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前去宣讀聖旨,結果卻忘了聖旨的內容,皇帝知道後大喜:重賞

2021-02-08 貓咪讀書

在隋朝時期,曾經發生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位大臣前去宣讀聖旨,結果卻忘了聖旨的內容,然而皇帝知道後,不說沒說他,反而大喜:重賞他,這個是為何呢?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牛弘,牛弘在出生的時候,剛好路過一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一看到牛弘,便對他家裡人說:「這個小孩日後一定會大富大貴」,當時牛弘的父親聽到後,並沒有將算命先生所說的話放在心裡。

而是認為這個算命先生只不過是想說幾句好話,討討喜而已,然而誰也沒想到,長大後的牛弘還真如當年那位算命先生所說的一樣,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最終被封為臨涇公!

牛弘深受隋朝兩位皇帝的信任和倚重,據史書記載,牛弘不僅是一位清官,而是在生活上也是極其樸素,而且對待下人也是彬彬有禮,從來不打罵下人,因此牛弘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愛戴。

而牛弘的性格也是比較老成穩重,在朝中的人緣也是極好,就連許多皇親國戚對其都是禮讓有加,做人做到牛弘這一步,不得不說也是十分成功了,也正是因為這些,導致隋文帝對牛弘十分信任。

據史料記載,每次隋文帝吩咐牛弘辦的事情,基本都能讓他十分滿意,牛弘這個人就類似現代一些職工,腳踏實地,任勞任怨,對於領導吩咐的事情,都會做的非常好,而且還從來不會有任何怨言。

試問一下,這樣的人才,誰不喜歡呀,所以隋文帝之所以對牛弘十分信任,也是因為這些原因,然而有一次隋文帝準備讓大臣前去宣讀聖旨,誰知此人卻將其內容給忘記了,這個人就是牛弘。

當時的牛弘聽到隋文帝的口頭吩咐後(聖旨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太監前去宣讀聖旨,這樣一般比較正式,第二種是皇帝口諭,意思就是皇帝隨口說的,例如皇帝想見一個人,於是讓身邊的大臣去將他叫來,這個也算是聖旨,畢竟君無戲言)。

當時牛弘聽到後,便準備前去宣讀聖旨,結果走到半路上,才想起來,自己好像忘記了聖旨的內容呀,於是又趕緊跑去跟隋文帝說,誰知,隋文帝聽完後,可謂是哭笑不得,然而卻也沒說牛弘!

反而大喜,對牛弘重重有賞,這是為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為牛弘平日裡做事坦坦蕩蕩,隋文帝也不可能因為,今天犯下這一點小事便處罰他,不然這樣會讓很多臣子寒心的。

另一方面是因為隋文帝覺得牛弘這個人不僅有能力,而且為人還十分老實,不會推卸自己的責任,因此最終才會選擇重賞牛弘。

今天主要給大家講述的內容是《大臣前去宣讀聖旨,結果卻忘了聖旨的內容,皇帝知道後大喜:重賞》,如果大家對此有什麼疑問和看法,歡迎下方留言評論,感謝你的閱讀,祝你生活愉快,家庭幸福!

參考資料:隋書

相關焦點

  • 古代聖旨,大多數人選擇假傳聖旨而不是假造聖旨,原因在這
    學過歷史的或者看過宮廷劇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是最厲害的,一般說什麼就是什麼,而皇帝一般發布重要的事的時候都會用到聖旨。跟米拉一樣喜歡看宮廷劇的小夥伴肯定看到過一個場景,很多想謀權篡位的人都會假傳聖旨,小夥伴們是不是很好奇,那為什麼不是直接更改聖旨呢?
  • 宣讀聖旨最後兩個字「欽此」是什麼意思?
    欽此,通常的解釋會認為是聖旨結尾的套語,其實這麼說不準確,欽此也是有使用規範的。究竟如何使用就要先把兩個字拆開來解釋。
  • 聖旨在宣讀過後,是留在領旨的臣子那裡還是收回去?答案很簡單
    【本帳號文章內容全部為作者原創,禁止抄襲轉載!歡迎訂閱多多評論留言!】聖旨是中國封建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聖旨的長度歷代並沒有硬性規定:長的可達到500釐米,短的約為200釐米,寬度一般約為33釐米,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聖旨的內容,並有皇帝的玉璽印。古代聖旨一般有制曰、詔曰、敕曰三種。
  • 正德皇帝親筆聖旨,拍出2000萬天價,內容顛覆其昏君形象
    明朝聖旨加上皇帝親筆,在動輒過億的拍賣會上,2000萬的成交價並不為過。這道正德皇帝的親筆聖旨長185公分、寬30.5公分,用皇權專屬的黃色綾綢布製成,是同類藏品中難得的極品。相比於聖旨的材質和做工,讓外界更加感興趣的是聖旨的內容,通篇313個字,顛覆了正德皇帝在大眾心中的昏君形象。
  • 古代的聖旨是如何造出來的?
    聖旨是指中國古代社會皇帝下達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在很多古裝劇中常常有假傳聖旨的橋段。假傳聖旨有時可以救人於水火之中,或者一道假聖旨可以讓忠臣丟了性命等等。並且聖旨的審查制度也非常嚴格,現在的電視劇會有這樣的情況:皇帝親手草擬聖旨,然後交給太監太監,再送到大臣的手裡。其實這很明顯是虛構的現象,聖旨的審查制度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嚴格。
  • 文登博物館藏有一道「彩虹聖旨」聖旨的背後,還藏有一個秘密
    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古代的聖旨,對於我們來說太熟悉不過了,它是皇帝用來發布命令時的「通知書」,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一般在影視劇中的場景都是:太監高高在上宣讀聖旨,大臣跪地接旨,然後誠惶誠恐地「謝主隆恩」。聖旨究竟是什麼模樣呢?估計讀者們心中都有數——就是黃色的綾羅捲軸。可您卻不知道,其實聖旨的造型大有講究。
  • 如果皇帝的「聖旨」與太后的「懿旨」有衝突,大臣們該執行誰的?
    我們知道,皇帝的旨意往往以聖旨的形式頒布,太后的旨意則稱作懿旨,如果聖旨和懿旨之間存在衝突,哪一份更具權威?大臣們又該執行誰的旨意呢?我們經常能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大太監舉著一個明黃色的捲軸,大聲說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下面接旨的人們則呼啦啦跪倒一片。
  • 古代的聖旨內容都極富文採?其實有些滿嘴大白話,皇帝自稱俺
    於是眾人皆惶恐肅穆,跪下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再看這太監將聖旨展開大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古裝劇聖旨可是讓劇情發展的重要推手,它既能點開劇情(比如男主一家被奸臣所害,皇帝昏庸降下聖旨滿門抄斬,只有男主逃走),又能推動高潮(上一秒還是階下囚,下一秒就是人上人,身份變化比翻書還快),再就是收尾(反派窮途末路,聖旨一錘定音)。
  • 清朝太監宣讀完聖旨之後,所說的「欽此」是什麼意思
    就是在太監進行聖旨的宣讀的時候,他們總是會在末尾的時候加上一個「欽此」。那麼,這兩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去來了解一下。清朝太監宣讀完聖旨之後,所說的「欽此」是什麼意思?在說這個詞的意思之前,我們首先跟大家講一講什麼是聖旨。顧名思義,這就是皇帝所寫的,此外,這也是諭旨裡面的一部分。
  • 史上最莫名其妙的聖旨,大臣讀懂後,成就了皇帝的一段姻緣
    後元二年,漢武帝病重,望氣者說長安監獄中有天子氣。漢武帝命人前去查看,才得知自己的曾孫還活著。因此漢武帝大赦天下,劉病已也被接到祖母史良娣家裡養育。史良娣的母親貞君雖然年紀已老,但看劉病已孤苦伶仃,便親自撫養大。
  • 古代太監不允許識字,為什麼又能宣讀聖旨?
    在當下很多人存在這樣的一個質疑:古代太監不允許識字,但是卻具備宣讀聖旨的能力,這兩者似乎矛盾。但其實,這是源於人們對歷史的一系列誤區。這些誤區,先要從宦官制度說起。東漢以後,由於東漢許多皇帝都是童子繼位,這就導致攝政權力成為外戚和皇族爭奪的重點。小皇帝長大後為了奪權,就要重用宦官,由此,開啟了宦官專權的序幕——這時候的宦官,非但識字,還多少有點治國理政的能力,甚至還有科學發明——比如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是東漢的宦官。
  • 古代聖旨為什麼沒人敢造假?專家:你去看看聖旨第一個字,怎麼造?
    古代皇帝是封建社會中最高的統治者,他們的聖旨就是金口玉言,個人生死和榮耀全憑這張聖旨。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為什麼沒有聖旨造假呢?也就是聖旨這種東西是皇帝的專用之物,代表的就是皇帝自己。
  • 古代宦官大多不識字,為何宣讀聖旨時卻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太監這個特殊的群體,說到他們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尖著嗓門,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的小人形象。除此之外就是故作威嚴,拿著聖旨狐假虎威。畢竟許多電視劇上都有太監誦讀聖旨的劇情,其實這是一個穿幫,因為古代太監大多都沒讀過書,連字都不認識,更別說念聖旨了。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代聖旨的真面目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古裝劇中我們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在大臣或太監宣讀聖旨時,這句話往往被冠在正文之前,即便不懂其中的含義,也能從中體會到皇權的威嚴。  影視劇中宣旨與接旨的場景然而我們知道,古裝劇常常會犯歷史性錯誤,這樣的場景便是其中之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可以隨意冠在聖旨之前嗎?它真的像電視劇裡那樣歷朝歷代都使用的嗎?
  • 明朝聖旨在美國被發現,細看聖旨內容,讓人難以置信
    聖旨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吧,最近今年古裝劇很是盛行,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聖旨,什麼是聖旨,就是皇帝下的旨意。在古代信息不發達,不像現在一樣,現在有什麼事情,通過手機和電視全國老百姓都知道了,但是在古代就不一樣了,想要傳達一下上頭的旨意,相當的麻煩,有時候口頭上說太多的話根本就記不住,所以在中國古代君王向自己的子民或者是大臣傳達自己的旨意的時候,就有用寫的,為了不讓一些小人有機可乘,製造假的聖旨,所以寫聖旨的布都是用高級的手段製造的
  • 太后的旨意叫做懿旨,當它和皇帝的聖旨有矛盾時,群臣該聽誰的?
    太后的旨意叫做懿旨,當它和皇帝的聖旨有矛盾時,群臣該聽誰的?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皇帝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是決議的時候,一般都會採用下聖旨的方式,聖旨的形式也有許多中,例如詔書、制書等等。我們看的電視劇中,太監在宣讀皇帝的聖旨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者是誥曰、制曰等,這類古裝劇歷史背景一般都是明清時期。在古代一般來說,皇帝的聖旨就代表最高的決議,沒有任何爭議。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都是皇權至上,皇帝的地位是最高的,權力也是最大的,皇帝的旨意大臣們只能無條件的遵從,不得有異議。
  • 太監宣讀聖旨,故意念錯一個字,挽救千人性命
    一般可以常伴在皇帝左右人都是有很謹慎的心思的。而太監往往是皇上最信任的人。也是很了解皇帝的人,就更加的懂得怎麼利用皇帝的想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雖說不是全部的太監都是這樣子的,但是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有一位,他故意念錯了在聖旨上面的一個字,這個舉動就挽回上千人的命。
  • 乾隆給英國下聖旨,現保存在英國博物館,聖旨內容讓人哭笑不得
    中國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才有現在的繁榮昌盛,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還有很多讓我們敬佩的歷史人物,當然歷史上的皇帝也是人人都敬重的,擁有著很尊貴的地位
  • 看到明朝聖旨內容後,專家一臉懵,直呼不可能
    在中國古代,聖旨是皇帝身份的象徵,雖然只是一件沒有生命特徵的物體,但卻承載著權威與權勢,見聖旨如見皇帝,不管是誰都得跪拜聽旨。
  • 古代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發生衝突,該聽誰的?答案你知道嗎?
    古代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發生衝突,該聽誰的?答案你知道嗎?我國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封建王朝,在這段時間裡皇權就是天、皇帝就是人世間的神。皇帝享受著整個國家最好的東西,而且全天下無論是金銀珠寶,還是美女都是屬於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