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有很多奇特的習俗,之前討論過不少。
比如說,廣州人外出吃飯前會用水衝洗碗筷,不洗不過癮,雖然科學上來說並沒什麼卵用。
再比如說,如果公交車或者地鐵上有人從座位上起身,而有人湊上去霸在位置周圍,並不直接坐下,也不讓別人坐,而是站幾十秒再坐。
據說,是為了不染病,免去痔瘡傳染的可能……
而其實,我們知道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發源地,很多習俗習慣都影響了全國人民。
比如說現在去到全國,你都能看到用開水衝筷子的食客,北京也一樣。
比如,你吃完了也會說「服務員買單」,而不是「服務員結帳」
這些都還好,但廣東人有點讓我受不了的是,在廁所裡放廢紙簍。
廁所本就是五穀輪迴之所,還有個比較髒的出口,基本上只要沒有用的東西,都會往裡扔。
再放個紙簍,就挺有意思了。
你在這個紙簍裡面見得最多的,是沾上了排洩物的紙巾,不僅外觀令人難以忍受,還散發著奇異的味道,而且往往「招蜂引蝶」。
據說味道的來源,就是物體本身的顆粒化……所以你聞到廢紙簍裡的味道,證明某些東西已經顆粒化鑽進了你的鼻子……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這一做法起源於廣東,但筆者第一次見到這種做法,就是在廣東。而其他的地方沒有紙簍,紙都是直接去下水道的。
帶著無比好奇的心情,我查找了一下緣由,最多的說法是:
目的就是為了怕堵住廁所啊!如果扔經常被堵啊
有來自於廣東的朋友現身說法
我們特別鄙視那些直接把紙巾扔到坑裡的。會堵啊!
我想從上世紀90年代家裡有廁所之後,我一直都是紙巾直接扔下水道,沒堵過。大概作者上了幾十年的假廁所?
而且放紙簍真的不乾淨啊,噁心不說,還容易傳染病菌。尤其廣東這麼熱的地方,蒼蠅肆虐……
也有些朋友的解釋看起來就有理有據很多
第一,衛生紙普及的時間並不長,起碼也是90年代以後。
那以前用什麼?用報紙,用普通的白紙的,那個確實會堵,所以在旁邊放個紙簍。
第二,結合第一點的情況下,那個時候的廁所確實存在馬桶口太小從而堵起來的情況
第三,女生除了扔紙,還有姨媽巾,這個可不適合扔馬桶,真的會堵。
這樣解釋,就好懂很多,也可以理解了。
不過,即使是第一點第二點,也要結合時間帶入來看,才能理解。
用抽水馬桶、用捲筒手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出現的。也就是現在的城市,而且是城市裡的好一點的商場、酒店。小城市、鄉鎮農村,這些地方絕大多數用的還是非常劣質的手紙(粗糙、硬),甚至直接用舊書、報紙之類。
面巾紙相對於手紙來講,溼強度就要高些,這樣在擦汗的時候,不至於一碰到水就失去強度而爛掉,那樣會在手上、臉上留下許多紙屑紙毛,很不爽。但是它的這個特性(溼後仍有結合強度),就會在馬桶衝水時,也不容易衝散,存在堵塞的可能(其實這個可能極其小,因為面巾紙並不厚實,即使沒有衝散,也不會成大團而導致堵塞)
但是別的這些紙如擦手紙、報紙、書、雜誌紙,就比較結實了,甚至有的雜誌紙遇水後短時間都不會被浸透(施膠度比較高),保持紙團的形狀,這樣的紙團有三五個的話,堵塞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而現在自己家,肯定是用手紙的(而且是一定總有的),所以直接丟進去,沒有問題。
大多數公司、好一些的酒店、機場等,也提供足夠的手紙,絕大多數也不放紙簍的(至少是男廁所這邊),直接丟,沒有問題。
不用擔心堵塞,廁紙扔進馬桶,乾淨清爽又方便,大家肆意的衝走就可以啦,不要再讓用過的廁紙扔紙簍這一陋習困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