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拜訪過名人在巴黎的故居(點擊藍色字體閱讀),今天遇尚再帶大家看看名人們的巴黎墓地。
說到巴黎旅遊,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奧塞博物館……都是不容錯過的地方。
大家也可以探索巴黎的街區,從咖啡館、書店、畫廊和各色精品店鋪裡,感受巴黎的生活魅力。
有時間還可以去周邊的迷人小鎮走一走,莫奈的吉維尼、梵谷小鎮Auvers sur Oise、鄉村風景畫派的巴比松……都足夠讓人耳目一新。
另外,近年來,巴黎還有一個越來越受大家歡迎的好去處——墓地。
一聽到墓地,許多人腦內可能已經放過了無數恐怖驚悚片,不過現實中大部分的墓地都是安詳而寧靜的。
在小巴黎市區內有3座重要的公墓: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蒙巴納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和蒙馬特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
無數名人在這些墓地裡安息,而每年都有無數名人的粉絲從世界各地趕來「追星」。
蕭邦鋼琴曲來自遇尚巴黎00:0004:21
拉雪茲神父公墓
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位於巴黎第20區,是巴黎市區內最大的墓地,面積超過43萬平方米。
它的名字來源於路易十四的懺悔神父,他所住的房子是1682年耶穌會在過去一座小教堂的位置上重建的。1804年巴黎市買下了這個地方,將它改建為公墓。
這是巴黎第一個園林公墓,也是巴黎第一個市政公墓。
不過由於離當時的市區比較遠,很少有人願意來這裡。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市政府先在1804年將《拉封丹寓言》的作者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和偉大的喜劇作家莫裡哀(Molière)的遺體盛大地改葬到拉雪茲神父公墓。
莫裡哀墓
後又在1817年將《羅密歐與朱麗葉》靈感來源的彼得·阿伯拉和愛洛依絲的墓遷至此處。
這些宣傳活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許多巴黎人都希望與巴黎的著名市民葬在一起,與此同時,許多名人也將這裡作為自己的安息地。
推薦|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被譽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代表作《高老頭》、《人間喜劇》等有著重要的文學和社會意義。
他逝世於1850年8月18日,墓地位於拉雪茲神父公墓的一條小徑旁。幾何形石柱上刻著姓名、出生和逝世日期,上端則是巴爾扎克的頭像雕塑,十分威嚴。
推薦|蕭邦
蕭邦(Chopin)是波蘭人,卻在法國度過了後半生。他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之間的愛情為他帶來了無限的創作靈感,讓他享有「鋼琴詩人」的稱號,而情感破裂後他抑鬱寡歡,於1849年因肺病在巴黎離世。
根據他的遺願,他的心臟被帶回故國波蘭,身體則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
墓地坐落在一個小高地之上,方形石柱正面刻著他的名字和頭像,而石柱之上一個音樂繆斯正一邊奏樂一邊落淚哀悼。
推薦|歐仁·德拉克羅瓦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
1830年,他畫下了著名的《自由引導人民》。《希阿島的屠殺》和《阿爾及利亞女人》也都是他的代表作。
他逝世於1863年8月13日,墓地直接採用了棺材樣式,莊嚴、肅穆。
推薦|吉姆·莫裡森
吉姆·莫裡森(Jim Morrison)是一位美國創作歌手和詩人,在搖滾界享有盛名。雖然才華橫溢,但他離經叛道,還有嚴重的毒癮,27歲就因吸食過量海洛因在巴黎住處的浴缸中死亡。
他的墓地十分簡單,但墓前粉絲們留下的相片、唱片和鮮花讓你在走過時一下子就會注意到。
推薦|艾莎道拉·鄧肯
另一位葬在此處的美國名人是艾莎道拉·鄧肯(Isadora Duncan)。她是現代舞的創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家。由於自己的舞蹈在美國不受歡迎,她輾轉來到歐洲,並迅速風靡全歐洲。
一次在法國尼斯和朋友聚會後,她的長圍巾脫落,被汽車輪絞住。雖然汽車立即停住,但她不幸身亡。
她的骨灰被安葬在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壁龕中,和她的孩子們在一起。
推薦|艾迪特·皮雅芙
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被法國人親切稱為「小姑娘」,她的傳奇經歷還有著名的《玫瑰人生》、《我無怨無悔》等歌曲,大家應該不陌生了。
她的墓地很低調,但永遠都有盛開的鮮花。
推薦|馬塞爾·普魯斯特
《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在1922年去世後也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據說入葬時有大量的觀眾緬懷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
他的墓地沒有太多標誌性物品,大家要仔細尋找。
推薦|王爾德
而要說到拉雪茲神父公墓裡最有名的墓地,那一定是王爾德(Oscar Wilde)的。
這位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寫下無數令人感動的詩篇和故事。然而在保守的19世紀,他和一位少年的交往被少年的父親指責,他也因為這位父親的上訴而入獄。
在多年的牢獄生活後,他前往巴黎,並在這裡的阿爾薩斯旅館逝世,享年46歲。
他在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墓地按照他在詩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雕刻成了一座小小的獅身人面像。
許多前來拜祭的女性會在碑上留下深深淺淺的唇印,洋溢著王爾德式的浪漫氣息。雖然目前為了保護雕像,墓園已經用玻璃將墓地保護了起來,但還是有無數女生會在玻璃上留下唇印,或者將鮮花扔進玻璃圍欄裡。
蒙馬特公墓
蒙馬特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在巴黎十八區,座落在蒙馬特高地西側,是許多曾在蒙馬特地區生活、創作的藝術家的安葬地。
推薦|小仲馬
寫下《茶花女》的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在這裡「安睡」。
在他的墓地上,有他自己的全身像,穿著睡衣,雙手交叉,就如同日常一樣躺著休息。
推薦|海涅
海涅(Heine)是19世紀最重要的浪漫主義德國詩人和新聞工作者之一。因為無法忍受當時德國的社會環境,他在1831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之後來到了巴黎,成為激進年輕人中的一員。
他在蒙馬特的墓地充滿了浪漫主義風格,豎琴、花環、蝴蝶……有許多的細節值得考量。
推薦|司湯達
司湯達(Stendhal)原名馬利-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他是法國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實踐者之一,作品《紅與黑》更是舉世聞名。
1942年他因中風去世,被葬在蒙馬特公墓。不過據說他一直夢想著被埋在義大利。
他墓地的石碑上也刻著:米蘭人阿里戈·貝爾長眠於此,他活過,寫過,愛過。
推薦|左拉
埃米爾·左拉(Émile Zola)是19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曾在南法度過童年,後來到巴黎學習、定居。
1902年,他因壁爐堵塞引起的中毒在巴黎的公寓去世。葬禮當天,無數巴黎人護送其靈柩到蒙馬特公墓。
他的骨灰在1908年移至先賢祠,而他的墓地仍被保留著。褐紅色的的墓地十分顯現,上面還有一座左拉的半身像。
推薦|Dalida
Dalida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覺得很陌生,但她的墓地卻是這裡最多遊客探訪的。
她原名Yolanda Gigliotti,父母是移居埃及的義大利人。面容姣好,歌聲動人,她俘獲了無數粉絲。因為事業,她來到巴黎生活,也於1987年在這裡逝去。
她的墓地佔地廣,墓前豎立了一座等身比例的雕像,背後是金色的光芒,神聖而高潔。墓前從不間斷的鮮花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她的喜愛。
蒙巴納斯公墓
蒙巴納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位於巴黎的左岸,屬於巴黎十四區。許多法國文藝知識界精英被安葬在此處。
推薦|莫泊桑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羊脂球》、《項鍊》等都極具社會批判性。
1893年,他在巴黎巴塞精神病院去世,後被葬於蒙巴納斯公墓。
他的墓前有兩根巨大石柱支起的墓碑,而下方的石板上刻著其長篇小說《一生》中的句子:
人生既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好,
也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壞。
推薦|波德萊爾
詩人波德萊爾(Baudelaire)是象徵派詩歌的先驅,代表作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引領了一個新的美學潮流。
1867年,他因病逝世。他在蒙巴納斯公墓的墓地十分簡單,與他厭惡的繼父的墓地在一起。
此外,雕塑家何塞·德·夏莫伊(Jose de Charmoy)於1902年為波德萊爾創作了一塊紀念碑:地上是一個躺著的人,周圍環繞著詩人半身像的樂隊。而碑上則是一個正在思考的人,底下是雕有蝙蝠的圓柱。一些遊客會把這個紀念碑誤認為是波德萊爾的墳墓。
推薦|薩特 & 波伏娃
存在主義作家薩特(Jean-Paul Sartre)和伴侶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愛情讓人羨慕又讓人咋舌(點擊了解:他們一生未婚還各自劈腿,卻被法國人當成神仙眷侶?)。
雖然兩人生前不住在一處,去世後卻葬在一起。
墓碑十分樸素,常有來祭奠的粉絲留下紅唇,不知道是給誰的?
推薦|杜拉斯
寫下《情人》的新浪潮導演兼作家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也在這裡安息。
她的墓被許多的植物掩蓋,還有拜訪者留下的筆,感覺很有紀念意義。
除了名人的墓地,在這些公墓裡,還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墓地,給你的探訪之旅帶來驚喜。
怎麼樣,下次在巴黎遊玩,要不要鼓起勇氣,去墓地走一走呢?
《遇尚巴黎》
法國中文高端旅遊雜誌,我們帶你以最chic的方式玩轉巴黎,探索這座光之都最地道的美食,了解最前沿的時尚資訊,盡享法式浪漫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