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瑰寶:閩南語

2022-01-06 閩南花園

閩南語一詞是發源於中國閩南(福建南部),主要使用於中國閩南、粵東潮汕地區、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東南亞和海外華人之間。閩南語在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中國大陸的語言學者多認為閩南語是一種漢語方言,西方與臺灣學者則對方言及語言兩種說法皆有認同者。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福建話、閩南方言;在臺灣亦被稱為臺語、臺灣話、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或咱人話(亦稱咱儂話)。

語言關係 漢藏語系---漢語---閩語---閩南語

深綠色為漳泉片(即通常意思上的閩南語)

淺綠色為潮汕片(即潮汕話)

黃色為雷瓊片(即通常意義上的海南話)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系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語族。

下面首先對狹義的閩南語做介紹

淵源

關於閩南語之淵源,有古商語與唐朝官話、河洛語、百越語等說。

商語說:邱顯聰博士用統計方法推論出河洛話基本上即為三代之商語,而粵語為周語。另外陳冠學《臺語之古老與古典》、吳坤明〈臺灣閩南語之淵源與正名〉亦採此說。

齊語說:包括所有閩語系皆源自於齊語。為中國大陸學者鄭張尚芳、潘悟雲、李輝、宋蜀華所主張。

閩越語成分說:認為是除了漢語以外,包含了有閩越語成分。近代結合語言學及分子人類學之跨領域研究指出應該不是閩越族留下的成分,而更可能是從廣東和浙江重新流入的成分。

下面採用的是唐代官話這種話說法。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徵蠻、避亂。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

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的時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後來稱作「泉州話」。但這次數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後的五代時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第二次:

第七世紀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福建泉州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巖地區新羅,漳平一帶,即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竟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第三次:

第九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 等,泉州話初步形成唐代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公元878),唐代河南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後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此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話。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數是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這就是部分」讀書音「主要的來源。漳州話保存了真濟唐朝人讀冊的音。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匯音寶鑑》,十五音因而誕生。

第四次:廈門話的形成: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籤定,廈門被迫開埠成為通商口岸,廈門島和鼓浪嶼迅速發展,以致泉州、漳州大量的閩南人口流入,結果漳泉兩語混淆,促使了一種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新的閩南語廈門話的形成。

分布區域

閩南語主要分布在福建和臺灣:

閩南語主要分布福建泉州、漳州、廈門、龍巖新羅區的大部分和漳平市大部分、三明地區大田大部分、尤溪部分、寧德市的福鼎、霞浦小部分、蕉城區小部分、福清部分地區:福清市漁溪鎮的部分自然村,一都鄉的王坑的部分自然村,上逕鄉、音西鄉、陽下鄉、東張等鎮,宏路鎮的龍塘,圳邊、周店等村。泉州的回族和滿族,蒙古族也會使用流利的閩南語,不在回族鄉的泉州回族也會閩南語。除了福建外,閩南話流行最廣的是臺灣省,臺灣會說閩南話的人口大約佔全省的80%。同時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和東南亞等地區也有分布: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東縣的部分村鎮一帶;東部的潮汕地區、海陸豐地區、廣東舊香山縣的部份地區(包括隆都、得能都、四大都、谷都、上恭常都淇澳鄉);廣東西南部(包括雷州半島、湛江茂名電白茂港)

廣西壯族自治區:具零星分布帶,東南部的桂平、平南、北流及柳州附近

海南省:分布在海口、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和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瓊中、五指山等市縣的大部分地區

浙江省:南部溫州地區的平陽、蒼南、洞頭、瑞安、文成、泰順,台州地區的玉環、溫嶺部分、洞頭部分地區、蒼南部分地區;西部接近江西三清山地區、湖州部分地區;東部寧波象山石浦、慈谿觀海衛等地以及舟山群島小部分;北部杭州臨安、餘杭等地,湖州德清、安吉、長興等地

江蘇省:宜興縣南部山區,金壇、句容一帶

江西省:東北部接近浙江的部分地區(上饒、鉛山、廣豐、玉山等地)

安徽皖南地區的部分鄉鎮

四川瀘州地區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泰國等地

海外其他地區:閩南人移民的國家和地區。

下南話,福建話,福佬話,,臺灣話是閩南語在不同地方的稱謂。

「臺灣閩南語」,亦稱為「臺語」或「臺灣話」(閩南拼音:Dáiwán waê,臺羅拼音:Tâi-uân-uē、白話字:Tâi-oân-oē),特指在臺灣本地通用的閩南語系列,在語言學分類上屬於泉漳片。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別是海禁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以福建南部的漳州府和泉州府河洛人佔多數,其帶來的漢語(閩南語)相較於臺灣原住民族諸語佔優勢,並在各地逐漸演化其原鄉特色,自此成為臺灣本地主要漢語之一。國府遷臺(1950年代以後),在臺灣的閩南語為官定中華民國國語之外使用最普遍的語系之一。根據2009年臺灣年鑑,大概有73%的臺灣民眾,會使用「閩南語(臺語)」。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偏泉漳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中南部沿海偏海口腔[7]。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

福建省內的泉漳閩南話,按廈門大學的分法可分為:

泉州話: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金門;(即泉州市的全部實際控制區及臺灣控制的金門縣)。

惠安話:在惠安縣內部,包括現今的泉港區,有著若干種閩南語惠安話的次方言。

漳州話: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

廈門話:廈門、同安;為泉州話腔調與漳州話腔調的混合。

龍巖話:龍巖、漳平。

泉州話:閩南方言泉漳片的一個次方言,隸屬於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閩語,歷史上曾經是閩南方言的代表。泉州話的形成,跟秦漢、晉唐時期中原漢人大批南下入閩有著密切的關係。泉州話的使用範圍覆蓋泉州地區全境,包括今天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晉江、南安、石獅、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和清蒙科技工業區、臺灣等縣(市、區、管委會),使用人口800多萬。另外,閩南語泉州話與閩南語潮汕話有許多相似之處,甚至是同為福建閩南話中的廈門話、漳州話所沒有的,如:泉州話的人稱代詞「汝」(你)發音為lir,這與潮州話相同。「大蒜」的「蒜」字,在廈門話、漳州話中讀作suan,而在潮州和泉州卻都讀作sng。歷史上(唐代),泉州話就曾經向西傳入潮州。

漳州話:漢語閩南語泉漳片的子方言,相對於泉州話,廈門話,臺灣話,新加坡福建話有一定的差異,基本上能通話。漳州話、東山話和其他區小有差別。龍巖話及漳平話,東山話,漳州話這四個漳州話四大方言彼此之間差別無幾。漳州話源於唐代,當時的嶺南行軍總管陳政、漳州刺史陳元光(人稱開漳聖王)父子,由河南固始率兵入閩拓墾漳州,這些開漳士卒絕大部分來自河洛,他們通用中原的河洛話,其語言演變為今日的漳州話。

廈門話(廈門閩南語):為通行於福建省廈門市市區的一種閩語,屬於閩南語當中的閩臺片,與臺灣話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一般認為廈門話和臺灣話為閩南語的代表音;東南亞的閩南語社群更把廈門話俗稱為「phóo-thong-uē」(漢字:普通話),是東南亞華人的共同語。由於閩南地區是福建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廈門話也被稱為是福建話。這與粵語廣州話被稱為廣東話的原因是相同的。

東南亞閩南語,又稱東南亞福建話,是閩南語的一種域外變體。這種閩南語是在17世紀到20世紀初葉由漳州、廈門、同安以及泉州移民因過番到南洋(東南亞的舊稱)而帶過去的語言。廣義上東南亞閩南語一詞也包括若干個潮州話和海南話在東南亞的域外變體。

浙南閩語,屬於漳泉片,但是部分資料單列為浙南片。浙江省溫州市下轄的蒼南縣、平陽縣、洞頭縣,浙江省台州市下轄的玉環縣以及福建省寧德市下轄的福鼎市和霞浦縣等地浙南人主要通行的語言,語言學上分類屬於閩南方言浙南片,是閩南方言的一支,使用的浙南人口超過150萬。

海豐話(亦作海陸豐話、陸豐話、鶴佬話、學佬話、福佬話)是海陸豐地區的閩南語的統稱,以海豐縣的鶴佬話為代表;亦可以特指海豐縣鶴佬話。

潮汕話

亦稱為潮州話、潮語,為閩南語的次方言,分布於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有華人的地區。英文稱為 Teochew 或Chiuchow,是「潮州」兩字的音譯。潮州話為閩南語次方言,潮州府古時是移民城市,主要先民為閩南人等。其閩南語,古漢語在潮州府融合交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系,往往一個相同的字,表現在地名,人名,字面上都有不同讀法。潮州話一詞受海內外潮汕人普遍認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詞典、專著等學術性著作均以「潮州話」為準命名。

潮汕話是七大漢語方言之一的閩南語之分支。正如其他漢語方言,潮汕話究竟是語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論。然而,純粹以語言學角度而言,潮汕話以至整個閩南語可看作是獨立的語言,因為它們與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

但是,潮汕話卻能與一些閩南語的次方言互通,尤其是漳州、泉州、臺灣的閩臺片,可能是因為位於鄰近地區。潮汕話和閩臺片相交融的地區,方言兼具兩者發音特色,如福建的詔安等。而且,潮汕話也有多個種類,潮汕地區居民和海外僑民都操不同的潮州話,其語音有顯著差別。

潮汕話與閩臺片閩南語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在閩臺片慣用者聽來,潮汕話有如是發音不標準的外地人在說閩南語。但兩語畢竟詞彙也有高度對應、彼此可能稍微能溝通。

正如其他閩南語方言,潮州話是少數擁有濁阻礙音(塞音、擦音和塞擦音)的漢語方言。然而,潮州話與吳語和湘語不同,其濁塞音和擦音並非源自中古漢語的濁阻礙音,而是來自其鼻音。故此,濁塞音[b]和[g]其實分別是前鼻化輔音[mb]和[ŋg]。在早期的潮州話,濁齒齦塞擦音[dz]原本是擦音[z],現時仍在一些方言出現。潮州話和其他閩南語分支,都是少數保留中古漢語濁塞音的漢語方言。潮州話特色之一,就是沒有唇齒音。

來源:頭條《渡渡愛歷史》

相關焦點

  • 【每日一文物】國之瑰寶「義尊」
    【每日一文物】國之瑰寶「義尊」 2020-06-04 0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之瑰寶――景泰藍
    國之瑰寶,當永璀璨奪目,留存於世。
  • 晉江陳埭鎮推廣閩南語 首批7000學生學說閩南語
    開學半個多月來,晉江紫峰中心小學一二年級400多名小學生陸續領到了一本「好玩」的書《阮學閩南話》,也多了一門「好玩」的課——閩南語課。  據了解,陳埭鎮各小學開學後已陸續開設閩南語課,該書即為陳埭鎮各小學的閩南語校本讀物,首批印數1萬本,由鎮政府出資印刷,目前已陸續下發到全鎮7000多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手中。
  • 一起唱閩南語歌基本功——學習閩南語音標
    學習閩南語,就跟學習英語一樣,必須先認識閩南語音標,才能為往後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很多人看到英語音標和英語單詞就感到頭疼,但可以放心的是,學習閩南語比學習英語簡單的太多了,只要你肯動嘴,就可以很好的掌握清楚。現在就跟隨我的步伐先學習閩南語音標吧。
  • 用閩南語罵人鎮過癮#閩南語 #搞笑 @DOU 小助手
    用閩南語罵人鎮過癮#閩南語 #搞笑 @DOU 小助手 2020-12-07 08:
  • 閩南語簡介
    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泉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均屬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巖,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來劃分的,莆田說的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巖說的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區.但由於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其他受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語
  • 聽說有「閩南語輸入法」啦!閩南語的傳承與保護需要每一個你
    原來閩南語在相隔並不遠的區域之間,都有如此多的差別。那麼問題來了,你真的了解閩南語嗎?▽閩南語(閩南語:閩南語,白話字:Bân-lâm-gú/Bân-lâm-gí,臺羅:Bân-lâm-gú/Bân-lâm-gí,閩拼:Bbánlám ggǔ/Bbánlám ggǐ),是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中的一種,形成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地區(今福建省南部區域)。
  • 臺灣閩南語還是閩南語!
    臺灣在地語為閩南語和客家話,抗戰勝利後才推廣國語,因此國語中會融入許多閩南語、客家話的特有詞彙。由於兩岸長期彼此隔絕,在臺的國語也發展出了一些獨特的聲調和詞彙。最明顯的是一些寫法與意思相同但是讀聲調不同的詞彙。大部分還比較好猜好認,比如說「頭髮tóu fǎ」、「日期rìqí」「同質tóngzhí」「舞蹈」wǔdào。
  • 【閩南語教學】漳州閩南語口語《講水果》全四期
    狹義閩南語只包含:①福建本土閩南話;②臺灣閩南語;③東南亞「福建話」;④浙南閩南話;⑤香港、澳門的閩南話;⑥某些方言島的閩南話。       在華夏大地上,與眾多的語(方)言相比,閩南語的歷史不算悠久,以最古老的泉州話來說,也不過1500年左右,而漳州話則更年輕些,僅1300多年。漳州閩南語屬狹義閩南語,俗稱「漳州腔」,有別於「泉州腔」等。
  • 小夥子閩南語「翻譯」《出師表》
    不過,這篇文章用閩南語你會怎麼去念呢?昨日在新浪微博上,有一段用閩南語譯讀的《出師表》並不是直接對照譯文讀的,但卻備受網友的追捧。 閩南語譯讀《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是《出師表》的第一句,按照字面的理解正確的譯文應該是:先帝創立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
  • 好聽的閩南語歌曲推薦 好聽的閩南語歌曲有哪些
    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好聽的閩南語歌曲,這些經典的閩南語歌曲,也曾經傳唱一時,在閩南人家中家喻戶曉,一起來看看吧!  好聽的閩南語歌曲  1、心事誰人知(沈文程)  2、愛情一陣風(陳百潭)  3、金包銀(蔡秋鳳)  4、一支小雨傘(黃乙玲)  5、車站(蔡小虎)  6、有影無(陳雷)  7、無人熟識(張清芳)  8、浪子的心情(葉啟田
  • 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專家呼籲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不只有溪邊小學,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起閩南語課程。陳埭的小學裡有近85%來泉務工人員子女,對於他們來說,每周一節的閩南語課是融入當地的起點。  然而,當陳埭的小學生們開始講閩南語時,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土生土長的泉州小朋友,卻不講甚至不會講閩南語了。專家呼籲,普通話和閩南語並不對立,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 一起唱閩南語歌基本功——學習閩南語音標
    學習閩南語,就跟學習英語一樣,必須先認識閩南語音標,才能為往後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很多人看到英語音標和英語單詞就感到頭疼,但可以放心的是,學習閩南語比學習英語簡單的太多了,只要你肯動嘴,就可以很好的掌握清楚。現在就跟隨我的步伐先學習閩南語音標吧。
  • 閩南語的前世今生
    閩南方言的源頭來源於中原語,在漢語七大方言分化樹形圖中可以看出,閩南語屬於歷史發展的第三層次,閩南語系閩方言的次方言。據考證,閩南語至今保留了隋代以前的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中原古風南移,北人五次遷徙入閩,竟使河洛話牢牢紮根福建,並在福建南部傳播,形成影響廣泛的閩南話。而源頭地的河洛話卻逐漸萎縮,今為普通話所覆蓋,僅在河南河北部分地區才可聽聞部分的閩南腔!
  • 閩南語簡介
    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泉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均屬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巖,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來劃分的,莆田說的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巖說的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區.但由於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其他受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語
  • 浙南閩南語和她的追夢人
    溫州網訊 今年80歲的魏昌熾先生,依然保持著近二十年來的習慣:每天伏案五小時至八小時,對照自己的母語閩南語,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尋找閩南語發音的依據和特徵。由此手撰的《浙南閩南話古詩韻印證字典》總字數超過400萬,以古詩文的用韻來印證閩南語的發音,完成了14000多個字的考證。在閩南語漫長而壯闊的發展中,極少有相關著作,魏昌熾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 閩南語歌后陳飛:陳商祺與閩南語歌后陳飛共商春晚
    閩南語歌后陳飛 陳飛作為大陸的第一位閩南語歌后,她以演唱本地創作的閩南語歌曲為主,主要曲目有《風中的相思樹》、《走出你的世界》、《愛情的路途》、《祝福你》、《月光謠》、 1999年初及2000年4月,閩南語歌后陳飛曾在廈門、同安、泉州、石獅、晉江、南安、漳州、莆田等地舉行小型閩南語歌曲演唱會深受歡迎,出版的大陸首張原創閩南語歌曲專輯《風中的相思樹》亦同時出現搶購場面。
  • 怎樣快速學習閩南語
    學習外語的人多了,學習閩南語的人卻相對較少,怎樣能快速的學習閩南語呢,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快速學習閩南語的途徑。步驟/方法  第一種方法,學習閩南語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懂得閩南語的人教你,和那些會說閩南話的人說話交流,不出一個禮拜,那些最基本的生活對話就都會了,有條件的可以到福建地區去住一段日子,效果更好。
  • 用閩南語罵人鎮過癮#閩南語 #搞笑 @DOU 小助手
    用閩南語罵人鎮過癮#閩南語 #搞笑 @DOU 小助手 2020-12-07 08:
  • 走進「小眾」音樂閩南語歌曲 原來閩南語歌曲有這麼多經典
    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閩南語歌曲以其獨具韻味和魅力的鄉音,還有特色的強顫音,深受閩南語地區民眾的喜愛,也讓多少人覓到了同祖、同源的親情。雖然由於語言所限,閩南語歌曲受眾不算很廣,不過這並不影響人們對這種「小眾」音樂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