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在沈從文的「湘西世界」裡,原來只有一個局部的縮影

2020-12-17 人文光影

在湘西苗族民間流傳的故事傳說,是沈從文小說裡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沈從文也通過這些故事,構築起一個地域性特色非常鮮明的「湘西世界」。但是這些民間故事並沒有全部出現在沈從文的小說裡,換句話說,沈從文在選取湘西民間故事時,並不是「照單全收」的,而是進行了很大的取捨。他小說裡的湘西民間文化和湘西真實的民間故事是有很大差異的。

湘西苗寨

如果沒有沈從文的一系列小說和其他文學作品,世人恐怕就不會知道這個位於湖南西南部,猶如桃花源一樣的湘西世界。就像如果沒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人們就很可能不會知道人間仙境香格裡拉一樣。

很多人都是因為沈從文的文學作品,才知道了湘西,才會去湘西旅遊,尋找那個唯美又充滿了些許憂傷的「世外桃源」。其實沈從文小說中的湘西世界和現實中的湘西是不一樣的,這在民間故事中表現得最突出,也最明顯。

湘西風景

首先,小說裡的故事題材是有選擇性的。

有一些湘西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在沈從文的作品裡,是完全沒有的。如苗族起源和祖先傳說,在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裡,起源或祖先來源故事都是必不可少的。苗族同樣不例外,主要有兩種起源傳說。

湘西苗寨

一是「十二蛋」傳說,很久以前陸地上只有一個女子,渾身上下都帶有香氣,她是從充滿了香味的大楓香樹裡生出來的,當時大風肆虐,她最後被吹到了一個山洞裡,原來裡面住著風神,後來她和風神生活在一起,生下來十二個金蛋,請當時最大的吉昱鳥進行孵化,最終孵出了陸地上所需要的各種動物和人類。

龍人具有龍首人身,名為烏基、代基。後演化成人。

還有一個是「龍人」傳說,在古代的時候,大地上和水中什麼生物都沒有,最先出現的龍人,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才慢慢變成了人的樣子,成為苗族人的祖先。

苗寨

這兩個起源傳說,在沈從文的小說裡從來沒有出現過,從小在湘西長大,對湘西民間文化即使是耳濡目染的影響,也都是非常熟悉的。如果以此判斷沈從文對此不知道,或不了解,就太過於牽強了。但是在他的作品裡,這些都沒有出現,只能說是被他有意忽略了。

其次,對同類民間故事的採用,明顯帶有取捨性。

在湘西有很多反映當地民俗和節日的故事傳說,在沈從文的小說裡,也有一些被採用,如《冬瓜》,冬瓜本來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卻總被被狐狸偷走,後來人們想到一個方法,在冬瓜上畫一些嚇人的圖案,結果不但狐狸不敢來了,就連狼和其他野獸都被嚇得不敢再來危害百姓了。

湘西風光

此外還有《一根藤》等,也是類似的故事,只是這樣的故事在小說裡非常少,而且也不像民間故事那樣豐富,如當地非常好盛行的民俗傳說,「龍洞」,「落洞」和「草標」故事,分別是龍王,洞神和青年男女相愛的傳說,沈從文也沒有在小說裡提到過。

類似還有反映節日的故事,如英雄崇拜的「四八節」,男女青年通過一隻繡花鞋相愛的「趕秋節」,也被沈從文有意迴避了。

沈從文為什麼會有意不把這些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民間傳說寫進小說裡?詳細閱讀他小說中的民間傳說,就會發現,沈從文選取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以人的故事為主體的,而且都是反映當地人樸實單純,忠厚講誠信的品德,或浪漫的愛情故事。

湘西夜景

如《月下小景》中,因為當地的民俗規定,女子要和一個男子戀愛,然後和另一個男子結婚,導致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最後釀成的愛情悲劇。但沈從文經常是這樣處理的:

這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因為地方進步了。

沈從文的小說裡,採用了大量這類反映當地民俗中的一些陋習和對美好生活或愛情的追求。都反映出他身處大都市裡無所適從,同時想回到故鄉又充滿了矛盾的心理狀態。

美麗苗寨

沈從文曾經說過,他在寫小說時,曾經專門把故事摘錄分類,然後進行比較研究,最後寫進小說裡。而在運用的時候,沈從文是有意把以「人」核心的湘西民間故事,以小說的形式,在他的作品裡大量呈現出來。

湘西豐富的民間文化,孕育了沈從文的文學基礎,成全了沈從文的文學成就,同時也正是沈從文的巨大文學成就,把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和苗族文化的湘西推向了全國和世界,二者是互相成全的。

沈從文故居

創作中講究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方法,出於文學創作的意圖,沈從文在小說裡,對湘西民間傳說進行了非常大的選擇性調整,這樣一來,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和充滿了苗族民俗文化的湘西是不一樣的,湘西民間傳說,在他的文學作品裡,只是一個局部的縮影而已,恰好成為這種創作規律的一個顯著體現。

參考資料:《湖南民間故事全集》,《邊城》,《湘西散記》

相關焦點

  • 走進沈從文《邊城》裡湘西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山城一切皆如夢中景致。」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故事,展示著人性最善良最美好的一面,山好,水好,人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價值,《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 沈從文小說裡的湘西民歌:哀而不怨的田園詩,樂觀向上的普世情
    每一個讀過沈從文小說的人,都曾被他筆下美麗的湘西風情打動,為那些生存其間的小人物們的悲歡所動容,但沈從文對湘西的熱愛是全方位的,他小說裡對湘西的描繪,從風物人情到鄉土民謠無所不容,尤其是對湘西民歌的引用,可以說達到了至臻之境。
  • 話湘西,讀沈從文/郭一鳴
    張家界和鳳凰古鎮都在湘西地界,湘西人傑地靈,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熊希齡、當代著名畫家黃永玉、著名作家沈從文都是湘西人。筆者當年從湖南省城長沙搭長途巴士去湘西,途中下車小休,見到一群村姑在小溪邊浣衣,其中一名秀髮盤髻的少女,無論形象打扮或舉手投足,都讓我聯想起沈從文筆下的翠翠。  湘西是個傳奇的地方,山美水美人美,但過去曾經是盛產土匪的地方,沈從文年輕時也曾淪為土匪,一般人印象中的土匪,都是殺人越貨無惡不作,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土匪世界原來是這樣的:「那裡土匪的名稱不習慣於一般人的耳朵。
  • 蓬勃的生命力,折射出悲苦的社會世態:沈從文散文裡的湘西世界
    沈從文蠟像在以《湘行散記》、《湘西》為代表的散文集子裡,沈從文從藝術審美角度對鄉風民俗重新審視,把鄉土風貌作為一個族群一個區域的精神血脈沈從文沉浸在令人神往的湘西古老文化氛圍裡,湘西散發出來的原始生命力與真實而悲苦的社會世態,在他的筆尖源源不斷地湧出…… 01 生命力蓬勃的人物群像沈從文是一個極為關心「生命」的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言:
  • 探究:沈從文湘西小說創作手法
    沈從文是一個善於向中西方文學學習敘事方法和技巧的作家,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就獲得文體作家的成語。沈從文的文學創作,不拘常格,手法多樣,重視對民間文學的借鑑吸納,其湘西創作多運用湘西民歌與民間故事,有的湘西小說創作甚至傳說化。
  • 沈從文與湘西題字(下)
    沈從文與湘西題字(下)文/圖 範誠沈從文題寫的「邊城」,刻於花垣邊城拉拉渡的石壁上。其女兒彭鴿子,1957年4月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也是一個作家。彭荊風父女是沈從文的忠實粉絲,此次來湘西,完全是追隨沈從文的足跡而來。他們先期到了鳳凰,看了鳳凰古城,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沈老墓地等。然後,轉道花垣茶峒,來到沈老《邊城》的原型地。在石新徵的陪同下,他們參觀了茶峒 、洪安。
  • 從《邊城》看沈從文的湘西情結
    他的故鄉在湘西,一個遠離城市的世外桃源。一個純天然的,無需刻意雕琢粉飾的人間天堂。在這裡世代居住著淳樸、勤勞的湘西人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他們的淳樸善良正是湘西唯美的精緻造就。這是一個充滿人性和溫情的社會。在《邊城》中,翠翠的天真可愛,爺爺的勤勞忠厚,儺送、天保兩兄弟的善良能幹,無一不映襯著湘西與眾不同的意境,這是與外界不一樣的世界,是沈從文魂牽夢繞的地方,寄託著他濃厚的湘西情結。
  • 李懷蓀:沈從文的湘西不完整
    這部小說前後創作歷時14年,記錄了湘西近半個世紀的生活場景。李懷蓀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表示,寫這部小說希望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做補充和註腳,「沈從文先生的湘西主要描寫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實際上湘西的發展是由土著居民和外來客商共同創造的。」 「秘密」是近失傳的民俗 「我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草根學者。
  • 沈從文湘西風土人情閱讀推薦《邊城》,愛情故事
    特別喜歡沈從文,他的文章如他的人,絕對的低調奢華、表裡如一。他是兼具人品與才華的優秀作家。他的《邊城》只有風土人情沒有油頭滑腦,書中人物蘊含的是作家思想的濃縮。閱讀他的《邊城》不僅有一位位熱情、善良、樸實的湘西人,還有那景色宜人的水鄉古鎮。
  • 沈從文與湘西題字(下)
    沈從文與湘西題字(下)文/圖 範誠沈從文題寫的「邊城」,刻於花垣邊城拉拉渡的石壁上。其女兒彭鴿子,1957年4月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也是一個作家。彭荊風父女是沈從文的忠實粉絲,此次來湘西,完全是追隨沈從文的足跡而來。他們先期到了鳳凰,看了鳳凰古城,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沈老墓地等。然後,轉道花垣茶峒,來到沈老《邊城》的原型地。在石新徵的陪同下,他們參觀了茶峒 、洪安。
  • 夜讀 | 跟著沈從文一品湘西風情
    此版本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作者在文中娓娓道來關於湘西的一個個故事,一個個人物,細緻而翔實地記錄關於湘西的風土人情;第二部分《新湘行記》對應其他版本的《湘行書簡》,是沈從文和妻子張兆和的通信,那時沈從文的母親病重,沈從文把途中的所見所感寫信給新婚的妻子,處處可見作者的真情實感。
  • 《蕭蕭》和《三三》:走進沈從文筆下湘西鄉下女子複雜的內心世界
    《三三》則創作於1931年,講述了楊家碾坊少女初步長大成人的故事。在《三三》這篇短篇小說中,我們更多的體會到沈從文筆下強烈分明的城鄉對立關係和作家內心世界隱晦的自卑情節。蕭蕭和三三雖有著人生不同的經歷,但終其一生都從未走出束縛住自己的這座鄉下的圍城,是不願是不敢也是不能。本文將結合蕭蕭和三三的人生經歷,走進沈從文筆下女子相似卻又複雜的內心世界。
  • 沈從文的湘西
    06年第一次去湘西就愛上了她。可能是內心深處的自卑的緣故吧,對至美的東西反倒不是最喜歡,極致本身也是一種缺憾。湘西的山大多是丘陵沈從文的故事,虹橋橋頭的一碗圓粉,還有家住阿拉營已經訂婚的土家的導遊,都讓我記住了湘西。
  • 沈從文只寫出了湘西古鎮10%的美,真正去過才能玩懂湘西!
    然而沈從文的一篇《邊城》,卻又讓一代又一代人種草了這片靈秀綺麗的人間秘境。這裡是《孤獨星球》評選出的「最物有所值旅行地」。神秘的巫儺文化,柔美的山水古鎮,奇幻的民間傳說,都讓無數人都種草了這片湘地最後的秘境。湘西,更是一個由古鎮連成的仙境。沒有一座座雋永的古鎮,就沒有動人的湘西風情。
  • 從鄉下人到故宮專家,是什麼給了沈從文北漂的方向?去湘西探秘
    上海的秋雨仍然下著,走在樹下的人行道上,雨水濺溼了鞋子,讓人不由得想起沈從文的湘西世界,似乎常常下著細雨。平靜如水的沈從文,藏在深山裡的竹子,自有氣象,把群山中的湘西帶到更廣闊的人間視野中。——沈從文《常德的船》。我決定去沈從文提到的洪江去看看。
  • 沈從文的鳳凰,翠翠的茶峒,還在唱著湘西的山歌
    :「中國有兩個最美麗的小城,一個是福建的長崎,一個在湘西的鳳凰。」她是中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的故鄉,她孕育了旖旎風光、燦若星辰的文化。遊走在湘西這片神秘而青澀的山地上,總有出其不意的發現和感嘆:山如此之高如此之陡;水如此之清如此之澈;人如此之粗悍如此之純樸……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沈從文的短篇小說《三三》,是湘西烏託邦清澈愛情夢想的寄託
    沈從文對三三的描摹,其實正是他眼中完美的張兆和的再現。他最初寫作《三三》的要旨,也是塑造一個被美化的少女形象,將自己愛的三三寫進書裡,成為文字中一個更完美與靈動的三三。三三和《邊城》裡的翠翠一樣,清澈動人,讓人不自覺得把視線轉移到她身上。
  • 沈從文心中最美的地方,是《邊城》裡充滿真善美的湘西小鎮
    邊城》卻給我們指出了一處桃花源,便是《邊城》裡的湘西小鎮。那裡沒有都市的爾虞我詐,沒有人性的醜陋攀比,只有人類純潔且自然地愛和人類皈依自然地本性。《邊城》這部小說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品,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之高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在20世紀的中文小說一百強之中,魯迅的《吶喊》排名第一,次之就是這部沈從文的《邊城》。
  • 探秘湘西沈從文故居,發現舊時珍貴「合影」,令人唏噓不已
    《邊城》裡描述的湘西風光和風土人情讓人忍不住想身臨其境感受一番,而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浪漫愛情故事,更讓人想一探究竟。沈從文故居位於鳳凰古城內,整個建築和鳳凰古城裡的湘西建築一樣,頗具湘西特色。圖:歷經了百餘年風雨的沈從文故居,這裡成了鳳凰古城中遊客最愛的人文景點。
  • 沈從文:湘西作家筆下的深情和悽美
    沈從文曾經寫過一個悽美又細思極恐的愛情故事。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有兩個大兵在部隊過得很艱難,為了排解鬱悶,兩人經常忙裡偷閒,去附近的一個豆腐店喝豆漿。之後傳來了一個更加讓人震驚的消息,女子的墳墓竟然被人挖了,屍體也不見了,兩人趕緊去豆腐店打探一下消息,卻發現豆腐店還沒開門,年輕的老闆不知所蹤。結局如大家所料,那個豆腐店老闆也一直暗戀著女子,他默默地在豆腐店中守護了女子多年,正是他把屍體偷了出來。幾天過後,屍體被人在一個山洞裡發現了,周圍擺放著許多藍色的野花,而豆腐店老闆,就躺在她的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