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鯛,是一條魚,最好的產地在臺灣雲林縣口湖鄉。在當地,關於臺灣鯛的菜式很多,但美食家李宗澤做夢都會流口水的做法是鹽焗,只要撒上厚厚的海鹽,「要用粗鹽,不能用細鹽」,再烘烤四五十分鐘,就能上桌,拔開海鹽,就能把整片魚皮揭起,隨著白嫩細緻的鮮美魚肉露出真容,一股清香隨之升騰起來,把一塊魚肉放進嘴裡,淡淡鹹香在唇齒間迴蕩,沒有過多調味,卻更能提升魚肉本身的甘甜。「遇到好的食材,就不希望有太多的調味料,把它原來的味道蓋掉了。」
「不時不食」,這是資深老饕的信條。李宗澤說,臺灣鯛一般是秋冬放苗,要等到來年7月才能有2斤左右的鯛魚推出,那時候魚的品質是最好的。之前的魚還不夠大,肉質也不夠鮮美;之後的魚肉,鮮美的程度會稍有弱化。尤其是冬季的臺灣鯛,肉質會更差一些,因為天氣太冷了,它們已經不怎麼活動了。
同為資深老饕的老趙,舉了另一個例子,鵝肉一年中都能吃到,但只有在清明和重陽前後的那段時間最嫩,其他時候吃,免不了有僵硬的口感。經李宗澤強烈推薦,他也愛上了臺灣鯛。以前要吃它,只能飛臺灣,現在,去崑山就可以了。
在老趙的美食日曆上,以前每年要去一次崑山,在10月份,為了陽澄湖大閘蟹,如今,他要去兩次,另一次是7月份,為了臺灣鯛。在今年8月份,以先團隊(微信號:yixianshicai)來到了崑山,品味最好吃的臺灣鯛。
臺灣鯛,是羅非魚的近親,它們的祖上是非洲鯽魚。它的前身叫「吳郭魚」,1946年傳入臺灣的,經過多次雜交改良,才成為臺灣當地獨特的種系,2003年,正式更名為臺灣鯛。
雲林縣沿海地區的口湖、四湖等地,是傳統的漁業經濟區。「吳郭魚大家不愛吃,但臺灣鯛大家都愛吃。」生長於雲林縣的美食家李宗澤介紹,以前,養吳郭魚的水比較髒,水裡常漂浮著豬糞、雞糞等,容易造成藥物殘留和重金屬超標,土腥味很重,肉質也比較面,大家的品評一直比較負面,在水產品裡,人們更願意吃鱈魚或是鮭魚。
據臺灣水產史記載,當初所引進的吳郭魚目前已被淘汰。臺灣鯛的養殖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一般水產品,都屬於肥水養殖,而臺灣鯛屬於清水養殖,要在很清澈、很乾淨的清水中放養,養魚的池塘,還要養土、養水,提前種植水草等,因為臺灣鯛吃得很雜,不僅吃飼料、還吃蚯蚓、小蝦、水草等。據介紹,臺灣鯛最好是「活水」養殖,有循環換水系統。
因為在高標準水質下生長,養殖全程無藥物,達到綠色產品要求,清水臺灣鯛無論肉質,還是口味都有別一般魚類,營養價值也極高,被譽為「動物性蛋白最佳來源」,越來越受到食客們的追捧。
李宗澤說,與普通的非洲鯽魚相比,臺灣鯛的個頭大了很多,一條成熟的魚,比小女生的臉還要大,它講究現撈現吃,肉質細嫩,重點是一點點土腥味都沒有。
在水產市場裡,無論是敲暈後開膛刮鱗,還是直接開膛刮鱗,魚的宰殺方式看起來都比較殘忍,但在雲林縣口湖等地的漁場,漁民把魚撈起來後,會先放到冰水裡冰鎮,低溫狀態下,它是暈迷的狀態,宰殺時,魚就不會有掙扎等應激反應,「類似於安樂死,在精神鬆弛時,它的肉質反而更結實,更Q彈,更好吃。」
在清除內臟前,嘴刁的漁民還要先給魚放血,「魚背部有一個大動脈,從魚的脖子後面切一刀,魚體裡面的血液可以很快流乾淨,這樣切出來的魚片才會晶瑩剔透,彈性才會好,它的口感、品質才會達到一個最棒的程度。」在李宗澤的印象裡,媽媽殺魚也有這個環節,尤其是清蒸的做法,血沒放乾淨,魚皮會有點黑。
每個環節都講究,做出來的魚才會好吃。在臺灣,臺灣鯛最經典的做法是金沙黃金魚,連鹽巴都不用加,就用鹹蛋黃和油炸後的魚塊、皮蛋一起快炒,然後上桌,鹹蛋黃包裹著魚肉,混雜著皮蛋,散發出一股淡淡的鹹鮮氣息。這道菜的吃法,關鍵在於醃製的配料(炸魚前提前醃製?),一般的館子,都會搭上酸甜的洛神花,還有清爽的木瓜絲,還有薄荷葉等,用它們包裹著金沙黃金魚一起享用,那種清爽解膩的酸香滋味,吃起來格外的誘人。
臺灣鯛的每個部位,都有最佳料理方式,也有自己的粉絲。有的館子,會將臺灣鯛的魚頭、魚下巴、魚頭、魚肚、魚皮等分開料理。其中,魚下巴的粉絲最多,因為下巴是魚每天都在活動的一個地方,所以它的肉質很鮮嫩,很細密,紅燒後,吃起來感覺超級好。
最紮實緊緻的魚背肉,適合清蒸,李宗澤的媽媽會澆上自製的酸甜味土鳳梨醬,一起蒸煮,土鳳梨的微微酸香,搭上魚肉的白嫩清甜,和富含膠質的Q彈魚皮,交織成誘人的酸甜溫潤,吃進嘴裡,格外滿足。
北京奧運會前夕,李宗澤來到具有「大陸小臺北」之稱的崑山工作,這裡有十數萬臺商,工作、生活都便利,然而臺灣人吃慣了的食材卻來源不多,至於被稱為「宮廷料理首選之魚」的臺灣鯛就難覓蹤影了。在崑山,能吃到淡水魚很多,但他感覺味道均不如臺灣鯛。
奧運之前,就有臺商試圖將臺灣鯛引入在廣東、廣西一帶飼養,但臺灣鯛是一種熱帶魚,在水溫20℃以上始能產卵,在14℃以上才能越冬,在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都不適合它們生存。
2009年,在崑山從事電子行業的臺商林永青在崑山張浦鎮的尚明甸村承包了30畝水面,付出三年死了20多萬尾臺灣鯛的代價後,終於讓臺灣鯛能在4℃左右越冬,至此,這條魚遊過了臺灣海峽。林永青也成為臺灣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如今,一個總面積達1300畝的清水臺鯛養殖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設,首期300畝已投入使用。在基地裡,有一個很大的水域,四周雜草叢生,林永青說,這是一個深塘,有100多畝,水深近20米,也是一個天然的水質淨化池。基地裡的水,僅在內部循環,不與外界流通,這可以避免很多汙染和病害的發生。
在崑山地區,一直有生吃河鮮的傳統,以前,生態環境好,水質沒有汙染的時候,河湖裡撈起來的魚、蝦、蟹等,常常是用來生吃的,一般用醬、醉等手法處理。如今,汙染嚴重,生吃淡水魚,被認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不過,在臺灣雲林口湖或者崑山的清水臺鯛養殖基地,由於水質好,汙染少,臺灣鯛還是有人喜歡生吃。
生吃的臺灣鯛需要特殊的處理手法,林長青介紹,從魚塘裡捕撈起來後,要先在餐廳的蓄養池裡蓄養18個小時,為的就是讓魚肚子裡的飼料等消化乾淨。然後放在冰水裡凍暈,再放血。宰殺後,就到了最重要的一個工序——幫魚兒按摩,魚皮和魚肉之間有一層白色的皮層夾膜,通過按摩後,可以取下來。
通過這些工序以後,魚肉變得粉粉嫩嫩的,白裡透紅,呈現出自然的魚肉紋理,這隻有最新鮮的魚肉,才能表現出來。薄薄的生魚片,看起來晶瑩剔透,放進嘴裡,感覺又滑又嫩,而且很有彈性,味道也特別鮮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