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專欄介紹了獵戶座的成立,這家公司希望成為迷你型的大片廠。早在獵戶座公司與華納的合同到期之前,他們已經在謀划進軍電影發行環節了,但首先,獵戶座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購買一家獨立製片公司的片庫。
起先,Embassy Pictures 和 Allied Artists 都是克裡姆考慮的對象,但最終他把目光投向了 Filmways。當時 Filmways 正遇到了嚴重的財務困難,一些製作完畢的影片沒錢發行了,這其中包括米洛斯·福爾曼(Milos Forman)的《爵士年代》(Ragtime)和布萊恩·德帕爾瑪(Brian De Palma)的《兇線》(Blow Out)。
於是就有人在 Filmways 股價最低時將這家公司買下來,然後把外圍業務剝離了出去,獵戶座成為了 Filmways 的主人,為了發行《爵士年代》,它和 HBO 電視臺合作,將電視播放權預售給 HBO,然後將預售收入作為發行開銷。
不過在這筆交易中,最關鍵的一點是獵戶座拿下了 Filmways 包括 950 部影片的片庫。從此獵戶座順利進軍次級市場。
獵戶座公司從 1982 年下半年開始,每個月發行一部影片,一開始包括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仲夏夜性喜劇》(A Midsummer Night's Sex Comedy)和西爾維斯特·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的《第一滴血》(First Blood),後者不必贅述,極其賣座,不僅史泰龍藉此成為好萊塢數一數二的動作巨星,它也為獵戶座公司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淨利潤,成功助其起飛。
第二年,獵戶座公司跟隨好萊塢的潮流,成立了名為「獵戶座經典」的子公司,負責主打藝術院線的外國電影。還有一個用意是希望通過子公司吸引歐洲藝術導演到美國拍電影,因為獵戶座畢竟是一家年輕公司,得不到好萊塢大腕影人的信任。
獵戶座的經營方針在 80 年代前期的好萊塢獨樹一幟,很快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就發展得有聲有色,令老牌對手們都刮目相看,有人甚至認為,即便他們的規模仍然不能和真正的大片廠相提並論,但它是否已經有資格進入大製片廠的俱樂部呢?
1983、84 年是他們心目中拉近和大片廠差距,高速發展的一段時期,但除了米洛斯·福爾曼的《莫扎特》(Amadeus)、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erminator)票房成功,其他的 20 幾部片子都失敗了。但獵戶座公司並不信邪,為了讓院線覺得這家公司可靠、穩定,仍然決定 1985 年要發行創紀錄的 15 部片子。
幸運的是,這一年極為成功,《回到學校》(Back to School)突破 1 億美元票房大關,另外還有好幾部大收。於是 1986 年又創紀錄地發行了 17 部影片,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獵戶座公司自己投資的。實際上這期間,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是唯一大虧的投資。
因為成功的業績,HBO 說服銀行為自己的合作夥伴將貸款額度提高到 2 億美元。所以漸漸獵戶座可以投資 7、8000 萬美元的大片了。1985 年,獵戶座和歐洲發行商的合作變得十分密切,不少影片登上了歐洲國家的有線電視螢屏。
當年底,獵戶座公司似乎走上一條大公司數年前走過的一條正軌,即水平擴張業務結構。但公司始終清醒地認識到自身資金實力的局限,拒絕和大片廠比拼投資規模,將每部影片的成本限制在中等規模上。
1986 年是屬於《野戰排》(Platoon)的一年,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這部劇本被所有公司都拒了一遍,最終投資 540 萬美元的影片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多項奧斯卡獎的青睞以及 1.37 億的票房。《野戰排》的成功讓獵戶座公司相信,在沒有大公司競爭的中成本領域大有可為。
但是,或許他們沒有想到,中低成本影片的這塊市場更加不穩定,因為一旦票房失敗,它很難在其他地方收回成本,而大片的名氣總有各種各樣的辦法幫它從其他次級渠道彌補損失。
關於作者
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