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北回歸線穿境而過,生態良好,氣候宜人,與緬甸山水相連,區位優勢突出,宛如一顆綠色明珠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
在這裡,萬畝高山古茶相伴長青,醇厚民族文化令人流連,百裡口岸邊關活力迸現……臨滄的美,美在鄉間的生態與山水,美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氛圍,更美在文明鄉風的不斷吹拂,讓老百姓不斷增長的獲得感、幸福感成為了美麗臨滄的最亮底色。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為繼續突出」美「的內涵,做活」美「的文章,臨滄以率先建設成為最美麗的地方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美麗縣城「」美麗公路「」美麗鄉村「等建設為載體,由表及裡推進美麗臨滄建設。
走進永德縣大雪山鄉勐旨村忙蚌自然村,傣族風情的潑水廣場和寨門映入眼帘,循著尖叫聲和歡呼聲而去,是遊客在漂流艇上盡情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激情之美「。立足本地的資源優勢,忙蚌自然村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遊相結合,受到越來越多的遊客青睞,2019年全村旅遊收入達301萬元。
鳳慶縣大寺鄉馬莊村結合發展實際建設」五小園「,促進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實現」田園之美「;鎮康縣軍賽鄉岔路村盤活資源引種墨紅食用玫瑰,以芳香產業綻放」甜蜜之美「;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班幸村大灣塘自然村點」綠「成」金「,促進文旅農商同步發展演繹」和諧之美「;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打造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紅色旅遊,實現資源變資產展現」歷史之美「……
如今,臨滄鄉間的美,是鄉村內涵的不斷升華,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更是260萬各族群眾齊心協力追求嚮往生活的發展熱情。
」黨支部+合作社「搭臺子,」林+禽「模式創路子,」合作社+農戶「鼓袋子……雲縣愛華鎮大樹村依託綠水青山資源優勢,帶領全村群眾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發展的道路。隨著產業發展的提速,當地不少外出人員選擇回流農村,智力、資金、人才的匯集調動起了更多老百姓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中的主體,為大家走向小康生活注入強大動力。
在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沙河鄉允俸村那京自然村掀起了新一輪發展建設的熱潮,當地老百姓人力、機械齊上陣,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拆牆透綠工程。當地村民肖雲華說,之後村裡將進行觀賞花卉補植,發展庭院經濟,進行鄉村旅遊客棧建設,展現開放美麗的鄉村氣息,打造開門見景,沒有圍牆的村莊。
目前,臨滄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全市102個鄉村旅遊示範村和8個沿邊小康旅遊村建設。規劃打造8大農業莊園集群、4個茶旅園區、12個田園綜合體、33個農業特色莊園,建設18個旅遊小鎮、33個鄉村博物館、102個鄉村旅遊示範村、400個旅遊庭院,以加快推進鄉村旅遊發展促進美麗臨滄不斷提檔升級。
來源:雲南日報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麗青
審核:祝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