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2021-01-14 世界史圖鑑

羅馬的衰亡是腐敗還是腐化?分析兩者之間的同與異

羅馬作為當今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法治源頭。羅馬也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其中對於羅馬帝國如何衰落的問題,一直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以及外族入侵,政府的貪汙腐敗等各個方面論述了羅馬衰落並滅亡的原因。

我們可以知曉羅馬的衰敗、墮落、滅亡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它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很多種誘因集中爆發而造成的客觀事實。但是這麼多種原因內是否有幾個共性特徵?這些特徵又是否能夠將羅馬衰亡的各種原因串聯起來呢?

其實現在最普遍的學說就是羅馬因為腐敗而造成了自己的滅亡。這當然有很多事實可以證明。但是單純的腐敗是否就能夠造成一個帝國因此而滅亡了呢?帝國在強盛時期也無法消除自身的腐敗,那麼為什麼帝國還會在腐敗的同時走向輝煌。為什麼不在走向輝煌之前因為腐敗而消亡。

實際上比腐敗更為貼切的能夠描述帝國衰亡的一個詞語是腐化,腐敗僅是人性對金錢的追求,但是腐化除了對金錢的追求,對人性慾望的滿足之外還包括整個政治體制和社會體制的墮落,這才是羅馬衰亡的根本原因。而羅馬的腐化則源於其自身信仰的缺失或者說是遺忘。

自然羅馬並不是一天建成的,羅馬的腐敗也非一朝一夕。不只是現在學者,就是近代啟蒙思想運動時期的傑出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著作羅馬盛衰原因論中,就將羅馬的滅亡歸結為地域擴大,法律僵化,制度異化,領土分裂,好逸惡勞等因素。這些都是羅馬滅亡的現象,也是部分原因。

孟德斯鳩也提出,羅馬的衰落與其分裂本身並沒有直接聯繫,如此大規模的一個國土。如此碩大的帝國將地中海變為自己的內海,但是卻沒有自己帝國的戰略縱深,必然導致管理成本的迅速擴大,再加上域外地區的民族在羅馬徵服以後,它的經濟文化並不能夠與羅馬融合。從而也導致了社會管理失去秩序。因此帝國的分裂似乎並非不可理解,但是帝國的滅亡則不僅僅限於此。

分開看羅馬社會秩序的腐化,全方位分析羅馬的衰敗

羅馬的法律以及其制度在後來變得軟弱無力,無法治理整個共和國。很多曾經的法律能夠很好的調節社會矛盾,作為國家統治機制幫助統治者去治理整個國家。但是當共和國變為帝國以後,很多優良的法律變成了國家的負擔。而法律也從小國寡民的狀態體系當中抽離出來,成為一個帝國法律。

這種法律不應該是如何治理一個國家,而是如何締造一個國家,為國家提供其合法性和有序的發展狀態。但是這一點羅馬人雖然做出了極大貢獻,付出了大量精力,終因為羅馬的分裂而擱置,即便羅馬的法治文明非常先進,也無法在當時起到自己應有的社會作用。

在宗教方面,羅馬原先信仰的是希臘的奧林匹斯神話體系,雖然名稱不同但這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後來拋棄了這一多神教的體系改基督教,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宗教信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羅馬可以平安的度過自己的信仰轉換期。多神教的反撲,一神教內部各個教區之間的權力爭奪和信仰正統性爭論,以及一神教固有的宗教屠殺,傳統宗教限制都給帝國帶來了原先信奉多神教而不曾有過的宗教問題。

而一些貴族則借著宗教聚斂財富,剝削底層民眾。宗教本身也形成了一大政治集團宗教集團掌握大量的土地人口和稅收。這使羅馬的統治能力政府機構的運轉方式發生了轉變。進一步削弱了羅馬本身的政治效能。

而且羅馬的貧富分化也是羅馬衰落的原因之一,羅馬是一個徵服國家,羅馬人更是一個徵服的民族。羅馬帝國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國家的徵服史。通過對外徵服羅馬擴大了自己的統治範圍以及統治權力,同時也掌握了更多的奴隸和地區以外的土地,這些都是元老院和貴族大獲其利。而普通的羅馬公民則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得到戰爭中的利益分配,再加上海外大量的財富和人力資源進入羅馬。

催生羅馬上層存在腐化的社會物質基礎,而且這種物質基礎還體現在了大貴族對小貴族和貧民的土地侵吞上。造成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在共和國時期很多執政官確實想要解決土地問題,但很多時候無能為力,或者被貴族所殺,或者培養另一個能夠與貴族對抗的軍事地主階層,但是這導致了羅馬政治的進一步混亂和土地的進一步兼併,反而加劇了當時的土地問題。久而久之社會矛盾激化,羅馬不再成為羅馬。

與之前的宗教極為相似,羅馬對於自己的文化選擇和文化定位也出現了問題。原先除了信奉奧林匹斯神這一多神教之外,羅馬還接納了希臘的自然哲學體系,包括自然科學體系。但是當羅馬由共和國成為帝國以後,羅馬接觸了更多的東方文明,尤其是波斯文明以及各地的希臘化文明。

這些文明有自己的社會實踐邏輯,更有很多政治理念。羅馬在從其中吸納了有利於自己建立一個大帝國的方面以後也對其中的弊病進行了吸納,雖然非羅馬所想,但亦是客觀之事實。羅馬文化的構建出現了混亂,東西雜交的產物,並沒能取其精華,取其糟粕。而是使糟粕在隨後的社會發展當中出現了進一步的強化。

羅馬衰敗的核心,信仰的遺失——羅馬信仰並非宗教信仰,而是社會信仰

除以上以外,羅馬的衰落還包括自身對於信仰的拋棄。這一信仰並不僅僅是指宗教信仰和文化信仰。而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政府責任。例如羅馬有著豐富的工程建設技術,但卻在帝國時期從來沒有上馬一件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羅馬有著先進的排水系統,但是除了貴族以外普通居民都沒有比較衛生的下水道。

羅馬的建築水平舉世矚目無人否認,但是羅馬們的普通民眾他們的生活狀況十分悲慘,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羅馬對於自己原先的哲學思想,並不像之前般的那樣信仰與接納,甚至出現了鄙視態度。尤其是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以後,希臘的自然科學與哲學就全部被羅馬人封存在了倉庫中。

此外原先羅馬是一個選舉制的民主化國家。不論是執政官,軍政官還是元老,都由公民選舉產生。但進入帝國以後,羅馬的政府私有化了。不再有執政官,而只有皇帝,元老院也成為了擺設。私有化的政府均容易滋生腐敗,我們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傳統就是在專制政府建立腐敗農民起義王朝推被推翻,王朝重新建立的歷史漩渦當中走了2000年。

而這一點古羅馬文明依然普遍存在。原先所有的政府職位都是由選舉產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腐敗貪汙的程度,但是自國家進入帝國以後,所有的社會公職出現了私有的傾向。不再有人因為要選舉官位,而對某些貪汙腐化進行限制和克制。往往造成了行政體系運作內部上通下達的封閉體系。也使得羅馬帝國的法治體系受到挑戰。也使當時的社會風氣出現了轉變。人們當官做官不在因為要向公民服務,而轉向了對權力的嚮往和財富的追求。

羅馬信仰迷失與之後的經濟問題——政治混亂與通貨膨脹

此外羅馬的財政稅收體系也導致了其在後期的腐敗,羅馬共和國是一個極具擴張化的民族,它的經濟政策並不固定,在本土和各地行省也會出現不同的稅收政策。這也造就了羅馬各地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均。此外羅馬原先所有的繼承稅,在之前是固定的,不是按照收入的高低進行徵收,但這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因為繼承稅的適用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土地現有的財富,所掌握的人口甚至是一系列的官職。這就導致繼承稅多次被貴族挑戰。一些普通公民和鬥爭失敗的貴族,往往希望通過參加軍隊獲取戰功以實現自己人生經歷的扭轉。並且通過軍隊以及軍隊的執政官代表,圍繞繼承稅與傳統貴族進行利益爭奪。由於傳統貴族力量較為強大,所以對繼承稅的改革一直沒有長足進步,這導致了羅馬稅收體系被廢止,羅馬的稅收來源逐漸減小。

因為傳統的繼承稅是十分有利於傳統貴族的,他們可以交更少的稅。而在鬥爭當中成為軍人的小貴族和公民,在軍事領導人的領導之下,團結一致加強對於羅馬帝國皇帝集成問題以及政府稅收問題的幹預,也導致表面上軍費開支逐年增加。羅馬的社會風氣進一步敗壞,也成為了羅馬這個國家陷入整體性腐敗的原因。

此外羅馬的貨幣政策也使羅馬的衰落無可避免。在奧古斯都時期,金幣和銀幣的成色和純度都10分過硬。但是隨著羅馬帝國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到了三世紀危機以後。羅馬政府在金幣中逐漸加入銅的含量逐漸增高並超過了金。在最後的一段時間裡,羅馬的金幣其實就是銅幣。

這並不是羅馬官方政府想要如此,而是當時通貨膨脹極為嚴重。財富的大量湧入使得羅馬的經濟出現了結構性難題,而這一點全都反映在了羅馬的貨幣價值含量上。這與現在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不同,但是也有一定的類似特徵。到了最後,羅馬的一些地區,甚至放棄了對於金幣銀幣的使用,而轉向物與物的交換。

經濟文明出現了大倒退,但是這一點羅馬政府卻無能為力,不論是戴克里先還是君士坦丁,對於稅收和貨幣的改革均以失敗告終,只是在當時部分的改善了社會境遇而已。在內部經濟增長乏力,改革失敗的情況之下,君士坦丁以及其他的羅馬皇帝,往往通過對外發動統一戰爭以轉移視線。由此也開啟了向西部的大徵服運動,滅亡了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羅馬的分裂和羅馬最終災難的爆發時間。

同時羅馬的權力架構也出現了問題,帝國皇帝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權力掌握情況。在原先還可以通過投票選舉的表面形式選擇能夠為公民服務的官員,到了後來買官、激情演講、甚至這些通通都不管用,而只有一點,誰掌握軍隊誰就可以是羅馬皇帝。羅馬的中央權力被分割,皇帝的權力也出現了轉移,權力的崩潰使得羅馬想要改革其自身的一系列弊病徹底喪失了機會。

羅馬之所以腐化滅亡,並非因為羅馬盛極而衰。而是因為羅馬不再是羅馬。放棄了在自己的文明發展當中應該持久堅持的內生性力量。羅馬人的信仰被拋棄,羅馬人的財富被掠奪,羅馬人的法律被廢止。當所有的社會調節機制都失去的時候,羅馬也走到了自己的終點。

相關焦點

  • 漢朝亡了中華不滅,羅馬帝國滅了就沒了,為何羅馬人不再造羅馬?
    東方的漢朝、西方的羅馬,這兩個同時期的超級帝國都曾統治超過5000萬人口和500萬平方公裡以上的領土,但是兩個帝國滅亡後,各自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亡後東方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為基礎的王朝;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卻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 一個被繼承,一個被遺失,那麼為什麼羅馬後人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基督教毀了一個羅馬,也成就了另一個羅馬
    門徒保羅,精力旺盛,雖然屢屢遭到羅馬官方的通緝,但其瘋狂、執拗,信仰極其堅定,讓不少基督徒、非基督徒為之著迷。 門徒彼得則要低調地多,根據後世基督教史的追溯,彼得被看成首位教皇,加上聖人的「聖」字,後來羅馬的教堂也被命名為「聖彼得大教堂」,成為今日梵蒂岡微型國家唯一的建築。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公元476年,隨著西羅馬的皇帝羅慕路斯二世的退位,西羅馬宣告滅亡。但是,在西羅馬滅亡後,並沒有一個新的拉丁民族政權重新建立,相反各個其他在羅馬時期被認為是蠻族的民族卻在歐洲先後建立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國家,隨著西羅馬的滅亡,歐洲也進入了暗無天日的中世紀時期。
  • 羅馬史綱:西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羅馬史綱》第三單元學習 - 帝國時代  今日主題:西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丨知識要點:  1、羅馬帝國「最後的羅馬人這下子兵源是有了,但義大利的大農場主們可恨死他了,他們當然也就在元老院不斷地給他惹麻煩。  在一次檢閱軍隊的時候,斯提利科被從小帶大的兄弟陷害致死。  公元410年,羅馬城陷落,史稱「羅馬浩劫」,奧古斯丁寫出了《上帝之城》之後,西羅馬帝國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公元476年,末代皇帝被蠻族首領廢黜,西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 羅馬帝國衰亡史:回顧羅馬帝國怎麼滅亡?
    羅馬的衰亡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羅馬作為當今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甚至將其作為自己法制社會建立的源頭。羅馬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但是羅馬帝國的衰落問題,卻依舊是一個謎團。是個謎團,並非因為原因不可探尋,而是原因太過複雜。
  • 俄羅斯帝國為什麼自稱第三羅馬?它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俄羅斯帝國是歐洲傳統五大強國之一,它始建於1721年彼得一世稱帝,滅亡於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享國196年。俄羅斯帝國還有好幾個別名,其中俄羅斯人最引以為傲的別名當屬「第三羅馬」。當然,此處的羅馬並非指羅馬這個城市,而是當年的羅馬帝國。那麼問題來了,俄羅斯帝國為什麼自稱第三羅馬?它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羅馬,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今天義大利共和國的首都,另一個是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羅馬帝國。作為義大利的首都,同時也是義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相信很多人都相當熟悉了,現在主要介紹羅馬帝國。正因為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文明地位,所以後續的歐洲國家都想把自己跟羅馬帝國掛鈎,這是自己繼承羅馬帝國的標誌,所以有「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的別稱。
  • 古羅馬,東、西羅馬,神聖羅馬,第三羅馬,新羅馬,都是咋回事?
    那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城為都城,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又稱拜佔庭帝國。 羅馬帝國之所以分成兩部分,也是無奈之舉。公元2世紀初,羅馬已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極盛時期總面積達590萬平方千米。
  • 誰真正繼承了羅馬?
    本期導讀 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宣布退位,表示帝國從此不再有皇帝,那麼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才可以算作羅馬的終結。本期我們將討論一下誰是羅馬真正的繼承者。
  • 羅馬帝國:收復羅馬城之戰
    羅馬帝國喪失了半壁江山,風雨飄搖的西羅馬政權傾覆後,大量的北方哥特人內遷至西歐,成為了新興統治者。但是東羅馬帝國仍然存在,並且無時無刻想著收復永恆之城,由此拉開了收復羅馬城之戰..... 西西里島大戰 統治西西里島的東哥特王國女領主阿瑪娜·希莎,素來與東羅馬帝國友好。
  • 為什麼羅馬會被譽為不朽之城?
    有朋友曾經問我,在歐洲的所有城市中,你最想去哪座?我毫不猶豫地告訴它,是羅馬。 羅馬未必是歐洲最漂亮的城市。畢竟,說到風景,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巴黎、維也納或威尼斯,這些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但它們美則美矣,和羅馬比起來,仍差了那麼一點意思。 有人會說,不就是歷史悠久,有很多名勝古蹟嗎?難道這就是羅馬吸引你的原因?的確,羅馬非常古老,用幾十本書也寫不完。
  • 評潘嶽《秦漢與羅馬》| 士兵可以創造皇帝:羅馬興衰背後的歷史機理...
    其中9000平方千米大約相當於公元前5世紀末羅馬領土的10倍[2],而5萬座小農場,如果一座對應一個家庭,則相當於當時羅馬公民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重新獲得了土地,即使5萬人中僅有一半是公民,也有10%左右的人重新得到了土地。所以,至少在公元前2世紀中期之前,羅馬的貴族們並不完全是忽視農民利益的。
  • 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一、查士丁尼的帝國整合願景535到555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哥特戰爭」是羅馬帝國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 晏紹祥:羅馬興衰的歷史機理
    其中9000平方千米大約相當於公元前5世紀末羅馬領土的10倍2,而5萬座小農場,如果一座對應一個家庭,則相當於當時羅馬公民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重新獲得了土地,即使5萬人中僅有一半是公民,也有10%左右的人重新得到了土地。所以,至少在公元前2世紀中期之前,羅馬的貴族們並不完全是忽視農民利益的。
  • 從囚犯到羅馬皇帝:羅馬多神文明最後的捍衛者,卻死於理想主義
    換句話講,也只有這兩人還有資格繼承羅馬國家的大權。那麼,他們將會採取什麼手段登上皇位? 一、尤利安痛苦的童年經歷 說到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尤利安一家的關係,還真是特別奇妙。早在君士坦丁大帝死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就找藉口屠殺了尤利安的整個家族。幸運的是,殘忍的兄長竟然決定對尤利安兄弟倆網開一面。
  • 神聖羅馬、第三羅馬、新羅馬,你這道這麼多羅馬都是怎麼來的嗎?
    羅馬帝國——從特洛伊木馬到羅馬 羅慕洛斯就是羅馬的開國君主,為了紀念母狼救了兩個小娃娃這事兒,羅馬人把母狼給兩個嬰兒餵奶的圖案作為羅馬的標誌,母狼也成為了古羅馬的圖騰。這一匹羅馬先後經歷了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395年)三個階段。其間,不乏愷撒、屋大維這樣的千古君王,也少不了卡利古拉、尼祿這樣的暴君昏君。西羅馬,東羅馬——羅馬帝國分封制的產物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死前他把長子阿卡迪烏斯封於東羅馬帝國,次子霍諾留斯封於西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又分裂了。
  • 羅馬鬥獸場,不僅僅只是一座遺蹟,更是龐大強盛的羅馬帝國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就是羅馬帝國對外擴張過程的最佳見證。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慶祝建築成功,羅馬人把三千名奴隸放入其中與野獸展開決鬥,他們的下場自然不必多說。
  • 天國皇朝的興衰——從羅馬到梵蒂岡
    儘管羅馬統治者和上層貴族殘酷打擊基督教三百餘年,但基督教不僅沒有消亡,反而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各區域、各民族的中下層迅速蔓延擴張。首先,這是基督教對古羅馬多神教的勝利。自原始社會以來,諸多文明、部族的信仰是多姿多彩的,山上有山神、水裡有河神,天上有天神、地下有冥王,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感覺萬物之中均有神靈。
  • 羅馬象徵著輝煌歷史,義大利統一後為何不用含有「羅馬」的國名?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871年撒丁王國軍隊進入羅馬城,分裂長達1400年的亞平寧半島才重新實現統一,這個新國家被命名為「義大利」,首都還是羅馬城。羅馬城不但是義大利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以羅馬語為核心的拉丁語同樣也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基礎。那麼,為什麼義大利統一後,卻沒有恢復「羅馬」的國名?
  • 對「羅馬化」及羅馬帝國文化認同的反思
    自19世紀末以來,「羅馬化」這一概念主導了相關研究,但探索「羅馬化」的範式歷經了一個明顯的轉向,即各行省的文化變遷已不再被理解為本地人在多大程度上被羅馬化了,學者們轉而關注不同地點的不同人群對文化變遷的感受和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