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的美重在水。碧水柔波的河道彎出一派旖旎繾綣,青灰斜飛的屋簷在水中的倒影半明半暗,讓人不由想起曾有佳人立於水岸深院,繁花對鳥滿絳裙。而在鄉伴理想村計家墩和尚明甸,水之美已創造出了更多現實意義。從民宿群落、匠人手作,到藝術空間、酒館書屋,再到無人超市、科研中心,這一切都沿水而踞,延伸著生命與生活的溫度、深度與廣度,連接著村落遺產、當代創造與未來智慧。
計家墩:以所有生活期待為內存
對於計家墩,幾位鄉建者有著各自的理解和認知,鄉伴設計集團CEO、鄉伴原舍酒店集團董事長鄭光強說,「在計家墩,交通和環境雙層疊加。既可滿足生活,又可滿足事業。」而鄉伴文旅集團董事副總裁仇銀豪則將計家墩定位為一個「容器」,「這個容器,吸引了一群骨子裡有共同標籤的人;而他們骨子裡價值觀的標籤又反過來讓這個村子呈現出今天的樣子。」提及計家墩的未來,鄉伴蘇滬魯公司副總經理、現任計家墩「村長」王亮指出,「明年,計家墩還會吸引更多非常成熟的合作品牌,同時,也將有來自不同行業的人才加入到我們團隊的鄉建工作中。」
計家墩位於崑山錦溪鎮南首,村周被稻田環繞,香樟樹是農田與村舍的天然分界,這裡也成為了攝影師取景的好地方。趁著拍攝的空當,眾人在稻田邊欣賞著眼前的美景,似乎現代的汽車與古樸的自然並不存在違和感,更多的是一種對前路的嚮往。當開車駛入計家墩的村口時,我們看到了豎立在村口的一排藝術字——「鄉村生活共創集群」,這是對計家墩特點的總結。
投身鄉建多年的鄉伴投資拓展部公共事務負責人陳志軍自願做起了我們此行的嚮導,他告訴我們,其實計家墩還有諸多標籤:有人叫它「民宿聚落」,因為其內集合了原舍閱水&泊舟、大樂之野、不如閒等在內的十家民宿品牌;有人稱之「鄉野生活體驗中心」,因為這裡有皮划艇俱樂部、田園夢想家、清自然農場、陶廬等體驗項目;也有人稱其是 「設計師之家」,因為這裡是青山周平等設計大師的「試驗田」;還有人用「鄉村裡的家」形容它,這樣稱呼計家墩的,則是計家墩的新村民——微民宿的業主。
計家墩微民宿是一種全新民宿模式,它尊重和延續了村落建築原有的空間格局和材質肌理。當我們在微民宿參觀時,發現這些民宿集群,臨水傍田,重簷飛角,丹楹刻桷,站出了水鄉雅宅才有的風致、文蘊與古意。認購微民宿的業主則重返了生活本初概念的狀態下、情境裡——閭裡相聚,憑欄聽風;漁樵耕讀,散發駕舟,聽白鳥歸林,就日月下酒。而我們所期待的那些農耕之樂、鄉野之景、樸實之心、鄰裡之情亦從未稍離,它們就在目之所及的一切中。
在離開計家墩前,朱勝萱告訴我們,「計家墩最有價值的是水系,所以我們不會填任何一條支流。但是因為計家墩的橋比較小,所以我們並沒有沿用過去的烏篷船,而是用皮划艇和獨木舟取而代之。我們都是現代人,要用理智的方式對待原來的東西,但是,村莊的風貌、格局、風土、文化則要完好保留。」
仍記得,當我們泛舟水上時,見有人夜宿楓橋畔,那是畫中人,亦是心上人,而河堤柳下的月影攜了人影,纏綿依舊。
尚明甸用當代智慧加持文旅創新
「一位走過百餘個國家的製片人獨愛尚明甸SOSO咖啡廳裡的咖啡,她說,理想村的這種差異化服務更新了她對中國鄉村的認知。我覺得理想村的差異化就是這個村子的底氣。」這是陳志軍在向我們推薦這裡的飲品時,所說的話。在尚明甸,我們見到了兩種身份的人,白天,他們在科創之家將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諸實踐,而到了晚上,他們則似山野高人遊走鄉間,逐田中野鷺,聽花下蟲鳴,嗅灶上炊煙……
尚明甸的定位為科創理想村,以吸引「科技下鄉,人才下鄉」為目的,打造文創科技企業的第二產業基地,一路上我們看到了長租公寓、眾創空間、孵化基地、書屋、咖啡館、3D列印技術基地、餐廳酒吧等不同功能區。這裡的鄉路也是此行中最寬最平坦的,正適合一路加速駛向理想。
「尚明甸不是產業園,而是企業的櫥窗,在這,我們可以為企業做與上海的深度連接。它的優勢是跟文旅相結合,能提供的是企業的展示、交流、商務、培訓的平臺和針對周邊工業園區的高端配套。所有入駐尚明甸的企業都從文旅出發,或是想被消費者看到,或是想被文旅連結。」 鄉伴尚明甸理想村項目經理遲明如是說,「而尚明甸的另一個特色是,這裡完好地保留了整個村落,並正在形成村民宿集,也就是原住村民自持的民宿。不久的將來,尚明甸還將會引入鄉伴旗下的親子教育樂園——『綠樂園』。屆時,新舊村民和綠樂園間將產生更多的交集、接觸,然後就會有更多的業態發生。」
過去,尚明甸便是江蘇至上海的驛站,現今,尚明甸的這一功能也被完好沿用下來,成為崑山連接上海的節點。故此,遲明將尚明甸定位為「一個窗口,整個崑山需要向上海表達的內容可以在這裡得到呈現」 。「在這裡,有風景、有風情,有人和人之間高度互動交流的空間、環境和平臺。」
參與鄉建工作以來,常年的戶外奔走,遲明的皮膚被曬成了健康的小麥色,提及未來的工作方向,遲明說,「我們稱自己為『推動鄉村文明的火炬手』,因為我們在做各種各樣的,連我們自己都不確定未來一定正確的事情,但是火苗雖小,卻會照亮更多的前路與可能。」說這話時,她的發梢在日光下染著塵土的淡暈,眼神卻纖塵不染,純澈無倫。
新村民為何樂不思蜀?
孔亞楠是計家墩微民宿的業主,工程師出身,曾在上海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首次在計家墩為父母購買微民宿後,又再次在計家墩為自己購置了第二套微民宿。疫情期間,他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愜意、安全,遂關閉上海的辦公室,和員工嘗試純遠程辦公,日後打算長期在計家墩工作、生活。「我父母一直在城市生活,來到計家墩後,他們發現這裡與印象中的鄉村生活不太一樣,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鮮的,這裡的村民來自全國各地,來自各行各業,他們與這些新舊村民一起種地栽花,關照村裡的野生或者家養動物,彼此間的往來真摯又隨意。這種感覺,對他們來說,好像擺脫了大半生苔蘚的束縛,如獲新生。」這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孔亞楠所說的第一句話。
在回憶購買計家墩微民宿的初衷時,孔亞楠說,第一次購買是偶然為之,只是為了讓父母離在上海工作的自己近一點,而第二次購買就是刻意為之了。「因為我發現,在這裡既可以遠程辦公,又有更品質的生活、度假環境。」而另一個令孔亞楠感到意外的是,來到計家墩後,他的社交圈反而變大了。這是因為,在計家墩有個「三三三」的說法,三分之一是原住民,仍在從事農耕、漁獵或養殖活動;三分之一是來自城市的新村民,「我們平時會聚會,參加各類派對或各種活動,將城市的生活方式帶了過來,大家生活上是朋友,也會產生生意上的合作」。另外三分之一是遊客。新舊村民的關係是相依相融,共建共生的。孔亞楠認為,鄉村的發展和振興必須遵循這一模式——「人才和資本必須來自城市」,因為新村民帶來的城市理念,包括建築和居住的品質,可以讓鄉村的生活和人居環境得到提升和改善,而原村民也願意分享他們在農耕、養殖方面的技巧和經驗,新老村民還會相互溝通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和方法,互相學習,形成了良好互動。
孔亞楠最後透露,讓他願意留在計家墩做村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計家墩提倡「有機生長的美」,不限制各種可能。「村莊裡很多傳統習俗、建築風格,老樹農田、古橋流水仍繼續存在並繁茂『生長』,同時,外來的人能在這裡做什麼,未來會發生什麼是有很多可能性的。」當凝望著這樣的村莊時,他發現,儘管當前的城市生活正在使鄉村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行組織化、抽象化和自動化方向的變革,但中國新鄉村依然保有著原始的肌理、自信的文明和穩定的內核。
圖片攝影師: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