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朋友對臺商公司的評價普遍不太好,比如「摳門」、「血汗公司(工廠)」、「壓榨員工」等。事實是,臺灣老闆不僅在大陸這樣搞,在臺灣也這樣搞,說得更精確一點,臺灣的中小企業老闆大多都是這樣的。
要讀懂臺灣老闆的這種「摳門」心態,就要知道他們是怎麼發家的,為什麼他們幾乎都有同樣的經營個性?據2010年的統計,臺灣共有1232000多家中小企業,佔全體企業數的97.91%;中小企業的銷售值佔全部企業的30.65%,並以內銷臺灣市場為主;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為8066600人,佔全臺灣就業人口的78.47%。
在上世紀60年代,臺灣當局確立了以發展輕工業為主的產業戰略,開始扶植中小企業。你會看到許多現在六七十歲的臺灣中小企業主,就是所謂的「臺灣摳門老闆」,幾乎都是在這波浪潮中起家的,他們憑著刻苦耐勞的精神,財產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而增加。你可能又會發現,這些中小企業臺商,似乎特別沒有規範,人治色彩特別強,好像常常是在隨著老闆心情辦事。
崑山臺資企業中榮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爆炸現場
對於臺灣的中小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資金鍊順暢,如果資金鍊斷裂,整個公司可能就完蛋了,所以在銀行不一定能馬上融資的情況下,臺灣的中小企業主幾乎都有過跑地下錢莊的經歷。也正因此,中小企業的經營者除了要勤奮外,還要專斷,隨機應變,要想盡辦法不斷地開源與節流。
說起開源,臺灣的中小企業主可能不是那麼強,但「節流」,也就是臺商惡名昭彰的「cost down」絕對是他們的拿手本事。臺商最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成本控制,有限的資源可以用到極致,比如你給臺灣老闆100分的資源,他們大多可以靠努力做出120分的應用,賺120分的錢。這就和歐美企業不一樣,歐美企業會先想辦法把100分的資源投下去,變成120分的資源,再找可以應用成120分的人才,賺144分的錢。
差別就在「用人」這裡。有人說,臺灣廠商不搞創新不搞品牌,就愛搞代工。在臺灣常有這樣的例子,某天發現一個項目賺錢,大家就會一窩蜂地去搞這個項目。比如上世紀90年代末的蛋撻熱,短短一陣子,民眾瘋狂愛吃蛋撻,於是大街小巷都是蛋撻店,熱度一過,通通都倒閉了;再比如,十幾年前網絡興起,高中畢業生一窩蜂跑去讀資工(信息工程)專業,也不管喜不喜歡,結果供過於求,又搞死了資工。
這樣的例子在臺灣太多了,我們稱之為「蛋撻效應」,以紀念當年的蛋撻熱。集中投入,供過於求,導致市面上有太多相似的方案可選擇,於是,最終商家都會用削價競爭的方式來取勝。但削價競爭會導致盈利空間下降,怎麼辦呢?為了降低成本,只能更盡力壓榨員工的薪水和工時。你一定有聽過臺灣商人在自誇「優異的廉價勞動力」或者「物美價廉」,事實上,這就是對勞動者壓榨換來的。
另一個臺商公司常用的方法叫「責任制」,聽起來很好,每個工作崗位上的人都有他的責任,對吧?但對臺商公司而言,「責任制」的潛臺詞就是「你的肝是我買的!」
「責任制」在外企也常聽說,只是臺企的「責任制」,與外企的「責任制」有本質上的不同。外企制度性相對較強,會把公司所有事務轉化成標準的流程表格等,所以不論是老闆、主管或者員工,大家都是按自己那部分的流程去跑,就算業務負責人換了,接替的新人只要熟悉他那個部分的流程,就可以馬上工作,而且大部分歐美企業沒有嚴重的上下尊卑觀念,只是每個人做的事情不一樣而已。
所以,正常的責任制,是建立在各人業務責任分配清楚之上,不太會有奇奇怪怪狗屁倒灶的事突然冒出來。然而臺灣的「責任制」,一般就是用來壓榨員工的藉口:即便你做完分內的事,也不可以先下班,都要加班表示「有責任」。
臺灣中小企業的人治色彩很強,專業技能都裝在那幾個有經驗的人的腦袋裡,而且工作劃分經常不清不楚,如果今天來了一個菜鳥要接手,必須老人帶一陣子,把經驗傳給新人。而且臺灣公司上下尊卑的情況非常嚴重,下層基本沒啥權限,不管做什麼決定都要上報高層,但高層做了決定卻不一定負責,一旦出了事情上層很容易把本該自己負的責任推給下層。
因為人治狀況嚴重,臺灣人又愛跟風,老闆一聽到國外流行啥「責任制」,覺得時髦,就想學著用,只是責任不清不楚,上面的人可以隨便給下面任何一個人增加莫名其妙的「責任」,於是,這「責任制」就成為非常具有臺灣特色的「爆肝」制:做都做不完,就算做完也不敢先下班,好像不認真,所以大家都在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