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散記|當代理想在古老鄉土繁茂生長

2020-09-04 環球旅遊周刊

江南水鄉的美重在水。碧水柔波的河道彎出一派旖旎繾綣,青灰斜飛的屋簷在水中的倒影半明半暗,讓人不由想起曾有佳人立於水岸深院,繁花對鳥滿絳裙。而在鄉伴理想村計家墩和尚明甸,水之美已創造出了更多現實意義。從民宿群落、匠人手作,到藝術空間、酒館書屋,再到無人超市、科研中心,這一切都沿水而踞,延伸著生命與生活的溫度、深度與廣度,連接著村落遺產、當代創造與未來智慧。

計家墩:以所有生活期待為內存

對於計家墩,幾位鄉建者有著各自的理解和認知,鄉伴設計集團CEO、鄉伴原舍酒店集團董事長鄭光強說,「在計家墩,交通和環境雙層疊加。既可滿足生活,又可滿足事業。」而鄉伴文旅集團董事副總裁仇銀豪則將計家墩定位為一個「容器」,「這個容器,吸引了一群骨子裡有共同標籤的人;而他們骨子裡價值觀的標籤又反過來讓這個村子呈現出今天的樣子。」提及計家墩的未來,鄉伴蘇滬魯公司副總經理、現任計家墩「村長」王亮指出,「明年,計家墩還會吸引更多非常成熟的合作品牌,同時,也將有來自不同行業的人才加入到我們團隊的鄉建工作中。」

計家墩位於崑山錦溪鎮南首,村周被稻田環繞,香樟樹是農田與村舍的天然分界,這裡也成為了攝影師取景的好地方。趁著拍攝的空當,眾人在稻田邊欣賞著眼前的美景,似乎現代的汽車與古樸的自然並不存在違和感,更多的是一種對前路的嚮往。當開車駛入計家墩的村口時,我們看到了豎立在村口的一排藝術字——「鄉村生活共創集群」,這是對計家墩特點的總結。

投身鄉建多年的鄉伴投資拓展部公共事務負責人陳志軍自願做起了我們此行的嚮導,他告訴我們,其實計家墩還有諸多標籤:有人叫它「民宿聚落」,因為其內集合了原舍閱水&泊舟、大樂之野、不如閒等在內的十家民宿品牌;有人稱之「鄉野生活體驗中心」,因為這裡有皮划艇俱樂部、田園夢想家、清自然農場、陶廬等體驗項目;也有人稱其是 「設計師之家」,因為這裡是青山周平等設計大師的「試驗田」;還有人用「鄉村裡的家」形容它,這樣稱呼計家墩的,則是計家墩的新村民——微民宿的業主。

計家墩微民宿是一種全新民宿模式,它尊重和延續了村落建築原有的空間格局和材質肌理。當我們在微民宿參觀時,發現這些民宿集群,臨水傍田,重簷飛角,丹楹刻桷,站出了水鄉雅宅才有的風致、文蘊與古意。認購微民宿的業主則重返了生活本初概念的狀態下、情境裡——閭裡相聚,憑欄聽風;漁樵耕讀,散發駕舟,聽白鳥歸林,就日月下酒。而我們所期待的那些農耕之樂、鄉野之景、樸實之心、鄰裡之情亦從未稍離,它們就在目之所及的一切中。

在離開計家墩前,朱勝萱告訴我們,「計家墩最有價值的是水系,所以我們不會填任何一條支流。但是因為計家墩的橋比較小,所以我們並沒有沿用過去的烏篷船,而是用皮划艇和獨木舟取而代之。我們都是現代人,要用理智的方式對待原來的東西,但是,村莊的風貌、格局、風土、文化則要完好保留。」

仍記得,當我們泛舟水上時,見有人夜宿楓橋畔,那是畫中人,亦是心上人,而河堤柳下的月影攜了人影,纏綿依舊。

尚明甸用當代智慧加持文旅創新

「一位走過百餘個國家的製片人獨愛尚明甸SOSO咖啡廳裡的咖啡,她說,理想村的這種差異化服務更新了她對中國鄉村的認知。我覺得理想村的差異化就是這個村子的底氣。」這是陳志軍在向我們推薦這裡的飲品時,所說的話。在尚明甸,我們見到了兩種身份的人,白天,他們在科創之家將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諸實踐,而到了晚上,他們則似山野高人遊走鄉間,逐田中野鷺,聽花下蟲鳴,嗅灶上炊煙……

尚明甸的定位為科創理想村,以吸引「科技下鄉,人才下鄉」為目的,打造文創科技企業的第二產業基地,一路上我們看到了長租公寓、眾創空間、孵化基地、書屋、咖啡館、3D列印技術基地、餐廳酒吧等不同功能區。這裡的鄉路也是此行中最寬最平坦的,正適合一路加速駛向理想。

「尚明甸不是產業園,而是企業的櫥窗,在這,我們可以為企業做與上海的深度連接。它的優勢是跟文旅相結合,能提供的是企業的展示、交流、商務、培訓的平臺和針對周邊工業園區的高端配套。所有入駐尚明甸的企業都從文旅出發,或是想被消費者看到,或是想被文旅連結。」 鄉伴尚明甸理想村項目經理遲明如是說,「而尚明甸的另一個特色是,這裡完好地保留了整個村落,並正在形成村民宿集,也就是原住村民自持的民宿。不久的將來,尚明甸還將會引入鄉伴旗下的親子教育樂園——『綠樂園』。屆時,新舊村民和綠樂園間將產生更多的交集、接觸,然後就會有更多的業態發生。」

過去,尚明甸便是江蘇至上海的驛站,現今,尚明甸的這一功能也被完好沿用下來,成為崑山連接上海的節點。故此,遲明將尚明甸定位為「一個窗口,整個崑山需要向上海表達的內容可以在這裡得到呈現」 。「在這裡,有風景、有風情,有人和人之間高度互動交流的空間、環境和平臺。」

參與鄉建工作以來,常年的戶外奔走,遲明的皮膚被曬成了健康的小麥色,提及未來的工作方向,遲明說,「我們稱自己為『推動鄉村文明的火炬手』,因為我們在做各種各樣的,連我們自己都不確定未來一定正確的事情,但是火苗雖小,卻會照亮更多的前路與可能。」說這話時,她的發梢在日光下染著塵土的淡暈,眼神卻纖塵不染,純澈無倫。

新村民為何樂不思蜀?

孔亞楠是計家墩微民宿的業主,工程師出身,曾在上海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首次在計家墩為父母購買微民宿後,又再次在計家墩為自己購置了第二套微民宿。疫情期間,他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愜意、安全,遂關閉上海的辦公室,和員工嘗試純遠程辦公,日後打算長期在計家墩工作、生活。「我父母一直在城市生活,來到計家墩後,他們發現這裡與印象中的鄉村生活不太一樣,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鮮的,這裡的村民來自全國各地,來自各行各業,他們與這些新舊村民一起種地栽花,關照村裡的野生或者家養動物,彼此間的往來真摯又隨意。這種感覺,對他們來說,好像擺脫了大半生苔蘚的束縛,如獲新生。」這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孔亞楠所說的第一句話。

在回憶購買計家墩微民宿的初衷時,孔亞楠說,第一次購買是偶然為之,只是為了讓父母離在上海工作的自己近一點,而第二次購買就是刻意為之了。「因為我發現,在這裡既可以遠程辦公,又有更品質的生活、度假環境。」而另一個令孔亞楠感到意外的是,來到計家墩後,他的社交圈反而變大了。這是因為,在計家墩有個「三三三」的說法,三分之一是原住民,仍在從事農耕、漁獵或養殖活動;三分之一是來自城市的新村民,「我們平時會聚會,參加各類派對或各種活動,將城市的生活方式帶了過來,大家生活上是朋友,也會產生生意上的合作」。另外三分之一是遊客。新舊村民的關係是相依相融,共建共生的。孔亞楠認為,鄉村的發展和振興必須遵循這一模式——「人才和資本必須來自城市」,因為新村民帶來的城市理念,包括建築和居住的品質,可以讓鄉村的生活和人居環境得到提升和改善,而原村民也願意分享他們在農耕、養殖方面的技巧和經驗,新老村民還會相互溝通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和方法,互相學習,形成了良好互動。

孔亞楠最後透露,讓他願意留在計家墩做村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計家墩提倡「有機生長的美」,不限制各種可能。「村莊裡很多傳統習俗、建築風格,老樹農田、古橋流水仍繼續存在並繁茂『生長』,同時,外來的人能在這裡做什麼,未來會發生什麼是有很多可能性的。」當凝望著這樣的村莊時,他發現,儘管當前的城市生活正在使鄉村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行組織化、抽象化和自動化方向的變革,但中國新鄉村依然保有著原始的肌理、自信的文明和穩定的內核。

圖片攝影師:趙鵬

相關焦點

  • 中國鄉村散記|山重水複,發現當代鄉居圖
    記者一行,利用近半個月的時間跨越三省,抒寫了一篇《中國鄉村散記》。在奇瑞捷豹路虎的支持下,我們深入中國鄉村進行實地採訪與體驗。在此過程中,中國鄉村振興的脈絡與機理,不同文化特色下的鄉村生活形態也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一路上的伴侶,是兩臺全新路虎發現運動版。一腳油門踩下,一行八人,便這樣出發了。
  • 「耕讀散記—東方鄉土藝術創作研究院七人展」在招遠美術館舉行
    水母網11月21日訊(通訊員 翟純明)11月19日上午,「耕讀散記——東方鄉土藝術創作研究院七人展」開幕式在中國金都——山東招遠美術館舉行。展覽將持續到11月29日結束。   招遠美術館館長、山東翰風藝術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小明,山東蒙氏論語教育機構顧問周仲公先後致辭,對出席今天開幕式的各位領導、社會各界嘉賓、書畫愛好者表示熱烈的歡迎;祝賀「耕讀散記——東方鄉土藝術創作研究院七人展」取得圓滿成功。最後老圃先生致答謝辭。
  • 如果你對中國鄉土文學感興趣,強推這5位作家的著作
    如果你對中國鄉土文學感興趣,強推這5位作家的著作鄉土文學,以農村生活為主要創作題材,以農民生活或有農村經歷的知青經歷為創作內容的文學作品,表現人性、人心、是在「反映中國另一個階層真實生活的社會寫照。中國鄉土作家層出不窮,推薦幾位鄉土作家及其作品。
  • 中國鄉村散記 | 山林秘境:大樹不老,迎客新
    中國鄉村散記COUNTRY本報記者 金曉宇 付鴻烈 從杭州驅車近4小時,夏末的瀝瀝陣雨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帶到了麗水市的叮叮噹噹的打鐵鋪、古香古色的藥鋪、門庭若市的「佰仙麵館」……無數的手工藝人在古巷中吆喝叫賣,以反工業化的傳統方式訴說著古老松陽市井裡的熱鬧。而在松陽縣這一不大的縣城內,還隱藏著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蹤跡。
  • 中國鄉村散記|古村煥新,松陽續撥「山居脈動」
    她認為,這裡為人們提供了一扇通往理想山居生活的大門。「理想的山居生活可能是一種『半城半山』的狀態,人們沒有辦法完全離開城市,也沒有辦法完全離開鄉村。你可以在兩種狀態中自由切換,並在每個狀態中重拾新鮮。」她說,「當人們回到鄉村時,可以『放下』,真摯地生活,因為生活不是表演。」然而,如果你以為攬樹山房僅是一間山村民宿那麼簡單,那你就低估了它所承載的社會使命。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中國作家網公號將陸續推送相關專題,敬請關注。「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叢治辰首先論證了「70後」作為「話語」的必要性與意義,他認為在作為文學現場而非作為文學史鏈條的文學場域中,尤其在信息化時代到來之際,同時代人在歷史中貢獻著同樣的經驗,「70後」話題的討論具有理論價值、學術價值;第二,他認為徐則臣在創作中表達了鄉土命題在新一代作家身上的延續與新變:與最初魯迅以現代性、新文學眼光審視鄉村,鄉村的潰敗變得理應如此不同,徐則臣懷抱著對鄉村眷戀又迷茫的情緒,然而鄉村卻在現實中走向潰敗
  • 鄉土中國與當代中國文化景觀論壇 | 5月24日相約烏鎮橫港
    鄉土中國與當代中國文化景觀論壇 | 5月24日相約烏鎮橫港
  • 論《邊城》與《受戒》的鄉土人文氣息,「烏託邦」的理想構建
    「烏」指沒有,「託」為寄託,「邦」是國家,「烏託邦」,指「理想中最美好的國家」。在沈從文筆下,「茶峒」就是一個美好的地方,一個理想中的人間勝地。《受戒》:一個充滿詩意與煙火的世界《受戒》寫於1980年,故事中人物所生活的地方名叫「庵趙莊」,這個普通的小鄉村正是汪曾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的原型。
  • 探索:鄉村春晚與當代中國鄉村治理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文化興則鄉村興,為探索我市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方法、措施,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在當下鄉村春晚的迅猛發展中,如何思考鄉村春晚這一當代社會生活中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實踐的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如何甄別鄉村春晚的價值取向、文化啟示和路徑選擇等極具時代價值的命題,西寧市文化館與您一同踏上探索「鄉村春晚與當代中國鄉村治理」之專家探討和交流中,聽聽他們說: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
    吳教授首先介紹了費孝通先生的經典著作《鄉土中國》的主要內容,通過分析「熟人社會」「差序格局」等概念,解釋了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及運行特徵。中山大學吳重慶教授做客孔學堂吳教授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差序格局、家族、禮治秩序等方面詳細分析了鄉土中國的特色與淵源,回顧了鄉村跟城市的人文結構構建的不同,說明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所處的鄉土環境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社會網絡,進而詮釋了鄉村社會與城市社會的顯著區別。
  • 2020安徽民宿大會實錄 | 戴斌:當代民宿的理想與實踐
    10月16日,2020安徽民宿大會在黃山市黟縣東榕酒店會議中心圓滿召開,大會以「新時代 新鄉村 新民宿」為主題,攜手中國旅遊研究院聯合發布《安徽民宿發展報告(綱要)》。會上,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分享了
  • 美麗鄉村在中國:中國鄉村建設百年遺產回望與未來價值重估丨重識鄉土中國
    2003年,最早提出當代中國「三農」問題的學者溫鐵軍回到晏陽初當年曾經從事建設的舊地,試圖以改良、實幹的辦法重拾晏、梁當年的精神遺產,而後因各種問題止步。2011年,廣東藝術策展人歐寧去到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山村,招攬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與其他業界人士,繼續以晏、梁鄉村建設思想為脈絡,探索復興鄉村的可能。
  • 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叢治辰首先論證了「70後」作為「話語」的必要性與意義,他認為在作為文學現場而非作為文學史鏈條的文學場域中,尤其在信息化時代到來之際,同時代人在歷史中貢獻著同樣的經驗,「70後」話題的討論具有理論價值、學術價值;第二,他認為徐則臣在創作中表達了鄉土命題在新一代作家身上的延續與新變:與最初魯迅以現代性、新文學眼光審視鄉村,鄉村的潰敗變得理應如此不同,徐則臣懷抱著對鄉村眷戀又迷茫的情緒,然而鄉村卻在現實中走向潰敗
  • 烏村,鄉土中國的現代理想隱居地
    作為繼烏鎮景區和古北水鎮景區之後,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的又一力作,烏村定位於「一價全包的體驗式精品農莊」,在完整保留自然村落歲月痕跡的基礎上,呈現出一個鄉土中國的現代理想隱居地。按照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對傳統中國農村的形容,自給自足是鄉村生產層面的特徵,烏村作為真實鄉村的底色並沒有改變。當然,這些耕地還可增強現實體驗的作用,婁村長說:「剛種了菱角和藕下去,等放了水,還要養些魚蝦,將來遊客可以下田挖菱、挖藕,還可以釣魚捉蝦。」  穿過水田,路過一片樹林,是一幢幢村舍民房。
  • 《鄉土中國》是講述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代表作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 回不去的鄉村,幾個漸漸式微的鄉土意象
    許多年前,人們點燃荒草,開墾出一片片貧瘠的土地,多年以後,這些曾經生長著莊稼和希望的土地又漸漸走向荒蕪。而那些生長於土地的鄉土意象,也不可避免地漸漸走向了式微。1.逐漸消失的耕讀第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雖然村子裡讀書斷字的人不多,從事文化行業的人更是寥寥,然而傳統文化特別是講究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卻深深地影響著一帶又一代目不識丁的村民。
  • 甘肅金塔:培養選拔「鄉土人才」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中國甘肅網3月26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 通訊員 盧玉)春耕時節,甘肅省金塔縣大莊子鎮農業技術員李富春整日忙碌在田間地頭,幫助農戶解決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李富春正在對日光溫室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現在是溫室西瓜的生長階段,要灌好水、施好肥,確保獲得理想的產量。」
  • 中國鄉村散記|山林秘境:大樹不老,迎客新
    叮叮噹噹的打鐵鋪、古香古色的藥鋪、門庭若市的「佰仙麵館」……無數的手工藝人在古巷中吆喝叫賣,以反工業化的傳統方式訴說著古老松陽市井裡的熱鬧。而在松陽縣這一不大的縣城內,還隱藏著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蹤跡。鄭王義是松陽非物質文化遺產豺虎畫的第七代傳人。這種以「豺虎」為主要代表題材的驅邪巫畫,以當地的硃砂、雄黃等天然藥材為原料,凝結了松陽民間的智慧與民俗。
  • 陳志華:鄉土建築就是一部史書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通過鄉土建築能了解鄉土中國,進而了解整個中國;能認識歷史,認識社會,認識文化,進而認識中國農民直至整個中華民族腰帶寬的土路上,前後行駛著一輛農用車和一輛搭蓬小三輪,前車過處,塵土飛揚,三輪車裡擠著12個人,個個黃土滿面,還有兩人掛在車外,使勁扒住蓬邊。
  • 公共文化空間,彰顯鄉土人文之美(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對傳承鄉土文化、涵養村民精神生活有著重要意義。如何營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彰顯新的鄉土人文之美?值得深入思考。營造鄉村美學鄉村美學依託鄉土文化呈現出來。美麗鄉村建設,亟待構建一種新的鄉村美學與鄉村生活。相比人口稠密的都市,中國鄉村具有極富張力的自然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它們構成鄉土文化的重要內容,於無聲中薰陶著人們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