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26日電 題:「隊友+朋友」世大運上的滬臺選手聯誼會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我這次來臺北沒有比賽任務,是專門給好朋友程昕加油鼓勁的。」上海體育職業學院運動員陳婷怡25日晚在臺北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她的好朋友程昕,是中華臺北隊的運動員,參加本屆世大運擊劍項目比賽。5年前,程昕到上海移訓,認識了陳婷怡,五年的相識相知讓她們成為了好姐妹,訓練之餘常一起看電影、逛街。「糖醋排骨和小籠包……」說起上海美食,程昕依然眼神發亮。
上了賽場是曾經的隊友,下了賽場是最好的朋友。
當晚,「滬臺『移訓』運動員聯誼會」在臺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大陸代表團團長顧問黃文濤和曾經在上海接受培訓訓練的臺北運動員,負責帶訓的上海教練員等90名嘉賓出席聯誼活動。
全國大學生擊劍協會主席趙榮善在會上介紹說,2013年以來,臺北市已有5批578名運動員在上海參加「移訓」。上海方面選派了優秀的專業教練帶訓,兩地運動員同吃同住同訓練,友愛互動,坦誠溝通,共同提高。「移訓」不僅提高了運動員自身的技藝,也增進了滬臺兩地運動員教練員的情誼。
比賽期間,曾在上海移訓的臺北運動員也會專程去為上海的參賽選手吶喊助威。來自上海立信金融學院的擊劍遠動員吳俊豪說,在本屆世大運賽場上比賽感覺非常親切,「就好像在家裡比賽一樣,臺灣同胞對我們很熱情」。
儘管此次參賽止步團體16強,程昕仍非常感激上海教練員給予的幫助,「到上海移訓對我幫助很大,成績提高很快。大陸和臺灣的訓練模式不一樣,訓練強度要大很多,訓練質量也比較高。」
今年剛滿20歲的程昕也坦陳,開始到上海訓練時有點吃不消,身體承受不了高運動負荷。在幾乎想要放棄的時候,看到上海運動員都能承受,「我們沒有理由放棄,」於是咬著牙堅持下來。
陳婷怡則覺得,一起訓練時,從臺北運動員身上也學到了不少。「他們有股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對每一場比賽都很認真,很堅韌。」對於能認識來自寶島臺灣的運動員,陳婷怡覺得很有緣分,也很珍惜,「退役後,有可能會來臺灣到俱樂部擔任教練」。
程昕也希望這份相識相知的友情能繼續下去,「不是我們去上海,就是他們來臺北。而且,這些天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帶陳婷怡去品嘗臺北美食。」
臺北大理高中校長楊廣銓是當時帶隊前往上海移訓的領隊。回憶起「移訓」時光,楊廣銓稱「非常難忘」,「我們剛到上海時,當地運動員對臺北運動員給予了細緻的關懷。由於上海教練說話帶較濃的本地口音,臺北運動員有時聽不懂教練的指令,一起訓練的上海隊友就用普通話幫助解釋……現在想起來,那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
楊廣銓特別希望,將來上海運動員也有機會到臺北移訓。
「移訓」是指臺北運動員為了提高成績,專門到上海等地在優秀教練員指導下訓練。今年,臺北市即有多批運動員前往上海「移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