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泰州援疆助力昭蘇全域旅遊
探索因地制宜、有利於發揮當地主體作用的對口支援新模式
近日,新疆自治區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推進會在昭蘇召開,昭蘇「全域旅遊」先行者的形象得到自治區及中央各級認可。
昭蘇是泰州對口援疆縣,近年來,泰州援疆工作組選擇全域旅遊作為產業援疆方向,不斷放大綜合效應,成效明顯。
2015年,昭蘇縣被農業部和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被自治區推薦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2012年至2015年,昭蘇縣旅遊收入從1.13億元增加到2.98億元,翻了1.4倍;A級景點從3個增加到5個;旅遊接待人數從70萬人增加到107萬人。其中,兩年內援疆資金直接投入達1.2億元,援疆幹部招商引資的旅遊業項目完成投入3.8億元。
「昭蘇的發展問題,絕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滯後問題,而是經濟、生態、民生、文化、社會協同發展的綜合問題。助力全域旅遊,是我們積極探索的符合少數民族地區實際、有利於發揮當地主體作用的對口支援新模式。」泰州援疆前方工作組組長、昭蘇縣委副書記沙順喜說。
產業援疆不要「面子工程」
援疆工作,剛開始解決的是民生建設的剛需問題,住房、教育、衛生、飲水、交通,這些基礎設施工作,看得見,摸得著,影響大。產業援疆是深水區,產業要參與市場競爭,要經得起市場檢驗。
「千萬不能搞『面子工程』。要能管長遠,發展成果要普惠各族群眾,這是檢驗產業援疆實效的重要標準。」沙順喜說。
由於歷史原因,昭蘇縣長期以來依靠國家財政「輸血」,自主開發意識與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如何把握援疆機遇、發展有特色的地方產業,是形成援疆長效機制的關鍵。
自治區、自治州各級黨委要求昭蘇為全疆生態建設作貢獻,走特色化發展、差異化考核之路,不能發展帶來汙染和環境破壞的產業。「援疆效應要最大化,就要尊重受援地實際,精準發力。」沙順喜說,2013年昭蘇縣委開始推動全域旅遊建設,泰州援疆工作組決定把它作為產業援疆的方向。
「剛開始搞全域旅遊時,昭蘇的好多基層幹部也不理解,抱著懷疑的態度在觀望,也有領導問過我,這個思路對不對?基礎這麼薄弱,旅遊投入是隱性的。生態、旅遊、有機,話好講,要做出成績太難。」沙順喜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形容自己的心情,當時搞全域旅遊在全疆乃至全國都沒有現成的經驗,援疆隊伍必須探索前進、隨時總結和全力提升。
「旅遊業是長線產業,投入後不容易看到變化,但這是一個管長遠的產業,切合本地實際需要,昭蘇的群眾願意參與,而且樂在其中。」昭蘇縣委書記錢志福對泰州援疆助力昭蘇全域旅遊給予高度評價。他說,泰州援疆工作組對昭蘇縣委班子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高度認同,然後轉化成助力旅遊產業的高度自覺,最終形成推動全域旅遊的共同合力。昭蘇全域旅遊走到今天,不僅是當地幹部群眾奮鬥和努力的結果,還有援疆幹部的智慧和汗水。
在錢志福看來,全域旅遊模式是解決人的素質提升的很好通道,它是依託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而成長起來的一個產業,而不是割裂歷史、割裂資源嫁接過來的產業。
「如果你搞工業化,搞一個不和旅遊業融合的現代城鎮化,農牧民包括從事傳統產業的少數民族群眾是很難進入的,甚至我們幹部要進入這些產業都很難。昭蘇旅遊是成長出來的而不是嫁接出來的,天馬節為什麼越辦越好?因為賽馬本來就是當地傳統,一直被昭蘇人民喜歡和熱愛。在熱愛的基礎上,少數民族群眾能夠找到自豪感,樂於在這個行業提升和創造。」錢志福說。
既要投入資金也要輸入理念
產業援疆,選擇產業、達成共識,難;敢於擔當、捨得投入,更難。
昭蘇搞全域旅遊,如果單獨從一個景區和景點來講,和伊犁河谷其他縣市的旅遊資源同質化嚴重,但昭蘇的優勢就是一個整體,和其他縣市的一河一溝一山比起來,昭蘇整個縣域全部都是那拉提、喀拉峻這種高度,昭蘇旅遊資源的優勢就在於大而廣。
「助力昭蘇全域旅遊,既要投入資金也要輸入理念。」沙順喜認為,以抓點方式為特徵的景點旅遊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遊發展的需要。在景點旅遊模式下,封閉的景區景點建設、經營與社會是脫節的,有的甚至是衝突的,造成景區景點內外「兩重天」。全域旅遊就是要改變這種格局,將一個區域作為功能完整的旅遊目的地來建設、運作,實現景區景點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遊形象、處處是旅遊環境。
昭蘇的全域旅遊建設中,景區景點的建設全部是由國資投入,餐飲酒店、文化娛樂等項目由民營資本投入。在昭蘇縣委看來,景區如果政府不建交給企業建,就會牽扯到牧民矛盾、國有資產矛盾、環境矛盾等一系列問題。搞好了,牧民參與程度不高,會和企業產生利益矛盾;搞不好,企業一拍屁股走人,就會留下個爛攤子。政府的責任是把帶有長遠性基礎性的工作及時謀劃、牢牢掌控。全域旅遊中,政府對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掌控得越牢,民營企業越有經營的空間。
這不僅涉及資金投入,更涉及管理理念。
「泰州援疆助力昭蘇全域旅遊,沒有停留在做個規劃、建個服務點上,而是深度進入到了能夠拉動農牧民就業、能夠讓內地遊客來消費的層面,在深度合作上取得了成效,很多成果很快就可以展示,今後昭蘇還要從泰州引進管理經驗和管理人員。」錢志福告訴記者,自治區及自治州領導對昭蘇高瞻遠矚的發展定位和戰略謀劃,本地幹部和援疆幹部正在共同努力將其轉化成實戰戰術。
全域旅遊引領全民參與
推進全域旅遊,不僅在於推進設施建設一體化,更重要的是引領全民廣泛參與。
在泰州援疆幹部幫助下,昭蘇縣積極實施旅遊全域化戰略,編印全域旅遊公民教育讀本,加大全域旅遊培訓,提升全民參與旅遊技能,引導全民參與旅遊。鼓勵每個鄉鎮建成2至3個特色體驗點,扶持農牧民發展以民俗體驗為主的農牧家樂、農家賓館、文藝小分隊、馬隊等服務項目,發揮旅遊業的富民帶動作用,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
圍繞全域旅遊,泰州援疆工作組還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交流交往活動,帶動旅遊業、馬產業及綠色食品加工業等特色產業迅速發展。3年來共邀請35批次、150人次江蘇客商來昭蘇投資考察,成功招引落地項目4個,投資總額達3.8億元。目前總投資2億元的江蘇大酒店已建成營業;投資4000萬元的亞高原溫泉城已建成營業,總投資4000萬元的中房牧業有機復混肥項目投銷達效;總投資1億元的昭蘇縣城南旅遊商品一條街開發項目也完成土地招拍掛手續,目前進入基建階段,帶動昭蘇縣各族群眾近千人就業。
「選擇旅遊業,就業容量非常大,泰州援疆引進的溫泉城項目一次容納180個人就業,現在吸納了150個人,月工資2000元,一個月就是30萬元,一年就是三四百萬元。江蘇大酒店一個旅遊服務項目就吸納500人就業,帶動蔬菜、雞蛋等農產品消費,旅遊產品也帶出去,間接就業放大幾倍。而且,旅遊是沒有民族界限的,各民族都可以參與進來,這也讓我們找到了民族融合發展的新的橋梁。」回看全域旅遊的推進過程,錢志福感慨頗深。在他看來,昭蘇全域旅遊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第一是大的規劃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是從群眾到幹部再到縣委班子對此已形成共識,第三是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和支持,現在正是埋頭大幹的時候。
據介紹,「十二五」以來,援疆資金直接投入8.1億元,帶動社會投資5.5億元,泰州、昭蘇互動投入1100萬元。目前,昭蘇已建成國家級旅遊景點23個,研發旅遊產品(商品)58類380餘種,帶動各族群眾就業7160人,發展各項特色產業帶領8000人成功脫貧。
(責編:顧姝姝、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