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這首《望嶽》為何譽為絕唱?

2020-12-11 濤濤隨記

《望嶽》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杜甫到洛陽考進士;結果不中沒考上。

既然走出家門了,那就在齊魯一帶,好好漫遊一下吧。《望嶽》這首詩,就是詩人在漫遊旅途中所做的。

當時的杜甫,雖然進士不第,但尚年輕,正處在朝氣蓬勃的時期。初次受挫,並沒有影響他的銳氣,仍然胸懷豪放,情感激昂,與後期沉鬱頓挫的風格迥然不同。

《望嶽》寫詩人望泰山的所見所感,詩人通過描繪泰山的壯麗景色,抒發了自己的凌雲壯志,表現了開闊的胸懷。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早至晚。

a、詩人開篇就提出了「岱中夫如何」的設問:泰山啊,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

這一句開門見山,問得蒼勁有力。表現出詩人遙望泰山時的激動喜悅心情。(遙望)

緊接著,詩人開始自己回答。

遠遠望去,綿亙巍峨的泰山矗立在齊魯一帶,一片青玉蒼翠籠罩著齊魯天地,造物者讓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詩人用雄奇矯健的筆觸,把青翠蒼茫、氣勢磅礴的泰山形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簡括的寫出了泰山橫跨齊魯的雄偉和氣勢。

這一問一答,是通過遙望寫出了泰山的高大和綿亙

b、雄偉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吸引了詩人。

他舉頭仰望,只見泰山高聳入雲,遮天蔽日,把山南山北分成明暗的兩個天地:山陽明如白晝 山陰暗如黑夜。(仰望)

一個「割」字寫出了泰山參天入雲的雄偉氣勢,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生命力。

詩人通過想像和誇張,表現了泰山的高峻和闊大,並對開端的提問作出了具體的回答。

寫到這裡,詩人換了角度,由遙望改為仰望。

c、詩人的目光又轉換為凝望,由整體的描寫準備具體的景物。

層層雲霧從山峰中湧現,在山巒中繚繞、翻騰。它蕩滌了詩人胸中的鬱悶,使他心曠神怡,胸襟開闊。

鳴叫著的小鳥在泰山上空迴旋高飛,飛向山林,尋找歸宿。

詩人必須睜大眼睛極目遠眺,才能把這些景物盡收眼底。

這裡用雲、鳥,烘託泰山的高俊、陡峭。

「歸鳥」點明時間已是黃昏。

這兩句寫凝望泰山,表現作者胸懷開拓。

雄奇的泰山,讓作者產生了登臨絕頂的願望。

詩的最後兩句,寫詩人由望嶽而產生登嶽的意願。

「會當」是唐人口語,就是「一定要」的意思。

面對這神奇壯麗的山峰,詩人不禁心馳神往,產生了登臨絕頂的願望。

「凌」字表現了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和堅毅豪邁的氣概。

「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像著登上頂峰之後,放眼四望泰山,巍然屹立,高聳如雲,周圍的群山顯得低小,仿佛拜倒在泰山腳下。

表現出詩人浩瀚開闊的胸懷,高瞻遠矚的氣魄。

詩人在這裡抒發了奮發向上,勇攀高峰的凌雲壯志,以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讚美。

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出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歷代傳頌的佳句至今仍舊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前強烈共鳴的原因所在。

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巒。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相關焦點

  • 當初的願望你實現了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一定會登上泰山之巔,俯瞰群山的渺小。這就是我們應該有的樣子,有理想、有野心、有抱負,周恩來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壯志,那你的夢想呢?你是還在繼續堅持,還是不知什麼時候就已丟棄。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青少年時期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杜甫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當時不會有人知道,對於中國詩壇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值得銘記的大事。杜甫是西晉名將杜預的十三世孫。杜預是京兆杜陵人,但在東晉初年,杜甫祖上這一支遷到了襄陽(今湖北樊襄),所以我們說杜甫的祖籍為襄陽。到了杜甫曾祖一代,又遷到了鞏縣。祖父杜審言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對杜甫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杜甫登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收穫一種生命的遼闊。
    在泰山之巔,這個胸懷天下的青年,一下子被泰山頂上的開闊視野打動,一首血氣噴湧、揮灑青春的豪邁之作《望嶽》,就這樣讓後人為之傾倒:站在岱嶽之巔,俯瞰齊魯大地,詩人大氣地讚嘆,橫跨齊魯大地上,又那麼宏偉壯麗的泰山,在我的眼裡,是如此地挺拔蒼翠,大自然給你的偏愛,使你集中了魄力和神奇。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漾,看歸鳥迴旋入山。
  • 詩行天下|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公元735年,23歲的杜甫懷揣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雄偉抱負,趕赴東都洛陽參加科舉考試,卻落第而歸。也許是為了在山水間紓解一些心中的煩悶,杜甫踏上了齊趙之旅,開始了自己「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
  • 閱讀鑑賞杜甫《望嶽》
    今天試鑑賞杜甫的一首詩《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處處在「望」泰山。遠處看山,山色以青為主,青山高到形容不出來或沒法形容,故「青未了」,這是作者獨特的體驗和造詣。顯然作者還沒上泰山已經驚嘆不已了。「夫如何」與「青未了」寫得別出心裁。符合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讓我帶你去領略泰山的美麗景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山。杜甫的《望嶽》聞名天下。古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說。位於山東泰安的泰山是我國的「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華十大名山之首。雨後天晴,泰山雲霧繞繞,層林盡染,風景怡人,美不勝收!
  • 《望嶽》杜甫
    《望嶽》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詩是杜甫早期作品,杜甫赴洛陽應試,結果落第而歸,於是漂遊於齊魯大地。"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詩人以問句開頭,出語即抒發驚嘆仰慕之情,獨出機杼,引人入勝。泰山到底怎麼樣呢?詩人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它蒼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橫亙在齊魯大地,美不勝收。
  • 望嶽(杜甫)
    [詩詞古文]望嶽(杜甫)(本文約370個字)望嶽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岱宗:泰山別名岱,因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無實在意義。鍾:賦予、集中。決:裂開。凌:躍上。你問我泰山到底有多高?
  • 杜甫最狂傲的一首詩,那時他意氣風發,站在高處傲視天地寫成絕唱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一首關於泰山的詩作。這首詩就是杜甫的《望嶽》。在詩中,杜甫豪情萬丈,處處都是滿滿的自信,狂放傲氣。彼時的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傲視天地,寫成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唱。
  • 杜甫這首《望嶽》,最後10個字表達雄心壯志,成為勵志名句
    杜甫可以說是生不逢時,趕上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躲避戰火一路上,他見到太多民間疾苦,這段時期的作品便是我們熟知的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的風格。但是,青年時的杜甫,家境優渥,國泰民安,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滿懷雄心壯志,希望施展一身抱負。
  • 原來杜甫有三首望嶽 眺望的還不是同一座山
    前言前天回答了一個問題:如何賞析唐詩《望嶽》?一說到唐詩中的《望嶽》,估計大多數人都能背誦: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作者是詩聖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但是您可能沒有注意到,杜甫的《望嶽》有3首,而且並不是眺望同一座「嶽」。那麼詩哪三座山呢?我們分別看看杜甫這3首不同的《望嶽》。一、 最著名的《望嶽》是東嶽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 古詩文學習087:七年級下冊,杜甫《望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注釋①選自《杜詩詳註》卷一(中華書局1979年版)。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漫遊,故有此作。②〔岱宗〕指泰山。⑨〔凌絕頂〕登上泰山的頂峰。凌,登上。譯文東嶽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神奇自然,會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 《望嶽》:杜甫躊躇於華山
    這首詩也叫《望嶽》。杜甫有三首《望嶽》詩,以望岱宗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最為有名。此《望嶽》,是西嶽華山。然意甚獨特。望岱宗,杜甫主寫嶽勢之高,所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望之下,登臨之意甚切。
  • 「當凌絕頂,才知眾山小」,人只有登上頂峰,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文/芨芨草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經寫下這樣一首詩《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所以,詩人才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 而在人生路上,人人都想爬上成功的頂峰,去領略那些絕美的「風景」。但是「爬山」太累,中途總會有人放棄,達到山頂的,終究寥寥無幾。 勇登高峰,成為那個受人敬仰,受人愛戴的人,他才是這世間難以到達的「高度」。
  • 杜甫最意外的一首詩,氣勢磅礴,表達遠大理想,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杜甫的詩歌大多比較「悲」,不是嘆國家不幸,就是嘆百姓不幸,有時也會感慨自己的生活不幸,但是杜甫也有豪情壯志、意氣風發的時刻,比如我們要分享的《望嶽》這首詩能很好地反映詩人當時的情懷,就讓我們用一首《望嶽》去感受杜甫年輕之時的遠大抱負吧。
  • 二十四歲杜甫為什麼能寫下氣勢磅礴的《望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是唐朝唯一能夠和詩仙李白並提的大詩人,世稱「李杜」。杜甫作詩工整,擅長律詩,而且能夠把這種格律嚴謹的體裁寫得行雲流水一般自然圓融,讓人在閱讀的時候渾然忘記在讀律詩。《望嶽》這首五律雖然是杜甫青年時期的作品,卻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之一。 「岱宗夫如何?」
  • 銀川JW萬豪酒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銀川JW萬豪酒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起初,大多數銀川百姓都覺得,這棟大樓一定會一直爛尾下去,沒想到,在大疫之年,它竟然順順噹噹地開幕了,堪稱業界奇蹟。酒店的行政酒廊在頂層,風景極好,可以看到整個金鳳區的景致,也算是首府觀景的最佳制高點了。金鳳區對於銀川,以前是郊區,而現在可是市中心中的中心了,你能想像得到銀川所有重要的建築物,幾乎都聚集於此一畝三分地。
  • 杜甫《望嶽》,必從山腳望,而非從山腰望,有三個原因
    杜甫《望嶽》,是名詩中的名詩,是初中傳統篇目之一,也是高考必背詩詞之一。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寫於杜甫早年。泰山是五嶽之首,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座山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對這樣一座山,人們自然懷著敬仰之情,就不足為奇了。杜甫選擇在山腳的角度來描繪泰山的雄奇壯麗,也是再合理不過。如果身在山腰,「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怎麼表現心中的敬意和景仰?其次,詩中的語句也明確告訴我們,杜甫一定是站在山腳的角度去描繪抒情的。
  • 速8精選推薦 |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速8精選推薦 |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來源:壹點網 • 2020-11-26 18:12:01 01 泰安 國泰民安速8精選酒店山東泰安汽車總站店是泰安市開業的第一家速
  •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這首遊覽詩全篇以「望」字貫穿,前四句寫望中所見,五、六句寫望中所感,七、八句寫望中所想,從而顯示了感情與自然浩氣溝通的心理過程。全詩遣詞峻刻,雄奇偉岸;篇末用典,由望嶽而生登臨之想,表現青年杜甫不因文戰失利而氣餒,高自期許,壯志凌雲的大氣。登泰山而曉天下「的格言廣為人知,而杜甫更能進一步的知道其出自《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