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蓋州市雙臺鎮的松樹溝深處,有一個被青山簇擁、小溪盤繞的村落——松樹溝村。那裡有大自然饋贈的山水林泉,四季美景怡人,有著「綠色天然氧吧」的美譽。但這份天賜的「禮物」卻曾因為地理環境偏僻閉塞而被「封存」,發展一度滯後緩慢。如今的松樹溝村不僅將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還有了一個浪漫雅致的名字——「花溪民俗村」。
品味「花溪」的過往與今朝,要從一對夫妻的故事說起。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做何鑫和焦柯宇,夫妻二人定居黑龍江省多年,從事民俗文化產業十年,業績斐然。2018年,他們被松樹溝村綠色綿延的美景所吸引,懷揣著對山水田園的嚮往和憧憬,帶著鍾愛的民俗文化事業紮根在這裡。
緣起民俗 緣落「花溪」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靜謐於小山坳的花溪民俗村就充盈起繁忙的氣息。村兒裡的姐妹們早早地拾掇乾淨,結伴相約來到花溪民俗村手工學院。在何鑫的指導下,她們的手工藝產品製作手法越來越精巧嫻熟。刺繡、香囊、福袋、宮燈、年畫,創意紅包以及各種節日禮品在一雙雙巧手的「把玩」下變得精緻可愛,喜氣十足。
說起創辦花溪手工學院的初衷,何鑫笑著說,這是松樹溝村帶給他們的驚喜。四面環山、溪水環繞的松樹溝村不僅保留著世外桃源的愜意,還留存著古樸的民俗文化根脈。而這,與何鑫、焦柯宇夫婦正在打拼的民俗事業相輔相成。經過認真考量,夫妻倆決定在村裡開辦民俗手工學院,不僅免費傳授村民傳統技藝,還將手工藝品交給有意願的村民去做,並以計件工資的形式發放報酬。「我們從最簡單的開始教她們,手工刺繡不僅能給她們帶來經濟收入,還讓她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希望這樣的薰陶和積澱能夠帶給他們更多的精神滋養。」何鑫的臉上寫滿了自豪:「在民俗產品銷售旺季,她們每個人大概能掙到三四千元。」
鑽研「手工刺繡」的熱潮在你追我趕的氛圍中蒸蒸日上。過去每到閒暇時間就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打牌閒聊玩手機的婦女姐妹們,搖身一變成為了「繡娘」,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起來。村民侯立立道出了心裡話:「以前就是忙一些房前屋後,田間地頭的農活。來這學習之後,我們不僅會了一些刺繡的技能,還多了一份收入。收穫最大的就是學到了傳統的民俗文化,這是之前從未接觸過的。」
民俗「花開」 產業「綻放」
村裡的剩餘勞動力被盤活,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在松樹溝村生了根,發了芽。2019年以來,松樹溝村民俗文化活動進行得風風火火熱熱鬧鬧,「民俗村」的名號越叫越響。松樹溝村黨支部書記徐剛深有感觸:「通過舉辦年豬文化節,農民豐收節,提升了我們村的品牌影響力。提起松樹溝村,就能想到花溪手工學院,想到民俗工藝品,想到特色民俗活動,這就是民俗村的特色和招牌。」
松樹溝村地處蓋州市雙臺鎮東部,與其他有溫泉資源作為產業支柱的自然村相比,松樹溝村的發展支撐比較單薄。近年來,松樹溝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維持生計,村裡集體產業發展停滯不前。何鑫和焦柯禹的大膽嘗試,無疑給松樹溝村注入了發展的強心劑。在蓋州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何鑫和焦柯宇成立了花溪文化旅遊發展公司,將撬動松樹溝村振興的槓桿支點放在了打造民俗村上。談及未來構想,焦柯宇說:「我們希望把企業支撐的市場和當地百姓的傳統智慧經驗相結合,共同打造出東北特色民俗產品。」
今年5月,何鑫、焦柯宇與蓋州市雙臺鎮政府再次聯手規劃願景,繼續延長民俗文化產業鏈。他們依託松樹溝村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條件,以關東農耕文化為載體,將山居生活和東北風情相結合,全力打造一個集民宿清修、文化體驗、活動共融、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新型鄉村旅遊項目。如今,「花溪山居民宿」「農耕民俗體驗」「時歲節日民俗活動」「花溪雲農場」「冬季親子體驗農莊」等五大板塊正一步步從設想變為現實。田間地頭、山崗溪邊的宅基地上,一棟棟既有農耕文化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民宿建築已顯現雛形。「我們要打造民俗活動集中區域,百米長桌宴、星空部落、精品民宿等獨特的民俗演繹將全景呈現北方應有的民俗特色,喚醒人們心底裡關於民俗的記憶。」這是焦柯宇心裡構建的藍圖。
正在繁忙建設中的花溪民俗村,也不忘深挖古老技藝的現實意義。何鑫和焦柯宇把松樹溝村代代傳承的米酒製作工藝進行精良包裝,推向市場。同時,以花溪雲農場為載體,敲開直播電商的大門。每天,何鑫都會進行線上直播,銷售民俗手工工藝品和農產品。網絡銷售的新模式讓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迎刃而解,村民們嘗到了智能時代帶來的甜頭。松樹溝村村民韓傳福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以往我們的農副產品面臨很大的滯銷問題。現在,在網上就能銷售一些瓜果梨棗,銷路拓寬了不少。」
從松樹溝村到「花溪民俗村」,曾經偏僻落後的小村落不僅更換了名字,更脫胎換骨走在綠色發展、生態振興的路上。這裡的綠水青山在傳統民俗文化的包裹下,顯得更加深邃迷人。對於花溪民俗村的未來,也許將有著無限可能。蓋州市雙臺鎮黨委書記李貴廣這樣憧憬著花溪村的明天:「未來,雙臺鎮的傳統美食和農耕文化也將被融入到民俗村建設中,通過拉長旅遊產業鏈,讓農民真正富起來,真正幸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