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給母親打電話聊天時,我們聊到村裡人結婚的事兒,我問母親最近是不是結婚得很多,因為前幾年,一到臨近春節時,十裡八村每天都有人結婚,但是母親告訴我說,村裡沒有人結婚。對於這個答案我心裡有點犯嘀咕。
這時,母親對我說:「咱村裡本來是有個要結婚的,但是兩家人因為彩禮的事兒鬧掰了,女方父母張口就要十來萬,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負擔太重了,男方父母三番五次託媒人商量,能不能少要一些,畢竟兩個孩子是有感情基礎的,可是一連三次,女方父母死活不同意,最後這門親事也就黃了。」
然後又給母親閒聊了其他事便掛了電話,掛完電話後我一直還在想剛剛母親說的事兒,兩個原本恩愛的情侶,原本可以喜結良緣,可是卻因為高額彩禮而分道揚鑣,著實讓人有些惋惜。近幾年,高額彩禮一直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熱談的話題,很多人對高額彩禮深惡痛絕,覺得應該取締這種封建習俗,但是在我看來,彩禮本身並沒有什麼錯,真正有問題的是那些別有用心的始作俑者。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男女在結婚時,男方給多少彩禮才合適呢?或許有的人會說:「給的越多,表示越在乎女孩。女方父母臉上越有面子。」也有人說:「給的越少,男方父母臉上越有面子。」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非常自私的。對此,劉姨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聽完我覺得劉姨的三觀很正。
劉姨雖然出生在那個年代,也吃過不少苦,但是她並沒有被那個時代所禁錮自己的思想,她心中有一桿秤,誰對她好,誰對她不好,她心裡都明白,當年她嫁給丈夫時,也沒少受婆婆的氣。
但在她生兩個女兒時,婆婆並沒有因為她生的不是兒子而對她橫加指責,反而幫她照顧孩子,所以在婆婆癱瘓以後,劉姨一直在跟前伺候,每天給她擦洗身體,換洗床單,還會推著她曬太陽。
雖然在老人最後幾年都是在床上過的,可是她的心裡卻是熱乎的。劉姨一直記著料理完婆婆喪事那天晚上,平時非常沉默寡言的丈夫,趴在劉姨的懷裡小聲地哭了起來,並且嘴裡不住地說謝謝,因為丈夫對劉姨做的一切都是看在眼裡,並且記在心裡。
後來,劉姨的女兒芬芬談了對象,是她的大學同學,芬芬第一次帶男友來家做客時,劉姨對這個男孩還挺滿意的,雖然年紀看著不大,但還算有禮貌,而且對於女兒感情上的事兒,劉姨從來都不是嚴防死堵。
在芬芬上高中的時候,別人的父母天天擔心孩子早戀的問題,而劉姨則是跟芬芬談心,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去提建議,也正是因為劉姨這種開明的教育態度,也讓芬芬更加自律。
芬芬和男朋友大學畢業以後,就留在城裡工作,工作後的第二年,兩個人就準備結婚。按照家鄉的習俗,雙方父母應該坐在一起商量一下結婚的具體事宜,主要就是商量彩禮的問題,劉姨也從芬芬那裡了解到男方的家庭條件一般。
可劉姨也是個講究人,該有的禮節必須得有,是不能省的,但是考慮到男方的經濟條件,劉姨就主動說:「親家,咱們一家人不說兩句話,彩禮的話,我看你們就拿5萬吧,然後我們再添5萬,一共10萬塊錢都給他們小兩口,就當他們這個小家的儲備資金吧。」
劉姨一番話說完,男方父母當場就同意了,原本劍拔弩張的婚禮談判,就在談笑風生中解決了,芬芬和男友的婚禮如期而至,兩家人的關係一直非常好,芬芬和婆婆的關係也處得很棒。
在我詢問劉姨為什麼只要了5萬彩禮,劉姨的話給了我很大啟發,她說:「彩禮的本質就是兩個家庭去幫扶另一個新成立的家庭,而不應該成為某一個家庭的負擔。」聽完劉姨的心裡話,我的心一下子就被觸動了,因為這位丈母娘的三觀太正了。
說到這裡,我想很多人應該已經明白到底應該拿多少彩禮,因為劉姨的回答非常準確。不管是給1萬,5萬,甚至是10萬,都應該建立在不成為另一個家庭負擔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男方經濟承受範圍以內,這樣才能有利於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
而那些毫無底線,拼命索要彩禮的人,他們本來就不是為了孩子的幸福,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真正被取締的,應該是這樣的彩禮。
所謂高額彩禮,我覺得不應該以金額多少而定論,而是應該以是否超出男方家庭經濟承受範圍為參考,如果男方家比較富裕,10萬彩禮算多嗎?
如果男方家庭條件一般,5萬彩禮估計也算高額彩禮。因此不要計較彩禮金額的多少,而應該是否在對方的承受範圍以內。這樣才是要彩禮的正確方式。
程曰:彩禮的本質是兩個家庭去幫扶另一個家庭,而不是造成一個家庭的負擔,更不是去扶貧另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