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話放在開頭以示重要:安宮牛黃丸是處方藥,只能用於急救,不宜長期、大劑量服用,腎功能不全的病人也不宜使用!
幾乎是每天、多次聽到到這樣信息:
「有沒有安宮牛黃丸,多少錢一粒啊?」
「端午節我準備買一些安宮牛黃丸送禮,買的多可以打幾折啊?
「我家裡買了一些安宮牛黃丸,我應該怎麼服用最好?」「醫生,安宮牛黃丸是每天吃效果好,還是隔幾天吃一次效果好?」
這樣既奇葩又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安宮牛黃丸這一救命藥搖身一變成了日常保健藥。
隨著這股安宮牛黃丸熱的蔓延,很多醫生和專家不免憂心忡忡,作者再此要提醒和告誡大家:
「近些年隨著中醫大熱,社會上各種歪風邪氣、見利忘義的事情也不斷湧現:
比如端午節不吃粽子改吃安宮牛黃丸……
比如老年三寶——人參天麻田三七……
比如婦女之友——阿膠……
等等……
古語有云:「養生當用食補,治病當以藥攻」,沒事別吃藥,健康的飲食作息才是健康真理,應當悉心聽取醫生給予的好的養生保健方法,而不是在沒病沒災的時候濫用藥物,藥物之所以被稱為藥物,就是因為藥物相較於食物是有偏性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早已說明「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說的是壽命受到損害甚至早夭,與長期過度服用偏性藥物有關,所以,有病當然要及時治療及時用藥,沒病可千萬不要沒事找事濫用藥物。
另外,這些名貴藥材資源有限,很多都是珍貴的救命藥,這樣濫用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未來真需要救命的時候,反而無藥可用,真是暴殄天物,如犀角、牛黃等物,多少都是因為人類的濫捕濫殺濫用導致禁絕,所以也使得當今的安宮牛黃丸裡只有水牛角和人工牛黃,效果呢?就請大家自己體會"。
其實,在這股安宮牛黃丸追捧的背後,是處方藥管理的失序,也是公眾藥物濫用的巨大隱患。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所以,我們醫館的的專家提醒說,別把安宮牛黃丸當日常保健藥,安宮牛黃丸中的硃砂和雄黃分別含有硫化汞和硫化砷等毒性成分,只能用於急救,不宜長期、大劑量服用,腎功能不全的病人也不宜使用,更不能把本藥當保健品亂用。
所以,在此作者溫馨提醒大家:
提醒一:貴重藥不等於可以治百病的神藥
藥品的價格主要是由其原材料和研發過程來決定的。有些藥物之所以高價,是因為原材料比較稀少,沒有辦法大量生產,形成了物以稀為貴的局面。
安宮牛黃丸,是因為其主要成分牛黃、犀牛角、麝香等原材料過於稀少,其產品的價格自然就高,所謂藥是對症治病的,不等於這類藥就是「好藥」,對於病患者來說,藥物「好」「壞」的決定因素不在於價格,而是「對證與否」。藥不對證,再貴重的藥都沒用,還有可能產生毒副作用;只要藥證相符,看上去很普通的藥就可以解決大問題。
提醒二 好藥,也並非人人皆宜
安宮牛黃丸處方來源於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是中醫治療「溫病」的重要藥物之一,由牛黃、犀牛角、麝香、黃連、黃芩、山梔子、硃砂、珍珠、冰片、雄黃、鬱金組成,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毒、鎮驚開竅。
安宮牛黃丸對中風急性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在民間一直被奉為中風急救的「必備藥」。由於其藥性寒涼,並不是所有類型的中風都適用。只有中風閉證和熱證,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關緊閉、面紅氣粗、喉間痰鳴、舌質紅、苔黃膩者才適用本藥。其他類型的中風都不是安宮牛黃丸的適應症。尤其是中醫所說的「中風脫證」以及寒痰阻竅所引起的昏迷,有出冷汗、遺尿、四肢冰冷、舌苔白膩等陽虛的臨床表現者就不宜用,否則可能會加重病情。
提醒三 用對方法很重要
好藥也要講究服用方法,用法不對,效果可能大打折扣,或者適得其反。使用安宮牛黃丸一定要掌握適應症以及注意事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成年人一般每天服用1丸,連續2~3天即當停用,絕對不宜超過7丸。當用於急救時,病人神志清醒後即當停用。
只要辨證準確,安宮牛黃丸的療效是不容置疑的,但它絕對不是有病治病、無病防身的「靈丹妙藥」。以下情況就不可以使用:
1.中醫的脫症,即陽氣虛脫。
表現為神志昏迷、四肢冷、額頭上汗如油、舌苔白膩等。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沒有陽氣就不可能有生命,而安宮牛黃丸屬於極其寒涼的藥物,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此時絕對不能使用。
2.孕婦。
安宮牛黃丸中含有麝香,孕婦服用容易導致流產。
3.平時經常腹瀉的脾胃虛弱患者不宜。
安宮牛黃丸中的牛黃、犀牛角、黃連、黃芩、山梔子等藥材都是大寒之品,容易損傷人的脾胃陽氣。
說實話,對於我們醫館來說,這些東西都是名貴藥材,賣出去確實挺賺錢,有些名貴藥材也很安全,吃下去大家也都活蹦亂跳。但是,有個前提,這些都是藥品,藥品是要醫生來開、或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目的是治病和調理,而不能當做補品或者養生食品。因此,我們這種給人健康帶來傷害的錢,我們不敢賺。
經常聽到老中醫和老藥工聊天的時候還痛心疾首:「勸健康人吃藥,把名貴藥浪費,真是天打雷劈。」所以,勸諸位千萬不要成為無良商家的藥罐子!」
最後,還是提醒大家:
養生保健放首位,
健康生活最重要!
有病及時求醫藥,
沒病別把藥濫吃!
藥材要由醫生開,
養生多從飲食調!
珍惜藥材用對路,
子孫健康有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