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10:37:24 來源:半山隱士微信公眾號
前不久,有一位朋友發來一張照片,問道:誰知道這條紅旗路在哪點?也許是他知道,故意來考考你我這些市中區的老闆凳,也許不知道,是真心在諮詢,反正不管怎樣,這張照片都勾起我一段回憶。
文革時期改為紅旗路地名的照片袋
這是著名攝影師戴前鋒作品一街邊那黃色房子就是新光照像館
四德村街口一又曾經是新德村、勤儉街
上世紀2O年代,四川軍閥劉湘率部進駐重慶,就是在這裡修了四幢辦公樓,曾命名「四德裡」,後得名「四德村」,我家就在這個大院子裡,門牌為四德村11號。
首先我要說:太熟悉這條紅旗路了,我曾經在這裡住了二十多年,通信地址就是:重慶市市中區紅旗路勤儉街11號附4號,但是這個地名也僅僅使用了七年左右,以前不叫紅旗路,也不叫勤儉街,而是叫中一路四德村。那麼是什麼時候變成紅旗路,勤儉街的呢?
百歲老人彭伯通先生著作
其實,在重慶市市中區,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中山四路聯成一線,稱為中幹道,具體應該是從七星崗原家俱總店開始,往解放碑方向,稱為民生路,往上清寺方向,一直到曾家巖霧都賓館止,這段路全稱中山路,只是分為四段而巳。從七星崗家俱總店到外科醫院這段為中山一路,從景德幼兒園到山城電影院為中山三路,從兩路口百貨商店到原上清寺郵局為中山三路,從向陽電影院往上到霧都賓館為中山四路,那時還沒修建中山支路,兩路口還沒形成環線。
歸元寺前巷93號,戴前鋒老師作品
說實話,要講重慶的老街道,老地名,根本輪不到我,前輩有著名的百歲老人彭伯通老先生,他一生寫過許多著作:《巴縣誌》、《古城重慶》等書中有不少與重慶街道相關的史料,可以從中探尋重慶街道命名的淵源,還有我們重慶主城的地名專家:李正權老師、肖能鑄老師,都是一流水平的,我只想說說1966年後的,重慶市市中區部份地名的改變那一小段故事。
改回中山一路,當時電話四位數。
言歸正傳,中山一路到中山四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就修建好並通車了,當時的重慶市第一任市長潘文華先生在重慶大興土木,修馬路,擴城區,遷亂墳,建水廠。共修了三條馬路,一條是從七星崗通遠門開始,經七星崗、觀音巖、兩路口、上清寺到曾家巖的中幹道,另一條是從較場口經中興路到菜園壩,並往半山修了一條轉彎抹角的南區馬路到兩路口的南幹道(南區馬路上有一座鄒容烈士紀念碑),在南區馬路上口與中幹道會合。再有一條是從臨江門經一號橋、四維橋、黃花園、大溪溝到中山四路,是和中幹道形成環線的北幹道。這三條大路,至今為止都還是渝中半島的主要幹線。
中幹道的修成,市長潘文華功不可沒,有人嚷嚷想要把這條路命名為文華路,以彰顯其功勞,但潘先生不以為然,他十分崇拜和尊敬孫中山先生,所以決定把這條中幹道以孫中山的名字來命名,又因修建時是分段完工的,故就有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中山四路之分了。
改回中山一路,電話號碼五位數
好了,這中幹道一直不停地修建,完善,一直沿用到1949年,1949年以後仍然稱這條道路為中山路,分別是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丶中山三路和中山四路,到了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破四舊,立四新,封、資、修要反,不是革命的地名、路名要改,工礦企業,學校商店的名字也要改。於是乎,中山一路、中山二路就改名啦,改為紅旗路,中山三路改名為紅星路,中山四路改名為向陽路,而主要依據是:中山一路上有個紅旗劇場(原來叫抗建堂,這個抗建堂的名字又是當時四川省主席林森根據那個著名的口號:抗戰必勝,建國必成,取兩句話第一個字)。而中山三路改成紅星路是依據枇杷山公園的紅星亭,中山四路改為向陽路,則是依據牛角沱的向陽隧道。
這僅僅只是在市中區的主幹道上,而在各條小街小巷,也有很多被改了地名。首先講一講,當時的口號:反帝,反修。反帝巷就是在現在的金湯街後面的領事巷,1949年以前這條巷子好多外國大使館、領事館,幾乎都是帝國主義,當然要改反帝巷。除了領事巷外,還有一個地方也叫反帝巷,就是連接領事巷往下走,現在稱為網紅打卡地的山城巷,也叫反帝巷,山城巷最早叫天燈街,文革時期叫反帝巷,文革後現在才叫山城巷。
反修路在哪裡呢?在民權路!整條民權路統稱反修路,民權和反修有聯繫嗎?民權應該是指人民在政治上的民主權力,而反修應為新名詞,反對修正主義,當時特指蘇聯,蘇修。
原儲奇門碼頭(文革時為大慶路碼頭)無忌老師供圖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解放軍。大慶,大寨兩面旗幟當然得進入地名呀!於是凱旋路、儲奇門行街,當然,還有儲奇門碼頭,統統歸大慶路,以前是儲奇門碼頭就應該稱大慶路碼頭,至今大慶路碼頭那個柱子仍在。
大寨路,只有一條路,就是整條和平路!從通遠門洞子往下走到較場口為止,那麼為什麼好好的和平路不用,偏偏叫個大寨路?不曉得那年頭那些管事的是怎麼想的,想一出是一出。
1965年4月,美國入侵越南,越南勞動黨請求中國支援。毛主席決定向越南提供全面無私的援助。所以援越路,抗美路就必須有!!那麼援越路在哪點呢?在臨江門,援越支四路在西來寺以及韋家院壩(民生路上)。抗美街就是蓮花池正街、蜈蚣嶺(民生路上)、還有德興裡,反正民生路到中一路那些巷子都以抗美命名,民生村叫抗美村,若瑟堂巷叫抗美巷。
但凡現在上清寺附近,多半以向陽稱之,就是因為有個向陽隧道(註:向陽隧道是建成於1967年,全長564.75米,而八一隧道建成於1986年6月,比向陽隧道晚建19年,隧道全長578米)。所以特園路叫向陽前街、上清寺后街叫向陽街、中山四路叫向陽路等等,而向陽也是有名堂的:長江滾滾向東方,葵花朵朵向太陽……這是文革時期的歌曲哈。
革命聖地也得列入地名,比如棗子嵐埡正街和后街就定為井崗山街;而菜元壩地區有一小地名叫爛泥灣的,取諧音叫南泥灣,現在叫珊瑚灣;在大溪溝地區有個馬鞍山的,改名叫井崗山后街;王家坡,直接改名叫延安村;當然還有因焦裕祿而聞名於世的蘭考,不知道大家曉不曉得雷家坡,那陣就是叫蘭考路。
借用著名考古專家袁東山的照片
在那祖國山河一片紅的年代,帶紅字的地名多了去了,以下僅僅收錄幾處:永紅巷一現九道門紅衛支二路一現打銅街紅港中街一現白鶴亭紅衛支二巷一現蘭家巷紅衛路一現民族路1號到226號紅鋒坡一現興隆臺下街紅巖新村一現嘉陵新村紅光村一現紅球壩紅旗坡一現紅星亭坡(飛來寺)紅港前街一現餘家巷紅光村一現學田灣正街紅衛路一現羅漢寺街紅嶺路一現遺愛寺正街、后街紅巖街一現上曾家巖
不光是帶紅字的哈,還有一些地名,也是扯得很,比如:
前哨街一臨江門正街要武路一原夫子池(已拆)幸福路一現民生路全段保衛街一現左營街東升巷一現太華樓巷雄心巷一原文覺寺(石板坡附近)
當然還有些路名文革時期改了後仍在用的:五一路一原民國路五一巷一原育嬰堂捲風雷街一原歸元寺(已拆)風雷中街一原歸元寺中街(巳拆)風雷后街一原歸元寺后街(已拆)燈塔巷一原三元寺自力巷一原至誠巷太多了,不一一例舉。
中山一路端頭一下梯坎就是保節院街戴前鋒老師作品
那麼改成這類地名,其實給好多單位帶來無限的煩惱和麻煩,比如派出所、電力局、自來水公司,最煩惱的是郵政局和電信局,送信的投遞員,看信封上新地址,完全懵了,不曉得怎麼回事了,有些寫信人還比較好,把舊地址用括號括起,那些都是老同志。但多數人沒有這樣,所以送電報的、送信的投遞員,在這紅色地名裡往往不知所措。
都過去了,那些年代,難忘的歲月!
作者介紹>>
王小遲,暱稱:半山隱士
重慶市文保志願者服務總隊志願者,渝中分隊副隊長,老重慶發燒友,自由撰稿人。
原標題:那些年代 這些地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