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金溪11月18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全斌華)烈日當空,瓦刀揮舞,砌塊翻飛,木屑四濺,切割機發出嘶鳴,11月17日,記者走進撫州市金谿縣陸坊鄉陸坊村古建築修繕現場,只見石匠、木匠、泥水匠等都在有條不紊地幹著自己的活,他們渾身有勁。這支工匠隊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樂觀、堅強、專業,對古屋有一種深厚情懷。 這支工匠隊叫金溪合市鎮霞澌龔家古建修繕隊,該隊有20多人。隊長叫熊貫中,今年47歲,看上去是一個土氣中帶精明的中年人。熊貫中19歲開始學石匠,做石匠這行有20多年了,但做古建築修繕卻只有1年多。
木匠做榫卯結構
金溪共保存有明清時古建築11633棟,有古村落102個, 金溪被世人譽為「一座沒有圍牆的古村落博物館」。但因歷史原因,很多古建都出現坍塌,金谿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該縣歷史文化傳承,加強古村保護工作,最終被確定為「拯救老屋行動"整縣推進項目實施縣。
2017年3月18日金谿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協會正式成立。會長黃祖光負責具體「拯救老屋行動」的操作。
「包工頭」愛上新生事業
要拯救老屋,就要依靠古建修繕隊,金谿縣經過層層篩選,目前共審核確認了21個傳統建築修繕隊伍,熊貫中的這支工匠隊憑著過硬的技術成為其中的一員。
然而,對於僅壘過石頭、砌過牆的熊貫中來說,要修繕好雕梁畫棟的明清古建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會可以學。熊貫中拿出他的鑽研精神。他買來《營造法式》、《明清古建築史》閱訊,他研究梁思成的《中國古代建築史》、《清式營造則例》,他從書中吸收營養,不斷提高自己修繕古建的能力。
古建築書籍為熊貫中打開了新世界。在學習中,熊貫中慢慢體悟到,我國古建築多為磚木結構,所以在修復的時候應當注意保留建築的本質,同時還防蛀,修復後的建築才能經受得住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
「老師傅」傳承古代文化
在熊貫中看來,解讀金溪贛派建築,首先要考慮地理環境的影響。金溪一帶屬於丘陵地形,當地村落大多依山而建,自古就有「臨川才子金溪書」的美稱,讀書考取功名成為金溪青年的出路,金溪的讀書之風因此盛行,金溪人在歷史上出過2個狀元,200多位進士,當地文人雅士居多——他們既是居住者,也是自家宅院的設計師。官廳、牌樓,迴廊、庭院、雕花……贛派古民宅大氣而精緻,於細節中呈現出一派儒雅的風貌。
熊貫中說,自己做的事業不單單是贛派古建修復,更是在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他眼中,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古建木結構房子會走路,而他要做的,就是讓這些代表中華文化的房子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走向全世界。
進場施工的第一步是清理古屋內的雜物,接著木匠進場,換柱頭,換梁架,換地栿(門檻)等,凡是影響到主體結構的木構件都要換掉。然後是石匠進場 ,石匠主要是砌牆,蓋瓦,壓脊、做牆帽,定石磉等。
進行古建修繕施工裡的木匠和石匠分別有一個主墨師傅。主墨師傅是修古建的設計師。主墨師傅具有傳統的設計理念,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木匠的主墨師傅常拿著一根長長的尺子,到要修繕的老屋裡轉一圈,把要維修的地方一一記在這把長長的尺子上,然後木匠們就根據這把尺上的設計進行施工。
工匠幹活場面
「新匠人」破難題創品牌
萬事開頭難。熊貫中在合市鎮遊墊村修繕總憲第官廳時也遇到一個傳統的工藝難題,當時該工匠隊也沒見過那麼複雜的結構,怎樣去修復呢?於是,工匠隊請來富有經驗的老木匠,他們說這是「一棟挑三梁」,是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於是老木匠畫下草圖,指出修復要點和細節,最後熊貫中成功將此「一棟挑三梁」的官廳修復如初。
遊墊村的老百姓逢人就說:「我們都叫不出這個『一棟挑三梁』的名字,這樣的難辦的古建他們也能修好,真是了不起」。
還有的困難是古屋產權人對古屋修繕的要求十分高。如在合市鎮戌源古村,有一幢老屋是三兄弟的,這三個兄弟對古屋修繕要求十分高。修繕方案經常變卦。工匠隊就反覆地與三兄弟溝通,取得一致的修繕方案,得到他們的支持。
最後,熊貫中克服種種困難,按照三兄弟的要求去做,雖然多花工,少掙點錢,但精美的修繕還是得到這三兄弟的肯定,更得到戌源村老百姓的讚美。
「做手藝人做事要憑良心,德在前,藝在後,這是我師傅告訴我的。」熊貫中對我們說道。每一幢古屋都有文化,有情懷,有故事,都承載著村莊厚重的歷史。所以工匠隊在修繕古建是帶著一份虔誠,一份敬意去做,注重每個細節,儘量做到修舊如舊。讓產權人記得起兒時的回憶和美麗的鄉愁。
金溪古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的老百姓非常淳樸好客。熊貫中回憶起一個感人的故事。2019年,工匠隊在合市鎮崇麓村中麓組修繕古屋,古屋產權人是60多歲的付清秀老奶奶,她看到工匠隊日夜為她家的老屋修繕,她就在每天下午2點鐘的時候,煮幾個土雞蛋送來,有時還會送土雞煮粉,送葛粉羹,送礦泉水,老人的一片真情深深地打動了熊貫中。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其實熊貫中的這支工匠隊的好口碑都是一步步做出來的。
「土專家」,得到貴人相助
「喝水不忘挖井人」,熊貫中說他的成長得益於各級領導的關心,讓他體會到一份份溫暖,同時也覺得肩上任務更重,認識古建修繕的價值。
熊貫中參加過古建修復培訓,2019年3月開始的第一次培訓是培養古建修繕「新匠人」、傳承「工匠精神」的先期試點。「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 理事長勵小捷在會上傳達了修繕古建是一項職責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培訓班清華大學的一位教授給大家傳授很多古建知識,吳薇副縣長告訴大家做事要有情懷。
在後來的古建修繕工作中,熊貫中還記得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金谿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協會會長黃祖光到工地送清涼。
武漢大學城市與設計學院教授王炎松連續8年帶學生考察金溪古村落,熊貫中在修繕古建中有幸與武漢大學的王炎松結識,王博導對熊貫中修繕古屋表示肯定。王炎松所帶的一個研究生劉麗麗還自費來金溪與這支古建修繕隊溝通交流,她把修前的古屋,與修後的古屋進行比對,充分肯定這支古建隊的工匠精神。
熊貫中介紹,金谿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協會在「拯救老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協會黃會長、徐國遜、鄒宏等工作人員經常會到工地上監督檢查,從材料進場,到開工,到施工,都一一進行督導。協會工作人員常常告訴熊貫中,古建修繕是良心工程,工匠做事要有家國情懷,上要對得起祖宗,下要對得起子孫。
據悉,熊貫中主要在合市鎮和陸坊鄉兩個地方施工,到目前為止,工程隊修了40餘幢古屋,古屋都修得很好,得到專家和百姓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