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南山寺位於漳州南郊的丹霞山麓,是漳州年代久遠、規模最大的寺院。唐代的風格,雄偉的結構,加上鎮寺的「五寶八勝」,僧眾最多時達1500多人,曾經是「閩南佛國」的重要叢林,一直以來都享有盛名。可是,由於缺乏統一旅遊規劃,遊客量並不多,如今的名氣,遠遠不如廈門的南普陀寺和泉州的開元寺。
好在,這種狀況有望得到改變。《漳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2~2030)》提出「一城六片」的空間格局,首次將以南山寺為主的南山片區納入統一的歷史風貌規劃,南山寺有望在未來煥發生機。薌城區佛教協會副會長莊宗沛建議,在規劃南山寺周邊的區域時,最好可以和南山寺的宗教文化相協調。
現狀 千年古剎遊人寥寥
南山寺位於漳州市南郊的丹霞山麓,始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閩南著名古剎之一。如今的「南山寺」3個大字,出自明代著名書法家黃道周之手。
從漳州市區鍾法路往南步行數百米,就是新中山橋,過了新中山橋後,再沿著南山路步行200米,就能看到南山寺的山門。南山寺規模宏大,由山門、三進殿堂、迴廊組成,過了山門後,再往前走百米,就是正式的寺院大門,大門正對面,則是一汪碧綠的放生池,估計有數畝大。
寺院雖大,但遊客只有寥寥數人,很難和它閩南著名古剎的身份相提並論。
「遊客確實不是很多。」南山寺的妙吉法師說,來南山寺的遊客,以旅行團帶來的外地遊客居多,再就是初一、十五本地人過來燒香拜佛,但遊客量遠遠比不上廈門南普陀寺和泉州的開元寺。
「除了寺院朝聖外,其他配套偏少些。」妙吉法師說,這幾年來,南山寺也一直在做一些寺院的規劃工作,如周邊一些原屬於南山寺的地方,被擠佔去做工廠的,現在已基本要回來了,這些地方,都已進行重建和恢復。
史實 唐朝王府改建古剎
南山寺是究竟為何人所建,始建於何年呢?「是唐太傅忠順王陳邕所建,所以現在寺院中還有個陳氏祠,這也是其他寺院所沒有的特色。」漳州市佛教協會工作人員小朱說。
據《漳州市志》記載:南山寺原是唐太傅忠順王陳邕的住宅,因建築規模過於宏大,有人密告其犯有僭越之罪,禍將及身。其女金花急中生智,勸父獻宅為寺,自己削髮為尼。欽差見寺釋疑,陳邕才倖免於難。寺裡至今還保留有陳太傅祠和金花的修真淨室。
南山寺曾多次修繕。宋乾德年間,陳邕裔孫刺史陳文顥重修,改稱崇福寺。紹興八年(1138年),狀元陳俊卿重修。清光緒初年,該寺住持僧佛又募捐修繕。現存的建築群為清末重修,保留了一定的唐代風格。上世紀90年代,當地政府又撥款整修。南山寺的建築、雕塑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寺內原有五寶八勝,五寶即大鐘、血書、藏經、貝葉經、紅茶花樹;八勝為大雄寶殿、玉佛殿、石佛閣、太傅祠、修真淨室、梅花、慄園、姑娘墓。
藏經殿,又稱玉佛殿。殿內收藏著6大櫥三藏經論,還有血書《華嚴經》。《華嚴經》是明朝天啟年間,寺內和尚僧雄、蓮山和一名叫連的尼姑,用3年時間,絕鹽食,間歇地刺血合寫成的,共81卷。「文化大革命」中,《華嚴經》散失,現僅存1頁(4面)。殿中還供奉著一尊由整塊純白大理石雕成的石佛,高約2米,重2000公斤,系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和尚妙蓮向緬甸華僑化募而來。據查,巨型坐式玉佛國內現僅存3尊。
傳說 大鐘故事暗喻佛理
昨日,在妙吉法師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大雄寶殿左側的石佛閣,現稱「淨業堂」。
「這個淨業堂,是先有佛,再有廟的。」妙吉法師向記者介紹,閣中有一尊由天然石筍雕成的大石佛,高達6米,具有唐代造型藝術的風格。經考古專家鑑定,屬中國古代的大型造像,其藝術價值堪與雲岡、天龍各寺的石像相媲美。石佛像於1996年6月被批准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據了解,雕成的佛像僅是露出地面的石筍,全石筍高10多米,大半埋在地下。
「石佛還經歷了日寇的戰火。」薌城區佛教協會副會長莊宗沛說,1937年石佛閣廟頂被日本飛機炸塌,但是石佛巋然不動,除了背部裂開一個小口外,基本完好無損。「前幾年,有幾批日本客人來參觀時,我還專門帶他們參觀了石佛,講了石佛的這段故事,他們聽了後,都嘖嘖稱奇。」
而作為南山寺五寶之一的古青銅鐘,鑄造於元延祐六年(1319年)。大鐘口徑1.27米,高1.87米,重約0.65噸,上有元代南山寺住持僧古愚題銘,而今它靜靜躺在地上。
「這口鐘敲起來,聲音洪亮,可以傳十多公裡遠,不過,這口鐘現在是文物了,僅作為展示使用。南山寺現在敲的鐘,是別的鐘。」漳州市佛教協會工作人員小朱介紹。
關於這口銅鐘,更有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據《漳州掌故》記載,傳說當年寺內僧人為鑄這口鐘四處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婦,誠心地把僅有的一枝銅釵捐獻出來,一個乞丐也把僅有的一枚銅錢捐出來,僧人雖然笑納,卻視為無關輕重,將其棄置一旁。大鐘出爐時,鐘面有一個小小圓窟窿和一條小裂痕,經過幾次重新澆鑄,這兩個缺點依然存在。後來住持僧想起了那銅釵和銅錢,拿來一比,完全符合,而就此粘住,再也撬不下來。至今大鐘上的銅錢和銅釵痕跡猶存,這故事隱喻著一個哲理——再小的人物、再小人的物件,往往也能取到關鍵重要的作用。「這是暗合佛教平等的佛理。」莊宗沛說,佛理裡,是沒有貧富之分的,人人都是平等的。
建議 周邊規劃應與宗教文化協調
事實上,關於南山寺景區的規劃,早在幾年前就一直在熱議中。
去年漳州「兩會」期間,漳州市政協委員郭伯齡談到水仙花基地公園時,就曾談到可以綜合利用九龍江南岸的南山寺、北岸的歷史街區等文化古蹟,策劃一條以水仙花為主題的城市旅遊精品線路。
而薌城區去年的工作報告中也曾提到,要培育發展文化旅遊業。大力推進陳元光漳臺文化公園、林語堂文化公園、漳州南山寺景區、明清歷史街區和薌城革命歷史博物館等文化旅遊精品項目建設。
此次的《漳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2~2030)》明確了規劃範圍,南山歷史文化風貌區南枕丹霞山、北臨九龍江西溪,街區內包括南山寺和烈士陵園兩個重點景點。此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有1200多年的歷史寺廟建築群,格局完整,依然保留唐代風格,是歷史城區在九龍江南岸的重要延伸。核心保護範圍為17.58公頃。
「早在五六年前就聽說有關於南山寺景區的規劃了,但是一直沒有實現。」妙吉法師說,希望這次的規劃早日變成現實。
「南山歷史風貌區和南山寺景區,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南山歷史風貌區包括南山寺,也包括南山周邊的地方。」莊宗沛也希望,由於南山寺是佛教聖地,所以有關部門在規劃南山寺周邊的區域時,最好可以和南山寺的宗教文化相協調,如收藏、書畫、宗教飾品等業態,而與宗教文化不協調的產業最好不要規划進來。
記者 蕭鎮平 鄭娟娟 白志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