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著金屬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從一開始燦爛的青銅文明,逐漸演變過渡到鐵器文明,再到了今日的多種金屬的多元化使用,都無不說明著金屬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出土文物中的金屬製品,也就只有像「越王劍「這種複合工藝才能做到不曾鏽蝕,其他的銅鐵製品無不披著一層厚厚的」外衣「。
但在雲南省大理市的彌渡縣,一根三米高的大鐵柱子就在那矗立了上千年,在靠近柱頂處的三個方向還鑄有三條金龍,當地人感其神異,於是就乾脆建了一個「鐵柱廟」將大鐵柱供了起來。這個大鐵柱神奇之處在於,在裸露的空氣中擺放了這麼久,它的表面居然沒有絲毫鏽蝕的痕跡,湊近看還能隱隱看到金屬的光澤和紋理,所以在別的廟中都是供奉神佛土地,只有彌渡縣這個小廟供奉的是鐵柱。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人懷疑過這根鐵柱的材質,覺得可能是木頭刷上黑漆所致。
為大鐵柱「驗明正身」的人不在少數,但只要湊近一瞧,再一敲過後一般都會立即打消疑惑,一個是因為敲擊時的金屬聲響,二是因為剛擦提到的金屬紋理,還有就是最簡單直接的驗證——用吸鐵石吸附,種種所有都在說明這就是根生鐵所鑄的柱子。之所以給這個鐵柱打上了「千年」的標籤主要還是因為其柱身上的22個刻字「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所謂「建極十三年」說的就是唐懿宗鹹通13年,距今上千年。
其實光是鐵柱本身上的刻字還不足以完全證明其年份,因為刻字也可以是後刻,這就需要輔以史料參考。在當地歷史專家的口中,這「千年鐵柱」就變成了「南詔鐵柱」,而且歷史上對這個鐵柱的材質,年份都有相應的參考資料。一個是地方志的記載:百元西南,有古廟,中有鐵柱。再一個就是南詔中心二年的畫卷上也是記作鐵柱,南詔國是和唐朝是同時期並存的,而彌渡縣剛好就在其管轄範圍之內,所以年份和材質上都對得上號了。
這鐵柱廟在當地也是常年香火不斷,老百姓經常去到廟中祈福許願,甚至已經成為一個習俗。可在一些專家看來,鐵柱不鏽的本身肯定不是因為所謂的「神異」,一定另有原因。多方查閱資料後,專家們在印度也找到了一根矗立著的鐵柱,那就是「圖步尖塔」這處景點的 入口處,也有一根生鐵柱,而且更高,足足有6.7米,同樣是在露天環境之下千年不朽。這根印度的鐵柱不鏽是可以給出合理解釋的:因為1500年前印度的煉鐵技術煉不出純鐵,因此鐵柱裡含有大量雜質,誤打誤撞實現了不鏽,再加上當地氣候乾燥,這也給了鐵柱不鏽一個客觀的氣候條件。
而彌渡縣的這根鐵柱在一定程度上和印度的鐵柱的相似的,只不過彌渡縣的空氣溼度常年超過70,若要實現乾燥還得需要一些小小的助力,那就是前來進香祭拜的村民們,常年的香薰使得廟內的空氣趨於乾燥,也可能是煙霧繚繞中無形間給鐵柱鍍了一層「膜「,這都是有可能的。剛剛提到,鐵柱不僅不鏽,而且還不倒。要知道彌渡縣自唐至今發生過好幾次七級以上的大地震,房屋都承受不住,何況徑直立著的鐵柱?專家通過觀察發現,鐵柱看起來是立在石臺之上,但很有可能在底下也有榫口,也就是說它有可能是嵌入石臺的。
關於千年鐵柱的歷史淵源,民間的傳說和史料上也是眾說紛紜。一個說法認為,這根鐵柱是唐朝將軍唐九徵在平定西南吐蕃之亂後建造的,史稱「唐標鐵柱」。第二種說法則是認為這和諸葛亮大有淵源,眾所周知諸葛亮曾平定西南,勉強算拉的上關係,只是年代相差太大。但相傳這根鐵柱是諸葛亮平南蠻後收來兵器,鑄成鐵柱以象徵和平,而且這根鐵柱兩旁原本是有兩個塑像的,兩人分別是孟獲和他的愛妃,高度也基本一致。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鐵柱是諸葛亮所鑄的這個說法。但專家認為這個說法沒有歷史依據,多是民間傳說,充其量只能說明是南詔國為了紀念諸葛亮平南蠻而重鑄。
如果這些說法都不能成立的話,只能剩下最後一個猜測了。根據史書記載,這鐵柱原本不在廟中,而是在據鐵柱廟三公裡外的鐵柱坪。之所以大費周章從鐵柱坪遷移到鐵柱廟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因為鐵柱坪地勢軟,難以承重;而是因為鐵柱廟這個地方風水更佳。而古代祭祀中尤其講究風水,這根大鐵柱極有可能是作祭祀之用。多年前的彝族先民有著「祭樹」的習慣,隨著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他們也從「祭樹」向其他物件轉變。鐵柱柱身上的金龍也和彝族先民們的祭祀講究有著莫大聯繫,先民們通常祭拜的是帶有三丫杈的樹幹,而柱身上的三條金龍也在抽象意義上取代了原先的樹杈,鐵柱則代表了樹幹,這可能是唯一一個合理的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