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歙縣位於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遊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這裡山明水秀、風光旖旎。境內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到處可見,猶如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城」。
歙縣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秦始置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一直為州治、府治所在地, 史稱「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 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國徽墨之都」和「中國歙硯之鄉」,更是明清兩代曾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裡。
歙縣孕育了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家畢升,明代著名詩人、散文和雜劇作家汪道昆,明代文淵閣大學士許國,清朝體仁閣大學士曹振鏞等文人名士;制墨大家曹素功;新安畫派奠基人漸江、清代著名畫家和書法家汪士慎、現代國畫大師黃賓虹;近代經學大師吳承仕和經濟學家王茂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皆出於此。程朱理學、新安畫派、徽派建築、徽派盆景、新安醫學、新安文學及徽戲、徽墨、歙硯、徽菜等都閃耀著徽文化的燦爛光芒,在中國文化中獨樹一幟。
地處黃山腳下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歙縣,自隋以後的1300多年間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後徽商的發展更帶來文化繁榮。文物古蹟遍布全縣。許國石坊、棠樾牌坊群、漁梁壩、鄭氏宗祠、竹山書院、許村古建築群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安碑園石刻、漸江墓、長慶寺塔、太平橋、南譙樓、忠烈祠坊、聖僧庵壁畫、黃賓虹故居、張曙故居、蜈蚣嶺梯田等幾十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歙縣之「歙」,頗為難認,常被誤讀,正確讀音同「射」,而在方言中音同「歇」。歙縣得名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中最早的說法即與歙浦有關。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劉所纂《舊唐書》卷44《地理志》「縣南有歙浦,因為名」。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樂史所纂《太平寰宇記》載:「有水口名曰歙浦,或雲歙者翕也,謂山水翕聚也」。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 羅願(1136~1184年) 所纂《新安志·方輿紀要》載:
「歙南有歙浦,因以得名」。清代歙縣潭渡黃崇惺所纂《徽州府志辨證》:「漢人多名歙者,如王歙、來歙之屬。古『歙』字多用為『翕』,如『翕翕訾訾』亦作『歙歙』,『翕侯趙信』亦作『歙侯』,不可勝舉。歙之名縣,亦作民眾翕集之義,非用其本義也。《說文》『欠』部有『歙』字,『邑』部又有『口』字,雲地名而不言何地。吾意此即漢人所制『歙』縣之字,如傅介子改『樓蘭』為『鄯善』,為刻印章,『鄯』字前此未有,亦介子所制也。」
顯然,先有歙浦,後有歙縣,歙浦之名早於歙縣。可以這樣認為,歙浦之歙因「山水翕聚」而名,歙縣之歙因歙浦而來, 輒《太平寰宇記》「或雲」略顯失當,故羅願《新安志》未採用「或雲」之說,而黃崇惺說存疑待考。「歙」字由翕、欠二字構成,其中「翕」字由均含聚集之義的合、羽構成,也從側面反映歙縣「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地理特徵;「欠」字說明此處風景絕佳,不欠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