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中的「小歐洲」,原來這些地方都是洋人們的領事館!

2021-02-07 指尖上的福州

福州倉山,緊鄰閩江,與臺江隔江相望。鴉片戰爭後,作為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不僅出現了許多教堂、商行,還先後出現了17國外國領事館。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築,讓倉山這座小島有了別樣的風景。


1890年,外國人云集福州


而如今的倉山,早已布滿林立的高樓,如果仔細尋找,你會發現很多領事館早已難覓蹤跡,就算有遺留下來的,也早已挪做他用。那麼還有哪些領事館目前尚可尋覓呢?



始建:清鹹豐4年(1854)

地址:有麥園路和愛國路兩處


美國駐福州領事館


美國領事館的地址有兩處,分別位於麥園路和愛國路。而位於愛國路2號的美國領事館,是目前保存較好的領事館之一。


愛國路2號老照片


現在的愛國路2號,早已變成了郵政宿舍,不少居民還住在裡面。從這裡眺望閩江,可以看到中洲島的全貌,視線效果極佳。而在麥園路84號,這裡已是省衛生監督所辦公場所,在院內有兩棟白牆二層小洋樓。


位於倉山區麥園路84號省衛生廳衛生監督所內的美國領事館舊址


曾經的17個國家的領事館建築以及官邸,僅剩美國領事館保存較多。而現存的這兩棟因後來做了衛生學校的宿舍,才得以保存下來。


原衛生學校圖書館(已廢棄)@有福之州




上圖為美國領事館的背面,有很明顯的翻新痕跡。旁邊是「慈園」,再往前走就是英國領事館了。



始建:清道光二十四年五月(1844年7月)

地址:倉山區樂群路10號(主體已拆)


曾經的英國領事館,如今已被拆除


英國向福州派駐領事始於道光廿四年(西元1844年)福州開港之時,當時第一任領事李太郭於7月到榕準備選址設館時,因當地居民都很反感這些洋面孔,無人肯租與房舍給他,所以他們只被準許在南臺鴨姆洲租民房辦公。直至次年2月,英領館一行人才遷到倉前山設館辦公。



辦公樓西向建有一座正方形雙層歐式白色住房,此處為英國領事居住,沿坡建有英國式職工宿舍。


現存的宿舍樓


後隨著福建船政規模逐步擴大,英國人在馬尾馬限山上又建起幾座豪華建築,作為英國殖民者及海員的俱樂部,掛上英國領事分館的牌子。


雖說是分館,只不過是他們為了就近監視福建船政的動態,收集情報罷了。所以1847年,時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為了國家利益,不惜重金買回了領事分館產權及周圍土地 。


英國領事館馬尾分館舊址


1967年,中國建國18年後,英國宣布出售倉前山的領事館建築,並由福建省軍區買下。而後因為要建紅軍園,英國領事館就被拆除了。由於領事館辦公樓建築質量精良,當時竟需動用爆破才能將之拆除。


原英國駐福州領事館,現為省軍區老幹部宿舍@有福之州


英國領事館殘存的一小樓 @有福之州

 



始建:不詳

地址:倉山區梅塢路2號(今倉山影劇院)


百年前的荷蘭領事館(資料圖)


光緒初年(西元1880年代),英國商人高士威(John Charles Oswald)在倉山的觀景路開設了「太興洋行」,並在倉前山東麓修建住宅。


身為太興洋行老闆的高士威,同時也署理荷蘭駐福州領事,所以一開始的太興洋行也就是荷蘭領事館。雖然領事館具體建造時間不詳,但在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出版的地圖《Map of Foochow》(譯為福州地圖)上已經有此建築,說明該建築應建造於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以前。



布里斯托大學存檔的太興洋行,倉山影劇院原址

 

後抗日戰爭爆發,荷蘭領事館就逐漸廢棄了。直至1955年,該地建起了倉山影劇院。據老一輩人回憶:這裡曾經天天人聲鼎沸,門口車水馬龍,每天放映電影不下5場,遇周末或節假日有時還一票難求,同時這裡也是當時青年男女約會的主要場所。


倉山影劇院


而後來由於網絡的興起,倉山影劇院便逐漸開始落寞,甚至還一度傳出要被拆除的消息。這令眾多老倉山人感到不舍。



於2014年拍攝的倉山影劇院側門


不過好在後來經證實,要拆除的只是一些周邊的宿舍樓,影劇院主體,還是會完好地保留下來的。因此,荷蘭領事館的風貌,也得以保留。



始建:清同治四年九月(1865年10月)

地址:倉山區公園路39號(後被英國聖公會購下設三一中學,今福州外國語學校校友樓)



清同治四年九月(西元1865年10月)俄國首任副領事德理到任福州,並於次年在今公園路39號建造領事館。然而僅僅過了不到半個世紀,在民國元年(1911),俄國領事館就售予聖公會三一書院了。


1993年俄國領館官邸,位於福州九中(原三一學校)內@火燄山


1952年,三一中學由政府接收,改名福州市第九中學,校址仍在公園路。至少到1993年,原俄國駐福州領事館官邸的風貌均完整保存,沒有任何破壞。



現三一學校校名殘牌


1996年,本建築由原九中校友會捐資修復,並作為校友會活動場所。但是在修復的過程中,工人錯誤拆除了原有的俄式木製門廊,並複製了附近的「必翰樓」(已拆除)門廊,且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改造的依據「必翰樓」,如今已消失@福州外國語學校


沒有改的領事館門樓@有心無力


領事館建築佔地290平方米,保護範圍的建築物外延15米,總面積2410.58平方米。該官邸現為福州外語學校使用。


福州外國語學校「思萬樓」,區級文保單位


2013年,俄國領事館作為「煙臺山近代建築群」的一部分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清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

地址:鶴嶺(愛國)路12號



1868年-1870年拍攝的日本領事館,圖@日本東洋文庫莫理循照片集


據《倉山區志》記載,日本駐福州領事館,最早為福興洋行。而且首任領事是由上海領事館的領事井田讓(Y·Ida)兼任。

  


1876的日本領事館,圖注為「南臺的外國人房屋,前方為墳地」,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杜維德的相冊


1909年,日本領事館為慶祝天長節(天皇生日),發行一套三張明信片,其中兩張為日本領事館照片,一張為煙臺山風光。


日本領事館玄關照片,圖@江魚的博客

 

日本領事館庭園照片,圖@江魚的博客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領事館人員就撤離了。民國37年(1948年)11月19日,政府將該館作為敵產接收,由福建國立音專學校承購作為校舍。



1900年代拍攝的「日本領事館」,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1949年後,該領事館為海軍部隊使用。至少在1980年以前,本建築就已徹底被毀。



始建:清鹹豐十一年五月(1861年7月)

地址:倉山樂群路4號及愛國路12號(今樂群路5號及對湖路2號)


領館一角舊照


其實法國領館被當做領館的時間並不長,挪作他用的時間還更多。1861年7月,被譽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法國文壇傑出人物」的法國文豪保羅·克洛代爾,曾是法國駐福州領事,在福州時,他取了一個中國名字叫「高樂待」,並且在福州一住就是7年多。



在這之後,法國領事館就先後作為天主教多明我會主教公署、美孚洋行、福州扶輪社、中國救濟總署福州分署、齊魯大學醫學院、嬰德小修院等使用。


1966年後,該建築轉為倉山區環衛所及民居。現為天主教徒住宅及倉山區消毒隊使用。


該建築現照


如今的法國領事館舊址,裡面依舊住著不少人。房子半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共三層。登上石頭臺階,房子還保留原來的木地板,在北側拐角處,木頭臺階直接通往樓上,臺階上已經被腳踏出明顯的凹痕。


1994年領事館正面入口@火燄山



始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

地址:舊洋墓陵附近(現福州程埔路172號,時代中學內)


清末或民國時期發行的印有德國駐福州領事館照片的明信片


於清末建於禪臣花園內的德國領事館,舊時,為禪臣洋行的辦公樓。因洋樓的創辦者G.禪臣(G.Siemssen)任領事館的領事,所以洋樓又兼做德國領事館使用。



1917年,中國對德國宣戰(一戰),洋行被當時的北洋政府沒收。直到1939年,該洋行被劃撥給新創辦的福建省自然科學研究所使用,次年,改稱福建省研究院,下設工業、農林、動植物等研究所。


福建省研究院院徽


1951年,福建省自然科學研究所併入福州大學(即今福建師範大學)後,禪臣花園原址由生物系使用。據生物系一名老師回憶,該樓於1983年被拆毀,殘餘地基又保存了多年。


始建:清同治二年(1863年)

地址:萬春巷24號(現區文化局)原址上


1863年,葡萄牙領事盧斯到任福州,設駐領事館。1909年後由法國領事兼任。1939年1月23日該領事館撤銷後廢圮。


還有以下國家領事館,或已無從考證,或已被拆除


比利時駐福州領事館

西班牙駐福州領事館

丹麥駐福州領事館

瑞典、挪威駐福州領事館

奧匈帝國駐福州領事館

義大利駐福州領事館

墨西哥駐福州領事館

……


|整合改編:指尖上的福州(轉載請註明)

|內容來源:福州城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 微信號:lier1336 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福州九中、倉山影劇院...這些地方原來都是洋人們的領事館!福州城中的「小歐洲」,知道五個我服你
    鴉片戰爭後,作為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不僅出現了許多教堂、商行,還先後出現了17國外國領事館。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築,讓倉山這座小島有了別樣的風景。曾經的英國領事館,如今已被拆除英國向福州派駐領事始於道光廿四年(西元1844年)福州開港之時,當時第一任領事李太郭於7月到榕準備選址設館時,因當地居民都很反感這些洋面孔,無人肯租與房舍給他
  • 廣州第一知名小島,曾經領事館林立,遍地都是洋建築
    沙面靠近珠江北岸,和六二三路對望,因珠江泥沙衝積而形成,這裡曾經領事館林立,遍地都是洋建築,穿行在小島的8條大小街巷,有種到歐洲旅遊的錯覺。由於異國風情濃鬱,沙面被稱為「廣州的小歐洲」、「廣州的小外灘」和「廣州的萬國建築博覽館」。
  • 原來這些地方可都是各國的領事館!
    曾經的英國領事館,如今已被拆除位於倉山區麥園路84號省衛生廳衛生監督所內的美國領事館舊址現為福州衛生學校圖書館。另一座華人員工宿舍為紅磚木結構西式三層樓。第三層小禮堂每周六晚舉辦音樂演奏會,音樂愛好者可免費進入欣賞。
  • 來福州這個地方,吃喝玩樂樣樣都有!
    來福州這個地方,吃喝玩樂樣樣都有!  故曰「小金山」。  因此倉山老洋房數量及風格的多樣,   堪稱「萬國建築博物館」、   福州城中的小「歐洲」。   泛船浦教堂 圖源:陳輝   舊師大、教堂、領事館   這些極具代表性的點,
  • 臺灣「打狗英國領事館」,一個和日本人曾沾親帶故的地方!
    在臺灣的第二大城市高雄,有一個地方,它的名字土的掉渣,但是也很有情調,這就是打狗英國領事館。「打狗」這個詞聽著是不是濃濃的鄉土氣息?其實它是高雄原來的名字,當地原住民稱今天的高雄為打狗,想像一下,這裡之前是不是有很多狗呢?後來,日本人佔領了臺灣,改「打狗」為高雄。但是,「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名字一直沒有改,這個名字是不是不太搭呢。現在看來,這麼不搭的名字反而成了一個賣點,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他們想看看這裡別樣的風景。
  • 在茉莉花香裡,漫步夏日福州城
    也許就是這些生活可以變得很美的樣子吧。「樟下香滿華林,榕裡暑不張蓋「。初夏的福州城,榕樹遮住了日頭,茉莉花的香氣帶來甜甜的心動,樓下是頻繁光顧的西瓜鋪,曾經錯綜複雜的內城河道雖然少了一些,但橋頭的茶館還是老樣子,安安靜靜的有一絲自然的涼意。福州還是那個山城。但爬山最好選早晨陽光還溫柔的時候,再去買半個西瓜去去熱氣。
  • 墨爾本各國領事館吐槽大會 評分最高的竟然是…
    那天,正在我查找「墨爾本補換護照「文章資料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秘密:我們祖國在墨爾本的領事館,居然在Google上只得到了2.6分那麼,歡迎收看本期《走近科學》特別節目之《走近領事館》當我看了一眼跟我們人口情況相當的印度之後,心裡立馬就平衡了不少,狂砍2.5分,同樣中午歇業
  • 來福州這個地方,吃喝玩樂樣樣都有!
    來福州這個地方,吃喝玩樂樣樣都有!  故曰「小金山」。  因此倉山老洋房數量及風格的多樣,   堪稱「萬國建築博物館」、   福州城中的小「歐洲」。   泛船浦教堂 圖源:陳輝   舊師大、教堂、領事館   這些極具代表性的點,
  • "柏林印象""歐洲風情街"…九江"洋地名"面臨整改
    近來,河南、陝西、河北、廣東等地開展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對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進行規範化、標準化處理。7月5日,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該局正在對九江「洋地名」進行梳理,未來將對不規範地名進行處理。
  • 走進原美國駐福州領事館
    這些山下及半山腰已修復的老建築有陳宅、宋宅、洋衣房、卓宅、洪宅、蔡志遠故居等,還有什麼咖啡廳等店鋪。這些老建築及原美國駐福州領事館都是由萬科集團修復的。          導遊小妹啟齒說:「我們萬科很注重收藏當年的西洋古玩,這些西洋鏡子等東西都是從廣州淘來的。」她一邊說著,一邊把鏡子拿起來給我看。「你看,這鏡子做工多好啊!」       我看著鏡子誇獎道:「是啊,你們萬科從室內設計到擺設都是一流的,前一陣子,我去參觀復園裡1號,那裡面的擺設家具都是從臺江光明港、排尾一帶拆遷時淘來的,那地方拆遷能淘出什麼好東西?
  • 助力中醫「行」歐洲 洋中醫、洋醫院發揮積極作用
    中新網4月24日電 據法國歐洲時報網報導,近年來,中醫中藥在歐洲大行其道,華人從業者的功勞首當其衝。此外,「洋中醫」和當地醫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報導稱,德國一家療養院正在推廣「中西醫結合」的獨特理療方法,並藉此吸引了很多患者,歐洲也有不少「洋中醫」致力於推廣中醫文化。
  • 臺灣高雄原來有這麼多好玩的地方,最出名的是打狗英國領事館
    臺灣高雄位於臺灣的南部,是臺灣的第二大城市,這裡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特別是在端午節和燈會期間,高雄每年氣溫最低的時間是1月和2月,即便是最冷,氣溫也在18度左右,而且每年最高的溫度也不超過28度,真的是旅遊勝地,在這裡建議各位有時間去看看;1
  • 臺灣「打狗英國領事館」,一個和日本人曾沾親帶故的地方!
    在臺灣的第二大城市高雄,有一個地方,它的名字土的掉渣,但是也很有情調,這就是打狗英國領事館。「打狗」這個詞聽著是不是濃濃的鄉土氣息?其實它是高雄原來的名字,當地原住民稱今天的高雄為打狗,想像一下,這裡之前是不是有很多狗呢?後來,日本人佔領了臺灣,改「打狗」為高雄。但是,「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名字一直沒有改,這個名字是不是不太搭呢。現在看來,這麼不搭的名字反而成了一個賣點,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他們想看看這裡別樣的風景。
  • 散步浪漫函館,尋找「和洋折衷」之美
    而函館最精彩的歷史都集中在這些坡道中,坡道上遍布和洋折衷建築。有人說,這是當時的人們在文化上對西方強勢態度的牴觸,也有說,這是當地人對歐洲的嚮往、可以一窺近代日本人渴望趕超西方的心情。據說,在明治11年,函館那場大火過後,街區改建過程中,政府要求模仿俄羅斯·海參崴的街道。 由於函館坡道很多,坡道上的建築物從地面往上看,二層部分是重疊的,為了突出它們,採用西式鮮豔的油漆以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製造出「不輸給西歐的現代化都市」感。
  • 老師在滄州,「洋徒弟」在歐洲,別開生面的跨洋「武課」
    田秀峰把這36式分成一個個的小動作,錄製小視頻,讓他的「洋弟子」保羅進行學習。這些小視頻非常短,一個通常只有幾秒鐘,非常適合初學者學習。「我也會把動作做得非常慢,方便他們在視頻中學習。」田秀峰說。保羅先在視頻上對一個個動作學習,再把這些動作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套路。
  • 為何這些國家要在中國的小城市設立領事館,可能就有你所在的城市
    同樣的道理,像成都、重慶、瀋陽、武漢和西安這些城市都是所在區域數一數二的中心城市,所以也有不少國家駐有領事機構。不過,國內有些城市在區域內算不上非常強,甚至進不了大眾的視野,但還是有多則五六個,少則一個國家設立領事機構,那麼這些國家是出於什麼考慮呢?昆明和南寧同為西南地區的省會級城市,雖然近年來發展比較快,但比起同在西南的成都和重慶還是差了一大截。
  • 洋蒲桃原來像蘋果一樣也可以炒肉絲
    洋蒲桃原來像蘋果一樣也可以炒肉絲水果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幾乎每一天,人們都要吃水果。而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本地的、外地的、嫁接的,各種各樣水果紛紛出現在市場上。其中洋蒲桃就是一種新型水果。
  • 廣州第一個著名的島嶼,曾經到處都是領事館,到處都是外國建築
    這裡有很多領事館,到處都是外國建築,走過島上的八條大街小巷,有種去歐洲旅行的錯覺。從宋代到清代,沙面一直是廣州的貿易和旅遊目的地,南面是美麗的珠江白天鵝塘,清末,由於內憂外患,沙面不幸淪為租界,沙面和上海外灘一樣,在租界時期高度西化,各種外國建築、教堂、郵局都建在這裡,高峰期,十幾個國家在這裡設立領事館,外資銀行多達九家,負責中外貿易的外國公司幾十家。
  • 鄭州再被國家委以重任 有個地方或建領事館
    這個消息,小編很激動滴告訴大家官方消息河南日報曾有相關報導另據《河南日報》2013年12月12日報導,《鄭州航空港將建中原首個領事館區》一文中也提到:2013年12月11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將建中原地區首個領事館區。目前,實驗區會展城已初步確定選址並已完成總體規劃設計。該報導還稱,是歐洲一個申根國家的領事館將在航空港落戶。
  • 探訪義大利駐哈爾濱領事館舊址:淹沒繁華中的小洋樓
    探訪義大利駐哈爾濱領事館舊址:淹沒繁華中的小洋樓 20世紀前半葉,這裡曾僑居三十幾個國家或民族的20多萬僑民,先後有20多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了領事館,這些領事館的設立,為哈爾濱帶來了多元化的民俗、文化以及商業。即日起,本報開啟「踏尋哈爾濱老領事館之旅」,帶領讀者叩開這一道道歷史之門,揭開那些老領事館曾經的故事,拼湊那段記憶裡的老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