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2020年一季度是中國整體經濟全面走近一個全新時代的時間節點,自然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轉折點。
一方面,是人類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已經結束,第三個十年已然開始,這自然是時間維度上又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另一方面,世界經濟的形勢同樣以一種十分清晰的姿態邁入了全新的十年。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日漸趨近於零值線,較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紛紛迎來了自身經濟發展歷史的全新階段。
而在時代的洪流之下,我們每一個人又是極其渺小。我們見證這個時代,參與這個時代,但卻很難真正意義上「改變」這個時代。恰恰相反,對於不斷發生的新變化,我們更多強調的都是適應它,從而得以繼續生存下去。
2020年一季度全國部分城市GDP情況
伴隨著五一假期的來臨,2020年一季度已經離開我們整整一個月時間了。多數人顯然並不想懷念這一時間階段,因為它留給我們的記憶多數並不那麼美好。
但是今年的五一假期看起來格外得長,幾乎是自上一次全國法定節假日安排修訂之後,最長的一次。我們的國家經濟因為疫情的綜合影響受到了重創,迫切需要通過放假的方式,刺激大家去消費。
鐵路方面,4月30日至5月5日,鐵路部門每日開行旅客列車將達5700餘列,較節日前日均增加700餘列。民航方面,預計「五一」假期5天期間民航將運輸旅客約290萬人次,日均約58萬人次。
五一之前,我收集整理了全國部分已經公布2020年一季度經濟數據的地市資料,今天正好分享給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比對此前我們已經安排推送的一季度分省經濟數據情況,這樣可以獲得的信息會更多一些。
根據此前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
對比上述表格後我們可以發現,排名前五位的地市,一季度經濟增速均與同期全國增速極為接近:上海-6.7%,北京-6.6%,深圳-6.6%,廣州-6.8%,重慶-6.5%。
我個人的觀點是認為,在此次疫情中,中國的頭部城市對穩定全國整體經濟形勢貢獻巨大。這些城市既有經濟體量巨大,其中任何城市出現經濟大體量的下滑,都會對同期全國整體的經濟形勢形成衝擊。
和同期全國-6.8%的GDP增速均值相較來看,我個人認為綜合此次疫情的嚴峻形勢,一季度區域經濟增速在-10%以內的區域,事實上都可以視作是可以接受的正常範圍。
當然了,我們更要看到部分地市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在2019年之前本身就處於經濟緩慢的回調恢復時期。此次又疊加疫情爆發,堪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最終出現了雪上加霜的效應。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認為這一情況和本身過高負債,沒有合理儲蓄的普通個人及家庭有極大的相似之處。由於對於未來經濟形勢的過度盲目樂觀,在應對突發危機時幾乎沒有任何彈藥可用,往往會摔大跟頭。
對於我們個人及家庭而言,這也是同樣十分值得引以為鑑的經驗教訓。
2020年一季度全國部分城市GDP增速排序
為了方便大家對已經公布2020年一季度經濟數據的地市GDP增速情況進行比對了解,我們將上述表格按照一季度GDP實際增速重新制表如下——
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目前國內已經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的城市還是少數,所以下表當中我們也只是將排名按照序號來排名,因為許多城市尚未公布相關數據,所以大家不能簡單將下表當中的城市排序當作同期全國所有地市的排名情況。
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武漢,因為暫未公布其一季度GDP總量數據,所以並未出現在上述表格中。不過具體來看,一季度武漢第一產業增加值下降36.4%;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45.4%;第三產業增加值下降37.7%。所以季度GDP大致做下推算,應該在下降40%左右。
或者,我們也可以用湖北省同期GDP數據進行比對參考:2020年一季度湖北省地區生產總值為6379.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下降3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40.68億元,下降25.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146.96億元,下降48.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691.71億元,下降33.3%。
而除武漢市之外,已經公布一季度GDP數據的經濟體量全國前30位的城市當中,經濟表現最為嚴峻的三市是天津-9.5%,泉州-10.3%,瀋陽-12.9%。以上三市雖然地理上南北有異,但產業結構均以工業為主導型,而工業在此次疫情中受影響最為巨大。
特別是天津和泉州,均為沿海港口。在國內疫情逐漸得以控制之後,國外疫情又開始了急劇地增長,進而對外貿行業形成明顯衝擊,最終造成季度經濟數據下滑明顯。類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佛山、東莞、蘇州、溫州等一眾城市身上。
相比之下,以第三產業為經濟增長主要支柱的城市,在一季度的經濟表現整體要略好一些。比如成都-3%,南京1.6%,福州3.8%,廈門-3.2%等等。這裡唯一季度GDP正增長的南京,由於表現十分搶眼,在下文之中我們會另行安排篇幅做單獨的介紹。
對於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效率不夠快的地市,在接下來我們事實上應該做更為深入的反思。這些地市在通過單一產業完成經濟基礎的基本積累後,如果長期依賴於既有發展道路發展,將很難在城市定位和級別上再上層樓,甚至在應對突發危機時手忙腳亂。
對比來看,我們認為部分經濟規模已經達到所謂「新一線城市」的地區,與我們現階段大中城市的白領階層十分相近。在工作正常,生活正常,一切正常的前提下,生活質量持續走高,日漸與國外一般意義上的中產階層標準相近。而實際上,卻與赤貧階層僅間隔一場大病的距離。
而從當下的經濟形勢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中國經濟似乎就像是個同齡的普通人一樣,正在從青年迅速轉向中年。而從生理來看,中年相較青年或許只差幾歲,但是各類疾病的發生率卻呈幾何倍數提高。
而每年、每季、每月的各類經濟及社會數據,更像是一次次的體檢報告。面對這些體檢報告,一些人更願意強調整體很健康,另一些人則關注細節之處不斷增加的小毛病。
下一個十年,治病,其實才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事情。毛病少了,身體更紮實也更穩固了,才能更好地迎接很快即將來臨的全面老齡化時代。
江蘇省及代表性地市一季度為何表現更突出
在此前我們安排推送的2020年一季度全國各省經濟增速數據中,國內經濟總量排名前五的頭部省份分別為:廣東-6.7%,江蘇-5.0%,山東-5.8%,浙江-5.6%,河南-6.7%。顯而易見,江蘇省的表現十分突出。
如果我們進一步具體到全國分區域(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的一季度經濟增速,東部省份一季度數據分別為:海南-4.5%,江蘇-5.0%,福建-5.2%,浙江-5.6%,山東-5.8%,河北-6.2%,北京-6.6%,廣東-6.7%,上海-6.7%,天津-9.5%。
在東部十省市之中,江蘇省的表現依舊十分靠前。事實上增速排在東部區域第一的海南省和第二的江蘇省既有經濟體量規模相差懸殊,本身也基本不太具備可比較性(2020年一季度GDP江蘇省21002.8億元,海南省1115.28億元)。所以在本質上,一季度江蘇省在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表現無疑都是最出色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答案我們顯然還是需要從數據中尋找。根據此前江蘇省統計局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季度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為21002.8億元,同比下降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27.4億元,同比下降1.4%;第二產業增加值為8594.6億元,同比下降8.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1880.8億元,同比下降2.0%。
這裡我們要對比一下同期的全國平均情況: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186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73638億元,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680億元,下降5.2%。
我們可以發現,三大產業當中,一季度江蘇省表現均明顯好於同期全國均值。從三大產業增加值來看,江蘇省主要經濟支撐在於第二、第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貢獻最高。而一季度江蘇省第三產業同比僅下降2.0%,這對於穩定江蘇省一季度經濟整體情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數據顯示:一季度,江蘇省第三產業增加值雖同比下降,但其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9%和7.9%。
受疫情影響最為明顯的1-2月,江蘇省省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1.4%,但其中軟體與信息技術服務業、網際網路及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分別增長8.5%和1%,物業管理營業收入增長4.5%。
重點企業發揮支撐作用,營業收入億元以上的服務業企業合計增長1.1%,增速高於規模以上服務業12.5個百分點。這點反映出,在經濟發展遭遇突發情況時,大企業、特別是公有制大企業階段性抗風險能力更強,能夠對區域經濟度過危機起到類似「定海神針」式的關鍵性作用。
而和江蘇省一季度原本就優於同期全國經濟表現的情況相比,江蘇省內部分代表性地市的表現,還要再優於同期江蘇省的平均水平。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截至目前已經公布一季度經濟發展數據的國內地市中,經濟表現最好的兩座城市南京和南通,均為江蘇省地市。其中特別值得大家關注的是,南京還是目前唯一的一季度經濟增速為正的地市。
山川網的老朋友應該都熟悉,一直以來我們長期看好南京市的發展前景。但即使如此,在受疫情影響如此巨大的2020年一季度,南京市的經濟表現還是出乎了我個人的預料。原因在哪裡?從南京市統計局的相關資料中,我們或可找到相關答案。
一季度南京地區生產總值3247.41億元、可比增長1.6%,增速較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別回落6.7個和6.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56億元、下降0.8%,第二產業增加值1061.94億元、增長0.1%,第三產業增加值2144.91億元、增長2.6%。3月份主要指標顯著回升,工業生產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製造業、非製造業PMI均達榮枯線以上。
南京經濟發展的良好韌性和穩健態勢,得益於復工復產的精準有力——
一批重點企業連續生產。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136家規上工業企業不間斷生產經營,實現增加值244.6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34.3%。格力電器、園博園、地鐵5號線等13個重大項目連續施工。
一批新增產能快速釋放。創新名城建設帶動一批企業上規模上層次,新升規的372家企業中,199家均實現兩位數增長。3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2.5%。
一批重大項目達產達效。中興通訊、LG濱江工廠和臺積電等百億級產業項目相繼投產,形成新的實物量價值量。一批新興產業逆勢增長。高技術製造業、電子信息、醫藥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2.9%、27.2%、9.3%,工業機器人、電子元件、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58.3%、25.8%、80.4%。軟體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分別增長22.7%、6.3%、7.5%,限上批零企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134.47億元、增長11.8%。
一批科創企業強勁帶動。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態勢良好,高成長性企業大量湧現,獨角獸企業從兩年前的2家增長到15家,新增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200多家、同比增長一倍多。
一批有效投資逐步落地。固定資產投資1014.85億元,285個重大產業項目投資407.78億元,城建項目投資101.7億元,招商籤約項目投資總額3425.8億元、億元以上項目459個。
一批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出臺「惠企十條」及24項實施細則,下達市級財政援企資金25億元,累計為企業爭取優惠利率貸款、延期展期貸款等超過255億元,減免稅收、房租、社保、電費等超過70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6.39億元,對300多家重點工業企業和65家駐寧央企逐一派出駐廠員對接服務。一季度新增企業1.2萬多家,目前實有企業近70萬戶,均居全省首位。
過去我一直講,南京的經濟前景之所以值得被看好,在於南京的經濟狀態長期以來都呈現出木桶理論中的短板效應,而國內多數城市則是走相反的長板效應道路。區別在於,走長板之路易於快速出經濟成績,能夠在某一領域某一數據上迅速達到相應的一個峰值。
而短板之路則是需要將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板塊都同步推進,單一板塊較難在全國拔得頭籌,但綜合素質卻最為值得稱道。我們強調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階段,未來不確定風險發生頻率會日漸走高。在這樣的客觀背景下,誰的根基越紮實,誰的韌性越優秀,誰就能夠走得更高更遠。
2019年中國城市GDP50強榜單
受疫情綜合影響,2019年全國城市GDP榜單的推送進度,也比往年滯後了不少。在前不久,我們只安排推送了2019年度30強的相關榜單,而50強的榜單後來因為更重要的2020年一季度區域經濟數據的陸續發布,就被我暫時壓了下來。
之所以會如此,是我認為就當下已經進入5月份的這個時間點在,再去安排一篇關於2019年中國城市50強榜單的推文已經不具備太強的時效性。比較合適的方式是融入內容有相關聯繫推文中的某個段落,今天正好就是這樣一個機會。
在下面的這份全國50強城市榜單之中,我們重點關注的內容已經不是增速。因為在2020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出現重大變化的全新背景下,再去過度關注過去我們取得的成績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
這個階段,我們要將更多的精力和心思,用來關注區域經濟的穩定性和韌性之上。過去我們總講中國經濟的狀態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而從2020年開始,情況早已便成為「風疾雨驟「」。
其實早在上一段落之中,我們就已經點明了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區域經濟體採取的相關發展策略會得到什麼的結果。
在經濟快速上升期,長板法則可以更好地快速突圍,在輿論和政策上獲得相應的利好;而在經濟的放緩期,短板法則可以更好地步步為營,在有可能迎來的接連危機中活的更久。
在區域經濟格局中,最典型的長板法則應用是單一城市的經濟體量大,經濟增速快;最典型的短板法則應用是區域經濟發展均衡,佔據頭部地市的名額更多。
縱觀2019年度全國地市50強的榜單,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長三角的江蘇和浙江兩省,在即將迎來的中國經濟短板法則利好期,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
江蘇省地級市總數13座,2019年度可以位列全國前50的地市即達到9座之多(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揚州、鹽城、泰州),佔到全省地市總量的近七成。
浙江省地級市總數11座,2019年度可以位列全國50的地市亦達到7座之多(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嘉興、台州、金華),佔比全省地市總量同樣超過六成。
但凡事均有利弊兩面,當長三角雙雄江蘇和浙江成功把握住中國經濟下一輪的大變化方向時,我們也應該清晰地認清一個現實:北方區域在全國頭部城市中的數量正在持續減少,且除山東之外,很少有省份上榜地市能達到2席,部分省份甚至1席也無法觸榜。
所以對於家鄉在北方的年輕人而言,如果在自己的家鄉沒有相應的資源,能夠保證自己及下一代生活水平不會下降。那麼我依舊建議大家,能夠南遷到長三角,儘可能早日行動。人生路上本多取捨,有些是長痛,有些是短痛,要懂得斷舍離。
對於將房價視作最大的阻礙的朋友,我一貫觀點是,長三角很大,有均價幾萬的區域,亦有均價幾千的區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不要做明顯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事情。
對於已經工作和生活在長三角地區的北方朋友,也一定要把心態放平和。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世上要懂得主動融入,而非被動排斥。縱觀全國所有經濟發展區域較好的南方區域,長三角是在文化上與北方最為接近的,如果因為所謂的區域文化與生活方式無法融入而選擇中途退出,這無疑是並不明智的。
相信時間的作用,將目光拉長到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當下所謂的一些阻礙和矛盾,在人生的曲折向上成長進程中,其實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