父」約瑟夫·克奈爾,則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傾注40年心血,專門從事戶外自然教育的研究,幫助大人和孩子到自然中用心玩耍,體會「心流」狀態,感受生命力,增進注意力。
約瑟夫·克奈爾設計了18套「深度自然遊戲」,他們「聲音地圖」、「邂逅一棵樹」、「偽裝步道」、「照相機」、「藏頭詩」、「沉靜冥想」、「觀想樹」等等
02|與一般遊戲相比,深度遊戲特別注重專注力,而「心流學習」法便是秘訣
美國國家 公園管理局將約瑟夫·克奈爾獨創的戶外學習法「心流學習法」,與蒙臺梭利、加德納、杜威和皮亞傑等人的理論一起,並列為世界五大學習理論。
心流學習法有4個循序漸進的階段:(1)喚醒熱情:激發參與者的參與渴望和強烈興趣,令其陶醉其間,體悟生命的本然。(2)培養專註: 通過一個或多個感官的專注投入,覺察自然,活在當下。(3)直接體驗:是以自然為師,把自己交給自然,擁抱自然。(4)共享感悟:反省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體驗。
《秘密花園》中的孩子無師自通,瑪麗每天勞作完畢,就趕去見表兄科林,告訴他知更鳥今天捕到幾條蟲,小羊又拉了幾次屎,水仙花的球莖冒出新芽,事無巨細,一一分享。
03|與一般遊戲相比,深度遊戲的核心是創造力
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ary)指出了遊戲的實質:遊戲之所以引人入勝,讓人醉心其中,在於遊戲的規則是玩家自己想出來的,或者是自願接受的。
孩子們在遊戲中學會如何制定規則,讓遊戲更有吸引力,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而且,在遊戲中,孩子往往比他的日常行為更好。
《秘密花園》中,瑪麗具有非凡的創造性:首先,她婉轉、迂迴地向姨夫申請「一小塊土地, 以便種點什麼」,姨夫同意了。其次,瑪麗鼓動科林,「你父親不在,你就是莊園之主,他們都得聽你的。」
瑪麗發動的權利結構的改革,從此改變孩子們在莊園的地位,也改變資源的分配。科林終於如願來到戶外,而且他一聲令下,整個莊園得聽他的。此外,其他人再也不用帶口罩了。
史卡夫(N.V. Scarfe)認為,「研究的極致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遊戲。」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天文學家,米歇爾·麥耶曾「招募」眾多EVE(星際航行)玩家,作為他的實驗助手。
最經典的案例當屬蛋白質摺疊遊戲《Foldit》,玩家們對科研做出了巨大貢獻。「遊戲玩家們想出的分子所呈現的多樣性非常驚人,這些新的蛋白質絕不比博士水平的科研人員製造的東西差。」
確實,某些遊戲能在科學領域裡提供幫助,甚至成為科研本身的一部分,這已經大大地超過「寓教於樂」的範疇。
《秘密花園》裡的孩子是富有創造力的,他們懂得主動塑造外在環境,而不是被動地被環境改變。創造力,使得他們擁有改善生活、追求幸福的內在動力。
02「喚醒秘密花園」:是孩子們自發進行的一場「現象式教育」
前面我們談了很多,《秘密花園》中孩子們的遊戲是深度的,其中有計劃、有執行、有合作分工、甚至還搞「陽謀」,發生權利變革。在職場中打拼的人是不是覺得眼熟,這不就是項目管理嗎?
再也不要質疑《秘密花園》的孩子不學無術了,如果說米蘇斯特莊園是他們的全部社會生活,那麼,「喚醒秘密花園」則是其中的一個學習主題。
01|為滿足21世紀核心素養的需要,芬蘭推出的「現象式教學」,可謂一場教育革命。
沒錯,這種項目管理式的學習,正是目前最先鋒的教學模式。
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早在2016年就下發通知,到2020年之前(也就是今年),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改為實際場景「主題教學」,即「現象式教學」。學生不單獨上數學課、物理課、化學課,地理課等等,而是根據興趣,自主選擇主題學習。
目前,芬蘭的教育成果全球第一,令世人驚羨。
14歲的安妮選了「環境保護」主題,她將怎樣開展學習呢?
研究波羅的海魚類的生存現狀,跟著一組科學家到現場去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波羅的海垃圾漂浮的問題,跟著一班藝術家把這些打撈上來的垃圾,做成創新的藝術品;她把這些垃圾藝術品用手機拍下來,放上網絡,並和同學們一起與芬蘭當地一家資源循環中心達成合作,將這個藝術品展示項目作為資源循環中心的項目進行推廣。難怪,就連約瑟夫.克奈爾在《深度自然遊戲》中也提到,芬蘭的孩子特別愛上學,因為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快樂,他們通過玩耍探索知識。通過遊戲,調動內心的學習熱情。
02|「現象式教學」的實質是什麼?
今後,芬蘭中小學生的學習畫風是這樣的:
選擇「自助餐廳服務」主題的學生,可以通過為外國顧客服務來鍛鍊自身的數學、經濟、語言、寫作和溝通技巧等整套知識。選擇模特課題的學生將學習化妝、設計等藝術技能;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選擇將歷史、經濟和外語等元素揉合起來的歐盟課題。就連說唱、遊戲等也走進芬蘭課堂。
現象教育把提高學生認知水平作為教育核心,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主見。
鼓勵學生以生活中的真實現象或學生關心的主題為學習內容。讓學生在項目合作中學習溝通技能、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對他人的觀點或身邊現象,進行反思批判。從現象或話題的選擇、到課堂實踐和學習,再到學習效果評估,學生都是實施的主體。《秘密花園》中,瑪麗和科林以前是驕橫跋扈的孩子,穿衣服全靠人伺候,動不動斥責僕人,不高興時還拳腳相加。後來他們變了,脾氣溫和,身體健康,學會了穿衣,對瑪莎、迪康崇拜有加,並結盟一起幹大事。這一切皆因他們的認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03|現象式教學的工作流程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學習為例——
1.why:為什麼會爆發
2.what /who: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3.where:去哪兒找細節資料?採訪、 查閱等
4.how:聯繫實際分析問題,今天的歐洲概況、人口比例、 經濟實力為什麼會這樣?二戰在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所以,這不再只是歷史課,其中包括了史實研究、地緣政治、人物傳記、地理變遷、國情、統計學、經濟學、數據分析——跨學科知識。
遵循這種流程完成的作業,將會是一篇項目計劃書、學術論文,最起碼是一篇合格的新聞報導。
03「喚醒秘密花園」:是孩子們蓬勃人生的開始
前面,我們對秘密花園做了「象徵大自然」、「象徵社會生活」的直觀解讀,那麼,作品中反覆提到的「魔力」,又是什麼呢?
所謂「魔力」,就是隱藏在秘密花園深處,給人們帶來幸福和蓬勃生機的原動力。一旦找到它,你就掌握了如何獲得幸福的法寶。
孩子們將熱情、專注、使命和成就感跟 「喚醒秘密花園」的活動緊密相連,從中還培養出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積極人際關係,種種行為,正是積極心理學研究和提倡的構建幸福和蓬勃發展的技巧。
01|為了孩子未來的幸福,請用「積極心理學」陪伴他們成長
心理學有個"洛薩達比例"又被稱為"洛薩達線"。
"洛薩達比例"是巴西心理學家馬塞爾.洛薩達發現的:當積極與消極的比例大於2.9:1時,公司就會蓬勃發展;低於這個比例時,公司的經濟就不好。
《獲得幸福婚姻的7法則》的作者、心理學家約翰.戈持曼也有相同發現:當婚姻"洛薩達比例"低於2.9:1時,就快要離婚了;當婚姻"洛薩達比例"長期處於1:3時,這對夫婦絕對會分崩離析;若要婚姻美滿持久,兩者的比例需要達到5:1,也即你對配偶的每句批評都要配有5句積極的話。
可見生活和工作中,消極的力量是多麼強大。我們一定要打起十二萬分的力量來發展積極的力量才行。
心理學有一個分支——積極心理學,專門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旨在使人類走向幸福,其創始人是馬丁·塞裡格曼。
塞裡格曼早年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曾獲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並由於他在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馬丁·塞裡格曼在《持續的幸福》一書裡指出:心理學逐漸成為一門受害者的科學,針對損傷、缺陷和傷害等問題進行治療、實施修復和彌補。在經典心理學研究中,大約95%的內容是關於抑鬱、焦慮、偏見等負性情緒的研究。
這意味著,人類的積極品質卻無人問津。難怪,後來塞裡格曼成為積極心理學之父。
在《持續的幸福》一書裡,馬丁·塞裡格曼坦誠地揭示了部分心理學真相:
我將一生大部分時間用於減少人類的苦難和祛除人生的困境之上,這也是心理學的光榮目標。不過說實話,當我們努力幫助人們的同時,傳統心理學卻幫不了我們。如果要說心理專家自身的心理有什麼變化,那就是性格更抑鬱了。
在過去的45年中,他幾乎教過所有心理學的課程,積極心理學這門課不僅學生評價高,他自己也覺得最有樂趣。
02|既要消除痛苦,更要獲得幸福
馬丁·塞裡格曼一度以為,幫病人祛除憤怒、焦慮和悲傷後,病人會從此幸福起來,結果不是。相反,病人變得相當空虛。而且,一旦停止服用藥物,病人就又會回到原點,舊病復發,再度惡化。
由此,他認識到,單純減少和消除痛苦並不能獲得幸福,還必須配合積極情緒、投入、意義、成就和積極的人際關係。
從中我們得出最重要的結論:構建幸福和蓬勃發展的技巧與練習,完全不同於減少痛苦的技巧和練習,是兩套系統。
構建幸福和蓬勃發展的技巧與練習,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的精髓所在。
望子成龍的父母們,與其只盯著孩子的缺點、弱點,吹毛求疵;不如讓他們發展優勢品格,練習獲得正向性格的能力技巧。
培養孩子積極的主觀體驗:對過去感到幸福和滿足;對現在感到快樂和幸福;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樂觀。培養孩子積極的個人特質:愛、勇氣、人際交往、美感、毅力、寬容、創造性等。《秘密花園》中,瑪麗和科林因為認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後,整個人的性格也隨之變化。瑪麗從驕橫跋扈到溫和禮貌,科林更是從動輒就撒嬌似地「以死相逼」,到「高高在上」的主人姿態,前後判若兩人。
03|掌握構建幸福和蓬勃發展的技巧與練習
馬丁·塞利格曼提出幸福由五大要素組成,即PERMA:
P=積極情緒 Positive EmotionsE=投入 EngagementR=人際關係 RelationshipsM=意義 MeaningA=成就 Achievements
我們可以參照這些元素,有意識地增強孩子的相關能力。
1.「三件好事」的練習:每天寫出今天的三件好事;2.寫「積極介紹」的練習:用一個具體故事展示最出色的一面。寫400字或講述都行。3.寫「寬恕信」的練習:寫一封「寬恕信」,描述曾遭受的傷害及相關情緒。不要寄出這封信,而且,引導孩子僅在合適的情況下,才表示寬恕對方。4.寫「感恩信」的練習:寫一封感恩信,並鼓勵孩子親自遞交給那個人。5.「積極主動回應」練習:培養孩子用積極主動的方式回應他人的講述,比方請他們重溫故事,時間越長越好。6.表揚具體技能的練習:讓孩子學會表揚他人,要表揚細節。要讓對方知道:(1)你在注意他;(2)你花了時間去了解他行為的細節;(3)好評是真實的,而不是敷衍。不得不說,《秘密花園》中孩子們做得相當出色。瑪麗每天晚上都要跟科林講今天過得如何精彩,花園中的花兒、鳥兒如何可愛,迪康一家又是如何善良和有趣。
而科林呢,每天熱切期盼瑪麗的到來,每當瑪麗講故事時,他聽得那麼專注,不停地問這問那。每件事,都要反覆咀嚼好幾遍。
04結束語
能把這些催人振奮、令人愉快的知識和現象分享給大家,內心有種說不出來的喜悅和滿足,這些皆因受《秘密花園》啟發的緣故 。在今人眼中,這部神奇的、經典的作品正煥發出時代的光彩,歷久彌新,永不退色。我想,無論身處任何時代,追求幸福、親近自然、提升認知水平都是人們共同的願望。
最後,祝你們幸福!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我是@蝴蝶飛舞Butterfly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