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鎮沿線串聯整合小留、大留、那口、下村、中村、坑尾6個村的美麗鄉村自然風光優勢,進行共同締造連片示範建設。圖為小留村勝景。
青山環繞,流水潺潺,緩緩轉動的水車和五角亭相映成趣,村委會議室內,幹群圍坐共商鄉村建設;窗外柚園內,三兩農戶頭戴鬥笠,扛著鋤頭,一邊除草,一邊閒聊……這是春日裡,大麻鎮大留村的別樣風光。
依託陰那山大景區和坑尾長壽村的旅遊資源,近年來,大埔縣大麻鎮沿線串聯整合小留、大留、那口、下村、中村、坑尾6個村的美麗鄉村自然風光優勢,發動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進行共同締結連片示範建設,打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鄉村振興「升級版」樣本。
●本報記者 劉潤濤 特約記者 劉招迎 羅文燕 通訊員 陳淑明
決策共謀
產業規劃問計於民
日前,大留村村黨支部書記周克追帶著村「兩委」幹部來到村民餘賢超的果園。「書記你過來看看,我的柚樹葉子又綠又厚,嫁接十分成功!」眼瞅著自家200棵泰國蜜柚一個勁兒地往上「躥」,今年65歲的餘賢超樂開了花。
「種植泰國蜜柚有兩大好處,一是反季節產果,能夠填補銷售空缺,二是味足甜度高,價格能夠達到8元一斤,大大超過普通蜜柚。」周克追告訴記者,看到商機後,他把新品種蜜柚帶給村民品嘗,並召開村民議事會將價格、銷售前景告知大家,讓全村上下成為「決策者」,共同決定產業引入及討論後續發展問題。
經過大家舉手表決後,2019年大留村從農企處引入1000餘棵泰國蜜柚,村民自願讓出土地建起了泰國蜜柚產業園。為了促動更多柚農致富,該村還組織農企負責人深入到農戶果園,面對面、手把手為農民開展免費嫁接、全程技術跟蹤服務。「項目都是由我們來提議,商量決定的,在種植前也都對泰國蜜柚了解得非常詳細了,所以我才會放心把原來200棵柚樹砍掉嫁接新品種。」餘賢超說。
同樣做到村民決策共謀端穩「金飯碗」的,還有距鎮政府17公裡的桃石村,該村位於海拔1298米的陰那山麓,所產「石澗茶」最負盛名。「但是以前由於種茶技術、制茶工藝和市場開發能力的限制,茶農多採取粗放種植、小作坊製作,導致茶種類繁雜、品質參差不齊,附加值非常低。」桃石村村黨支部書記羅安華告訴記者,2016年,桃石村納入省定貧困村,作為對口幫扶的梅州市委組織部,大力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特別是在如何發展較強帶動效應的農業產業上下功夫。在深化產業建設上,村「兩委」和工作隊將決策權交給群眾,經過實地調研,結合村民的一致意見,決定建茶廠。今年3月,面積約830平方米、配置了全套先進位茶設備的桃石村茶葉加工廠建成運營。
為解決專業技術不足的問題,該村還採取村委+企業+基地+農戶的管理經營模式,免費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並引進梅州市鵬發茶葉有限公司進行保護價收購茶青。有了企業的專業技術和精良的制茶設備加持,石澗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初步統計,茶廠幹茶日生產能力達到600斤,每斤單價在150元以上,按4萬斤幹茶計算,總產值可增加約200萬元,達到可觀的600萬元。
引導村民從「觀望」逐步轉向「關注」,繼而轉向「主動參與」。 這便是大麻鎮共同締造工作中的「決策共謀」首要環節。該鎮由政府支撐引導,村「兩委」主體實施,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開展入戶訪談與座談會等方式,共同研究解決方案,了解村民對村莊發展存在的疑問、收集村民對村莊發展的建議,進而實現主意大家拿、辦法大家想、事情大家做。
發展共建
村民從旁觀到參與
在小留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三角梅開得已經高過了屋簷,地裡一棵棵小青菜露出了嫩芽,青石鋪的路一塵不染,整個小院美麗又寧靜,是春季度假的好去處。
「自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以來,政府、幫扶技術團隊對我們村子的支持力度很大,加上村民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大家齊心協力,勁兒往一處使,村容村貌自然而然就變好了。」小留村村「兩委」幹部郭秀珊說,作為「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連片示範」核心村之一,小留村在新農村建設上體現出的優勢是村民參與度高。
在小留村,大家共建起「連心路」,由書齋前村民小組村民郭廷章自願出讓28平方米,王徑下村民小組村民郭亦輝自願出讓8平方米,用於道路重建和加寬,成功打通斷頭路,原來的泥濘小路變為長為12米,寬為3米的水泥新道,大大改善周圍群眾的出行條件。
當地村民積極響應「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號召,還體現在村史館和家風家訓館的建設上。通過發展共建,小留村通過向外出鄉賢尋求資金支持,發動全民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利用原有宗祠建設村史館和家風家訓示範點,還通過特色民居改造鼓勵村民參加遊客服務中心組建,由大家共建村莊發展。「以前不理解且不想知道村裡在幹什麼,現在共同參與,大家都很積極。」一位村民說。
如此鮮活的例子,在大麻鎮比比皆是。大留村以村民理事會為平臺,通過座談走訪、入戶調研、問卷調查、微信群、村民小組座談會等方式,了解村民對村莊環境整治、建設等方面存在問題的看法,收集村民建議,發動群眾參與。
共同締造,村民們身份上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思想上自然也是從「要我建」變為「我要建」。在推進村內景觀紫氣東來園建設過程中,大留村村民無償提供荒地、空地,建設停車和休閒場所,改善周邊環境衛生。全村修建的11條村道,總長約4公裡,所佔用的土地全部是由村民自發無償提供或內部調換,沒有花政府一分錢。
為了更加有效發動全體村民共同參與到村莊建設中來,大麻鎮還推行建設共管和效果共評的村莊建設模式,村民變成「監督者」和「考評人」。翻看《大麻鎮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連片示範方案設計》可以發現,「建設共管」實際充分發揮村民監委會和村民小組代表作用,對共同締造各項建設質量安全監督,完善相關章程,保障各項財務支出合法合規等方面工作進行監督。「效果共評」是建立完善監督考核標準和監督考核機制,組織各片區村民、鄉賢等各界人士參與活動評價和反饋。
「共同締造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充分激活村民的內在動力,讓他們成為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建設的主力,為推進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效機制。」大麻鎮人大主席楊國志表示,村民主人翁意識形成後,也會更加珍惜用心用情用功共建的勞動成果。
通過共建共治,讓村莊昔日的臭水溝成為美麗生態塘,將舊茅廁改建成新公廁,新建小公園和小廣場,讓村民在勞動之餘有休閒娛樂場所;把村內危房改造成客家特色民居,閒置的小學校舍打造成民宿,創建特色遊玩景點……如今,在大麻鎮,越來越多的村民正在享受共同締造成果,其中,大留村作為省定貧困村之一,已大大扭轉昔日「髒亂窮差」的落後貧困狀況,成功蛻變為全縣的「模範新農村」,逐步發展成宜居宜業宜遊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