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020商業創新大會·東部峰會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朱宏任認為,未來產業發展將更加取決於企業數位化轉型,更加依賴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為特徵的數字經濟。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按下了快進鍵,率先走出疫情的陰霾。
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按下了快進鍵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使各國社會受到極大的衝擊。疫情之下,世界範圍內的各國經濟遭到嚴重影響,不少企業困難重重。中國在世界上率先走出了疫情的陰霾,全國總體疫情防控局勢平穩,經濟運行基本恢復。只要企業善抓機遇,乘勢而上,三、四季度鞏固擴大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成果,努力彌補上半年的損失,取得全年出色成績是完全有可能的。
面對疫情的多方影響,如何將損失降到最小,從中能夠吸取什麼教訓?得到什麼啟示?可以說,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產業的企業可能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但至少在一點上,各國已有共識。未來產業發展將更加取決於企業數位化轉型,更加依賴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為特徵的數字經濟。某種程度上,誰在數位化轉型中拔得頭籌,取得先機,掌握先進信息技術、擁有數據優勢,誰就控制了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誰就將主導新一輪全球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按下了快進鍵。在生產鏈供應鏈中斷的時候,網際網路支起了一座無形的聯通之橋,為全社會,特別是企業導入了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員工流。後疫情時代的各類企業,特別是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無不希望能夠儘快克服無力轉、無能轉、無人轉的困難,加速數位化轉型的步伐,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顯然,這樣一個進程,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必須摒棄單打獨鬥的思維定式,惟有發揮制度優勢,積聚各方力量,攜手共進,加速前行,才有可能贏得新輝煌。
在用友網絡董事長王文京的帶領下,用友一直致力於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推動企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加快企業健康成長,協助政府部門開展了情況調研、管理診斷、深入服務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另外,用友多年來積極參與中企聯等社會組織的活動,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充分展現了企業公民的意識與擔當。
聚合宏觀政策推力,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
近些年來,政府部門陸續發布了諸如《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支持數位化發展的若干政策,對數位化改革的決心可見一斑。但從面對疫情的防控措施來看,相當一部分企業還沒有做好準備。據有關機構研究測算,我國有超過55%的企業尚未完成基礎設備數位化改造,企業數位化轉型比例約25%,遠低於歐洲的46%和美國的54%,屬於起步階段,還面臨很多急需解決的實際困難。多數開展數位化轉型的企業也基本處於「上雲」或準備「上雲」階段,缺乏對「用數賦智」的深度理解和推進。把握政府宏觀政策取向,加快制度體系建設,對企業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恰逢其時。
政府為發展數字經濟保駕護航,以疫情為契機,加快出臺了一批實質性政策以推動全社會的數位化轉型,特別是鼓勵中小企業數位化,加快完成產業鏈整體線上線下一體化。3月中旬之後,工信部發布了《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兩期《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服務產品及活動推薦目錄》;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印發了《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等。
政府政策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充實完善法律法規。研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標準規範,在數位技術、應用架構、平臺管理上制定可推廣的實用性標準保障,切實保護個人隱私和網絡、數據安全。
二是著力營造發展環境。加快建設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等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構建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後恢復與懲治的安全保護法律體系,形成有利於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的發展環境。
三是引導示範支持幫助。推動形成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布局,出臺政策指導,完善政務配套服務體系,及時清理和調整不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行政許可、商事登記等制度,多方加大資金投入,推動形成全社會熱情擁抱數字經濟的良好氛圍,鼓勵企業數位化轉型。
聚合產業轉型動力,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人是第一位的要素
隨著產業發展和世界製造業格局改變,數字經濟不僅改變了生產和管理過程,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科技創新、產業格局重構、中小企業發展、人才培養、社會治理、全球信任合作等方面,也蘊含了更大的機遇。
首先,應瞄準產業升級和智能製造發展,引導各方合力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廣泛加以運用。其次,應推動製造業與信息化相關行業的雙向開放與合作,消除行業應用壁壘。再者,大力開發並拓展應用場景,適應社會各個層面的數字消費新需求,促進網上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車聯網、智慧城市等應用。
從產業角度看,在推進數位化轉型過程中,絕不能只見物不見人,人是第一位的要素。企業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積極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大力引進數字經濟領域相關專業人才,提升數據利用能力,實現創新發展;深化工業網際網路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用,大力推廣遠程運營、在線服務等新的生產運營模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聚合企業內在活力,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構建競爭力
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是一場深刻而系統的變革。中國企聯順應企業要求,在專家學者指導下力推的智慧企業建設,可以看作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一個範例。智慧企業建設中,著眼於企業整體架構的系統思維,把技術革命、管理創新、人的賦能看作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這種智慧企業新模式,不僅是新技術革命,更是一種認知和思維方式的革命;不僅重視各種信息、智能技術的創新性應用,更重視工業化的產品、技術、工藝、標準等方面的創新升級。智慧企業建設還要重視組織、流程、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變革調整,尤其重視人在智慧企業建設中的決定性作用。
隨著數字孿生、建模、仿真等在企業產品、業務、研產供銷等環節的實現,企業將逐步建立起一個與現實企業實時交互的虛擬企業,在人、機、物三元空間中完成企業運行的「感知-分析-決策-執行」循環,同步推進管理變革和人的賦能,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同步調整,構建一種適應未來競爭的新型能力。
聚合社會資源潛力,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
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教育科研機構、平臺性組織的服務協調作用。幫助企業解決數位化轉型升級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不只是依靠政府的行政職能,依靠信息化服務商。至2019年底,我國已有市場主體1.23億戶,其中企業3858萬戶,個體工商戶8261萬戶。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需求信息化轉型的群體,只有營造良好環境,深挖社會潛力,廣泛動員各方面社會力量,多方搭建數字經濟與產業轉型升級交流平臺,為平臺經濟發展和行業開放融合積聚資源,才能最終構建互促共贏的數字生態。
社會組織在整合社會信息資源、培育數字經濟人才、研發數字經濟新技術方面具有優勢。行業協會可以做到:
一是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和中介作用,促進政府與企業溝通交流,降低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的信息成本,增強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政策的實施效果;
二是可以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利用協會自身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特點,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為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培育更多人才;
三是可以組織開發數字應用技術,組織應用端企業和信息化服務企業交流對接,積極探索應用路徑,開發適用性技術,為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助力;
四是可以加強項目合作,組織政產學研用金溝通合作,幫助解決企業政策、技術、研發、資金等各方面問題,具體推動企業數位化項目的實施,為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升級提供全面支持。
企業是數位化轉型的主體。中國企聯在全力推動企業數位化轉型過程中,將以智慧企業推進委員會為平臺,圍繞企業需求,繼續開展創新實踐案例徵集、學習考察和交流、線上大講堂、2020年智慧企業發展論壇等活動,進一步將智慧企業建設推進工作做深做實,為企業轉型發展和地方產業升級做好服務,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