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英語重要性的討論比較熱烈,一些反對在高考中弱化英語地位的人,又把俞敏洪的言論搬出來,作為自己觀點的論據。
俞敏洪說:「高考取消英語,損失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他的理由是,越有錢的家庭,越有條件校外「進補」,而貧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學不起。
俞敏洪是做英語培訓起家的,重視英語可以理解。但其實他的這種說法,卻是站不住腳的。這個表述要成立,需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
英語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所有人都必須掌握的語言。不懂英語的人將失去很多機會。英語很難學。如果上述三點的結論為「否」,英語就只是一門興趣選修課,你願意「進補」與他人無關,並不影響到窮人家的孩子。
首先我承認,正如英語擁躉們所說的那樣,學好了英語,可以閱讀英文原著,可以看無字幕美劇,可以與外國人交流,可以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文化……
但是,這些真的是全國人民的剛性需求嗎?
唐太宗李世民認為佛經的微言大義很有價值,不但可以普渡眾生,還可以鞏固政權,於是派玄奘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玄奘不負所托,歷盡千辛苦,取來真經,譯成漢文,佛教遂在東土發揚光大。
按俞敏洪的說法,唐王是不是應該把全國人民都派到印度去取經,去學梵文?
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確實很重要。任何一個國家,在語言方面,必須與世界無障礙溝通,於國家而言,這也確實是剛性需求。
但解決這個需求,並不需要全民學英語,只需一部分人掌握英語即可。就如唐王朝推崇佛教,並不需要全民學梵文是一個道理。
現階段,不懂英語確實會失去很多就業機會,但這並不是英語的不可替代性決定的,而是人為設限。
比如前些年才取消的職稱英語,對絕大多數基層工作者來說,有什麼意義?最大的作用,不過是劃條線,刷掉一部分競爭職稱的人而已。
即使是在國內的外資企業工作,也未必一定要掌握英語。
打個比方,城裡人去了鄉下,鄉下人都迎合著他說城裡話。而鄉下人去了城裡,城裡人照舊說城裡話,不會遷就鄉下人說鄉下話。
究其根源,是鄉下人的自卑心理,和城裡人的優越感使然。
外資企業來咱中國做生意,天經地義該他們學好中國話來適應我們,而不是我們學好英語去迎合他們。
現在有些在外資企業的中國員工,竟至以中文說的蹩腳、英文說得流利為榮;以漢字寫得醜、英文寫得流暢為時尚。哪有半點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絕大多數中國人,終其一生,足跡不會踏出國門。即使有機會出國,也不過是短暫旅行,用得上英語的機會並不多。我們不能因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就從小學到大學,花16年的時間成本和不菲的金錢成本,去學一門很可能是屠龍之技的外語。
寫到這裡,估計會有人反駁:你怎麼知道自己將來用不上英語,萬一用得上呢?
這個很簡單,到了大學階段,與英語相關的專業,開設英語課程就可以了。我們的大學,已經開設了世界上各個語種的課程,培養出來的人才,可以與世界各國無障礙溝通。為什麼單單英語要學16年?英語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語言嗎?肯定不是,否則英語不可能成為世界通用語言。
結論:
英語很重要,但不是人人需要學;所謂不懂英語的人會失去很多機會,完全是個偽命題;英語並不難學,如果確實需要,大學階段再學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