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現實造就的超現實之美!

2020-12-15 黃昏不見太陽

用普通但準確的語言,去寫普通的事物,並賦予這些普通的事物,以廣闊而驚人的力量,這是可以做到的。寫一句表面上看起來無傷大雅的寒暄,並隨之傳遞給讀者冷徹骨髓的寒意,這是可以做到的。——雷蒙德卡佛 我認為黑色幽默這個東西,從來都不是刻意為之。不管是傳統的文學、電影還是戲劇,都會刻意營造出一種「藝術」的情景,在「藝術」的範疇內展開。而黑色幽默則打破了這個傳統,它很自然的表現了現實,而「普通的事物」,往往最具有「廣闊而驚人的力量」。最荒誕的是現實,最黑色的是人生。而如果將這個黑色而荒誕的現實之內核外化出來,將現實裡面形而上的本質具象化,就成了超現實主義。所以黑色幽默和超現實主義是相通的——就如同我們看哈羅德品特的《生日晚宴》,讀託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欣賞薩爾瓦多達利的《由飛舞的蜜蜂引起的夢》都會有相似的感受,沒錯,就是「冷徹骨髓的寒意」。

我並不喜歡貼標籤,就像電影裡裡根反駁迪金斯女士所說,「都只是標籤而已,你給所有事都貼標籤,太他媽偷懶了……」但是我不得不說,《鳥人》是我目前看過的將黑色幽默和超現實主義這對時髦而古怪的兄弟結合的最好的電影。它就如同自嘲一樣——壓抑、話癆,充滿了哲學上的扯淡,同時也冷峻、艱深,時不時的有些隱喻和轉喻。墨西哥導演就是這樣,酷而且難以捉摸,從佐杜洛夫斯基到伊納爾多都是這個路子。我在幾年前看《通天塔》時,知道了亞利桑德多岡薩雷斯伊納爾多的(這名到現在我都讀不利索)。領略了布拉德皮特和凱特布蘭切特精湛的演技,還有荒蕪而悲涼的格局,深刻又有些晦澀的哲學寓意。《鳥人》是他的第七部作品,可以說是他將自己的才華和野心展現的淋漓盡致的集大成之作。我們知道美國有兩大藝術中心——紐約的百老匯和洛杉磯的好萊塢,百老匯之於好萊塢,就類似於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就像影片中記者採訪裡根:「一個人為什麼會從漫畫電影的主角,到現在把雷蒙德卡佛改編成話劇。你可能也聽說過,巴特說過『過去的那些文化活動,由上帝經手的史詩傳奇,現在都出現在洗衣粉廣告和漫畫人物中』,你這次的跨度的確很大……」現在的好萊塢是超級英雄電影當道,而代表好萊塢藝術水準的奧斯卡,是一群「老白男」做主,他們對商業大片是頗有微詞的。《鳥人》在表現「老白男」們的中年危機的同時,對《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X戰警》、《飢餓遊戲》等大片戲謔諷刺了一番。所以《鳥人》擊敗《布達佩斯大飯店》和《少年時代》,成為第87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應該不出人所料的。

鏡頭,是電影的基本語言單位,就像文章中的詞語。不管是蒙太奇還是長鏡頭,都需要拼接、組裝成有內容、有含義的電影片段。而《鳥人》整部電影就只有一個鏡頭,一部片子就由一個鏡頭組成!我覺得這不亞於第一個用意識流方式寫作的作家,它完全拒絕了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斷裂性,推翻了人們「電影就本該如此」的成見,使得電影的表現形式有了一種新的可能。雖然這稍顯刻意和勉強——整部電影由大約22場戲組成,每部戲之間都是採用了一些比較巧妙的方式銜接而成。但是有幾場戲的鏡頭仍然讓人拍案叫絕——前22分鐘的一氣呵成,53分鐘到88分鐘的情緒變化。但是在「一鏡到底」的噱頭之下,這真的只是一個噱頭而已嗎?伊納爾多為什麼要堅持用這麼高難度的方式來拍攝?這個片子講的是好萊塢中年過氣明星裡根湯普森來到紐約百老匯,想要通過改編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說《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自編自導自演舞臺劇而東山再起的故事。這是一種典型的戲中戲,如同經典電影《哈姆雷特》和《八部半》。電影和戲劇同為時空藝術,它們在時空融合、視聽融合、逼真性和虛擬性融合、綜合表現形式等方面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儘管如此,它們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差異:如果說劇本是對生活的一度加工的話,那麼演出則是二度加工,但是電影與戲劇不同,它還經過攝像機,錄音機以及後期剪輯等方式進行了三度加工。這種加工克服了舞臺劇的「真實時空」的制約,所以電影比起戲劇來,由於擺脫了舞臺時空的限制似乎更加「真實」,同時也由於增加了一度重要的加工程序而變得更「虛擬」。所以在電影脫離了戲劇的束縛後,能夠如魚得水得發展至今。

但是,正是由於沒有了舞臺時空限制,沒有了現場表演的限制,所以許多電影在遠離生活真實的道路上越奔越遠。大量的外景地,快速剪輯,特技效果,越來越花哨的敘事結構,越來越做作的表演程式——沒錯,說的就是現在的超級英雄大片。百老匯之所以瞧不上好萊塢,也不怪劇場人清高。《鳥人》的「一鏡到底」實際上在回歸時空藝術的本質——用生活本身來反映生活。伊納爾多導演並沒有站在電影的立場上看戲劇,而是用這樣一個更大的「戲劇」(裡根要東山再起)包裹一個小的戲劇(《當我們談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因為戲劇本身是一場到底的,所以這個電影外殼也要一鏡到底。這是更徹底的戲中戲,也通過片中戲-電影-生活這樣的套層結構將荒誕的真實與真實的荒誕融合的更為圓滿。電影不再附庸風雅的談論戲劇,戲劇也不再居高臨下的諷刺電影。它們仍然不同,但是卻相得益彰。甚至在背景音樂上,導演都選擇了近乎現場演奏的爵士鼓solo,用這種焦躁不安,瘋瘋癲癲的充滿了紐約「現實」風情的音樂來伴隨這「現實」劇情的展開。內容上的現實性和形式上的創新性都有了,在此,電影應該來說已經比較驚豔了。可怕的是,伊納爾多並沒有在此打住。

在影片中,裡根在20多年前曾經主演過《鳥人》系列電影並因此走紅,但是他拒絕出演《鳥人》的第四部,之後的演員生涯便一蹶不振。而飾演裡根的麥可基頓有著相同的經歷,今年64歲的他在1989年主演了蒂姆伯頓導演的《蝙蝠俠》系列,一炮走紅的他並沒有成為像同齡的喬治克魯尼、伍迪哈裡森、小羅伯特唐尼那樣的大牌明星。他演過三部《蝙蝠俠》後辭演了第四部,自此便星運平淡。就像人們只記住基頓是老版蝙蝠俠一樣,電影中人們也只認定裡根是鳥人,他們都永遠活在這樣的標籤下而不能掙脫。「只紅了三天」的裡根想極力擺脫人們強加於他的刻板印象,人到中年的他欲在百老匯這個「高雅」的藝術殿堂裡重振雄風,並且不是以「鳥人」浮躁功利的形式,而是重新成為一個演員而不是名人,一個藝術家。但是他自己飾演過的鳥人會時不時的突然出現,在他的耳邊嘮叨。「我腦子有時候會有個聲音對自己說話,告訴我事情的真相,有安慰作用。聽上去嚇人,但實際上能安慰我。」這並不像精神分裂症患者那樣人格分裂,而是過去的戲中角色始終沒有從腦海中消散,鳥人作為第二個裡根而一直存在,這個角色過於強大而導致了裡根不能駕馭他——他一直對鳥人說「閉嘴」而鳥人從來都是故作深沉的喋喋不休。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報:話劇《鳥人》 現實人生的另類觀照
    他的劇作將視角對準市井民間,以建立在世俗人生基礎上的虛擬世界來襯託現實人生的荒誕不經。不管是「閒人三部曲」還是後來的「尊嚴三部曲」,過士行都在關注民間自在世界的生活資源,發掘民間世界的喜劇性因素,並以此來完成對現代人精神困境的審視。話劇《鳥人》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鳥人》首演於1993年,集結了當時北京人藝最為優秀的演員,如林連昆、濮存昕、梁冠華、何冰、徐帆等。
  • 深度解讀《鳥人》:逐層撥開意義的迷宮
    這是真正的天才之作——鳥人永遠存在,在影片結尾,裡根臉上的紗布和繃帶,不過是另一張鳥人的面具而已。電影《鳥人》有豐富的層次感,像一顆結實、飽滿的洋蔥。它貫穿了神話、戲劇、小說、電影、現實等多個層次、媒介,還把它們嘲諷得體無完膚。如果想弄明白這顆洋蔥,應該從裡到外慢慢撕開。
  • 十個問題帶你看懂神作《鳥人》
    原標題:十個問題帶你看懂神作《鳥人》儘管本文姍姍來遲,但會是目前所見的關於《鳥人》評論中最新鮮最深入的一篇。新京報記者 鄭淇   1   新京報:年初的金球獎評選中,《鳥人》獲音樂喜劇類男主角、最佳編劇獎,很多人覺得這部片子色調灰暗,為什麼歸於喜劇?   郝建:喜劇無模式,統一在笑聲和幽默。它不是像《宿醉》《瘋狂的石頭》那樣的動作喜劇,它的喜劇效果偏冷,偏黑色。
  • 《鳥人》:以遊戲方式彰顯精神
    時隔26年,提籠架鳥之人或已蹤跡難尋,但「鳥人」之症依然在以各種面目不斷蔓延。這就是今日之觀眾,仍能從《鳥人》中有所悟的原因。  過士行在從事創作之前,曾與林兆華交流,說「別人寫過的咱不寫」。在5月25日的《過士行筆下的〈鳥人〉與北京文化》講座上,過士行講道:「如果就民俗來寫民俗,那是賣弄民俗。」此言在今日依然有著啟示意義。
  • 重慶天空之鏡 簡直就是一個一個「二次元」的超現實空間
    重慶天空之鏡 簡直就是一個一個「二次元」的超現實空間時間:2020-08-06 09: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重慶天空之鏡 簡直就是一個一個二次元的超現實空間 如果你的城市有座天空之鏡,會是怎樣的效果?當把城市的風光進行摺疊處理,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 原創組圖|話劇《鳥人》在海口精彩上演
    說起《鳥人》,話劇迷們一定不會陌生,其在1993年由北京人藝首演時,掀起了一陣瘋狂的「鳥人熱」,當時買票的觀眾隊伍綿延數百米,之後話劇連演130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2009年,《鳥人》作為「北京人藝經典作品演出季」劇目,復排之後,依然座無虛席,再次引起轟動。話劇《鳥人》演出現場。
  • 圈內名人觀《鳥人》讚不絕口,寫意抒情喻警世諧趣迭生!
    △時代美△鳥人,我以前只是讀過劇本,沒有看過演出。在劇場的感受真的很棒!有些旁白是不是新加的?我覺得現在排演鳥人特別有意義!想想九十年代的時候過老師真的是非常非常地超前。時代美| 冬皇女主演劇本太好了,導演處理精彩,鑼經把觀眾一下帶到了規定情境中。
  • 《鳥人》:一雙沒有羽毛的翅膀
    《鳥人》除了戲中戲,還有演員的現實生活中的演繹履歷和片中角色的高度吻合,戲劇與電影,現實與故事,舞臺與生活,就像三重鏡像,劇作在敘事文本帶來的思考和共鳴已經不僅僅是電影故事了。 《鳥人》顯然是與眾不同的。它不僅有著充滿魔力的、肆意縱橫的電影語言,而且相比其他幾部四平八穩的學院派作品,《鳥人》對人物內心、人的普遍性困境的狠辣關注,使它有了一種瑣碎混沌中難得的人文氣質。其實故事並不複雜,與事業的困境相伴而行的,還有家庭關係的嚴重問題。
  • 對一個男人的最高讚美:你是個鳥人!
    大王叫我來巡山,聽聽三刀侃大山 有時候,對一個男人的最高讚美:你是個鳥人! 據相關數據顯示,百分之三的哺乳動物一生只有一個伴侶,而「忠貞不渝」的鳥類高達百分之九十。
  • 話劇《鳥人》即將在青城開演
    呼和浩特晚報訊(記者 王劭凱)昨日,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從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獲悉,由過士行編劇兼導演的話劇《鳥人》將於9月15日登上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的舞臺,這也是自該劇創作完成28年後再度登上話劇舞臺,此版《鳥人》由馬阿龍、陳耀怡、孫辰興、孫曉冉等青年演員出演。
  • 超現實奇幻公館
    第1頁:超現實奇幻公館 第2頁:帝樂文娜公館  超現實奇幻公館  「帝樂文娜公館」這個名字其實已透露了一點玄機,整間酒店是以歐洲公館的構思來建成,都顯示出設計者對自己品位的信心和用心。
  • 未來超現實世界AR泛濫之前,我們先聊聊當代的技術泛濫
    它描述的是未來增強現實(AR)技術無處不在的超現實世界。但換個角度,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為,這是AR技術泛濫後人們的生活。這部短片,大家可以自行搜索,網上有很多資源。
  • 超現實!藝術「魔法師」讓巨獸「侵襲」城市,就問你怕不怕?
    超現實主義攝影,從字面上我們就不難理解,所謂超現實,就是那些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場景。但是在攝影藝術家們的眼中,只要他們希望將其變為現實的話,一切皆有可能。很多人對超現實攝影的理解,還停留在,拍攝加合成,即能熟練運用修圖軟體對拍下的圖片進行處理,就能創作出超現實攝影大片的程度。其實,超現實作品的重點在於創意和腦洞,而非圖片處理,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
  • 曾連演130場轟動京城的話劇《鳥人》,啷個就經典了?
    他的劇作將視角對準市井民間,以建立在世俗人生基礎上的虛擬世界來襯託現實人生的荒誕不經。不管是「閒人三部曲」還是後來的「尊嚴三部曲」,過士行都在關注民間自在世界的生活資源,發掘民間世界的喜劇性因素,並以此來完成對現代人精神困境的審視。話劇《鳥人》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 著名劇作家過士行攜《鳥人》來渝:我做的不是京味戲劇,期待更多...
    著名劇作家過士行的經典作品《鳥人》,成為重啟的第一部大戲。《鳥人》寫於1991年,曾在1993年被林兆華搬上北京人藝舞臺,此次來渝巡演的仙童戲劇版編劇與導演則都由過士行本人擔綱。新版有何新意?如何看待京味戲劇?9月2日,過士行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獨家採訪。
  • 《金閣寺》:由「物哀之美」造就的時代價值
    也正因如此,在三島由紀夫眼中和他筆下的主人公眼中,燃於熊熊大火併即將成為廢墟一片的金閣寺,才是金閣寺的真正美之所在。可這種美從何而來?答曰:來自根植在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物哀之美」。也正是其中的「物哀之美」,造就了這本書的時代價值。
  • 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劇情介紹及影評(視頻)
    《鳥人》(Birdman)是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執導的一部喜劇片,由麥可·基頓、艾瑪·斯通、愛德華·諾頓主演,於2014年10月1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一個過氣的超級英雄演員,企圖借百老匯鹹魚翻身的故事。
  •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鳥人比賽萬米飛行圖文攻略 鳥人比賽技巧
    《塞爾達傳說:野之息》鳥人比賽萬米飛行圖文攻略  這裡將給大家分享的是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鳥人比賽萬米飛行圖文攻略,對鳥人比賽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下都有什麼技巧講究吧。鳥人比賽萬米飛行圖文攻略  在「丘陵の塔/Ridgeland Tower」這座塔上有一個小遊戲是「鳥人比賽」,也就是挑戰滑翔距離的。  一般來說,只要體力足夠,選對路線,加上雷瓦利的加護,可以飛上近千米吧。  但是運用一系列的技巧,可以達到一萬米的飛行距離。
  • 達利的超現實珠寶世界
    達利的超現實珠寶世界 2019-03-28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如果你一開始就放棄,你將一事無成,法國:「鳥人」成為現實
    如果你一開始就放棄,你將一事無成,法國:「鳥人」成為現實 Image by chusa8 from Pixabay 參考資料: AFP /《跨越頻道:Franky Zapata的成功賭注,已經面臨新的挑戰》 ABC/IBTISSEM GUENFOUD《法國「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