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孺子令狐楚:組詩《少年行》四首,是他壯志凌雲的一生的寫照

2020-12-17 騰訊網

在唐代中期的詩壇上,雖然沒有了盛唐時期的那種鼎盛恢弘、全面繁榮的氣象,但是依然有許多優秀的詩人,而令狐楚就是中唐時期詩壇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他的駢體文和詩文尤為出色,被公認為當時「文壇三絕」之一,令狐楚的先祖是令狐德棻。

唐長安城

令狐德棻是初唐著名學者,在文史方面就有頗高的建樹,在唐高宗時期任弘文館學士,晚年他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著述上,但凡國家有修撰史書之類的文化工作,他都無不參與,令狐氏也成為唐朝的功臣之家。而令狐楚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仕宦之家、書香門第,據史書記載:

令狐楚,字殼士,自言國初十八學士德棻(fēn,令狐德棻)之裔。祖崇亮,綿州昌明縣令。父承簡,太原府功曹。——《舊唐書》

令狐楚繪像

令狐楚才思俊麗,尤善四六駢文,他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時人評價其詩「宏毅闊遠」,尤其擅長於絕句。由於在文化(詩文)方面取得的成就,令狐楚更是被稱為「一代文宗」。

令狐楚在中唐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同樣表現出傑出的處理和應變能力,曾累官至宰相,唐代詩人溫庭筠(和令狐楚為詩友)有《戲令狐相》詩:「自從元相(丞相,指令狐楚)登庸後,天下諸胡盡帶鈴。」

令狐楚少而好學,進士及第

令狐楚祖籍甘肅敦煌,766年出生於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父親在太原府擔任功曹,幼年時期的令狐楚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從小聰穎異常,在文學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天賦,五歲的時候就能寫出文章。

年少的令狐楚好學,這與他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氛圍的薰陶是分不開的,因為他的家庭就是典型的書香門第,文學素養是一脈相承的。據《舊唐書·令狐楚傳》記載:

家世儒素。楚兒童時已學屬文,弱冠應進士,貞元七年登第。

唐代科考場景

元代文學家辛文房在《唐才子傳·卷五》中也有相同的記載:「楚(令狐楚),字殼士,敦煌人也。五歲能文章。貞元七年尹樞榜進士及第。」

唐德宗李适(kuò)貞元七年(791年)冬天,26歲的令狐楚考中了進士,進入大唐公務員的序列,他在進士科策第中的詩作就是這首《青雲幹呂》:

鬱郁復紛紛,青霄幹呂雲。

色令天下見,候向管中分。

遠覆無人境,遙彰有德君。

瑞容驚不散,冥感信稀聞。

湛露羞依草,南風恥帶薰。

恭維漢武帝,餘烈尚氛氳。

「幹呂」是入呂的意思。古代稱律為陽,呂為陰,所以「幹呂」即是陰氣調和的意思,也寓指太平盛世。《海內十洲記·聚窟洲》:「臣國去此三十萬裡,國有常佔,東風入律,百旬不休,青雲幹呂,連月不散者,中國時有好道之君。」

《青雲幹呂》·詩意圖

這是一首應制詩,詩題「青雲幹呂」本身就是帶有吉祥的寓意和徵兆,詩中也體現了令狐楚少年時的意氣風發,年少有為的豪情壯志,以及報效國家的一腔熱忱。

學而優則仕是學子孜孜追求的目標,也是終極夢想,從令狐楚的《青雲幹呂》詩中能看出來他對於美好未來的期盼和一腔報國熱血,以及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對和平以及盛世的渴望。

進士及第後,令狐楚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宏文館校書郎,在唐代屬於正九品上的官職。校書郎是管理國家藏書,從事圖書校讎、訂正書籍訛誤的官職,官階雖然不高,但是要有專業的知識,尤其是要博覽群書,知識儲備量要大。

令狐楚在這方面無疑是專業對口,他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一工作中。

唐長安城數字復原圖

有情有義,德才兼備

令狐楚在少年時,王拱就很賞識他的才華,給他提供了很多幫助。及第後,王拱第一時間就向令狐楚發出了邀請,此時王拱已任桂林觀察使,他希望令狐楚能到自己的府中任職。

王拱擔心令狐楚不來,直接向德宗皇帝寫了奏摺,在皇帝跟前要人,令狐楚有感於王拱的深情厚愛,遂辭掉了校書郎的工作,遠赴桂林。

琅邪王拱識公於童丱(guàn,兒童束髮成兩角的樣子),雅器重之。至是拱自虞部正郎領桂州,銳於闢賢以酬不次之遇,先拜章而後告公。既而授試宏文館校書郎。公為人子,重難遠行,稟命而去。——《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集序》

桂林

長安到桂林,一路兩三千裡的路程,這位白衣少年捨棄了溫暖舒適的家園,也捨棄了長安城裡尊榮的工作,千裡迢迢的來到桂林。令狐楚是有情有義的少年郎,他在王拱的幕府中工作了一年,一年中他對工作兢兢業業,沒有參加過宴遊活動。

當令狐楚收到家書,聞知父親生病,他辭別了王拱,回到了家鄉并州(今山西太原),探望生病的父親,已盡人子孝道。

并州(今山西太原)

令狐楚有情有義,而且是青年才俊,得到了當地官員的青睞。令狐楚在家期間,先後有李說、嚴綬、鄭儋三位節度使鎮守太原,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徵辟令狐楚,讓他在幕府中工作。令狐楚憑藉著什麼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呢?原因就是他在品質與才學兩方面都很出色。

這樣德才兼備且有能力的人,是他們都想得到的人才,節度使都想自己的幕府中多一些有識之士,成為自己有力的幫手。令狐楚在仕途上憑藉著自己的能力一路由掌書記做到了節度判官。

公為人子,重難遠行,稟命而去。居一歲,竟迫方寸而歸。家在並、汾間,急於祿養,捧從事檄於并州。凡更三牧,官至監察御史。

太原永祚寺雙塔

為長官們起草文件,代寫奏章之類的工作自然而就就落到了令狐楚的身上,令狐楚才思敏捷,寫起文件、奏章來輕而易舉,而且辭藻別具一格,文筆清新俊麗,據史載:

楚才思俊麗。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為,頗稱之。少年行

令狐楚在桂林和太原一幹就是好幾年,他逐漸嶄露頭角,以詩文著稱,這也引起了唐德宗的高度關注(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為,頗稱之),隨後皇帝一道聖旨調任令狐楚到長安工作,他的能力和才華需要到更大的平臺去展現。

在長安仕途上,由於他出色的表現,而升遷為正四品禮部侍郎(儀曹郎),並以詩文著稱於世,真正實現了他「青雲幹呂」的夢想,是實現了他「文雄於邊」到「文雄於國」的華麗轉變。

始公參大滷記室,以文雄於邊。議者謂一方不足以騁用,徵拜於朝。累遷儀曹郎,乃登西掖,入內署,籲謨密勿,遂委魁柄,斯以文雄於國也。——《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序》

令狐楚從年輕時在基層邊關任職到晚年從政的歷程,可以從他的組詩《少年行四首》中看出來,通過這四首組詩中可以了解一下令狐楚的心路歷程和任職的生活軌跡,其實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大唐芙蓉園

(一)

《少年行四首》是詩人創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是作者回憶自己青年時期在邊州的生活,以及晚年生活的狀況與心境。

少年行(一)

少小邊州慣放狂,驏(chǎn)騎蕃馬射黃羊。

如今年事無筋力,猶倚營門數雁行。

《少年行》第一首前兩句是詩人的回憶。詩人懷著留戀的心情描述了自己青年時期在邊城的生活。「驏騎蕃馬射黃羊」的生活確實讓人深深懷念,「放狂」二字寫出了詩人對這種生活的評價,也流露出對這種愜意生活的欣賞之情。

因為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已步入暮年,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是一種懷舊,越是暮年,越是懷念朝氣蓬勃的青年時代,所以這首詩給人一種感情飽滿充沛的感覺。

「少小邊州慣放狂,驏騎蕃馬射黃羊」·詩意圖

詩的後兩句是真的情景再現,詩句描述了詩人此時此刻的現狀和心理,雖然現在已進入暮年「年老無筋力」了,但詩人仍然「猶倚營門數雁行」,仍然想把高空飛行的大雁射下來。

這樣的心理描寫何嘗不是三國時期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何嘗不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呢,詩人不服老的精神躍然紙上,這兩句將詩人的心理描寫地淋漓盡致,具體而真實。

這首詩語言通俗流暢,以簡潔接近於口語的詩句寫出了自己青年時期及現在的生活情形,全詩最後後一句含蓄深刻,令人回味。

令狐楚《少年行(一)》·詩意圖

(二)

第二首詩先寫作者自己的身世和武藝,後寫作者馳騁邊塞的馬上生活。

少年行(二)

家本清河住五城,須憑弓箭得功名。

等閒飛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射聲。

在這首詩的第一句中,詩人開門見山,道出自己的出生地。七個字就有四個字是地名,但在詩句的布局上卻又十分巧妙,詩人又把詞組「本住」一分為二,讓這兩個字與地名互相配搭,詩人遣詞造句的功夫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句寫詩人為博取功名而要苦練一身的武藝,需要縱馬馳騁,需要箭法嫻熟,從詩句中也能看出來令狐楚是文武雙全之人,真可謂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種寫法含蓄而委婉,顯得非常低調。

後兩句描寫了自己青年時在秋原縱馬馳騁、彎弓射獵的邊塞生活。「飛鞚(kòng,馬絡頭)秋原」是有一定難度的事情,在詩人口中成為「等閒」事,說明這種生活是邊州的日常,又點出詩人豪邁的氣概。

尤其是最後一句中的「獨」字與「試」字,風趣的用詞中表現出詩人卓爾不凡與氣派宏大,確實是「文雄於邊」。作名詞用的「聲」字指明詩人射出的箭是響羽箭,又使這首詩增添了聲樂與動感。詩從多方麵塑造了詩人的青年時期形象。個性突出,語言簡潔不失優美,也準確地點明了主題「少年行」。

「等閒飛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射聲」·詩意圖

(三)

第三首詩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的一片愛國熱情,抒發了詩人以身報國、為國效力的愛國情懷。

少年行(三)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鹹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前兩句濃墨重彩地渲染了詩人青年時期出徵的豪邁氣概,從第二首《少年行》詩中我們知道令狐楚不光詩文出彩,弓馬也很嫻熟。「弓背霞明劍照霜」意思是弓箭在霞光中閃耀著光芒,寶劍照耀著寒霜,從詩人隨身配備的武器反映出作者平時勤於操練,而不是久疏戰陣。

第二句中的「秋風」二字點明了出徵的時間節令,「走馬」二字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在凜冽的秋風之中,詩人隨出徵的隊伍離開鹹陽,奔赴疆場,為國效力。一二句側重於描寫作者和出徵將士的颯爽英姿,又突出表現了詩人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

詩的後兩句抒發了將士們的決心,此次出徵的目的就是為了收復自安史之亂後已淪於敵手的河湟之地,將士們為收復失地而出徵,是正義之師、是正義之戰。

激越昂揚的詩句將作者和將士們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表達地淋漓盡致,「不擬回頭望故鄉」,就寫出了將士們為正義而戰的決心,為國捐軀的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這首詩的層次分明,情景交融,通過前兩句的渲染突出了詩人的英雄形象和報效國家的熱情。後兩句詩人抓住了對國土喪失的痛惜,洋溢著摯誠的愛國熱情,語言簡煉、生動、節奏感強又是本詩的一大亮點。

從《少年行》第三首中我們又得知了白衣少年令狐楚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

第四首詩寫作者年老飲酒,對過去的回憶。

少年行(四)

霜滿中庭月過樓,金尊玉柱對清秋。

當年稱意須為樂,不到天明未肯休。

「霜滿中庭月過樓,金尊玉柱對清秋」·詩意圖

第四首詩看似與前三首無關,實際上,這一首與前三首是不可分的有機統一整體,這一首詩是作者年老時飲酒回憶過往之作。

首句先點明環境,這是一個深秋有霜的清晨,天色微明,月亮已經過了小樓。首句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烘託了全詩的意境。

然後寫詩人倚靠著小樓中的柱子,手捧酒杯觀賞庭院中的深秋景色,照應前兩句,只有深秋才會有霜降。後兩句借景述懷,過去的稱心如意和快樂早就過去。

「少小邊州慣放狂,驏騎蕃馬射黃羊」的青春時代生活已經一去不返了;「等閒飛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射聲」的豪情壯志現在已經力不從心了;「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鹹陽」的軍旅生涯只能停留在美好的回憶中了。

此刻的詩人只能飲酒,只能「金尊玉柱對清秋」,只能將一生的豪情融入到一杯酒中,所以飲酒到天明也不罷休了。《少年行》前三首和最後一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組詩從幾個方面寫出了一位有志少年的經歷,暮年的令狐楚何嘗不具備一顆年輕的心!

仕途並非一帆風順

元和十五年(820年),令狐楚擔任山陵使期間,因親吏贓汙事受到牽連,被貶衡州刺史。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剛剛被召回京師任戶部尚書,回到長安不足半年的令狐楚又改任東都(洛陽)留守。

洛陽

唐代官員以京官為重,東都留守是閒職,遠離長安使令狐楚心情怏怏不快,他作下《赴東都別牡丹》一詩。詩作借花開之際表達離別,以細膩的描寫表達詩人依依不捨之情,道出了何時才能再回長安的無限感慨:

赴東都別牡丹

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

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

洛陽牡丹

詩作是以牡丹為題的離別詩。首句「十年不見小庭花」點明詩作的創作時間背景,以不見家中牡丹花訴說十年離家終於歸來。隨後說到在牡丹臨開之際自己又不得不離開家園,「臨到」二字表露出詩人的遺憾之情。

詩人時年已經64歲,十年沒有回到京城長安,而歸京不足一年,牡丹將要開花之際就要再次離別,隱隱中包含詩人的留戀:哪怕多留幾日看到牡丹開花也行呀。其實表達了詩人的依依不捨和對家園的留戀。

洛陽牡丹

全詩以牡丹為題而展開,講述了一個離家十年剛剛回來卻又不得不離開的故事。寫作手法含蓄委婉,用筆精煉。

「上馬出門回首望」一句中,三個動詞的連續使用,一氣呵成,連貫動作看似平淡無常,實則是精心提煉,讓人讀出字裡行間的不舍之情、離別之意。

作者用簡單質樸的文字表達出離別時深深的不舍與眷戀,暮年的令狐楚依然要重複青年時壯志凌雲的「少年行」。

令狐楚繪像

對青年的提攜

令狐楚是當時政壇和文壇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他的駢文與韓愈的古文、杜甫的詩歌,在當時被公認為三絕。

由於令狐楚的聲望和影響力,以及他的駢體文風格和寫作技巧,因而吸引了一大批的青年學子模仿他的風格,而令狐楚對青年後輩則是不遺餘力地幫助和提攜

楚外嚴重不可犯,而中寬厚,待士有禮。

這其中就有後來享譽詩壇的李商隱,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令狐楚的提攜和培養,才成就了李商隱的詩名,也幫助李商隱進入了仕途。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李商隱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幼年的李商隱只得和母親回到河南故鄉,而此時令狐楚正好鎮守河陽,他施行善政,體察民情,頗有政績,而作為一方父母官,發現和提拔人才也是一項重要工作。

李商隱在河陽期間堅持學習,而且他有文學方面的天賦,很小的時候就能寫出漂亮的文章。

在河陽李商隱也嶄露頭角,這自然引起了令狐楚的關注,他隨機將李商隱來到了自己身邊,對這位青年才俊給予了極大的幫助,當然也包括文學方面的指導,從此李商隱就一直跟隨在令狐楚的身邊。

商隱幼能為文。令狐楚鎮河陽,以所業文幹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禮之,令與諸子遊。楚鎮天平、汴州,從為巡官,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開成二年,方登進士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調補弘農尉。會昌二年,又以書判拔萃。……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從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隱,自是始為今體章奏。博學強記,下筆不能自休,尤善為誄奠之辭。——《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商隱傳》

李商隱

從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令狐楚去世,他們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親密的關係。

令狐楚在病危之際召喚李商隱來到身邊,要求他代為撰寫遺表,由此也能看出來令狐楚對這位他一手提攜栽培的青年後生的信任和重視。

疾甚,諸子進藥,不肯御,曰:"士固有命,何事此物邪?"自力為奏謝天子,召門人李商隱曰:"吾氣魄已殫,情思俱盡,然所懷未已,強欲自寫聞天,恐辭語乖舛,子當助我成之。"

李商隱

結語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71歲的令狐楚在山南西道節度使任上致仕,837年他在山南西道節度使鎮上(今陝西漢中市東)去世。

他自稱為"白雲孺子",初入仕途就千裡迢迢奔赴桂林的白衣少年,一生奔波在路上的白衣少年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站。縱觀令狐楚一生的詩作《少年行》,就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令狐楚生前好友劉禹錫在《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集序》中對令狐楚的詩文做出了評價,是相當中肯的:

咫尺之管,文敏者執而運之,所知皆合。在藩聳萬夫之觀望,立朝賁群寮之頰舌,居內成大政之風霆。導畎澮於章奏,鼓洪瀾於訓誥。筆端膚寸,膏潤天下。文章之用,極其至矣。而又餘力工於篇什,古文士所難兼焉。

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令狐楚一生著述頗豐,有《漆奩集》 130卷、《梁苑文類》 3卷、《表奏集》10卷,但均散佚。

清朝初年編修的《全唐詩》輯錄了50餘首令狐楚的詩歌,我們通過結合史料鑑賞詩歌的方法去窺知這位白衣孺子的生活點滴,也是一件快慰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詩詞|鮮衣怒馬少年時,不負韶華行且知
    成長是一場永不設限的遠行,步伐輕快而又無比堅定,而少年時期,便是我們一生中最美的風景。今日,小月同你一道,到古詩詞中去探尋古人的少年之行。從中,我們不難窺見任氣逞能的李白當年年少的影子,這是他對自己年輕時候的一種回憶,也只有擁有過如此青春年少際遇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讀之豪邁俊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唐·王維《少年行四首·其二》古時候稱那種重義輕生死、勇於救人危難的人為遊俠。
  • 經典詠流傳:王維《少年行》+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少年行四首·其一王維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 打造東方英雄少年,經典IP國漫 3D 電影《嶽飛之壯志凌雲》揭開面紗
    日前,由上海午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加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經典 IP 題材國漫 3D 電影《嶽飛之壯志凌雲》在上海舉辦了內部分享會。電影《嶽飛之壯志凌雲》第一製片人車莉、聯合出品人紀江波、上海加油文化傳媒董事長趙淼等出席。
  • 新豐美酒、銀鞍白馬、一擲千金,唐朝少年畫像有多帥?杜甫說:不
    從南北朝開始樂府詩中出現以《結客少年場行》、《長安少年行》、《少年行》為題的詩歌,以此題詠少年壯志、風華意氣,抒發作者慷慨之情。如南北朝著名詩人庾信的《結客少年場行》有句:「結客少年場,春風滿路香。歌撩李都尉,果擲潘河陽。
  • 自古英雄出少年 國產3D動畫電影《嶽飛之壯志凌雲》定檔明年暑期檔
    由上海力王影業 和午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共同出品的國產3D動畫電影《嶽飛之壯志凌雲》 ,以我們中國老少皆知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為主體加以創作,其中以武打動作作為主基調,並融合喜劇搞笑元素力圖打造不同以往的優秀影視動畫作品,以彰顯影片主人翁少年嶽飛初生牛犢不怕虎,志比天高的少年英雄形象,是一部集合勵志、動作、童趣等多種元素的動作喜劇動畫,該影片由馬建 執導製作,編劇王丹卿、周星馳御用配音演員石班瑜 等演員配音完成。
  • 唐朝文臣令狐楚,如何盡職輔佐皇帝,甘願地方為官
    元和十四年,他從地方任職回到朝堂之中,被皇帝拜為宰相,在這期間他一心一意的輔佐皇帝,維護國家統治,對國家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卻無奈在唐憲宗去世之後,由於手下親信貪汙腐敗,因而受到牽連,被貶為地方為官。等到唐敬宗繼位之後,又重新得到任用,回到京城任職。在令狐楚的一生中,他曾長期擔任地方節度使,他總是能夠迅速融入當地,體察民情,得到了百姓們的尊重。
  • 孔子聞聽《孺子歌》地點考證:應在嶧縣滄浪淵
    滄浪之水南行百裡注入京杭大運河,歷來發揮著濟運行舟的重要作用。   滄浪淵還是「邑中勝景」,古籍多有記載:元代嶧州知州梁宜在《霖澤廟靈應記》中說:「州(元時稱嶧州)北不一舍路,入亂山,又六十裡而遠,有淵曰滄浪。巨坎連匼,深波澄潔,臨瞰使人發豎肌慄。旱禱則輒雨……諺謂之聖水。」
  • 李商隱渴望能左右逢源,殊不知,在他的身邊處處都已是深淵
    雖然詩詞中的他很有幾分溫情,不管是寫愛情,還是在寫懷才不遇,很有代入感,今天的我們很容易都會把這些詩詞記到心中。但是李商隱的人生絕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雖然他的一生非常悲劇,但是這種悲劇的原因,他自己要負絕大多數的責任。李商隱早在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聞名洛陽。雖然當時唐王朝已經日薄西山,但是卻也擋不住人才輩出。
  • 十首充滿少年意氣的詩詞
    01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熱情奔放,勁頭正足)。——《少年行》王維撲面而來的盛唐氣象。這其實是一首組詩,但這裡只選取了其中一首。一共四首詩從不同側面描寫了豪俠任氣的少年英雄。這是王維的早期作品,當時的他大概也不會想到未來的他會「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 李白的一生:從少年壯志凌雲,到中年問道出家,再到晚年貧病交加
    李白的一生極富傳奇,他以才華,奠定了在詩壇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收割了一大批死忠粉,李白的粉絲中,有:唐玄宗、賀知章、韓愈、杜甫等等。少年時期的李白,志向遠大,其曾暗自發下誓言,要稱為大唐第一謀士,為了這個理想和抱負,24歲的李白決定離開故裡,辭親遠遊,並作詩《別匡山》明志,道「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 青年方陣|張常美:我們不厭其煩的語言(組詩)
    文/張常美贈白雲現在,就抬頭看看天空從飄過的白雲裡挑出你最中意的那一朵—一相遇,我們就鍋碗瓢盆,春種秋收這樣倉促的一生肯定是不夠的在應該的花樹下應該有未完待續的愛情我們要一次次練習相遇和送別如果你終於等來了你要的紅鬃烈馬,不要猶豫緊緊摟住那副傷痕累累的身體吧
  • 職場「孺子不可教」與「朽木不可雕」
    「孺子不可教也」原是「孺子可教」,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但世人常與《論語》裡「朽木不可雕也」搭配,以致誤認為是孔子說的。孺子,主要指小孩子。本身並無貶意。「孺子不可教也」是說:這個小孩子愚頓,不能舉一反三,所以給他講道理也是對牛彈琴。  在職場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員工,在面試時通過某些閃光點進入公司,但在日常工作中卻變現出許多的小孩子心性,有些是愚鈍,不能舉一反三,有些則是太過自傲,舉一都給你反四反五了。
  • 趙建雄:到此一遊(組詩四首)
    故地重遊陽光舊暖,山河換裝三十年漂泊的心在你柔軟的幻象裡停止 世事,包進七彩的絲綢人心,印上五色的香紙這藍天這白雲這薰風這暖陽這煙火這蒼松翠柏這紅牆綠瓦這樓殿洞廟這亭臺閣榭這曾經被褻瀆的鐘聲鼓點這曾經被遺忘的經聲咒語這沸沸揚揚的人群都是空的
  • 情路坎坷的李商隱,愛情終究是一場錯過,他的悲劇式一生
    情路坎坷的李商隱,愛情終究是一場錯過,他的悲劇式一生。在文風興盛的唐代,他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李商隱自稱例湯王室之後,但是這對他的命運卻沒有絲毫影響,從小喪父的他與母親回鄉,相依為命,貧苦中度過童年。因為其博學多才,16歲那年就得到了權貴令狐楚的賞識,被召為幕僚,並和令狐楚的女兒函玉情投意合。在函玉表明心跡後,李商隱自覺出身微寒,不敢接受其愛意,成為終身遺憾。太和九年,李商隱去玉陽山學道。唐代道教相對興盛,皇帝經常將公主送入山中學道。
  • 辛棄疾這首宋詞,是其一生寫照,被評「血淚淋漓,古今讓其獨步」
    他的詞作,通常洋溢著熱烈的愛國情感,激勵一代代熱血沸騰的少年,生出報國心,立下報國志,在壯懷激烈的稼軒詞當中感受其炙熱情感。尤其是他的一首宋詞,堪稱其一生的真實寫照,被後人評為「血淚淋漓,古今讓其獨步」。且看: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 詩話鮑照:他是寒門出身的才子,他是杜甫詩中的「俊逸鮑參軍」
    ——《南史·鮑照傳》鮑照堅持不懈地學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獲取了不少的知識,也憑藉著自己的刻苦用功成為了有才華的少年,敏而好學的鮑照也逐漸學會了寫詩。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也讓他堅定了靠知識靠才華出人頭地的想法。
  • 老舍投湖自盡,連骨灰都沒留下來,墓碑上刻12個字,是他一生寫照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就是放棄當醫生去當文人,他說中國需要拯救的不是身體而是思想。但是我今天講的不是魯迅先生,而是另一位我們都熟悉的,他寫過了駱駝祥子,我想大家提到名字都知道我講的是什麼,他就是老舍先生。老舍先生的著作文章,承載了很多人的童年與成長。他不僅僅是一名文學家,他還是一位有名的藝術家。他在21年就發表他的第一篇文章,在36年他的駱駝祥子就開始發表連載了。
  • 催淚神曲:《琅琊榜》四首上榜,若全部聽完,你已經泣不成聲!
    導語:催淚神曲:《琅琊榜》四首上榜,若全部聽完,你已經泣不成聲!一部優秀的作品,它的配樂一般都不會太差,有的更是能夠讓你一聽前奏就忍不住想哭,今天小編就總結了幾首催淚神曲,其中《琅琊榜》有四首歌曲上榜,若是把這些歌曲全部聽完,你可能已經泣不成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