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建築門外漢眼中的安藤忠雄和「光之教堂」

2020-12-25 上觀

前一陣傳出了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病逝的消息,所幸後來被證實為假新聞。這些年來,安藤忠雄大概算得上是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建築師,這次烏龍也著實讓不少人受到了驚嚇。

 

安藤忠雄在中國具有如此廣泛的知名度,是有原因的。一方面,隨著極簡主義(或者說「性冷淡風」)橫掃時裝設計、生活設計、建築設計各個領域,被稱為「清水混凝土詩人」的安藤忠雄,某種程度也成為代表極簡主義的Icon;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進入大規模城市化建設階段,安藤忠雄本人的設計作品,也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現,更重要的是,建築與城市、建築與生活的意義,也開始被更多專業和非專業認識關注。

安藤忠雄  來源:網絡

 

所以,作為一枚完全不懂建築專業知識的文科生的我,會在今年六月造訪大阪的時候,特地留出大半天前往大阪府郊區的茨木市,朝聖安藤忠雄最著名的代表作「光之教堂」。

 

關於「光之教堂」本身的特點,已無需贅言。空間以堅實的混凝土牆圍合,創造出絕對黑暗空間,陽光從牆體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開口滲透進來,從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我一直以為,「光之教堂」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於西方宗教的哥特穹頂、彩色玻璃、高高在上的聖母像等傳統教堂風格之外,開闢了另一種或許更能為現代人、東方人所接受的宗教呈現方式。

 

然而直到我坐在「光之教堂」裡的木質長椅上,讀著安藤忠雄在教堂落成典禮上的發言,突然意識到,這座教堂的偉大之處,不僅僅關乎宗教。

發現光之教堂的第一眼,位於安靜的街區,絲毫不張揚。  袁玉樂 攝

 

大學裡教藝術學概論的老師說,越是著名的作品越是要去現場看,再精美的畫冊,對曠世傑作的還原度都不及原作的萬分之一。這些年來四處走走看看的經歷,讓我對這句話深以為然。猶記得在米蘭聖瑪利亞修道院餐室破敗的牆上,看到小學美術課本上就見過的《最後的晚餐》,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身臨其境之感,讓我流淚不已。

 

有時候,原作之所以偉大,和我們翻越千山萬水去趨近它的經過有關。此次造訪的「光之教堂」,距離大阪市中心約一個小時車程,鐵路、地鐵、公交車,各種公共運輸工具用盡,終於抵達茨木市。從車站到教堂的步行路程,循著谷歌地圖的指引,走到一半,一對日本中年夫婦跑過來,比劃著說了半天,終於讓我們弄明白腳下這條路屬於他們私有的工廠範圍,並不對公眾開放,要去教堂,請從前面另闢蹊徑。

 

在日本精準到連下一班公交車什麼時候到達都能顯示的谷歌地圖,居然沒有辦法把我們導到大名鼎鼎的「光之教堂」!?好嘛,那就憑感覺找路,在濛濛細雨中,穿過正值花期的紫陽花叢,走上一條寧靜的街道,不多久就在街角看見教堂朝向街道的立面——一堵清水混凝土牆,中間嵌著十字。

「光之教堂」外立面 袁玉樂 攝

 

教堂入口位於一個不起眼的拐角,來自五湖四海的參觀者三三兩兩進出,四周除了雨聲,並沒有太多別的聲響。每個朝聖者內心的激動和現場的安靜形成了奇妙的對比。支付了「建議捐贈金額」(教堂不設「門票」,但為了維持日常的運轉,尤其是日益增多的參觀人群,茨木市當地的教會組織,即該教堂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還是決定收取一定「捐贈費用」),拿到一份安藤忠雄在落成典禮上的英文版發言稿,拐過一道混凝土牆,便走進了教堂的主體部分:一個沒有人工光源、亦沒有人工製冷和採暖設備的黑乎乎的「箱型空間」內。

 

光禿禿的混凝土牆、簡單的黑色木質長椅、地板和講壇,僅在正前方牆壁上留下一個十字形開口。正如此前無數次在畫冊上見到的那樣,這裡是一個杜絕了任何裝飾性元素的極簡空間。

光之教堂內部空間  章迪思 攝

 

坦白講,在最初的幾分鐘內,我並沒有覺得這個空間有多麼驚豔,因為實在是精簡到了極致。直到無意間朝地板上望了一眼,只見一道光,從正前方牆面的十字開口底部,穿過左右兩側長椅間的通道,一直抵達自己的腳邊。可以把這道光看做十字架中「一豎」的延伸,而在看完安藤忠雄在落成典禮上的講話後,我更傾向於認為,這道光,象徵著某種隱喻:它代表著宗教、聖跡、信仰,在俗世的延伸。

 

和大多數在建造之初便被賦予無上意義的宗教建築不同,直到1989年5月教堂落成前不久,安藤忠雄本人都不大敢相信這個教堂居然真的能建成。事實上,「光之教堂」的建築特色,與其說是建築師個人風格的展示,不如說是考慮各種制約後的權宜之計。當初茨木市教會團體找到安藤忠雄後提出了兩個希望:一是因為手頭資金有限,能否建一個「經濟適用」教堂;二是邊上已有一個木結構禮拜堂,新教堂的風格要與它一致。

「光之教堂」的立體結構圖,左側建築為「主日學校」,是「光之教堂」,竣工12年後的新增建築,用於教會人員集會,同樣由安藤忠雄設計。  來源:網絡

 

套用網上流行的一句惡搞語,最初,安藤忠雄是拒絕的。因為他覺得不可能實現,即便開工,也會中途而廢。可是,隨著與信徒們接觸的逐漸深入,他開始被他們的信仰和激情所感動,與此同時,當時日本建築界充斥著的只考慮經濟投入產出比、沒有生命、不考慮居住使用者感受的建築,也讓安藤忠雄深惡痛絕。於是,從最初的拒絕,到最後,建築師決定放手一搏。

 

從設計到建造,其間又經歷了諸多波折,一開始是找不到建築公司,然後是資金出現問題,再接著是工程延期,就跟唐僧師徒取西經似的,歷經諸多磨難。所有的這些插曲,在完工後的建築中,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些又成為了「光之教堂」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它不是簡單的一紙合同加圖紙的實物體現,它包含了作為委託方的信徒們的虔誠信仰,以及建築師對抗流弊、挑戰自我的一種勇氣。

「光之教堂」外圍一角  袁玉樂 攝

 

讀完演講稿,身邊的參觀者已經換了幾波,有的小聲交談著,有的匍匐在地板上,只為拍下黑暗中那道十字架完美的光影。仿佛出於某種敬畏的默契,大家都停留在教堂後部,鮮少有人長驅直入,走進教堂前部。

 

正如安藤忠雄所言,「創作這個小型建築作品的過程有力地證明一點:有時,人類的意志也能超越經濟的困擾。」在商品化社會的今天,實現了這一超越的「光之教堂」,本身不也是一種在人間的「聖跡」嗎?

 


題圖攝影:袁玉樂

題圖編輯:朱瓅

編輯郵箱:48056615@qq.com

相關焦點

  •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絕對是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教堂系列設計中的巔峰之作, 其他兩座教堂遠離塵囂,位於風景宜人的山中,而光之教堂建造在城郊的住宅區,是一座老教堂的擴建工程,遠遠比不上另外兩座教堂得天獨厚的環境,但正是在這些諸多約束下,安藤忠雄創造出了另外兩座教堂難以企及的藝術效果。
  • 從光之教堂到直島再生:在東京進入安藤忠雄半個世紀的建築之旅
    自稱「都市遊擊隊」的安藤忠雄作為目前世界上最活躍的建築師之一,9月27日,其作品回顧展「挑戰」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開館十周年之際開幕,以在六本木以1:1的等比例重建安藤在大阪設計的「光之教堂」及改造日本老街區的表參道之丘、瀨戶內海地區直島的倍樂生之家博物館、威尼斯多爾索杜羅島的海關大樓博物館改造等逾200件展品,儘可能全面地回顧這位「混凝土詩人」半世紀來分進合擊的都市遊擊戰。
  • 安藤忠雄大展現場報導,在東京相遇「光之教堂」
    原標題:安藤忠雄大展現場報導,在東京相遇「光之教堂」本文已獲授權,內容轉載自Voicer(公眾號ID:voicer_me)令人意外的是,照片和速寫裡,比起建築,更多的是對於人物的觀察。Section 1原 點安藤忠雄建築人生的原點,是都市住宅。如何用最常見的混凝土和簡單的幾何學來最大化地利用和表現空間,是安藤獨特世界觀的起點所在。
  • 安藤忠雄和他的建築設計
    安藤忠雄,生於40年代的日本建築設計師。喜歡他有兩個原因。安藤忠雄 混凝土機理內牆面安藤忠雄認為,建築設計首要義務就是形成深刻的記憶。因此他絕對是個形式主義大於功能主義思維的人,這點顛覆了我以往對建築設計的理解。
  • 混凝土之父:安藤忠雄,是如何從一個貨車司機變成建築大師的?
    安藤忠雄,一位自學成才的日本著名建築師,清水混凝土與幾何形狀是他的個人風格,在1996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1995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而聞名全球。、松柏的樹蔭和溫柔的月色之美。
  •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之二-------水之教堂
  • 清水混凝土建築的代言人: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清水混凝土建築一種通過一次直接澆築混凝土而成的建築,不再另外裝飾或修飾,表現材料素顏肌理的現代主義建築手法。歷史上用這種手法的建築師有很多,但是將其發揮到極致且廣泛推廣應用的,那當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安藤忠雄是誰?
  • [分享]安藤忠雄六甲山教堂資料下載
    安藤忠雄六甲山教堂專題為您提供安藤忠雄六甲山教堂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安藤忠雄六甲山教堂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關鍵詞: 建築設計資料 大師作品分析 內容簡介 安藤忠雄1941年,生於大阪,1962~1969自學建築,20前曾經學過木工,最傳奇的一點大概得數他曾學過拳擊。
  • 本網對話世界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這次來杭州,安藤忠雄是為了勘踏一塊土地——他計劃在良渚文化村做一個文化藝術中心。他被告知,他腳下的這片土地擁有著5000年的良渚文明,而如今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著富有生活氣息的變化。實際上,他的助手已經在三個月前來過杭州勘踏建造基地,並向安藤忠雄作了詳盡的匯報。安藤忠雄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他想在良渚文化村種植一片樹林,然後把他設計的建築藏在樹林裡。
  •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風之教堂
    風之教堂由安藤忠雄設計,在1989年建造完成,教堂坐落於神戶六甲山上,因而也被稱為六甲山教堂。教堂位於山頂的一塊斜坡上, 出於對地形的考慮,在平面構圖上呈出「凹」字形,主要由正廳、鐘塔、「風之長廊」以及圍牆構成。
  • 安藤忠雄在上海 "安藤忠雄建築展 環境與建築"
    上海美術館從2005年12月30日至2006年2月日舉辦「安藤忠雄建築展 環境與建築」和演講會,可以說讓眾多的建築學人和建築大師有一個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從這次展覽的作品清單上看共有20件作品,其中代表作品有皮諾基金會美術館、蘭根基金會/霍姆布洛伊美術館、世界貿易中心重建、同潤會青山公寓改建、沃斯堡現代美術館、貝樂思之家、六甲的集合住宅ⅠⅡⅢⅣ以及地中美術館。
  • 安藤忠雄:一個從三流拳擊手逆襲成為世界級建築大師
    而到了今天,安藤在中國也有不少已經建成的建築。這些建築可能比較具有代表性:▼兵庫縣立美術館▼三得利天寶山美術館,融合了貼近自然的建築理念▼安藤忠雄在中國的設計作品——上海保利大劇院水、光、風之教堂你一定聽說過,小翼快要被美瞎了。
  •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水之教堂
    水之教堂是由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設計的,這是他系列教堂設計「教堂三部曲」之一,另外兩座教堂分別是風之教堂和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坐落於北海道夕張山脈東北部, 建造在群山之中的一塊平地上,在1987年竣工,其選址環境就已經註定了這座教堂與自然密不可分了 。
  • 安藤忠雄:用建築呈現自然中最純粹的風光
    有這樣一個人,始終未曾迷失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個世界用建築呈現自然中最純粹的風光他就是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相比於當代建築注重設計本身而言他更願意將心思傾注於建築與自然的交流融合安藤忠雄始終堅信建築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媒介所以,他的靈感呈現
  • 從千利休「和敬清寂」到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賞日本「侘寂」之美
    藉由日本歷史上的茶道大家,生活家千利休和當代建築界的傳奇大師安藤忠雄,來從古今不同的藝術形式,充分感知日本古典美學中的「侘寂」之美。千利休(1522-1591),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時人把他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稱為"天下三宗匠"。他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 。
  • 安藤忠雄:不斷叩問建築的意義
    《建築家安藤忠雄》正是他回顧四十多年建築生涯的自傳,也是以耄耋之年面對中國讀者的感悟之作。安藤忠雄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世人難以想像一個職業拳擊手到一個建築大師之間跳躍式的轉換。二十歲時他即環遊日本並於數年後赴歐遊學數月,此後不斷行走在東西兩大文化裡,不但領悟了日本庭院寺宇的空白之美,也感受到西方現代建築的人文責任。
  • 杭州也有安藤忠雄作品了!
    清矍的身形,隨意的西裝,花白的頭髮,一個綠色的單肩包——走在良渚文化村裡,如果沒有杭州媒體長槍短炮的前擁後簇,世界建築設計界的「教父」安藤忠雄更像是文化村的一名普通村民。  可靠的材料、完整的幾何形狀、不被破壞的自然環境,是安藤忠雄建築設計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三大元素。「自然和人居這麼融合的地方,日本非常少見。」對良渚這塊土地的自然生態,安藤忠雄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愛之情,他表示將使用本地的石材和木料為原材料,並借景良渚當地的地形地貌來設計建築的外形。  在即將參與設計的藝術文化中心宅基地,安藤忠雄踏進泥濘的工地內部,仔細觀察著地形。
  • ‖安藤忠雄‖ 教 堂 三 部 曲
    風之教堂 建築設計:安藤忠雄教堂規模:113平方米項目地點:日本兵庫縣項目時間:1989年教堂位於山頂,從教堂內可以俯瞰大阪灣的大海景觀。出於對地形的考慮,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廳、鐘塔、「風之長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圍牆。「風之教堂」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第一個力作。
  • 安藤忠雄:美術館+書店=光的空間
    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安藤忠雄以清水混凝土建築和對光的運用舉世聞名。他曾說:在我的作品中,光永遠是一種把空間戲劇化的重要元素。光,點亮藝術與建築最自然、和諧的方式。陽光一進來,感覺木屋一下子有了生命。我永遠忘不了,那束光帶給我的感動。安藤忠雄堅信,建築設計就是要截取無處不在的光。
  • 安藤忠雄:全球與日本建築作品
    安藤忠雄:全球與日本建築作品 2020 廣東順德 和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