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聽書」記敘了小說主人公老殘在山東濟南大明湖田牛明湖居聽書的情景,盛讚了民間藝人白妞演唱梨花大鼓的超人絕技。文字寫得十分生動傳神,讀後能給人一種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深切感受。
「明湖居聽書」共有十二段,下面請允許我摘其精彩處給以展現和點評——
雖然第一段至第七段,說書人白妞仍是沒有登場,而敘述全用側面描寫手法,成功地烘託了廣大聽眾對白妞狂熱崇拜的氛圍,並在廣大讀者的心目中留下了對白妞的神秘印象。
就從第六段開始吧,第六段,寫白妞的妹妹黑妞的演唱。本段描述了黑妞的長相、衣著打扮和演出前的動作神態,行文簡潔,語言樸實。接下去描號她的演唱和演唱效果,文章是這樣寫道:
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這段文字,把黑妞寫得出類拔萃,神乎其神,她的演技似乎已經登峰造極、無以復加了。不僅老殘「以為觀止」,讀者也是深有同感的。這裡還需提一句,本段還妙在作者有意不點明演唱者身份,使讀者不了解出場的是白妞,還是黑妞。這樣安排,文字才有了波瀾,情節才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經營的一番苦心。
第七段,寫聽眾介紹白妞的演技。通過人物對話,將白妞和黑妞姐妹兩個的演技作了比較,指出黑妞比白妞差得遠,「她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她的好處人覺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而且從沒有一個人能及白妞的十分之一。
前一段明明是說黑妞的演唱,「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聽眾「以為觀止」,這一段又說黑妞「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前後文字,在一揚一抑,一褒一貶,讀者可以想見白妞的演技自然是壓倒群芳了。
第五段到第七段,作者全用襯託手法,在層層襯託,步步鋪墊之後,讀者也象明湖居聽書的觀眾一樣,渴望白妞早點出場,這時,白妞才「千呼萬喚始出來」。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已經把黑妞的演技寫得令人膛目結舌了,然而作者卻偏說她的演技遠不如白妞。那麼白妞的演技將是什麼樣子呢?大家可以想像,假如作者筆力不濟,把白妞的演技描寫得並不黑妞強多少,那將出現大的敗筆,而要把白妞的演技理想化,又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作者明知如此,也要冒著風險去做。這又是上多麼大的藝術膽略,多麼高起的藝術腕力!
第八段,寫白妞的出場。這段文字先描述白妞的裝束、姿色和風度,著墨不多,卻十分切合一個年輕的民間女藝人的身份。接著寫白妞敲打梨花簡:「……把梨花筒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她手裡,便有了五育十二律似的。」「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是寫白妞漫不經心地隨便敲打幾下梨花簡;「兩片頑鐵」,是說梨花簡不過是非常簡單、絲毫沒有什麼奇特的樂器。白妞只是隨便地敲打幾下梨花簡,就能發出變化莫測和動聽的樂聲,可見她的技藝是多麼的純熟和精湛!
第九段和第十段,正面描寫白妞說書的絕技。因為這是作品的重點和核心,也是情節的高潮,這兩段筆墨寫得集中、細膩、飽滿,是作者要竭盡全力表現的最精採片斷。
作者是這樣描述白妞開始演唱情況的: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象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象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這裡連用兩個帶有誇張成分和幽默風趣的比喻,都是從聽眾輕鬆的音樂感受去寫白妞歌喉的甜潤。接著表現白妞唱腔的節節高起。小說是這樣描寫的:
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象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她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山單峭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孑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唱腔用「鋼絲拋入天際」作比,是表現白妞嗓音的清脆和尖細。用富有鄉土氣息、地方色殄的泰山峰巒作此,會使讀者感到異常親切,因為泰山距離濟南府不算遠,人們對泰山是比較熟悉的。號稱「五嶽之首」的泰山,高峰峻嶂,峭壁懸崖,險中見奇,奇中喻險,作者以此設喻,真是最絕不過了。
第十段接著寫白妞唱腔的陡落和再起。寫陡落時,說她的唱腔「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撻,頃到之間,周匝數遍。」這個比喻是十分貼切精採的,因為以輕捷的飛蛇在曲折蜿蜒的黃山石徑間迅速迴旋遊動,作為喻體,形容白妞歌喉的千回丙囀,宛轉清麗,使白妞抽象的歌聲給予人們的感受具體化了。
寫歌聲再起時,說「象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以此比喻白妞的演唱,便把讀者帶進了濟南符的明湖居,帶進了白妞創造的絢麗的音樂境界,給人們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
這兩段文字描寫得實在奇絕妙絕,具體說,好就好在文章描寫抽象的樂聲既繼承了古典文學有關的傳統手法,又不落窠臼,有所突破和創新,因此讀後能給人以別開生面、耳目一新的感受。
第十一段,寫一個聽眾對白妞的贊語,贊語中引用了《列子》「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以表示對白妞的高度評價。
最後一段是故事的尾聲,作品用比較概括的語言作個交代,好讓情節有頭有尾,使結構保持相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