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一趟東莞茶山鎮的南社明清古村落(會有詳細遊記,敬請留意!),溜了一圈景色沒看多少,手信卻買上了。正要出去的時候,看見一手信店就進去看看,買了一個裝著崖柏粉的香囊和一罐陳年醃製的金桔。原本沒有興趣買的,但在特產店逛了逛,對東莞的沉香挺有興趣,於是便買了一個香囊,可以掛在車上,驅蚊也好,裝飾也好。
回到家,才發現自己只是去隔壁鎮的一個景點而已,居然還帶回特產回來,也真心服了自己。不過細想,發現自己從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凡是出遊都喜歡買特產了。
要知道買特產這個事是在我初出茅廬的年紀時嗤之以鼻的。以前覺得旅遊景區裡的特產都是一個陷阱,專門坑遊客的,叫價賊高,質量卻不好。而且視那些趨之若鶩的遊客為任人宰割的肥豬,好吧,現在自己也成為一頭肥豬,即使價格有點小貴,還樂意掏錢買。
我想大概是買下了當下的愉悅心情和當是留作紀念。
用惡作劇的方式在景區裡留下到此一遊,是不文明遊客的行為,但是可以買下當地的特色產品來標記自己去過這裡,在這裡打過卡,相對來說有意義多了。
但是每個地方的特產要有選擇性買,那些每個地方「出鏡率」極其高的商品可以一笑而過,買的要是當地的特別的、優良的、有代表性也對自己有特殊價值的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不過,往往,當你出遊在外,看到好山好水好風景,心智變得沒有那麼理性,買東西很多時候看重買的心情而非實用性,只要對上眼,自己喜歡就可能馬上入手,其實就是很容易產生消費衝動。
我自己也買過不少這些有的沒的,在幾年前,在臺山上川島,我買了一個用貝殼組合的兩隻鳥,因為是去海邊嘛,貝殼做的商品在我看來很有代表性,即使我知道那些貝殼做的小飾品都是從批發市場運過來銷售的。
也有一次,去清遠九門溝,看見景區大門路邊有幾個老婆婆在擺攤,抵不過老婆婆們的吆喝,便幫襯買了一捆幹竹筍,拿到家裡卻不知道怎麼烹煮。
再有去杭州時在南宋御街買了一個剪紙畫,看著剪紙的姑娘這樣專注地剪,手中的紅紙慢慢被煥發生命力,即使有點小貴,我還是買了一個,是小孩用竹竿打榆錢樹的剪紙畫,裱起來的,一直放到現在,依然歷久如新。
很多人買了特產回到家裡,才知道後悔,責問自己為什麼當時衝昏頭腦了,隨之丟在一邊然後不知所蹤這也是我們比較常見的現象。所以,我們旅遊前先作了解,或者可以諮詢下當地人,這樣買特產才沒有很坑。
說那麼久,想問問大家,當你出遊時會帶手信麼?你買過什麼奇葩的手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