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19日介紹了新冠肺炎防控國際合作與交流情況。自3月11日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全球大流行以來,全球新增確診病例超過450萬例,同期中國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622例、本土確診病例207例。國家衛健委提示,全國疫情形勢總體穩定,但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近期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決不能掉以輕心,要完善常態化、精準化防控措施,自覺做好個人防護和健康管理,嚴防疫情反彈。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領域與世界衛生組織進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我們本著「早、快、透明」的原則和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其他國家分享疫情方面的信息。
據介紹,1月3日我們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其他國家通報了不明原因肺炎的發現情況。1月7日,當國內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就是造成這次不明原因肺炎的罪魁禍首的時候,立刻通報了世界衛生組織和相關國家。隨後,當我國科學家列出病毒的基因序列後,第一時間上傳、通報、分享給世界衛生組織,並且把整個基因序列上傳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共享數據平臺,便於各國生產診斷試劑。
吳尊友說,除了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進展、防治工作進展,國家衛健委還和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辦事處建立了定期溝通交流機制,並邀請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和其他國家的專家到武漢現場考察、指導防治工作。此外,在世界衛生組織牽頭舉辦的國際性的技術交流會議中,中國也是最重要的參與國之一,與各國專家一起討論新冠肺炎的診療問題,為全球防控新冠肺炎提供技術支持。
從2月份至今,我國積極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診療經驗,目前參加的各類視頻連線會議已經覆蓋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國的醫護人員和專家們不僅在前期關注中國疫情的進展、感染病人的特徵和臨床表現,隨著疫情的全球蔓延,他們把關注重點放在了防控的具體細節和診療手段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說,我們把第七版診療方案、第六版防控方案、第二版的重症診療方案都翻譯成英文,與國外專家有針對性地探討很多臨床救治上的治療手段,這些做法得到了國外同行的認可,為有效降低病死率提供了重要支持。
近期有不少國家提出要對世衛組織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應對工作進行獨立評估。對此,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認為,目前全球正處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在此關鍵時期,世界各國最緊迫最主要的工作仍然是同舟共濟、加強合作,集中精力,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投入到疫情應對工作,以使全球疫情儘快得到有效控制。世衛組織作為聯合國層面全球衛生問題技術指導和協調機構,對領導應對此次新冠病毒大流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如果在當前全球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開展對世衛組織的評估,必然會分散世衛組織和各國疫情防控和應對精力與注意力,必然會影響世衛組織領導應對策略和機制的權威性,必然會對全球疫情防控帶來負面甚至災難性影響,全球數以萬計民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將因此受到嚴重的威脅。
他表示,開展評估的時間應充分評估全球疫情進展態勢之後確定,原則上不能影響世衛組織在抗疫的關鍵時期履行《國際衛生條例》和現有機制的職責和應採取的行動。遴選獨立評估機構和組成人員應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評估工作相關的流程、程序、內容和結果均應充分徵求成員國意見並取得共識。中國作為疫情第一發現國和已經結束第一波流行的國家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獨立評估的各項工作。
據了解,第73屆世衛大會即將審議一項關於新冠肺炎的決議草案,其中提出世界衛生組織將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以及各國合作來開展病毒的溯源工作,並提出應通過實地科學合作考察等方式來開展這方面的工作。童貽剛建議,各國需要集中精力和智慧在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病毒的基礎研究和診療防控方案優化方面加大協作力度共克時艱。研究病毒起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科學問題,1918年大流感、2009年H1N1大流感、HIV全球流行等疫情的溯源問題都是漫長的科學研究,在疫情之後科學界一定要系統回顧總結人類面對疫情應共同關注的經驗和教訓,追溯病毒傳播途徑、中間宿主。