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大代表建議助力粵閩治水破局
粵閩山水連,同飲一江水。千百年來,悠悠韓江水襟連粵東閩西,兩地因水而美、因水而富。但近年來,這條粵東閩西的「母親河」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由於生豬養殖,來自福建的上遊來水逐漸惡化,廣東境內的韓江水質頻頻告急;另一方面,受制於行政區劃,兩省治水難以真正相向而行,韓江治水一時陷入困局。
困局的打開,始於2014年在粵全國人大代表的介入,在粵閩兩省代表提交全國人大的建議推動下,廣東、福建於今年3月籤署補償協議,正式啟動跨省治理。去年,南方日報推出「跨界治水AB面」大型系列報導,為南粵治水問診把脈,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再次問計跨界治水,連續多日走訪位於粵閩交界的韓江上遊,實地探查兩省治理成效。今起推出「跨界治水AB面·聚焦粵閩跨省治水」報導(上、下篇),敬請垂注。
7月的午後,正是蕉嶺一年中最熱的日頭,住在梅州蕉嶺縣多寶水庫旁的村民郭榮生習慣性地打開窗戶,準備午睡。水庫湖面吹來的風,清涼快意,讓他很快入眠。
但放在去年這個時候,別說午睡,從早到晚,郭榮生是萬萬不敢開窗的。烈日高照下,庫裡黑臭水蒸騰起的氣味,衝鼻嗆人,讓人作嘔,「最臭的是上午10時和下午6時」。那是上遊福建無數養豬場衝洗的時間。
從2005年開始,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10年,受制於上遊福建來水遲遲得不到改善,郭榮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水庫水質一年比一年差。
改變源於2014年末在粵全國人大代表的介入。在廣東代表的提議下,去年全國兩會,粵閩兩省12名代表聯合向全國人大提交建議,建言國家統籌建立跨省治理韓江上遊機制體制,最終推動兩省於今年3月籤署生態補償協議。
此後,福建方面對該省境內的韓江水系啟動了聲勢浩大的治理行動,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福建來水呈現出持續轉好的初步跡象。
作為國家橫向生態補償試點,粵閩聯合啟動韓江上遊綜合整治,不僅標誌著延宕10年的粵閩治水困局終得破解,也為全國跨省河流的汙染整治提供了範例。
水庫美景曾聲名遠播
養殖廢水直排造成水質「滑坡」
水庫風光曾上《人民畫報》封面
對於梅州市人大常委會環資委主任郭明哲而言,近幾年來,治水的壓力,與梅州本地相比,反而是來自潮州、汕頭方面的更大,「每年都要接待幾批來自潮汕的人大代表」。這些代表來的目的很明確:看水。韓江是潮汕地區1500萬人口的飲用水水源,梅州地處韓江的上遊,按照規定,梅州的交水水質需要達到地表Ⅱ級的標準。
雖然交出去的水一直穩定達標,但郭明哲卻和許多當地環保負責人一樣,心揪得一年比一年緊,因為交到自己手上的水是一年不如一年。
隱憂來自梅州的上遊。
作為韓江重要的一級支流,汀江水資源豐富,是福建流入我省最大的河流,與其他3條福建主要來水合計,水量佔到了韓江流域水量的一半,對韓江水質起著決定性作用。
但近年來,汀江的水質卻是「年年告急」。根據粵閩交界——汀江大埔青溪水質自動站的監測,除2012—2013年各月均穩定達標之外,從2014年開始,汀江跨境水質開始下降,達標率為83.3%,2015年進一步降至22.2%。
同樣的情況也在另一條重要支流——梅江上演。在梅江重要支流石窟河與松源河的上遊,來自福建龍巖武平縣的武平河與象洞溪來水早在多年前,便一直處於劣Ⅴ類水,導致蕉嶺縣的長潭水庫、多寶水庫水質大幅下降,從2007年開始,分別降至Ⅳ類和劣Ⅴ類。
與所有被汙染的河流一樣,這些河流、水庫均「出身乾淨」。1977年多寶水庫動工建設以後,住在水庫下遊的村民郭榮生一家便搬了上來,成為了第一代水庫移民。他還記得1985年水庫竣工以後,自己時常下到庫區「挑水喝」。
被水庫美景吸引的還有郭明哲,20世紀90年代,郭明哲多次來多寶水庫工作,清澈見底的水面讓他印象深刻,「那時候,讓我們頭疼的是,如何儘快提高水庫居民的生產能力,改善他們的生活」。
長潭水庫則更是聲名在外。曾被作為旅遊度假區的它,有著「形似巫峽,景似灕江」的美譽。20世紀60年代初,長潭的風光被刊載在《人民畫報》封面和《廣東畫報》上。從此,長潭風景名聲遠播,每年有幾十萬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
陶醉其間的便有全國人大代表、中學英語特級教師李杏玲。21世紀初,多次去長潭水庫觀光的李杏玲很快便愛上了這裡,「我經常把長潭水庫比作梅州的西湖,其實私下認為比西湖還漂亮。」她還把長潭水庫的風光放進英語教學之中,作為梅州風光來介紹。
十多年亂排放河流不堪重負
在郭榮生的記憶中,巨變肇始於2004年,曾經迤邐的水庫美景自此急轉直下。「水質從那時候變差,剛開始並沒有那麼嚴重,但2005年以後便沒有人敢在多寶水庫遊泳,2008年開始,水庫裡的魚也沒人吃了。」
導致水質「滑坡」的,是粵閩邊界一帶生豬養殖業的繁榮。20世紀末,投入小、見效快的養豬業開始在梅州、龍巖市興旺起來。
正是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1998年,郭榮生一家便開始養豬,一年收入很快達到了5萬—8萬元,這讓郭榮生的腰包也鼓起來,蓋了新房。
2004—2005年,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生豬養殖迅速在兩地擴張,成為了支柱產業。到2014年,梅州的出欄生豬近268萬頭,其中多寶、長潭兩個水庫所在的蕉嶺縣,獲得了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在汀江上遊的大埔縣,出欄量更是超過了平遠縣、豐順縣、梅江區三縣區的總出欄數。
另一邊,與廣東交界的武平縣,既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更是福建有名的生豬養殖先進縣。僅在武平縣象洞鎮,養豬場就達到1300多間,年出欄生豬約20萬頭。
養豬之風興起的同時,並沒有改變養殖方式的落後。絕大多數的養殖戶,生豬存欄量在1000頭以下,基本缺乏廢水、排洩物的處理設施。在許多粵閩跨界河流的上遊,大量未經處理的畜禽養殖廢水、養豬場的排洩物,被直接排放到河中,部分養殖戶甚至將病豬、死豬、汙染物裝進包裝袋,直接丟棄在溝渠中,成為河水大規模汙染的主要源頭。
粵閩交界的河流流徑短、流量小,環境承載能力本就薄弱。十多年的亂排放,更讓河流不堪重負。根據監測,長潭水庫水質為Ⅳ類,屬於輕度汙染;多寶水庫水質則多年處於劣Ⅴ類,達到重度汙染,其中總磷超標95.5倍,氨氮超標6.91倍,化學需氧量超標5.7倍,高錳酸鹽指數超標1.25倍。
相隔僅42公裡,在汀江上遊的棉花灘水庫,大量排入的養殖廢水與過度的網箱養魚一道,促使水質迅速富營養化,水葫蘆一時瘋長,「乍看之下還以為是一片大草原,有『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感覺。」大埔縣環保局局長何凱濤形容道。
更為觸目驚心的是地處多寶水庫下遊的松源河。由於福建永定的石材加工企業將切割、打磨石料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粉塵、廢水、廢渣直接排放,使得河水呈現驚人的乳白色狀,被村民稱為「牛奶河」。「沿線灌溉的溝渠裡,全是石材粉的白色沉澱,在稻田裡,積起的石灰粉有10多釐米厚。」郭明哲回憶說,甚至在附近的一個水電站裡,還清出了比人還高的石灰沉澱物。
單方治理無助水質持續改善
作為下遊,飽受汙染之痛的廣東率先啟動了治理工作。
為了徹底解決廣東片區的汙染問題,2011年,省環保廳對長潭水庫和多寶水庫庫區畜禽養殖業清理進行了掛牌督辦,全面清理關閉禁養區養殖戶、網箱養魚和箏網捕魚,整改治理限養區養殖戶。
這項整治於2012年完成,兩個水庫水質隨之出現短時改善的徵兆,但很快又被「打回原形」。「在整改後,水質確實一時有所回升,但是受到福建上遊汙染源的影響,變好的水質又受到汙染,反覆治理的效果並不持久。」在梅州市環保局汙染防治科科長楊中看來,地處下遊的梅州,僅靠單邊治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水質。
上遊治水推進的緩慢,源於跨省河流的整治並沒有形成成熟的協調機制。彼時,廣東與福建、梅州與龍巖兩級環保部門都已建立起聯防聯控機制,雙方也陸續開展聯合執法。但由於缺乏國家層面的制度支撐和督辦,兩省協同治水始終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
比如,由於對河流水體功能定位和目標不一致,兩省河段治理的標準便無法協調統一。「同樣一條河流,上遊的規定是Ⅲ、Ⅳ類,到了下遊卻要求是Ⅱ類,這樣處理起來就很麻煩,也很難達到標準。」楊中說,「同水不同標」是橫亙在兩省共同治理前的最大難題。
人大代表聯署建議促跨省治水機制建立
粵閩籤署橫向補償協議
「雙向補償」讓上遊治汙更有動力
事情的轉機出現於在粵全國人大代表的調研之後。2014年8月,一份來自梅州市人大《關於請求省人大常委會協調解決跨省河流水質受汙染問題的報告》擺上了省人大領導的案頭,引起高度重視。兩個月後,省人大環資委組織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專題調研組,趕赴韓江上遊汙染現場調研。
直觀的一線調研給了參與的人大代表極大的觸動。曾被長潭水庫「美得感動」的李杏玲,再次「故地重遊」已是十年之後,但下車後的她一時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水庫正發生著大面積藍藻水華,腐臭燻天,「自己感覺都不好意思再作為梅州的景點推介了」。
「調研現場,很多代表就主動提議,要聯名向國家提交建議,儘快促成兩省聯合治水。」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李杏玲與廣東、福建兩省12名全國人大代表正式提交《關於國家統籌聯合防治韓江上遊跨界河流汙染的建議》,「每天早上,我們三個來自梅州的代表就聚在一起,商討如何優化完善建議的細節。在尋求福建代表附議時,出奇地順暢,不少代表一聽到我們的建議就馬上簽名,既不用介紹,也沒有討論。」
建議很快得到了環保部的悉數採納。在當年9月的答覆中,環保部明確「建立東江、汀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確定廣東、福建、江西三省及有關地市跨省界斷面水質目標,進一步明確上下遊責任,建立協同治汙機制,並「研究汀江(韓江)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範圍」。
粵閩治水自此按下「快進鍵」。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將「福建廣東汀江—韓江」、「廣西廣東九洲江」納入國家橫向生態補償試點,以地方補償為主,中央財政給予支持。
隨後,在今年3月,廣東、福建兩省共同籤署《福建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汀江—韓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由廣東撥付福建2億元,用作2016—2017年汀江—韓江流域水環境治理補償資金,這標誌著粵閩兩省全面啟動跨省河流汙染整治。
協議首次提出的「雙向補償」原則,讓上遊真正「動」起來有了「硬約束」。按照規定:當上遊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時,由下遊撥付資金補償上遊;反之,則由上遊賠償下遊。補償資金則按照汀江80%、石窟河(中山河)9%、梅潭河(含九峰溪)10%、象洞溪(多寶水庫上遊)1%的福建來水量計算。
根據協議確定的考核目標,今明兩年,汀江、梅潭河來水年均值需保持在Ⅲ類水質,水質要求100%達標;石窟河來水年均值達Ⅲ類水質,今年水質達標率達50%,明年提升至70%;象洞溪來水年均值達Ⅴ類水質,到明年達標率需提升至70%。
龍巖鐵腕治水,汀江水質逐月提升
協議籤署後兩地治水進展如何?南方日報記者近日深入粵閩交界的多寶水庫、長潭水庫、汀江等韓江上遊流域實地探訪。
車從蕉嶺進入福建武平縣象洞鎮的一刻,早已輕車熟路的郭明哲立馬就覺察出了不同:路旁隨處可見的豬舍豬棚不見了,村道兩旁貼滿了整治養殖汙染的通告,「打造無豬村」、「發展不是養豬一條路」等宣傳語分外醒目。「這次是下了大力氣。」他感嘆道。
「這是象洞鎮鎮政府裡最大的一間辦公室。」一見到記者,象洞鎮人大主席團主席王華春便指著象洞鎮新成立的「生豬養殖汙染綜合治理辦公室」說道。
儘管騰挪出了最大的辦公室,但這依然無法完全容下象洞鎮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支駐點幹部隊伍的進駐。針對象洞溪、武平河汙染現狀,武平縣於今年4月中旬啟動實施「百日專項行動」,抽調全縣260名後備幹部脫產駐點象洞,實施生豬養殖等重點行業整治。
這項雷霆行動被當地幹部群眾稱為是「百日會戰」,計劃在5月15日—8月31日的100天內,全面完成象洞溪流域沿線村莊禁養區內22萬平方米生豬養殖場(戶)的拆除任務,合計削減生豬存欄14.67萬頭,這相當於象洞現有存欄數的一半以上,象洞溪兩岸500米的範圍將因此形成一個「無豬帶」。
「即便不是對廣東兄弟的承諾,我們自己也下定了要徹底治理水環境的決心。」王華春坦言,重拳行動的背後,是多年過度低效的養殖,已經大大透支了當地的環境成本。根據去年12月的監測顯示,在象洞鎮的地表水中,氨氮含量高達15.3mg/L,大大超過地表水Ⅴ類2mg/L的標準。
水質氨氮含量超標,是生豬養殖汙染的典型特徵之一。在有氧條件下,水中的氨在亞硝酸菌的作用下形成硝酸鹽,嚴重毒害水生物,人食後極易誘發致癌。有數據表明,2014—2015年,象洞鎮的死亡人口比例是武平全縣死亡比例的兩倍以上。
外部促動與象洞內部發展的覺醒,使得這項整治工作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推進。按照原計劃,整個行動擬關閉拆除逾600戶養殖戶,但截至6月20日,累計籤訂關閉拆除協議就有772戶,關閉拆除面積約25.79萬平方米,達到計劃任務的115.86%,其中已關閉拆除面積約18.39萬平方米,佔到了計劃任務的82.60%。
「百日會戰」很快收到了成效。根據當地環保局對象洞溪9條支流的檢測顯示,5月以後,含氮量大為減少,平均為7.6mg/L,下降一半以上,其中兩條支流的出水口甚至達到了Ⅲ類水的標準。根據武平縣的規劃,象洞溪的省際交界斷面Ⅴ類水今年達標率將提升至30%,明年實現100%達標,這一目標甚至比兩省籤署的協議要求還高。
對象洞溪的整治,是龍巖方面開展「治水大決戰」的一個縮影。今年5月底,龍巖出臺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役方案,對汀江的綜合整治被定位為「十大重中之重整治任務的首要任務」,計劃在今明兩年實施重點整治項目31個,完成投資20.1億元,其中僅今年計劃投資就達9.2億元。除了象洞溪之外,方案還將重點突破中山河水汙染和棉花灘庫區水葫蘆等突出問題。
與這一「作戰方案」配套的,則是龍巖對治水不力最強的懲戒力度。龍巖將選取35個水質較差、水環境較為敏感的重點鄉鎮,進行定期檢測並考核,考核結果與鄉鎮黨委政府、主要責任人掛鈎獎罰。
龍巖方面的鐵腕治水,促使汀江—韓江上遊水質出現趨勢性向好的跡象。根據監測,位於汀江青溪的跨省斷面水質逐月提升,從今年1月的Ⅳ類水上升到2月的Ⅲ類水,3至5月,則穩定在Ⅱ類水;在蕉嶺,長潭、多寶水庫的各項汙染指標也大幅下降。其中多寶水庫氨氮含量從年初的4.625mg/L降至5月4日的1.2mg/L,總磷從1.87mg/L降至0.87mg/L,總氮從14.2mg/L降至5.12mg/L。
在汀江上遊的棉花灘水庫,原來茫茫一片,多達上萬畝的水葫蘆在短短數月內被清掃一空,庫面重現煙波浩渺、一碧萬頃的場景。(駱驍驊 蔡旭珠 萬穩龍)
(責編:楊傑利、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