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周懿瑾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傳播:主流媒體短視頻實踐報告(2020)》。
12月21日,2020年南都智庫產品發布周正式啟幕。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重點打造的廣東權威視頻發布渠道N視頻App,也已上線三個月。當天下午,N視頻App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形象視頻傳播創新論壇。論壇上,南方都市報聯合中山大學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傳播:主流媒體短視頻實踐報告(2020)》。來自業界、學界代表進行了圓桌討論,新一批「視頻實驗室」共建高校相關院校獲授牌。
今年9月上線的N視頻App,定位為「視頻版廣東發布」,以大美廣東、熱點追蹤、民生幫辦、創意視頻和港澳傳真作為五大核心內容板塊,三個月推出了「坐著高鐵看中國」「香港揚帆再出發」「月下擺渡人」等一批有影響力、有流量的視頻報導,同時通過拓展渠道資源,初步實現了優質原創的多屏傳播。
N視頻App立足廣東、身處粵港澳大灣區,這裡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視覺化的城市形象能為城市之間協同發展、社會認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此次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傳播:主流媒體短視頻實踐報告(2020)》,用多維視角審視城市和媒介的互動關係,深入探討短視頻的媒介話語體系和社會參與。
論壇上,來自人民視頻、新華社、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業界、學界代表就粵港澳大灣區短視頻創新發展與傳播策略進行了圓桌討論。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都市報還與新一批粵港澳大灣區一流高校相關院校籤約共建「視頻實驗室」,將從多個方面展開產學研合作。
南方都市報總編輯戎明昌表示,短視頻已經成為一種年輕化、全民化的表達方式,從新聞短視頻入局短視頻行業之後,N視頻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形象,傳播嶺南文化,對外講好廣東故事,已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他期望,N視頻未來繼續大膽創新,與高校、民航、地鐵等不同類型的機構加深連接和合作,到多元化的場景中去提供新服務、增強顯示度。
報告 發布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周懿瑾: 主流媒體短視頻在大灣區形象傳播中凸顯專業優勢
論壇上,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周懿瑾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傳播:主流媒體短視頻實踐報告(2020)》。
周懿瑾指出,N視頻App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主流媒體政務傳播的典型樣本,這份報告分析了N視頻App從2018年至今所有視頻內容,發現N視頻內容表現形式以現場實錄和新聞報導為主,凸顯主流媒體新聞專業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聞傳播中,主要以新聞事件、特寫報導、綜合資訊為主要類型,以時政、社會、人物報導為主要方向,關注民生,關注基層治理。
N視頻未來該如何做好粵港澳大灣區主流輿論工作?周懿瑾建議,首先,應整合區域黨政資源,增強大灣區報導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同時,融合國際化和在地化,構建充滿活力的大灣區城市形象,將港澳地區納入日常報導的範疇,致力於將大灣區作為中國對外傳播的一個窗口。此外,周懿瑾還建議,構建多元整合的傳播體系,與其他主流短視頻平臺、分發渠道等進行全鏈條深度合作,擴大短視頻的傳播範圍。
主旨 演講
視頻創新研發專家冷凇:
期待N視頻發力打造「建設性短視頻」
「短視頻一定能成為未來信息傳播的一大趨勢和主流。」12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視頻創新研發專家冷凇出席活動時表示。他認為,短視頻具有提煉濃縮內容、幫人節約時間的屬性,能滿足人們對「碎片化賞識」的需求,也助力實現了整個信息「傳播鏈」的完善。
冷凇指出,要獲得高閱讀量和關注度的短視頻新聞,需符合三大特徵,包括在時間上大幅壓縮,在短時間內提供高濃度信息;在內容上注重強現場衝突,帶給讀者視覺衝擊;此外,他還強調,短視頻新聞要更注重情緒化傳播,向讀者傳達情緒和態度。
此外,對於N視頻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傳播,冷凇認為,南方都市報等傳統媒體擁有著引領選題、標題和社會議題的傳統優勢,將可以轉化服務短視頻傳播。他建議,N視頻應重點打造「建設性短視頻」。他解釋,N視頻除了為讀者提供新聞信息,也可更多在民生服務、觀點評論、輿論監督上發力。「我認為,N視頻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政策資訊、民生服務等方面傳播,是責無旁貸的,也是充滿機遇的。我期待看到N視頻有更多這方面的策劃。」
梨視頻總編輯李鑫:
N視頻深諳嶺南文化,在大灣區大有可為
論壇上,梨視頻總編輯李鑫發表了題為《資訊短視頻如何破局城市形象傳播》的主旨演講。李鑫向南都記者表示,N視頻是轉型媒體中短視頻的一個代表。目前短視頻行業良莠不齊,資訊類短視頻特別需要轉型媒體所擁有的嚴肅生產流程。作為根植於大灣區的媒體所孵化的產品,N視頻深諳嶺南文化的屬性,其中從業的媒體人亦深耕於區域新聞發展,因此未來應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之中起到優秀的媒體引導作用。
李鑫表示,南方報業是很好的人才基地,這一點在N視頻的發展中將會逐漸地體現出來。「無論是從媒體的行業地位,還是從戰略意義來說,N視頻都大有可為。」
今日頭條副總編輯王星:
城市形象傳播應有「城設」
重新定義城市地標
論壇上,今日頭條副總編輯王星發表主題為《重新發現城市》的演講。
在城市形象的傳播中,王星提出「線上的繁榮」這一概念。他認為,當下,城市的形象取決於人們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接受的信息,「線上的繁榮」會成為城市吸引人才、資金的重要入口。
「廣州是一座我非常喜歡的城市,在廣州的城市形象傳播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王星指出,與「人設」類似,城市宣傳也應有「城設」。而網際網路平臺通過新技術把城市原本的地標和符號等進行新的演化,由此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打造新的城市名片。他以近期爆火的丁真舉例,高視頻播放量的背後,離不開丁真家鄉理塘當地政府、各大媒體和網際網路平臺的協同作用。
圓桌論壇
短視頻人才應具有新聞思維、 受眾思維和運營思維
論壇上,多位來自業界、學界的代表進行了圓桌討論,新一批「視頻實驗室」共建高校相關院校獲授牌。
短視頻傳播形態興起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高校如何培養相關人才?人民視頻副總編輯、人民視聽研究院院長申寧認為,短視頻人才應具有新聞思維、受眾思維和運營思維。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田秋生表示,近年來,結合社會對短視頻人才的需求,高校和網際網路平臺合作組建了人才培養基地。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媒體和高校如何共同講好灣區故事?新華社廣東分社攝影部主任、高級記者劉大偉表示,通過全面擁抱新媒體,尤其以短視頻為主的呈現方式,實現了大灣區城市形象在國內和國際兩個輿論場的傳播。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娟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形象建設方面,N視頻的內容正在積累之中,預計將會厚積薄發。此外,高校學生與教師通過N視頻提供的平臺產出內容,恰好可以推動廣州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履行社會服務的責任。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王建磊提出,希望能和媒體加強合作,通過媒體平臺的引導,帶領學生在粵港澳大灣區傳播中發現生活化的小切口,體現主流輿論擔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朱穎認為,南都與高校共建「視頻實驗室」正好是產學研互動機制的創新。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參與媒體生產環節,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成為不斷注入的新人才動能。
採寫:南都記者 向雪妮 餘毅菁
詹晨楓 林子沛 黃小殷
實習生 翁安琪 丁怡文
視頻:南都記者 吳澤嘉 徐傑 張弛
李冠祺 李琳 劉威 陳燦榮
實習生 謝芷柔
攝影:南都記者 張志韜 馮宙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