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0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一段時期以來,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集會遊行活動引發廣泛關注。日本各大主流媒體紛紛報導,一些朋友也對香港事態表達關心,希望香港儘快恢復秩序,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國際上一些媒體和人士罔顧事實,散布不負責任的言論,幹擾國際社會對香港暴力違法活動的客觀認識,甚至公然幹涉中國內政,我們對此堅決反對。我願藉此機會和大家談談當前香港局勢。
眾所周知,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國通過與清政府籤訂的多個不平等條約對香港進行了長達150多年的殖民統治。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回歸22年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2018年,香港經濟總量為3600億美元,是1996年的2倍多;訪港遊客超過6500萬,是1997年的6倍;法治水平排名從1996年的全球60多位躍升到2018年的第16位。香港連續20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人民享有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廣泛的民主權利與自由。在中央政府和內地的大力支持下,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保障下,香港借「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令人遺憾的是,今年6月以來,圍繞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香港發生了數次較大規模的遊行集會活動。由於一些香港市民對內地的情況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部分別有用心的人和媒體趁機散播謠言,煽動遊行示威以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為更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使社會儘快恢復平靜,香港特區政府於6月15日決定暫緩修例工作。
在香港特區政府決定暫緩修例後,事態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6月12日以來,在香港發生的示威遊行活動完全超出集會、遊行、示威的範疇,已經演化為極端暴力行為。兩個月來,已有461人在暴力衝突中受傷,其中包括139名警員。更令人憤慨的是,部分暴力分子撕毀香港基本法,汙損國徽、國旗,嚴重觸犯法律,公然侵犯國家尊嚴,挑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
長期以來,香港被譽為世界上最自由的地區之一,是一個公認的法治社會。追求自由不能以損害和犧牲他人自由為代價。然而近期的示威遊行卻將目標鎖定在癱瘓香港地鐵、大巴、機場等公共服務,民眾正常生活和經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部分示威者不僅幹擾公共服務,還對不隨之起舞者暴力相向。他們拿「自由」當擋箭牌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這種侵犯他人自由的做法無論如何也不能歸為「自由」範疇。激進示威者的行為是破壞性的,香港社會被嚴重撕裂。
持續兩個月的遊行示威活動特別是暴力衝擊行徑對香港經濟民生造成嚴重影響。根據特區政府數據,香港今年前6個月各項經濟指標全面下跌。第二季度本地生產總值較去年同期僅實質增長0.6%,經濟面臨明顯的下行壓力。已有18個國家和地區因香港亂局發出旅遊安全提醒,其中包括日本。香港當前事態已嚴重打擊國際投資者信心,他們公開表達了對香港營商環境的憂慮。日本同香港往來頻繁、關係緊密,目前有25000名日本人在香港工作,超過1200家日資企業進駐香港。香港亂局已嚴重幹擾了其正常工作和生活。遊行沿線的吉野家臨時歇業,三菱日聯銀行等各大企業被迫允許員工晚到或早退,加強安全戒備。在暴力分子佔領機場的兩天,全日空、日航往返香港和東京的航班全部延誤或取消,近千名旅客的出行受到影響。止暴治亂、恢復秩序是廣大在港日本人和日企的共同心聲。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香港暴力活動背後有外部勢力介入。2月修例工作啟動以來,一些西方政客就公然站在前臺指手畫腳,發表了很多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的言論,對香港事務指指點點、橫加幹涉。香港局勢惡化到今天這個地步,一些暴力激進分子敢於肆無忌憚地進行違法活動,敢於公然挑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與一些西方政客不負責任的言論和煽風點火是分不開的。
近期,香港社會各界紛紛站出來呼籲儘快恢復香港的法治秩序,維護法治與繁榮,反對暴力,嚴厲譴責針對警察、遊客和記者的暴力行為,呼籲示威者儘快停止非法暴力行為。這已成為香港的主流民意。香港屬於中國,也是全球金融中心和航空樞紐。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香港擁有大量商業利益,維護香港法治與穩定繁榮符合各方利益,搞亂香港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香港儘快恢復法治秩序與發展繁榮不僅符合香港等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中國政府將繼續堅定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堅定地支持香港司法執法機構依法懲治暴力違法行為,追究暴力犯罪者的刑事責任,儘快恢復法治秩序,維護穩定與繁榮。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事務是中國的內政,中國決不容忍外部勢力幹預。香港的前途和命運掌握在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手中。我相信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在香港特區政府努力下,在近14億中國同胞的堅定信念下,香港社會定能早日重返繁榮穩定的正常軌道,「一國兩制」政策必將得到堅定擁護。
(
作者為中國駐大阪總領事,本文於近期發表於《日本關西時報》、《日本新華導報》、《日中新報》、龍之升中文臺等日本華文媒體)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