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2020即將結束
昨日已過,未來可期
新的一年我們要給自己一點振奮人心的儀式感
而最好的告別方式就是「在路上」
圖片來源:美篇@癸卯兔
就在近日,文泰高速正式通車
從溫州出發至泰順
全線最短僅需1小時
不得不說,文泰高速真的是一條
古色古香文化線
它串聯了:
千年古村,庫村
全國最長木拱橋,福慶橋
廊橋中的「比薩斜塔」,文興橋
幸福三重奏取景地,徐岙底古村
「木雕博物館」,新厝下
.
圖片來源:美篇@癸卯兔
圖片來源:i泰順
南浦溪鎮供圖
說到泰順
大家一般都會不約而同地
想到廊橋文化園,想到氡泉
殊不知
泰順這幾個小眾旅遊地
不僅風景迷人
厚重的古文化更賦予了它們滿滿的內涵
南浦溪鎮:千年歷史造就
鄭衛國/攝
南浦溪鎮地處泰順縣東北部,東界文成縣,南接筱村鎮,西畔飛雲湖,北靠包垟鄉,因水得名,依景設鎮。
圖片來源:美篇@癸卯兔
鎮內人文歷史悠久,有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遺址錦邊山,1200多年前,唐長溪知縣包全、諫議大夫吳畦先後率族人歸隱白雲山,開啟了泰順耕讀文化之先河。
圖片來源:美篇@癸卯兔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共有各類自然人文景點115個,有唐宋遺風的千年古村落庫村、有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吳畦陵,有令人追思遐想的三友洞、錦繡谷和廣渡寺遺址,還有鬼斧神工的三重漈,諸多景點猶如繁星璀璨。
周如妙/攝
鵝卵石的牆基,黃泥土的外牆,素木、蠻石、青瓦結構的古民居,行走在迂迴悠長的鵝卵石鋪成的古巷中,恍如隔世。庫村佔地9.7公頃,古建築3.7萬平方米,是溫州市古民居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溫州市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村鎮。
圖片來源:美篇@癸卯兔
庫村古民居群始建於晚唐,經宋、元、明、清千餘年發展,被專家稱作「唐宋遺風古村落」。村中除了世英門、清陰井這些較有代表性的建築遺存,還有衣德堂、食德堂、恆德堂、外翰第、百年老街、吳宅古戲臺等。
因村中處處可見鵝卵石,房屋牆基也多為鵝卵石建造,也被稱為是「石頭城」。
圖片來源:美篇@癸卯兔
據記載,唐朝名士包全和吳畦相繼歸隱庫村,開創了泰順古村耕讀之先河,耕讀之風在兩宋達到鼎盛。唐五代兩宋時期,本境考中文武進士共有82位,而庫村的吳氏後裔在兩宋就佔了19位。村中先後開設有侯林書院、中村書院、石鏡書院等,現在村中還有一座「庫村書院」。
吳畦像
吳畦(840—923),字禎祥,原籍會稽山陰(今紹興),泰順早期開發始祖。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家學,習儒書,通經史,以道德文章聞名於時。
圖片來源:美篇@瓊崖縱隊
唐乾寧二年(895),藩鎮董昌與錢鏐的奪郡之爭愈演愈烈,兵連禍接,給江東一帶百姓帶來無窮的災難。董昌欲拉攏吳畦共攻錢鏐,吳畦不從,並萌生棄官歸隱之念。
於是率兄弟子侄,沿飛雲江而上,於唐乾寧三年(896)四月到達安固卓小陽(今泰順新浦後坪村)。見地美泉甘,築室而居。兩年後,遷至庫村(今泰順南浦溪鎮庫村)。
吳畦紀念館位於庫村,泰順庫村吳氏宗親在舊址上重建吳畦紀念館,歷經三年,一座仿清江南建築風格的紀念館拔地而起,館內雕梁畫棟、氣勢宏偉,獨具人文魅力。
福慶橋始建於1848年,原名漈下橋,期間先後兩次被洪水衝垮,都被當地村民及社會各界共同集資重建,是泰順人心中一份難以抹滅的記憶。現重建的福慶橋全長154.4米,四墩三孔三層簷,四周翼角高翹,保持原橋建造風貌。
現重建的福慶橋位於南浦溪風景區的必經之路上,遊客可以登橋觀賞,從廊窗往外望去,湖面寬大,湖光影面奪目,白雲藍天,四面景色極致。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
南浦溪風景區以奇山異水聞名,景區分為沁心飛雲湖、怡神木灣口、炫目龍尾灘、飛筏南浦溪、冶情三重漈五大板塊,湖、灘、瀑、峽、峰景觀在這都能觀賞到。
南浦溪風景區中又以三重漈景點最為熱門,落差500餘米的瀑布群,形態各異。一重漈又名千丈崖,高約100多米,壁平如刀削;二重漈發於山石之間,與巖石相撞,便如飛花碎玉,少頃,又如煙,如霧,如塵,瀰漫於山谷;三重漈分兩折,直瀉金鐘潭,潭水碧綠,深不見底。
熱門的玻璃棧道、一線天也在三重漈周邊,步行即可到達。南浦溪景區中還設有風車大道、網紅喊泉、透明遊船等熱門項目。夏季的時候,景區還會推出漂流、露營項目。
筱村鎮:豐厚的鄉土文化底蘊
古道玉溪的兩岸盛產一種名為「筱」的箭竹,「筱村」地名即由此而來。
筱村鎮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有著豐厚的鄉土文化底蘊,文興橋的奇特,徐岙底古村落的風雅,門樓外地鋪的富麗,新厝下精緻細膩的廊簷木雕都會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
文興橋建在一片稻田旁,橫跨玉溪之上,全橋長40.2米,寬5米,單孔淨垮29.6米,距水面11.5米,為疊梁式木拱廊橋。
文興橋結構奇特,因為左右不對稱而廣被關注。關於左右不對稱,民間有多個版本的傳說。一說師傅帶的新徒弟怕自己造的橋不夠牢固,偷著多打進去了幾筐螺釘,導致重量不一產生了傾斜;又一說是建橋的兩個師傅意見不一,分別從兩邊建橋,建到中間發現不對稱也已經來不及了。具體是因為什麼,也許現在也只有橋自己知道了。
鄭浩/攝
文興橋畔有一座廊橋記憶館,館裡展出了文興橋、文重橋、薛宅橋3座國寶廊橋從出世、劫難、搶救、修復,再到重生的「涅槃」過程,生動再現了泰順鄉民護橋、築橋、守橋的故事。廊橋記憶館也是守護廊橋、傳承技藝、發揚廊橋文化的標誌性載體。
文重橋位於筱村鎮東洋村,屬伸臂梁木平廊橋。橋長27.4米,寬4.2米,淨跨22.4米。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屢建屢毀。現橋為被16年「莫蘭蒂」颱風衝毀後,以舊修舊而成。
十八/攝
比起其它廊橋各式繁雜的精美雕刻,文重橋橋身上沒有過多的裝飾,古樸典雅,遠遠看去就像一幢普普通通的民居,傍晚,橋邊的居民會三兩的聚在橋頭話家常,很親切。
圖片來源:馬蜂窩@cs-timelapse
泰順的每一座古民居仿佛都是一座古老的建築博物館。如果要尋最古老的一處,那便是徐岙底古村。徐岙底村歷史悠久,是典型的家族村落,也是泰順保存的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如果相機會說話/攝
黑瓦土牆的古建築邊是小橋流水,小黃狗在撒歡,牛兒在安靜的吃草,松鼠在山林間竄來竄去,徐岙底古村落內的人就是過著如此與世無爭的生活。村中古建如星,文元院、舉人府、忠訓廟等均保存完好。
現在的徐岙底古村還是「網紅村」,徐岙底古村是《幸福三重奏3》的主要取景地,村口一棵古樟樹隔出了現實與桃源兩個世界,連吳京都曾誇讚過這。
門樓外開基於明朝中葉,五六座建於清代各時期的宅院保存得基本完整,是筱村鎮東洋村鄉土的主要部分。門樓外古民居是一處形制相近而又各具特色的江南典型四合院民居。
門樓外民居均是二重門結構,第二個門樓後的地面全是用鵝卵石鋪成的各式字樣、圖案,令人嘆為觀止。
其中以門樓外南宅和北宅的最為漂亮,兩座宅院各近200平方米的天井地面上,非常整齊而又有創意地鋪滿了大小均勻,潔白如玉的鵝卵石,其中還用瓦片或是深色石子勾勒出鹿、鶴、蝙蝠、花瓶、花籃、鯉魚等圖案,是為卵石地鋪之傑作。
圖片來源:美篇@煥然
新厝下古民居位於文重橋上遊百米處,宅子最讓人驚豔的就是滿屋精美的木雕花,走進新厝下,門上、窗上、簷下均是精緻的木雕,讓人懷疑是否進了一座木雕博物館。
圖片來源:美篇@煥然
新厝下的古民居木雕原為素色,歷經近三百年的滄桑之後,變成了沉重的青灰色,厚重的歷史都被藏匿其中。
圖片來源:美篇@煥然
關於新厝下木雕還有個傳說,當初東家建造宅院時請了個木雕師傅,這位師傅恰好新婚便帶著妻子一齊來到了筱村,當兩口子完成全部雕刻活兒時返鄉時,他們已有了一個三歲的兒子,也就是說這座民居的雕刻至少花去了木雕師傅四年的時間。
賴海兵/攝
對於許多旅行者來說,走馬觀花的逛景點,不如去吃當地最地道的美食。泰順也有自己獨特的美食地圖——「泰順十大碗」。這是由泰順本地的饕餮食客精選出的最地道泰順味兒,嘗過才算真的不虛此行。
別看它叫薄餅,但餡料還是很充足的,放入精肉、香菇、木耳、蝦仁、乾貝、花生、芝麻、蛋絲、蔥白等等,香脆的外皮搭配上裡面多汁的餡料,入口便是一陣香,好滋味無法抵擋。
慢工出細活的九層糕是泰順人在節日裡常惦念的食物。剛出鍋的黃澄澄的九層糕不斷冒著熱氣,米香撲鼻而來。沾著早已調配好的肉湯汁,輕輕咬上一口,軟滑彈口,絕了!
什錦菜有西蘭花、嫩筍乾、花菜、土豆片、粉條、刀豆乾、豇豆乾、蒲瓜幹、香菇、泰順番薯粉片等十多樣蔬菜,配料有文蛤幹、蛭子幹、蝦乾等好幾種海鮮幹。味道調和得特別好,顏色非常好看,花花綠綠、紅紅白白,有點繁花似錦的味道。
泰順飛雲湖水質是國家II類飲用水標準,產自飛雲湖的野生魚口感鮮美,肉質嫩滑。飛雲湖秘制魚便是專門選用結實、品質口感鮮美的飛雲湖野生青魚,配上百丈小鎮客廳獨家秘制調料,柔軟又清脆,沾上醬料,別有一番滋味,營養還特別好。
泰順溪流清澈透明,生於此的溪螺品質出眾,無半點泥腥味。清水溪絲口味獨特,因為加入一種叫「紫蘇」的植物葉,能使得螺肉更為鮮美,還有一種薄荷清香。
煙燻臘兔採用山區農民青草飼養的肉兔,取宰後整兔置於「米燒」鍋內烤制而成。色澤褐紅油亮,肉質乾結細嫩,香甜濃鬱誘人。通常將臘兔切塊,以姜、香菜等香料炒制,味馥鬱;也可拌以曲醋蒸煮,酸辣香甜,為下酒名菜佳品,讓食客們流連忘返。
泰順街頭隨處可見的美食之一就是地瓜粉。羊內臟地瓜粉的佐料很多,青菜、豆芽、薑末等不一而足,再加上羊內臟等配料,略加一點醋的酸意,吃上去糯而不爛,嚼勁十足。一碗下肚,身心俱暖。
又軟又脆、美味可口。將土豆整個煮熟輕力拍成厚約一公分左右的餅狀,放入油鍋中,兩面先後煎炸成金黃色,加上香料、撒點料酒、撒上蔥花,一盤黃燦燦的土豆餅就新鮮出爐了。
苦櫧片是一種十分好吃的素菜,苦櫧在民間已有千年食用歷史,此種樹非人工栽培,需20-30年才能開花、結果,是一種純天然、無汙染,從生產到加工不需使用任何添加劑,純天然的森林綠色食品,十分珍稀名貴。
返璞歸真,藥食同源。土雞煲選用泰順自養的雞鴨、或者散養的山羊,加入中藥材,用瓦罐土陶藥膳煨雞鴨,用小火慢燉1-2小時,就是這樣即滋補養生又不失美味,油而不膩,香而不悶,久煮不渾,滋補養生,雞肉呈黃紅,不老不嫩,口感絕佳。味道始是清淡,漸漸味愈濃,回香悠久,食過一塊,良久仍醇香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