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漢豐湖 城在湖中 湖在山中(美麗中國·調查)
夏天的漢豐湖溼地。
劉 康攝
核心閱讀
消落帶治理是三峽庫區生態治理的難題之一。重慶漢豐湖,是三峽蓄水後、長江水倒灌形成的一個湖泊。經過科學規劃和因地制宜的探索,漢豐湖不僅成為新三峽的一大景觀,還為消落帶生態治理積累了豐富經驗。
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重慶開州區城區之側。走在夏天的漢豐湖畔,荷香陣陣撲鼻,蟲鳴鳥啼不絕,有一種別樣的細膩豐富之美。
漢豐湖,與三峽有不解之緣。三峽大壩建成後,水位的漲落帶來消落帶水位落差。為調節水位,當地在開州區下遊4.5公裡處修建了一座水位調節壩,由此形成了常年水位高於170米,面積達14.88平方公裡的漢豐湖。2011年,漢豐湖被國家林業局批准成為國家溼地公園建設試點,2015年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21個全國重點建設的溼地公園之一,還被評為「新三峽30佳旅遊新景觀」之一。
湖區溼地生態向好,吸引中華秋沙鴨、小天鵝等國家保護動物前來栖息
「夏天的漢豐湖,就是一個小千島湖。」漢豐湖溼地管理局副局長黃亞洲這樣評價,「她的美是多層面的,既有景觀層面的,更有生態層面的。」
漢豐湖的形成,不僅解決了消落帶的生態修復難題,還創造出了新的景觀。對人們來說,漢豐湖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對其他生物來說,漢豐湖是一個良好的棲息地。
景觀之美,主要在湖邊39萬平方米的荷花塘。「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用於此處尤為妥切。夏季的開州是個小火爐,但每當走在漢豐湖邊的步道上,陣陣清風拂過荷塘,夏季的燥熱似乎都無影無蹤了。這裡的荷花花期長,能從4月一直持續到9月。遊客可以直接走到水塘邊、融入荷塘中,近距離觀花、拍攝。
漢豐湖夏季水位淺,形成了很多沼澤形態的溼地,是做溼地形態研究的極佳樣板,很多專家學者每年必來漢豐湖。
這兩年,漢豐湖的好生態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動物,生物多樣性在這裡有著顯著的體現。
在這裡,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小天鵝的發現,是重慶境內二十幾年來的首次。
「每年3—6月份鴴鷸過境的時候,在漢豐湖可以看到大量鴴鷸,非常壯觀。今年5月,我還見過普通燕鴴,上一次它在重慶境內被發現,已經是快40年前的事兒了。」黃亞洲說。
而據當地人說,到了冬天,高峽出平湖,飛鳥相往來,漢豐湖又有一種壯麗磅礴之美。夏賞荷花綠樹,冬觀候鳥高湖。現在的漢豐湖,已經是水鳥越冬的樂園,每年來這兒的水鳥種類有50多種,數量在1.5萬隻以上。
三種生態模式合力,築就了基於水位變動的生態湖岸
漢豐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離不開重慶開州人多年的努力。
消落帶的治理是世界性難題,漢豐湖既是城市內湖,也是典型的水敏性溼地公園,而且還面臨一些難題:湖離城太近,降雨和地表徑流的衝刷,會將地表汙染物帶入水體。因為兩座水壩的調節作用,一旦水位下降,湖水後退,城與湖之間就是一片光禿禿的沼澤。
難題何解?開州人從中國桑基魚塘傳統農業理念中受到啟發,提出了城市消落帶景觀基塘工程建設模式。在漢豐湖南岸海拔172米—175米的區域,也是湖水水位下降後的泥沼區,開州人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一系列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湖岸水塘。以前的泥沼,現在成了翠綠的荷葉叢,叢中的荷花亭亭玉立。以前怪味撲鼻處,現在有了清香陣陣。
而在南岸海拔175米以上區域,採取了多帶緩衝模式來治理。第一層是濱湖綠化帶,以喬、灌、草形成了復層混交的立體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對道路、居住區進行第一輪隔離、淨化、緩衝,也為鳥類和昆蟲提供了食物和良好棲息地。在它們背後,根據水位分為消落帶上部、消落帶中部、消落帶下部,分別栽種不同的植物群落,形成各具特色的微型生態圈。
漢豐湖北岸實施的是修復優化模式。這裡的植物不僅要能在冬季忍受深水淹沒,在夏季完全乾旱的環境也要能夠存活。與此同時,這些植物也要為鳥類和昆蟲提供食物和庇護,要為多樣性生物提供自然生態的家園,單一植物林顯然難擔重任。通過重重苛刻條件篩選後能落戶於此的,只有10餘種植物。北岸東部,湖內緣是喬木林澤,外緣是灌木林澤,更內緣處,有島狀蘆葦、水芭茅叢。自西向東,北岸形成多層次的生物生境。
3種治理模式合力,築就了漢豐湖基於水位變動的生態湖岸。形成的多帶生態系統,既是城與湖間的緩衝,也淨化了水質。完善的生態系統不僅能護岸固堤,更形成了動植物和諧共生的多樣性環境。
科學治水與生態建城相結合,近水、親水、觀水
漢豐湖從建設之初,就已經融入到城市與當地人的生活中。協同共生模式,是當地對城與湖關係的把握。
「靠水要用水,但更要保護水,科學治水與生態建城要結合起來。」開州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漢豐湖是城區內的溼地公園。溼地的美好如何讓老百姓享受?開州區打造了「西部水上大世界」,在公園內,有親水棧道、親水平臺、石龍船等親水點,體現近水、觀水、親水的理念。在8個濱湖核心景觀及1個市政廣場,公園把握九處重要節點,規劃構建「九鳳環翠」的濱湖景觀格局。
溼地公園如何與城市建設相融合?開州區讓「湖水倒灌入城」。在城區內,有3條蜿蜒流動的河流,分布於縣城的東西部及中部,3條河流各有特色。通過這3條河,漢豐湖水引入城中。運用引流等方式,湖水在3條河中循環流動。流水不腐,既在淨化城市,也在淨化水體。河水流動中形成瀑布、幽潭等自然景觀,市民人在家中坐,即可觀水、賞水、親水。
「工程建設遵循科學,是錦上添花,決不能破壞環境,得不償失。」該負責人介紹,目前看來,漢豐湖的生態環境正一天比一天更好。
(責編:李楠樺、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