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繁華落盡的嘉義(圖))
嘉義市古名「諸羅山」。諸羅山是大陸大規模移居臺灣的據點之一,明代天啟元年(1621)閩漳人顏思齊開墾臺灣時便居住在這裡。荷蘭人侵略臺灣時,在嘉義市東郊,靠近中山公園旁邊,利用幾座小山攔溪鑿了一個名叫「蘭潭」的水庫,專門供當年的水師操戰之用。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驅逐荷人。後來,臺灣省佳裡地方的諸羅縣治遷移至此,這裡才慢慢發展成一個小都市。
八掌溪水是以仁義潭的攔河堰為界的,上遊兩岸地勢比較高,支流也多,水繞著山勢曲折多姿,一路往西,潺潺涓涓,匯到仁義潭時,水流開始平緩,河床也較為寬廣。仁義潭水庫屬於離槽式土石埧水庫,天然的不規則狀。水面藍盈盈的,與藍天白雲、長堤步道相映成趣,漫步堤岸,不同的視角,就是不同的美感。很多來嘉義的遊人都會來這裡看水,它與附近的「一品夫人墓」「玉虛宮」等古蹟緊緊連在一起,自成風景。
可能我去的時候正是枯水期,蘭潭和仁義潭兩個水庫的水只有三分之二,河床上裸露著近一半的黑土白石,看上去並沒有家鄉的李塔水庫和茅山湖水量豐沛,當然更沒有家鄉的水庫面積大。家鄉江蘇茅山是道教名山,東望太湖,西觀赤山,是道教中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無數條溪澗自山頂上緩緩而下,日積月累匯成河流。蜿蜒的茅山山脈被漫山植被隆起柔美的線條,倒映在水中宛如水墨畫卷。
人生最美的光景,莫過於在水一方,靈魂靜坐,看湖水蕩漾,草木芳芳,感悟著隨著水聲而來又隨水聲而去的萬千思緒。當融融的月色將湖面鍍上一層銀輝,有高高低低的蟲聲入耳,我與嘉義的水越發有了親近感,似乎,這就是我家鄉的水,還有這蟲鳴,這圓月,分明與家鄉一模一樣。腦海中不由地迴旋起文友朗誦李太伯創作的祖國頌詩歌:「你是東方紅裡的那縷曙光,你是海峽兩岸的月色……」
嘉義公園堪稱古蹟遺存集公園。這座始建於明治四十三年的公園腹地超寬廣,與嘉義體育館、嘉義植物園相互通連。順著道貫古今的小門進去,有一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孔廟,廟門的階梯上繪著彩色的龍雕,大成殿裡供奉著孔子「先師聖跡」的牌位,金頂紅牆,典型的宮廷建築。遠處的福康安生祠碑上,則是清乾隆皇帝御筆所題的詩文。
公園裡也有明顯的日式建築,日式小樓與中式的簷角雕梁並立而存,只有時光能讓這說不出的不和諧變成說不出的和諧。好多紅磚砌成的短牆和門,上面寫著「諸羅」的嘉義舊稱。石雕滿園林立。嘉義市史跡資料館的老者博學又熱情,他認為古蹟是歷史的印證,是讓今人懷想追思的去處,更是保存珍貴見證的行動。講完小城的歷史沿襲,他不忘說一句,嘉義有中國最早設立的回歸線標誌,難得來臺灣的人,要去看看哦。
嘉義還有專門的鐵路文化園區,街邊專門一塊地方,把曾經輝煌過的車頭車身軌道放在這裡,既呈現歷史又參與現在,文藝青年在此拍拍照,或是沿著鐵軌走上一小段,臺灣的火車軌道濃縮著臺灣濃濃的鐵路文化,帶給人無限思考。
嘉義文化中心的音樂廳近來很火,嘉義市管樂團在此連續舉辦多屆嘉義市管樂節,逐漸在亞太及國際間打開了知名度,嘉義成為臺灣知名的音樂之都。除了管樂,嘉義的交趾陶工藝和瓷繪工藝也是這座小城的亮點。嘉義文化中心對面的繪意森活村裡,就有瓷繪工坊。那裡不定期地舉行瓷繪藝術展,使嘉義人在文化藝術的薰陶下,慢慢懂得去欣賞和體會,成為文藝的愛好者,漸漸提高生活的品位。
忽然,有一兩聲鳥鳴從三角梅樹上跌落,瞬間覺得整個世界的安謐和美好。那一剎,被現實捶打得極為粗糙的心變得輕盈,閉上眼睛,感覺心在飛。
不知道這隻鳥何時來的又何時飛走的,等我舉著相機有意捕捉時,什麼也沒看見,就好像,繁華落盡的森活村,只餘下平淡的味道。
(原標題:繁華落盡的嘉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