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金溪:「拯救老屋」 工匠隊長在行動

2021-01-11 央廣網

央廣網金溪11月18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全斌華)烈日當空,瓦刀揮舞,砌塊翻飛,木屑四濺,切割機發出嘶鳴,11月17日,記者走進撫州市金谿縣陸坊鄉陸坊村古建築修繕現場,只見石匠、木匠、泥水匠等都在有條不紊地幹著自己的活,他們渾身有勁。這支工匠隊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樂觀、堅強、專業,對古屋有一種深厚情懷。  這支工匠隊叫金溪合市鎮霞澌龔家古建修繕隊,該隊有20多人。隊長叫熊貫中,今年47歲,看上去是一個土氣中帶精明的中年人。熊貫中19歲開始學石匠,做石匠這行有20多年了,但做古建築修繕卻只有1年多。

木匠做榫卯結構

金溪共保存有明清時古建築11633棟,有古村落102個, 金溪被世人譽為「一座沒有圍牆的古村落博物館」。但因歷史原因,很多古建都出現坍塌,金谿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該縣歷史文化傳承,加強古村保護工作,最終被確定為「拯救老屋行動"整縣推進項目實施縣。

2017年3月18日金谿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協會正式成立。會長黃祖光負責具體「拯救老屋行動」的操作。

「包工頭」愛上新生事業

要拯救老屋,就要依靠古建修繕隊,金谿縣經過層層篩選,目前共審核確認了21個傳統建築修繕隊伍,熊貫中的這支工匠隊憑著過硬的技術成為其中的一員。

然而,對於僅壘過石頭、砌過牆的熊貫中來說,要修繕好雕梁畫棟的明清古建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會可以學。熊貫中拿出他的鑽研精神。他買來《營造法式》、《明清古建築史》閱訊,他研究梁思成的《中國古代建築史》、《清式營造則例》,他從書中吸收營養,不斷提高自己修繕古建的能力。

古建築書籍為熊貫中打開了新世界。在學習中,熊貫中慢慢體悟到,我國古建築多為磚木結構,所以在修復的時候應當注意保留建築的本質,同時還防蛀,修復後的建築才能經受得住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

「老師傅」傳承古代文化

在熊貫中看來,解讀金溪贛派建築,首先要考慮地理環境的影響。金溪一帶屬於丘陵地形,當地村落大多依山而建,自古就有「臨川才子金溪書」的美稱,讀書考取功名成為金溪青年的出路,金溪的讀書之風因此盛行,金溪人在歷史上出過2個狀元,200多位進士,當地文人雅士居多——他們既是居住者,也是自家宅院的設計師。官廳、牌樓,迴廊、庭院、雕花……贛派古民宅大氣而精緻,於細節中呈現出一派儒雅的風貌。

熊貫中說,自己做的事業不單單是贛派古建修復,更是在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他眼中,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古建木結構房子會走路,而他要做的,就是讓這些代表中華文化的房子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走向全世界。

進場施工的第一步是清理古屋內的雜物,接著木匠進場,換柱頭,換梁架,換地栿(門檻)等,凡是影響到主體結構的木構件都要換掉。然後是石匠進場 ,石匠主要是砌牆,蓋瓦,壓脊、做牆帽,定石磉等。

進行古建修繕施工裡的木匠和石匠分別有一個主墨師傅。主墨師傅是修古建的設計師。主墨師傅具有傳統的設計理念,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木匠的主墨師傅常拿著一根長長的尺子,到要修繕的老屋裡轉一圈,把要維修的地方一一記在這把長長的尺子上,然後木匠們就根據這把尺上的設計進行施工。

工匠幹活場面

「新匠人」破難題創品牌

萬事開頭難。熊貫中在合市鎮遊墊村修繕總憲第官廳時也遇到一個傳統的工藝難題,當時該工匠隊也沒見過那麼複雜的結構,怎樣去修復呢?於是,工匠隊請來富有經驗的老木匠,他們說這是「一棟挑三梁」,是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於是老木匠畫下草圖,指出修復要點和細節,最後熊貫中成功將此「一棟挑三梁」的官廳修復如初。

遊墊村的老百姓逢人就說:「我們都叫不出這個『一棟挑三梁』的名字,這樣的難辦的古建他們也能修好,真是了不起」。

還有的困難是古屋產權人對古屋修繕的要求十分高。如在合市鎮戌源古村,有一幢老屋是三兄弟的,這三個兄弟對古屋修繕要求十分高。修繕方案經常變卦。工匠隊就反覆地與三兄弟溝通,取得一致的修繕方案,得到他們的支持。

最後,熊貫中克服種種困難,按照三兄弟的要求去做,雖然多花工,少掙點錢,但精美的修繕還是得到這三兄弟的肯定,更得到戌源村老百姓的讚美。

「做手藝人做事要憑良心,德在前,藝在後,這是我師傅告訴我的。」熊貫中對我們說道。每一幢古屋都有文化,有情懷,有故事,都承載著村莊厚重的歷史。所以工匠隊在修繕古建是帶著一份虔誠,一份敬意去做,注重每個細節,儘量做到修舊如舊。讓產權人記得起兒時的回憶和美麗的鄉愁。

金溪古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的老百姓非常淳樸好客。熊貫中回憶起一個感人的故事。2019年,工匠隊在合市鎮崇麓村中麓組修繕古屋,古屋產權人是60多歲的付清秀老奶奶,她看到工匠隊日夜為她家的老屋修繕,她就在每天下午2點鐘的時候,煮幾個土雞蛋送來,有時還會送土雞煮粉,送葛粉羹,送礦泉水,老人的一片真情深深地打動了熊貫中。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其實熊貫中的這支工匠隊的好口碑都是一步步做出來的。

「土專家」,得到貴人相助

「喝水不忘挖井人」,熊貫中說他的成長得益於各級領導的關心,讓他體會到一份份溫暖,同時也覺得肩上任務更重,認識古建修繕的價值。

熊貫中參加過古建修復培訓,2019年3月開始的第一次培訓是培養古建修繕「新匠人」、傳承「工匠精神」的先期試點。「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 理事長勵小捷在會上傳達了修繕古建是一項職責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培訓班清華大學的一位教授給大家傳授很多古建知識,吳薇副縣長告訴大家做事要有情懷。

在後來的古建修繕工作中,熊貫中還記得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金谿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協會會長黃祖光到工地送清涼。

武漢大學城市與設計學院教授王炎松連續8年帶學生考察金溪古村落,熊貫中在修繕古建中有幸與武漢大學的王炎松結識,王博導對熊貫中修繕古屋表示肯定。王炎松所帶的一個研究生劉麗麗還自費來金溪與這支古建修繕隊溝通交流,她把修前的古屋,與修後的古屋進行比對,充分肯定這支古建隊的工匠精神。

熊貫中介紹,金谿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協會在「拯救老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協會黃會長、徐國遜、鄒宏等工作人員經常會到工地上監督檢查,從材料進場,到開工,到施工,都一一進行督導。協會工作人員常常告訴熊貫中,古建修繕是良心工程,工匠做事要有家國情懷,上要對得起祖宗,下要對得起子孫。

據悉,熊貫中主要在合市鎮和陸坊鄉兩個地方施工,到目前為止,工程隊修了40餘幢古屋,古屋都修得很好,得到專家和百姓的肯定。

相關焦點

  • 石屏縣「拯救老屋行動」:鄉愁歸處 情深石屏
    陳偉紅/攝)2016年,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拯救老屋行動」,讓幾近消亡的老屋迎來了「復活」的新機遇。2017年11月,經過嚴格遴選,石屏縣獲得「拯救老屋行動」整縣推進項目資金2000萬元。項目落地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拯救老屋行動」領導小組並組建辦公室,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
  • 朱虹:江西金溪—心香書屋紅 五彩錦繡谷
    江南書鄉滸灣書鋪街門樓江西有句古語「臨川才子金溪書」,大意是金溪是圖書出版印刷發行中心,臨川才子寫的書都在金溪印製、讀的書大都來自金溪。據史料記載,金溪滸灣為明清全國四大刻書中心(四堡、滸灣、武漢、北京)之一。
  • 這就是金溪!
    這個人,就是「心學」鼻祖陸九淵;這座城,就是被譽為「心學之都」的江西金溪金溪,雅稱「繡谷」、「錦繡谷」,公元994年建縣。「心學」,就是從這裡走向全國,邁出國門。陸象山,名九淵,江西金溪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 遇見美麗江西 | 金溪
    顯然不行,在金谿縣城附近百畝茶園當中,掩映著一個靜謐的古村--大坊村(非保護性村落)。在中荷文化遺產專家和藝術家的幫助下,大坊村探索了一種新舊融合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創新模式。  大坊村地處平原,被農田包圍,人們聚族而居。村子的西側區域是新村,是目前大部分村民的生活區;東側區域則以明清時期的古建為主,是村內的一期改造區。  村史館、族譜館等,給這些古屋注入了新的生機。
  • 金谿縣全力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金溪模式」
    9月23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江西省委網信辦協辦的「中部崛起勢正勁」網絡主題活動網絡媒體記者走進象山故裡、心學聖地--金谿縣,跨越金溪千年厚重歷史,領略金溪江南風光。金谿縣位於江西東部、撫河中遊,歷史上曾因出金產銀,山間溪水色澤如金,而得「金溪」之名。
  • 撫州金溪:積極探索古村+保護與開發模式
    近年來,金谿縣在全面推進「拯救老屋行動」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思路,探索出「古村+休閒」、「古村+旅遊」、「古村+研學」等模式,摸索總結了一套可複製、操作性強、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古村落保護與開發「金溪模式」。
  • 江西金溪:石門古村的詩和遠方
    央廣網金溪11月30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吳海錫 全斌華)「殘雪疏山發瞑煙,卷帆春度石門前,空宵為夢羅夫子,明月姑峰一線天,小住袈裟白雲地,更過石門文字禪,平遠空高一回首,清淺麻姑誰泊船」。這是我國明代著名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的詩作《已亥發春送達公訪白雲石門過盱吊明德夫子二首》,詩中描繪的石門即是如今的撫州市金谿縣石門鄉石門古村。
  • 金溪:積極探索古村+保護與開發模式
    近年來,我縣在全面推進「拯救老屋行動」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思路,探索出「古村+休閒」、「古村+旅遊」、「古村+研學」等模式,摸索總結了一套可複製、操作性強、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古村落保護與開發「金溪模式」。
  • 金溪美麗鄉村之大坊村
    這裡,曾經雜草叢生,滿目殘垣斷壁,久經歲月的一棟棟老屋,在夕陽下日暮蒼山遠,無處話悽涼。這裡,曾有熱鬧光景,全村100多戶,生於斯,長於斯,只因歲月不居,漸漸人走巷空,直落得空村惟見鳥,落日不逢人。在金谿縣城附近的百畝茶園當中,掩映著一個靜謐的古村--大坊村。這裡有著900多年歷史,全村100多戶村民全部姓李,是一個傳統文化、傳統古建築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像中國許多村莊一樣,大坊村的百姓漸漸搬離老村,離開老屋,在老村周邊建起新村,蓋上新房子。古村逐漸成了空村,成了荒村,老屋一棟棟坍塌,雜草一叢叢生長。
  • 《本草綱目》出版四年前李時珍抱憾西歸,早到金溪滸灣就能圓夢了
    因為江西文風鼎盛,文人士子喜私刻書稿收藏或用於家塾授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如元代金溪危素即請外地工匠坐家刻印《雲林集詩稿》。危素(公元1303—公元1372年),字太樸,號雲林,江西撫州金溪人,唐朝撫州刺史危全諷的後代,元末明初歷史學家、文學家。
  • 金溪將設火車站?
    張文貴代表金谿縣委、縣政府和金溪人民對中鐵上海設計院表示衷心感謝,並就兩條鐵路經過金溪且並站建設提出了建議。說到金谿縣,小編帶你了解金溪金谿縣,隸屬於江西省撫州市,位於江西東部、撫河中遊。金谿縣城有保存完好的金溪古城,還保存有數量驚人的贛派建築古村落群,被譽為「一座沒有圍牆的古村落博物館
  • 千年古邑,撫州金溪
    千年古邑撫州金溪自古就有「象山故裡、江南書鄉、華夏香都」的美譽,這個江西小城不僅是臨川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更是中國著名的香都,如這個「鄴水朱華」的金溪一樣,格林豪泰撫州金谿縣錦繡華城智選酒店也是這片土地上的光彩一筆,值得一住。
  • 撫州金溪新增城鄉公交班線
    本報訊  10月22日上午,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城鄉公交班線、金溪—鷹潭北站城際公交班線在金溪客運樞紐站行開通儀式。 江西長運下屬公司撫州長運為方便金谿縣各鄉鎮和金溪往來鷹潭人民群眾的出行,改善乘車環境,斥資近4000萬元收購原農村客運班線的老舊經營車輛,先後購置60輛新能源純電動公交客車用於金溪城鄉公交運營和金溪—鷹潭北站城際公交運營。撫州長運金溪公司嚴格按照「五定」進行線路優化,實行無人售票、自動投幣的公交運營模式,票價已在原農村客運票價基礎上平均下降30%。
  • 江西金溪:大雨難擋古村遊興(組圖)
    江西金溪 鄧興東 攝
  • 江西金溪:初冬鄉村美 俯瞰下稻田和農居構成一副美麗畫卷
    江西金溪,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合市鎮霞澌龔家村一帶,稻田、民居、樹林等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初冬鄉村畫卷。近年來,金谿縣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讓鄉村變得更加生態、宜居、美麗,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鄧興東/IC photo
  • 金溪:沖天香陣透城鄉
    金溪,這座王安石筆下「相邀錦繡谷中春」的小城,正以堅定的綠色發展實踐、前所未有的氣魄和手筆,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徑。從綠化到彩化,小城演繹繽紛之美走進左坊鎮下許村小組苗木種植基地,花圃裡櫻花苗生機盎然,紫薇花搭建的籬笆牆綠意蔥蔥,滿眼都是賞心悅目的鄉村美景。誰也不會想到,僅僅幾個月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
  • 贛州黃沙村位於大山之間,江西少見的瓦房老屋很熟悉,位於贛縣區
    瓦房老屋曾經在江西地區是非常常見的傳統建築如今早已變得少見,在很多地方已無處找尋能看到的都是一棟棟鋼筋水泥房。如今想在尋覓一絲老屋的影像只能去往偏遠山區了。這裡不僅有棟棟堅實的鋼筋水泥房也能找尋到一些鄉愁的記憶——老屋。
  • 江西贛縣區清溪村的青磚老屋,古建築眾多有客家人熟悉的鄉村景色
    贛派建築是江西民居的代表,布局簡潔,樸實素雅,是贛派民居建築的主要特色。雖然說贛派建築是江西民居代表但是而今存在的越來越少。清溪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南塘鎮。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清溪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輕盈飄動的白雲古老的青磚老屋。老舊的建築是歷史變化的見證。
  • 江西金溪:生態城郊,美若畫卷(組圖)
    金溪 鄧興東 攝2020年8月17日,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生態城郊,風光旖旎,美如畫卷。金溪 鄧興東 攝2020年8月17日,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生態城郊,風光旖旎,美如畫卷。金溪 鄧興東 攝2020年8月17日,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生態城郊,風光旖旎,美如畫卷。
  • 江西第一製糖廠,南康人曾最驕傲的地方,熟悉的瓦房老屋盡顯滄桑
    江西第一製糖廠在江西曾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地方,在贛州南康地區更是家喻戶曉,只是在時間的長河裡,它的輝煌已經不在。如今的江西第一製糖廠已成為許許多多人永遠無法忘記的地方,雖然現在這裡盡顯落魄但是曾經輝煌的歷史永遠存在。每一棟老屋、每一棵高大的樹木、每一條曾經來來回回走過的路都是江西第一製糖廠歷史變化的見證,歲月無法挽留記憶永遠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