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流派之楊氏崔仲三:太極拳是中華武術中的精華拳種(視頻/圖)

2020-12-21 杭網原創
 
楊氏太極名師崔仲三:太極拳是年輕人首選時尚運動。(視頻)
 
 
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崔仲三接受杭州網記者專訪。

人物簡介:崔仲三,北京永年太極拳社社長、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中國武術8段。出身太極世家的他,自幼隨祖父習練傳統楊氏太極拳,至今已有40餘年。傳統楊氏太極拳108式,幾十個定式每天都要練上百遍。跟祖父練推手,每天都要被扔到牆上幾百次。

崔仲三1957年首獲北京市太極拳少年組冠軍,後來在全國和北京市比賽中均獲優異成績。他於1985年任全國第二屆工人運動會開幕式太極拳、劍表演總教練,1986年任全國太極拳比賽北京隊教練,1990年任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中日雙方太極拳表演總教練,還曾擔任第七、八兩屆全運會和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武術裁判員。

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優美,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平正撲實,由松入柔,剛柔相濟,一氣呵成,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猶如湖中泛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簡潔,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形成獨特的風格,深受一般大眾的喜愛,故而,流傳最廣。

相關焦點

  • 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第一大拳種,怎能不武?
    太極拳無論多麼特殊,健身效果多麼奇特,只不過是依太極陰陽變化之理而運其拳,依然不過是以太極而名的拳術,太極只是拳術的名稱而已,而其他功能都是為拳的本質功能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拳的本質乃是技擊,這是毋庸置疑的。
  • 太極故裡群星閃耀!太極拳七大流派傳承人同臺表演,一次讓你過足眼癮
    12月19日晚,為進一步擴大太極拳影響力,弘揚太極拳文化,傳播太極拳運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指導,河南省文化旅遊廳、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共享太極 共享健康 中國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在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國際交流中心隆重開幕。
  • 《中華武術》「中國太極拳最具影響力人物」揭曉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31日,中國體育報業總社《中華武術》雜誌「中國太極拳最具影響力人物」評選活動揭曉,包括陳正雷、楊振鐸、虞志榮、鍾振山、孫永田、和有祿、楊群力等多位對太極拳傳承、傳播、發展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當選。
  • 太極拳,拳架發展要走標準化的路,楊澄甫定型架
    《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祗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眩聰明,妄加增損。」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這種情況,是人為地對原傳拳架的改變。就拳架傳承的一般情況而言,拳架在自然傳承中出現變化也是難以避免的。
  • 南方拳種都是花拳繡腿?北方拳種才是武術正統
    引言:最近一些武術騙子打著「大師」的稱號挑戰搏擊選手,但是最後都被揭穿,比如渾元形意太極掌門人馬保國被業餘搏擊選手王慶民4秒ko,「詠春大師」丁浩被職業搏擊選手阿虎74秒ko,很明顯他們絕不是真正的大師,傳統武術的名聲都被他們這些烏合之眾玷汙了,傳統武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
  • 「王崗說武術」對「龍身蛇形太極拳」之認識和理解
    也因此,對於身體行為文化的創新也就在這個時代裡幸運而生,從上個世紀的第129拳種「木蘭拳」的國家認可,到今天很多新拳種頻頻推出,太極拳的新流派就成為武術太極拳創新的一道風景。儘管有些創新只是一種「偽創新」,只是為了「個人利益」的創新。但不能不說有些新生拳種的被出現和被傳播,仍是內涵著「可圈可點」的價值和意義。
  • 雜論,中華武術有哪些門派?
    事實上,在我們上面談到的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少林武術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禦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
  • 中國武術的五種著名拳種,都是什麼來歷?哪個實戰最強
    武術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用棍棒和野獸抗爭的階段。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部落之間衝突升級,逐漸積累的有防禦性和攻擊性的技能,於是漸漸形成了武術。在漢朝時候的武術已經漸漸成型,有了豐富的套路,明朝武術發展是最快速的時期,出現了各種流派。其中器械、拳術等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 河北永年楊氏、武氏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河北日報記者劉劍英攝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趙明 河北日報記者劉劍英)從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非遺項目「中國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評審通過,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河北省永年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位列其中。
  • 申遺成功是太極拳「祛魅」的契機
    來源:光明日報太極拳(中國武術中的拳法)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 萬人共「武」崆峒太極 ——萬人崆峒太極拳展演側記
    30*30米的「圍棋」棋盤上,112名參演人員身著黑、白兩色太極服,組成一個太極圖案。在無人機高空的鏡頭中,「交響絲路?問道崆峒 」八個大字和「圍棋棋盤」、「太極圖」鑲嵌在白色隊伍中,格外醒目。武術流派中獨具風格。
  • 河南這座祠堂 有罕見的太極拳實戰秘籍 是全球太極拳習練者朝聖地
    堂前矗立著一座高達6米、由2000公斤黃銅鑄造的太極拳始祖陳王廷銅像。據記載,當年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優秀拳種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出一套既能實戰又能強身健體的新內功拳種,因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
  • 太極「入遺」,世界矚目
    直到近日,主流媒體揭批馬保國鬧劇,嗶哩嗶哩彈幕網發布公告稱,嚴格限制、審核、管理馬保國相關視頻內容,圍觀吃瓜者才逐漸散去。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教授路雲亭認為—— 中國傳統武術有其獨特性,其中包括傳統武術人在中國文化中身份的特殊性。
  •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產業有多大?李連杰也是推手
    而從工商信息看,企查查APP顯示,目前國內已成立多家太極拳品牌,包含陳家溝太極拳、天龍太極拳、北京循經太極等,國內相關註冊主體共5087家,這些主體多為太極拳行業協會,也有不少經營太極拳業務的公司。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在諸多太極拳流派中,陳氏太極拳的產業運作最為全面,其與河南溫縣政府高度綁定,不僅開辦武館,還推出了旅遊、演出等業務。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28回:尚武德不計名與利 關永芹推廣太極拳
    經過精研、細悟、苦練,深深體會到了太極文化之博大精深,太極內涵的深邃廣遠,在蔣林指導之下,又得其兄長、丈夫之協助,使得她切身感受到了太極拳之精微深奧和無窮魅力。與此同時,關永芹博採眾長,融會貫通,不斷進取,於學習傳統楊式太極拳之同時,研修了國家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太極刀、太極棍、太極環等普及和競賽套路,真可謂是孜孜不倦。
  • 保定市楊氏府內派太極拳協會成立5周年慶落幕
    參會者匯聚一堂,原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李連杰恩師吳彬、太極拳世界冠軍巨文馨、太極拳亞洲冠軍董鵬、河北省武術協會領導、廣東省太極拳研究會和眾多業界精英及太極拳社會健身團體發來了賀電。保定市體育局 、保定市武術協會、保定市體育總會、保定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保定市各拳種協會代表、保定市工商聯代表、企業界商會代表和協會會員代表等700多位嘉賓出席並祝賀。
  • 若問太極古今事,請君且看陳家溝!
    明洪武年間,因陳家溝陳氏始祖從山西移民到此繁衍生息,加之村中有三條深溝,遂改名陳家溝。後因匪盜出沒,村裡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開始習練家傳長拳,漸漸習武成風。 明末清初,陳氏傳至第九世。這一世的陳姓族人中,出現了天資聰慧,晝練武、夜習文的陳王廷。
  • 中國武術拳種雜談之一
    中國武術素有幾千年歷史,在這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中國武術具有傳承有序,內容豐富且具有系統性,獨具運動等特點。中國武術拳種派別眾多,按地域來分有「南派拳」和「北派拳」之說,「南派拳」主要指長江以南各地所傳播的拳種,南派拳有拳法多,腿法較少動作緊湊,勁力充沛。
  • 中國武術史上有名的「偷師事件」,就是在這裡發生:太極拳發源地
    直到2020年末,直到中國「太極拳」項目申遺成功,我才知道原來當年的《太極宗師》是有一段真實的歷史背景,吳京主演的楊昱乾並非虛構人物,具有傳奇色彩的「陳家堡」也非是編劇構造。楊昱乾的原型就是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陳家堡」就今河南焦作陳家溝,楊露禪看拳偷學的地方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 河北太極拳3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中,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的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邢臺市任澤區的王其和太極拳,共3個項目位列其中。據悉,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